国外知名学者J.B.纳什曾提出著名的休闲层次理论。在这一理论中,纳什将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利用分为至少六个层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创造性的参与,如发明、作曲、绘画等行为;积极的参与,如追随等行为;投入感情的参与,如欣赏、观看等行为;消磨时间、摆脱单调、寻求刺激、娱乐等行为;伤害自我,如酗酒等放纵行为;反社会的行动,如赌博、色情、吸毒等不良行为。从我国大学生目前的主要休闲活动——打游戏、室内闲谈、休闲阅读、上网聊天等来看,他们的休闲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消磨时间、摆脱单调”这一低层次上,高层次的(创造性地、积极地、投入感情地)参与行为发生较少,这与大学生精力充沛、意气风发、渴望新奇、勇于挑战的精神面貌是不相符合的。更有甚者,还有少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赌博、打架、犯罪等反社会的行为,在各种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极端事件。
由此看来,大学生休闲生活存在六大问题:①休闲生活质量不高,大部分同学对休闲生活的主观评价为“空虚无聊”;②休闲活动的时间结构不尽合理,休息时间过多、活动时间过少,小范围交际活动过多、大空间交往活动过少,智力活动过多、体力活动过少,日头活动过多、实践活动过少,一般性活动过多、技能性活动过少等等;③休闲生活层次不高,即所花的最大量的时间集中在纯粹为了消磨时间的休闲上;④休闲生活缺乏自觉,几乎没有理智地、自觉地、认真地考虑过自己的休闲生活,还处在一种盲目的、自发的、不觉醒的状态之中;⑤缺乏休闲生活技能,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没有能够很好掌握业余爱好的基本技能技巧;⑥缺乏休闲组织,即学校、系里、班级以及社团组织的活动只占据大学生休闲生活空间的极小的一部分。这六大问题基本概括出了我国大学生休闲生活目前普遍面临的情况。
二、大学生日常休闲活动动机分析
“休闲动机是指引起、引导个人休闲活动,并导致该休闲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休闲动机是产生休闲活动的主观原因。”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休闲动机,但是可以通过休闲行为进行推理。休闲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一般而言,大学生的日常休闲活动的动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放松。放松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休息而恢复体力和精力,这是人们进行休闲活动的最普遍的动机,大学生也不例外。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依旧是学习,而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一天紧张的学习生活之后,大学生们往往会选择比较简单的休闲活动,如聊天、看报、打球、上网等来放松自己,缓解大脑的疲劳。
消磨时间。相对而言,大学生的休闲时间比较充裕。如果没有很好的休闲计划或安排,他们很可能选择一些信手拈来的活动,如上网聊天、看闲书报纸或室内闲谈,目的仅仅是为了逃避无聊,打发时间。应该说,这是一种消极的休闲态度,从而导致了休闲活动选择的盲目性、无计划性和无价值性,进而降低休闲活动的质量。
亲近自然。这主要体现在春游、野炊、踏青、旅游等户外休闲活动上。大学生往往以班级或一群要好的同学朋友为单位,到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方进行观赏、游玩等活动,目的是为了从枯燥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暂时解脱,从湖光山色中寻找自然的简单快乐。
个人发展。这里的个人发展包括很多方面,如获得竞争感和成就感、挖掘潜能、锻炼能力、改善形象、有目的的学习等。利用闲暇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参与社团活动,借以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利用双休日在外打工,锻炼自我,获得成就感等,都属此类。
社会交往。这里包括创造机会结识不同的人,结识异性并在宽松的环境下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化程度的加深,大学生有通过交往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需求,比如在闲暇时间参加学校举办的舞会、英语角、球类比赛等活动,借这样的活动结交朋友,扩大人际范围。
利他行为。一些大学生利用节假日和余暇时间做义工、照顾孤寡老人、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将这样的行为作为回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利他行为往往使自己获得较高的精神愉悦和成就感,容易使行为者得到肯定自我、实现自我的满足感。
以上种种休闲动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多种休闲动机的结合产生了一项具体的休闲活动。如参加某一协会或社团的活动,可能同时包含了个人发展、锻炼各种能力、社会交往等几种不同的休闲动机。目前,放松和消磨时间,是许多大学生主要的日常休闲活动动机,亲近自然、个人发展、社会交往和利他行为等休闲动机还没有成为大学生日常休闲动机的主流。这样的动机特点导致了大学生的休闲生活质量不高和休闲的盲目性。
三、大学生日常休闲活动障碍分析
大学生的日常休闲活动的丰富与否,与他们遇到的休闲障碍的多寡是密切相关的。休闲障碍小,就能够更加随心所欲地进行休闲;反之,则会导致休闲意愿以及休闲质量的降低。
日常休闲障碍多种多样,我们认为,存在于大学生中的休闲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心理障碍
包括影响大学生活动取向的心理的和精神性的特征。社会的竞争性和学习的紧张使得大学生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许多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等不安情绪,这有可能使他们提不起对休闲活动的兴趣。另外,大学生对特定休闲活动感觉能力欠缺也阻碍了其对休闲活动的参与。如某大学生认为自己唱歌很差,他就会倾向于不和同学去唱卡拉OK;若某学生不会跳舞,他则倾向于不去参加舞会,避免出丑。
2.人际障碍
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导致的障碍。“这类障碍和人们的休闲活动(和他人一起的活动)取向及随后而来的参与行为之间会发生影响……人际间障碍来源于家庭、朋友等相关群体。”对于大学生来说,同辈群体的影响相对较深。如果某一学生的好友都是“学习狂”,这个学生可能会渐渐感觉不到休闲的乐趣;如果某一学生喜欢棋类而室友们都喜欢上网聊天,这名学生可能渐渐会变得也喜欢上网聊天而忽视了对棋类兴趣的培养。
3.性格障碍
这主要针对性格较为内向、孤僻的人群而言。他们倾向于休息、上网、看书等静态休闲,而非集体出游、参与社团等动态休闲。有些人有通过休闲活动扩大社交的强烈愿望,但因性格障碍使得与人交往时紧张、害羞、不知该说什么做什么,一两次的失败之后,社交的意愿降低。
4.思想障碍
这主要是指对休闲活动本身的一种抵触思想。我国的传统文化向来不倡导休闲,“业精于勤荒于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谚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而参与休闲活动曾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表现。现在这种观点虽然有所改观,但在一些人的思想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大学生也不例外。某些大学生认为父母辛辛苦苦供自己上学,自己就应该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知识,而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所谓的休闲上面。
5.消费障碍
这是指参与休闲活动所花费的金钱和物质方面所遇到的障碍。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一方面有消费的需要和欲望,另一方面又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这使得大学生们对某些休闲活动的选择顾虑重重,如外出旅游、开支比较大的球类运动等。据官方公布的数字,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5%~10%,人数大概在160万。这部分学生只能勉强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和学习需要,没有额外的财力进行某些休闲活动。
6.设施和组织障碍
这里指的是休闲设施和休闲组织的缺乏而造成的休闲障碍。如果一个大学的体育馆、操场、健身房、俱乐部等休闲设施不够全面或者条件达不到要求,会对学生的休闲活动造成较大障碍。另外,休闲组织的缺乏也会影响学生们群体性的休闲。大学生中比较普遍和流行的休闲组织包括各种以发展个人兴趣和爱好为主题的协会、社团和俱乐部,显然,这样的休闲组织越多越全面,就越能激发学生们对自己喜爱的休闲活动的兴趣。而休闲组织的缺乏以及不规范,则对大学生们的休闲活动起到相反的作用。
同样,上述休闲障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的某些休闲活动可能同时受到多种障碍的影响。如某个同学溜冰的爱好可能同时因思想障碍、人际障碍和场地的限制而逐步消退。在众多休闲障碍中,心理障碍、思想障碍、性格障碍是主观引起的障碍,而消费障碍、设施和组织障碍是客观障碍;思想障碍和性格障碍是有一定历史成因的,而人际障碍、心理障碍、消费障碍是在特定条件和环境下形成的;消费障碍、设施和组织障碍是显性的,人际、心理、思想和性格上的障碍则是隐性的。
第三节休闲活动的心理调节
一、提高大学生日常休闲活动质量的建议
要使大学生获得高质量的休闲生活,必须建立良好休闲动机,充分发挥休闲的功能,消除或减少日常休闲活动的障碍。
1.建立良好的休闲动机
休闲活动产生的原因很多,而休闲动机是休闲活动产生因素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大学生首先应该改变对休闲的态度,重视自己的休闲生活。休闲同样是一门学问,应该对自己的休闲活动有一个具体的计划,根据不同的动机安排多样的休闲活动,增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减少静态休闲,增加动态休闲。
2.充分利用和发挥休闲的功能
法国社会学家J.杜马哲迪尔指出,休闲包括三种功能:放松、娱乐和个人发展。他认为休闲可以使人们、特别是工作的人们从日常生活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使疲劳的身体和紧张的神经得到恢复。放松是最基本的功能,娱乐给人们带来快乐,而个人发展是休闲功能中是最高层次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使人们视野更加开阔,思想不断扩展,人格不断完善。大学生不应该使休闲仅仅停留在放松的层次上,应该努力使自己的休闲具备个人发展的功能,让休闲与学习工作相得益彰。
3.努力消除休闲障碍
大学生自己要努力消除主观障碍,如通过从休闲中寻找愉悦体验,扩大交际范围来增加不同类型的休闲活动,锻炼自己乐观开朗的性格等。学校应该增强休闲教育,让同学们对休闲有一个正确的看法,鼓励适度休闲;同时在现有基础上改善和增加休闲设施,为同学们进行休闲活动提供方便、舒适的环境和条件;还要规范休闲组织,加强它们的自身管理,提供活动开展的平台,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同学服务。
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未来社会的发展目标和趋势,而休闲质量则是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大学生正确认识休闲,自觉提高休闲质量,将为以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乃至一生的身心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休闲教育
休闲教育,指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提供个人课外活动或休闲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对休闲的认知与技能,即是培养正确的休闲价值观和有效利用休闲的能力。青少年期是学生人格成长与生活适应的关键期。在这一发展阶段,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与自制力均很薄弱,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极需加以正确的引导与教育。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善用休闲。当前的犯罪学理论之一,差别结合理论认为青少年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太闲散、择友不慎、参与不正当活动与涉足不良场所。但真正导致学生不能善用休闲,使休闲活动产生负面效果的原因,我们认为,在于学生缺乏休闲教育。因此,为使学生朝着有利于自身健康、有利于社会安定的方向发展,学校势必要对学生进行休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休闲观及态度,并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休闲场所。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观
只有树立正确的休闲观,才能为休闲活动提供正当与健康的保证。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观,是休闲教育的首要任务。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休闲观才是正确的呢,换句话说,也即什么样的休闲活动是正当健康的?
我们认为,应符合以下三个原则:
(1)有益原则。即所开展的休闲活动既有益于自身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又不给他人与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2)经济原则。即开展休闲活动时,以自己的财力为限,不赶时髦,争取花较少的钱获得较大的满足。
(3)安全原则。即开展休闲活动时,既考虑自身的身体状况量力而行,又考虑活动场所的安全性;既慎选休闲场所,又慎择友伴。
具体来说,正当健康的休闲活动应具有以下特点:
(1)有助于松弛过分紧张的情绪;
(2)能帮助学生远离消极颓废的生活;
(3)有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雅的德性;增进个人的心智能力或各种技能;发掘学生的兴趣或增进身心的平衡等等。
2.为学生提供休闲场所,强化休闲设施
学校除了对学生进行休闲观的教导外,同时还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休闲场所。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育没有比提供适当的设备给予孩童创造休闲和娱乐更严肃的责任。不但为了目前健康的原因,而且为了持续恒久的心灵习性效果。因此,学校应争取各方面的支持,筹集资金,创设有文化气息的健康休闲场所。如创建游戏场所、运动场、球场、游泳池、图书馆、校内影院及舞厅等。这样既可为学生提供舒解身心的管道,又可使学生远离社区不良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