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生命之基,是人生幸福的源泉,人生是否幸福,或许有很多的衡量标准,而健康永远被列在第一位,失去了健康,没有了健全的体魄与饱满的精神,生命就会黯然失色,生趣索然;健康是人生最为宝贵的财富,没有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而拥有了健康,就可以去创造一切、拥有一切,也只有健康,才是人生最为宝贵的财富;健康是人们成就事业的本钱,本固枝荣,根深叶茂,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要有健康做支撑。因为,只有拥有了健康,你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去开创事业的成功。
没有健康,人生的追求、事业、财富、爱情,都失去了依附。健康的身心是成就一切宏图伟业的基石,只有不断地为健康进行储蓄,你的财富才会倍增,否则,一切终将化为泡影。那么,什么是健康呢?它包含哪些内容?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呢?我们将在本章中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
第一节健康的概念与内容
一、健康的定义
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文化、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尽相同。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和世俗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将有无疾病视为健康的标准,把健康单纯地理解为“无病、无残、无伤”。这个单一维度的健康模式使人们仅关注疾病的治疗,而忽视了疾病的预防,同时也忽视了生理、病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知识不断更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心理学、哲学不断交融,相互渗透,健康的概念也在不断更新和逐步完善。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提出的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30年后的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在《阿拉木图宣言》中,又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体弱的匿迹。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这个概念不仅阐明了生物学因素与健康的关系,而且强调了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1988年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年会上,与会代表们又为健康补充了新的内容:“健康的定义还必须包括提高道德品质。因此,健康应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后三者为心理卫生的任务。”正是这一健康的新定义,促使人们的健康观发生了变化,结束了“无病就是健康”的旧观念。
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中间状态”通常称为亚健康。所谓亚健康状态,通俗地说,多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的信息,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低质与心理失衡状态。一般来说,亚健康状态由四大要素构成:即排除疾病原因的疲劳和虚弱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或疾病前状态,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状态,以及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
二、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应具备的标准。它们包括: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事物的巨细;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5.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三、健康的内容
(一)躯体健康(生理健康)
躯体健康是指身体结构和功能正常,具有生活的自理能力。
(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心理处于良好状态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无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的状态;广义的心理健康还包括心理调节能力,发展心理效能能力。
(三)社会适应良好
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于社会现状有清晰、正确的认识。既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注重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对于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怨天尤人,用切实有效的办法去解决。当发觉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时,能够迅速地进行自我调节,以求与社会发展一致,而不是逃避现实,更不妄自尊大和一意孤行。
(四)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是指能够按照社会规范的细则和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能为人们的幸福作贡献,表现为思想高尚,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
第二节影响健康的因素
现在普遍认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中较为重要的有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和卫生保健服务因素四大类。
(一)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是指因自身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给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结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肥胖症、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精神性疾病、自杀等均与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
1.行为因素
行为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几乎所有影响健康因素的作用都与行为有关。例如吸烟与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酗酒、吸毒、婚外性行为等不良行为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2.生活方式
由于生活方式和不良行为导致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性病、艾滋病的迅速增加。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已占总死亡原因的61%。据美国有关机构调查,只要有效地控制行为危险因素:不合理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吸烟、酗酒和滥用药物等,就能减少40%~70%的早死,1/3的急性残疾,2/3的慢性残疾。
(二)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围绕着人类空间及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之总和。因此,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又称物质环境,是指围绕人类周围的客观物质世界,如水、空气、土壤及其他生物等。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在自然环境中,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
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因素包括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一些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但另一些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甚至危害人类的健康。
自然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包括气流、气温、气压、噪声、电离辐射、电磁辐射等。在自然状况下,物理因素一般对人类无危害,但当某些物理因素的强度、剂量及作用于人体的时间超出一定限度时,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自然环境中的化学因素包括天然的无机化学物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及动物和微生物体内的化学元素。一些化学元素是保证人类正常活动和健康的必要元素;一些化学元素及化学物质在正常接触和使用情况下对人体无害,但当它们的浓度、剂量及与人体接触的时间超出一定限度时,将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中相互间形成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在社会环境中,有诸多的因素与人类健康有关,如社会制度、经济状况、人口状况、文化教育水平等。安定的社会、良好的教育、发达的科学技术等,无疑对健康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家庭环境、融洽的工作、学习环境等均会促进健康。反之,则可能会影响健康。
(三)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遗传、生长发育、衰老等。除了明确的遗传疾病外,许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生,亦包含一定的遗传因素。寿命的长短,遗传是一个不可排除的重要因素。
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和排列其上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携带有遗传信息。遗传信息可以把上代的特征(如肤色、身高、相貌)传给下一代。当携带遗传信息的基因或染色体异常时,就会引起遗传性疾病。现在已发现有4000多种疾病与遗传有关,如色盲、唇裂、血友病、糖尿病等。
(四)卫生保健服务因素
卫生保健服务因素包括良好的医疗服务和卫生保健系统,必要的药物供应,健全的疫苗供应与冷链系统,足够的医务人员的良好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