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目光技巧。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显示着人的心灵深处的信息,目光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的信息来源。心理学家发现,在一般文化背景中,人们之间频频的目光对视是一种亲切交往,但其对象大多限于情侣和亲人之间。如果一般异性敢于长时间地对视,则意味着彼此感情和关系的升级。在相互不太亲密的交往对象之间,直愣愣地盯住对方,往往是一种失礼行为,而上下打量别人则更是一种轻蔑和挑衅的表示。通过闪避目光可以表示自己的卑屈地位,如在对方的瞪视之下垂下视线,则表示退让和服从。在遇到困难或感到恐惧时,用长时间地凝视来向别人求援,往往可以增加得到帮助的可能性。
③体态技巧。体态是一种无声的肢体语言,而通过人的手势、身体的各种姿态、面部表情等来传递信息,既能体现人的精神魅力,又能体现人的外在魅力,是人的思想感情与文化修养的外在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表现出热情和兴趣,往往身体略微倾向交谈的对方,并伴有微笑、注视等;微微欠身表示谦虚有礼;身体后仰表示傲慢;侧转身表示厌恶和轻蔑;背朝人家表示不屑理睬等等。另外,在社交场合有些体态应避免出现,如拉拉扯扯、指手指脚、将身体靠在他人身上或物体上,当众伸懒腰、挖鼻孔、掏耳朵、打哈欠、大声说话、点头哈腰、歪头斜眼等。
④距离技巧。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人都有一个把自己圈住的心理上的空间。一旦这个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或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每个人都有一种保护自己个体空间的需要,这并不是拒绝与他人交往,而是想在个体空间不受侵占的情况下自然交往。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表达特定的意思,美国西北大学的霍尔教授称之为“人际距离带”,它包括:
A.亲密带(0~0.5m)。在这种距离内,人们不仅仅依靠语言,还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来传递消息,每个人都能感觉到对方呼吸的快慢、皮肤的气味。这往往限于贴心朋友、夫妻和情人之间,其他人如果插足这个空间,就会引起十分敏感的反应和冲突。
B.个人距离带(0.5~1.25m)。一般是亲密朋友的在0.5~0.8m的距离带交往,而普通朋友则在0.8~1.25m的距离带交往。交往在这个空间之内,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任何朋友和熟人都能够进入这一空间。
C.社会带(1.25~3.5m)。在这种距离内交往,彼此的关系不再是私人性质的,而是公开的社会交往。如在办公室里,一起工作的人们总是保持这种距离进行交谈。
D.公共带(3.5~7.5m)。这个距离常用于非正式的交往,人们之间极为生硬的谈话适合于这个距离。不同民族,人们交往的空间距离要求也不尽相同。大学生在交往中要根据相互之间的关系亲疏、远近以及类型来调整与人交往的最佳空间距离,从而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
5.妥善运用赞扬和批评,
如何适时适度、有效地运用赞扬与批评,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赞扬能够释放出一个人身上的能量调动人的积极性。实验心理学对酬谢和惩罚所作的研究表明,受到赞扬后的行为,要比挨了训斥后的行为更合理、更为有效。如果对已经十分疲劳的青少年表扬几句,那么疲劳测定器上会显示出体力的急剧上升;反之,若训斥几句,则会显示体力的急剧下降。因此,有一句话说:“赞扬能使羸弱的躯体变得强壮,能给恐怖的内心以平静与依赖,能让受伤的神经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务求成功的决心。”真心诚意、适时适度的赞美对方,往往能有效地增进彼此的吸引力,因为人们欢迎喜欢自己的人。
适时适度地感谢人也很重要,即使对方做了微不足道的事,也别忘了说声“谢谢”,同时还要不断发现值得称赞的东西。感谢是对对方所做的事和对其人格的尊重与赞美,因此,感谢也是一种赞扬。要把感谢说出来,而不只是记在心里;表达感谢时,应该真心诚意、充满感情,而不是随随便便地说一句,否则感谢就变成了形式,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不应扭扭捏捏,而要大大方方、口齿清楚地表示谢意;一般不应笼统地向大家一并表示感谢,而是指名道姓地向每个人表明谢意;在说感谢时,眼睛应注视对方;在对方不期望感谢,或认为根本不可能受到感谢时表示感谢,则效果更好。
一般来说,应多用赞扬,少用批评,因为赞扬是良性刺激,而批评是一种负性刺激,但并非不可以批评。通常批评只有当用意善良、符合事实、方法得当时,才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也就是说,批评不能使对方的自我萎缩或产生反感,而应在于促进对方的进步和提高。为此,可以批评对方的行为,但不能批评对方的人格,即就事论事,而不可就事论人,或以偏概全;批评的重点不能只是指出对方的错误,更应该告诉对方如何改正和防止再犯;不宜当众批评,这样极易挫伤对方的自尊心;批评时应针对现在的事,而不要把以前的错误、缺点重新抖搂出来,否则很容易使对方难堪、不耐烦,或反感;批评时措辞和态度都应是友好的、真诚的,应该说,真心诚意、实事求是的批评并不会阻碍人际关系,反而有助于增进友谊。
6.培养交际能力
善于交往的人,往往具有某些特征,而培养这些特征,将有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交往的质量。一般来说,善于交往的人,往往善于发现和承认他人的价值,并且尊重他人,愿意信任他人;他们对人宽容,容忍他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不斤斤计较他人的过失,在可能的范围内去帮助他人,而不是指责他人;他们更喜欢运用微笑;而不是争吵、愤怒;他们常对别人表现出兴趣,乐于与人交往,愿意与多人保持友谊;他们能记住对方的姓名和容貌,不会忘记在朋友的生日时予以祝贺;他们善于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交谈中不仅是个健谈者,更是个善听者;他们能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不卑不亢,自然地与人交往,而不是刻意地想引人注目、惹人喜爱,那样的话反而会使人生厌;他们努力地去理解别人,设身处地,而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个性强加于人;他们重视人际交往,珍惜友情,努力去做有益于发展人际关系的事,而避免有害于人际关系的事;他们与人交往时态度主动、积极、热情、真诚、友好。
善于交往的人,懂得“你要别人怎么待你,你就得怎样待人”;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懂得“得到朋友的最好办法是使自己成为别人的朋友”。在与别人的交往中,要做到真诚待人。懂得对什么事都过于计较并不值得;别人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因而不能强求;与朋友相处应求大同,存小异;与他人交往重在发现交往的价值。懂得不得人心的最好办法是到处说别人的闲话和坏话,态度蛮横最容易发生争吵,爱发脾气的人通常自己受损最多。懂得要多交友、交好友,少树敌、不树敌,要努力缓解矛盾和冲突,“冤家宜解不易结”。
7.提高心理素质
人与人的交往,是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整体作用,缺任何一种都会影响人际交往的质量。有些人的交往不足,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主要有:恐惧、胆怯、害羞、自卑、冷漠、孤僻、封闭、猜疑、自傲、嫉妒、易怒、敌对等等。这些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对人际交往所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不敢或不能与人交往;交往变得困难;交往给人带来的是不快、压抑、烦恼、自卑等消极情感体验。因而使他矫正这些心理状态是有效交往的重要一步(关于如何自我调节,前面各章已作了详细阐述)。每一个人都有进一步发展人际关系的内在需求,也都拥有这样的潜能,重要的是要走出封闭、狭隘的自我。只要人人献出一片爱心,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一个友善、文明的人际环境是健全个体的保证,也是健全社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