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休闲活动的一般问题
一、休闲的概念
“休闲是一种人类行为,它发生在个人的自由时间里,并在个人内心本能喜爱的心态驱使下平和而宁静地进行着;休闲行为会导致某些相应制度的建立”。从活动的角度来分析,休闲是自愿性而非强迫性的、自己所喜爱的并感到有价值的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休闲活动需要一定的休闲时间来保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现代化和工业化前进的步伐在创造了巨额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闲暇时间。1995年,我国实行五天工作制,1998年旅游产业成为政府重点扶持的新经济增长点,1999年又实施“春节、
五一、十一”三个长假日,全年的法定休息日已达114天。我们已有约l/3的时间在闲暇中度过,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自由时间会越来越多。有学者预测,我国在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同时,也将会同时走向全面“休闲时代”。
在闲暇时间不断增多和走向全面“休闲时代”的背景环境下,许多学者开始了休闲理论的研究。随着对休闲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注意到对人们休闲特征、休闲类型和休闲质量等有关休闲生活的考察,同时也有学者关注到了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群体的休闲生活。于光远教授是我国最早关注休闲现象的学者之一,早在1983年他就指出:“我国对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在中国的高等学校中没有一门研究玩的课程,没有一个游戏专业,没有一个研究游戏的学者。这不是什么优点而是弱点。”他又进一步指出:“玩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研究玩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
二、休闲活动的有益原则
休闲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休闲活动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休闲活动能给人带来的不仅是当时的感官享受和精神享受(快乐),还是他今后发展的更坚实的基础。通过积极的休闲活动,人们休息了身体,恢复了精力、准备了条件或排除了障碍。马克思曾用“必要的休闲”这一概念肯定积极的休闲活动的意义。消极的休闲活动,乃是个人堕落的证明,这种休闲活动的泛滥是社会危机的表现。曾有智者说过:“一种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决定自身的前途,检验这种能力的有效办法之一是看它如何处理闲暇问题。”因此,对健康的人而言,对休闲活动的选择,有着一般性的基本原则。
以兴趣为主:工作之余的休闲活动,目的在于调节身心。因此,选择休闲活动首先应以兴趣为主。凭借兴趣而选择的休闲活动,在进行时能高高兴兴的、心情舒畅,不致有勉强或受限制、约束的感觉。在一般情况下,人所感兴趣的事,通常是他感到能胜任的,愉快的活动,也就不会成为当事者身体或心理方面的压力和负担。
休闲活动和工作的性质互为补充:休闲活动在性质上若能与工作的性质有些差异,就可以使人们活动时在某些方面或方式上有所变化,运用身体的不同部分,更能发挥调节身心的作用。如工作是室内的,劳心的,那么,选择休闲活动就可以是、也最好是户外的、劳力的,或者工作是以人为对象,休闲活动则选择以物为对象。这样,就能使自己接触不尽相同的事物、人与环境,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群体性原则:休闲活动有单独性活动和群体性活动之分。在一般的情况下,群体性活动比单独性活动更有意义,它可以扩大人际关系、交流活动经验,相互间刺激与勉励也常能增加活动的兴趣。选择多目标活动:每种活动的性质和功能不同,为个人所带来的满足也不一样。有些活动只有某一方面的作用,有些活动则同时具有多方的功能作用和意义。如晨练,既可强身除病,又能养成早起的行为习惯,还能结识同道。因此,选择多功能的休闲活动,是健康休闲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
有一种以上的休闲活动:由于时间、环境、地点、条件和周围的人常常是变化的,有多项的休闲活动就能适合各种情况。如天气好时可以登山、钓鱼、打球;碰上阴雨时就可以弹琴、作画,有对手时则下盘棋。多方面的活动不仅全面地松弛了自己的身心,同时也使生活增添许多变化,多姿多彩,减少无聊或厌烦之感,不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负荷。
休闲时间的安排: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每天的时间更是有限的。除去工作和其他必须花费的业务时间,用于休闲活动的自由时间,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通常是不会有很多的。有人叹息工作时间都紧得很,哪有时间用于消遣;有的人则不关心工作,把日常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休闲活动”上。这两种现象都不是健康的休闲生活态度。健康的人真正地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工作持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但又不忽视休闲活动,合理地利用空闲时间调剂自己的生活,愉悦自己的身心,再去工作时,对工作充满一种新的享受。
合理和善于安排时间,在自己的头脑中有一张适合自己的时间安排表,是我们正常处理工作、休息、休闲活动的重要表现。健康的人坚持这样一种信念:休闲活动能使人身心愉快,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因此,总有一定的时间用于休闲活动。
三、休闲活动的方式
一般性的读书、学习活动(非专业性的学习活动)。主要指消遣性的阅读、浏览或书信,也包括自选教育活动,如去图书馆、业余自修各类学业。在一定的社会里,人们享有休闲时间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社会(或国家)工业发展的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也取决于该社会的生活方式及其文化的不同特点。至于休闲时间如何支配,又受到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能提供什么样的享受休闲的条件,以及不同人口集团和价值体系的强烈影响。在我国,同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读书活动是目前人们消费休闲时间较多的方式。
娱乐活动(包括集体性娱乐活动),如听广播、看电影电视、听音乐会、戏剧、参观博物馆、跳舞、打牌、游玩、朋友聚会、种花、游戏、养鸟和钓鱼等活动。对这些活动,人们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兴趣和爱好等的不同而各有偏爱,有些活动也常交叉进行。体育活动,包括各种球类、各类体操、各种棋类、田径、滑冰、游泳、武术、爬山、探险等活动。
旅游活动,旅游活动是国际上一种比较盛行的休闲活动。在我国,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和其他条件的限制,这项活动还不是十分普及,但也已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方兴未艾。旅游活动不仅可以使人们欣赏大自然,观赏风景,作为娱乐、休息,调剂生活,而且还可以增强人的体质,锻炼人的毅力,开阔人的视野,增长知识,如了解风土人情,广泛接触各阶层社会人士,进行社会调查以及认识社会等等,一举多得。表达自己感受和兴趣爱好的活动(包括业余创作活动),如琴棋书画、音乐舞蹈、种植花卉、室内布置与装修、手工针织、摄影、收集标本、烹饪、文艺创作、制作手工艺品、自制用品、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技术革新等等。休闲时间为人们发展个人的多种兴趣和爱好,不断丰富自己,提供了客观基础和现实可能性。社会交往活动,包括参加朋友聚会、访友、谈恋爱及其游戏活动、开讨论会、辩论会等多种形式。社会交往活动是一项越来越受人欢迎的休闲活动。在开放的社会中,社会交往越来越显示其重要的作用。
所有这些休闲活动的方式紧密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同我们的工作活动、其他业余活动一道共同组成了人们的七色生活。并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休闲及其活动越来越被人们看做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人们的正常行为和人格健康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方面。
休闲活动具有能够满足个人的兴趣和需要而责任心不强的特点,不必有成就感、胜任感的压力,并且可以灵活多变,对于人们获得心理平稳,松弛或清除工作上造成的压力、紧张以及维系人格发展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休闲活动对学生的意义
在相当多的教师及家长看来,让学生开展休闲活动不仅浪费时间影响学习,甚至要花钱,而且极有可能会造成学生贪图享受的负面作用,有百弊而无一利。其实,事实并非完全如此。真正健康而正当的休闲活动,对今天的学生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现代生活的一个主要特征是节奏快、竞争力大,在校学生的生活亦是如此,忙、盲、茫是许多现代学生的心理写照。他们面临着升学压力或毕业分配的竞争,紧张且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使他们渴望一种能暂时免于焦虑、褊狭、约束的生活,从事一些自由自在的休闲活动。
休闲活动之所以会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①能消除生活中的紧张情绪,缓解压力,提高学习效率。适度的压力对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过度或长期的压力无疑会造成弹性疲乏。与此同时,学生由于受到生理发展的影响,普遍有寻求刺激与兴奋的需求。如果这种刺激需求无法满足,则容易形成紧张,导致变态、生病,甚至产生犯罪行为。正当而健康的休闲活动正好能使学生暂时忘却他本来的学习生活,达到宣泄压力、消除紧张之目的,阻止其犯罪的意向。
②能拓展人际,促进交流,陶冶性情。人是群体动物,有着归属感的需求。每个学生都渴望友谊,希望找到趣味相投的朋友,喜众乐乐而不爱独乐乐。他们的生理及心理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喜欢从事各方面的活动。倘使让学生过着缺乏休闲活动的自我封闭式的生活,必定会使得其性情变得怪异,甚至精神分裂。于是良好的休闲活动便成了学生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建构人际关系网络,摆脱寂寞空虚,健全人格,豁朗心胸的最佳选择。
③能增长知识,加速自我成长。处于青少年期的学生正面临着自我认同的压力,在一些休闲活动中,尤其是需要持久投入的休闲活动(如雕刻、绘画、艺术创作活动),一方面他们在探索自我兴趣的休闲过程中,可以获得新体验、新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又可以找到展示、确立自身力量的场所,进行自我认识与自我拓展。
④能启发想象及创造力。由于休闲活动是一种按照自己的意愿而进行的一种没有任何束缚、也无固定现成方法的活动,因而这种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于无意间产生许多想象。
⑤能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有一些带比赛性质(如球赛类)的休闲活动,需互助合作才能取得荣誉,因而天长日久参加这种活动自能养成团队合作的精神。
第二节休闲活动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是比较充裕的,除了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之外,大学生并非每天都有课程安排,较中学生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在休闲时间有保证的前提下,他们的休闲活动则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身心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科学的休闲观和休闲生活,才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作为高知识、高素质、高技能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必须拥有健康的身心和体魄,达到身心和谐,才能够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因此,对大学生的日常休闲活动现状,大学生休闲动机和障碍的考察分析,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日常休闲活动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日常休闲活动状况不容乐观。李庆峰(2003年)在调查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生的休闲生活时发现,多数学生的休闲生活缺乏生机和活力,室内闲谈、无事休息、上网聊天和打游戏占去了学生们的大部分闲暇时间。浙江工商大学的调研小组经实地调查、统计分析也发现,在杭州高校大学生的主要休闲方式中,玩游戏、休闲阅读和谈恋爱分别以30.40%、17.99%、14.49%的比例而排前三位,此外,体育活动占了7.7l%,偏爱打牌的7.48%。这些统计数据虽然只是调查在杭大学生得出的结果,但是它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我国大学生的休闲质量普遍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