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健康教育
47453700000016

第16章 大学生学习与心理健康(4)

三、学习迁移的理论简介

1.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是最早期的有关学习迁移的学说。形式训练说的思想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各种分立的官能组成。这些官能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如记忆官能进行记忆和回忆,思维官能从事思维活动等等。各种官能像人的躯体一样,可以通过训练或练习增强力量。经过训练或练习,官能会在以后的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按照此类说法,经过训练的记忆官能增强了本身的能量,以后可以更好地学会知识和记忆各种东西。同样,经过训练的思维官能,增强了能量,以后可以更好地思考其他问题。根据形式训练说的观点,迁移是通过官能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实现的。因此,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心理官能,提高心理官能能量作为学习的重点,而学习的内容不是最重要的。

形式训练说重视学习迁移,重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种学说对后来的学习迁移理论研究有很大影响。但是,心理的各种官能是否经过训练就能提高,从而自动的迁移到以后的学习中呢?在这个问题上,该学说缺乏充足的科学依据。

2.共同要素说

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况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也就是说,在两种学习中存在相同的成分因素时,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例如在活动A、B、C、D、E和活动D、E、F、G、H之间,因为两种活动有共同部分D、E,所以这两种活动之间才会有迁移。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说:“只有当两种心理机能具有共同成分作为因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桑代克还认为,所谓共同的心理机能,就是共同的刺激和反映的联结。这种共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是凭借同一脑细胞的作用形成的。

桑代克在学习迁移方面的大量实践研究,充分地揭露了形式训练学的谬误,推动了学习迁移的实践研究,他提出的共同要素说揭示了产生学习迁移的一个方面原因,对解释具有相同活动内容或相同知识内容的学习之间的迁移有一定的说服力,并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3.概括原理说

英国心理学家贾德认为,在前一种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所以能迁移到以后的学习中去,是因为在前一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可以部分的或全部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按照贾德的观点,两个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所以贾德的迁移理论又称为概括原理说或概括化理论。贾德的概括化学说是共同要素说的发展。这揭示出造成学习迁移的原因之一是两种学习遵循着共同的原理,而不仅仅是相同的成分。这就提示我们在学习中要理解和掌握一般原理,并善于总结经验,以及将所掌握的原理和经验用到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去。

4.关系转换说

关系转换说是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该理论是概括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他们并不否认学习依赖与学习原理的迁移,但他们强调“顿悟”(insight)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认为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要素、原理和规则而自动产生的某种行为,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着关系的结果,也就是说学习者领悟学习情境中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之所以迁移是顿悟——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对情境中的一切关系的顿悟呈现迁移的实质。关系转换理论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的主体对事务之间的关系认识得越清楚,并能加以概括化,则越容易产生迁移,迁移的作用也就越加明确。

5.认知结构学

认知结构学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迁移理论。其理论的要点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所谓认知结构,一般可理解为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认知结构是学习者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地说,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里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奥苏伯尔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他们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关系,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利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结果旧知识得到了充实或改造,新知识获得了实际的意义。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有效的迁移过程。

奥苏伯尔认为,每个学习者的认知结构都有特点,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为此,奥苏伯尔提出了三个主要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即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包括清晰性),进而又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阐述如何加强认知结构的各个变量,去促进学习迁移。

6.三维迁移模式

心理学家奥斯古德在总结了大量迁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迁移的三维模型。以表明刺激式学习材料的相似程度和反应的相似程度与迁移之间的关系。他提出的迁移三维模式,系统地考察了学习材料相似性和反应的相似性两个维度的组合与迁移效应之间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用三维曲面描述出来。他的对偶学习理论对于了解机械联想学习的实质是有益的,但不能说明高级学习特别是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7.学习定势说

学习定势说考虑的是学习方法的迁移问题。所谓学习定势,就是习得学习方法的态度化方向。一个学生的学习迁移,往往受他的学习氛围或学习心态的影响,这就是学习定势的作用。先行学习为后继学习准备了迁移条件,或使后续学习处于准备状态中。这就有利于迁移。在先行学习中改进学习的一般方法,学会如何学习也能起到定势的作用,有利于学习迁移。在实际学习情况中,上述几种迁移理论,对于学习者都存在参考价值。学习者应该广泛利用这些原理来创设完成学习。各种理论的综合应用比单纯应用其中任何一种可能会更有效。学习有不同类型,宜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迁移理论运用于指导实际的学习活动。虽然学习迁移存在着正迁移和负迁移,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特殊迁移和普通迁移等不同类型,但是所有这些种类的学习迁移均不是自动实现的,而是有条件的。从微观来看,学习迁移与认识活动紧密相关,必须经历一系列复杂的认识活动才能完成。促进学习的正迁移,避免负迁移,减少零迁移是学习迁移的根本任务。具体方法包括:

①掌握基本原理,促进原理到法则的迁移。

“概括化原理”表明,两种学习间的迁移是由于学习中的共同成分。其中主要是由于共同的原理造成的。为促进原理的迁移,学习中应力求准确的理解基本原理。反复学习或练习,达到充分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要循序渐进,切不可在未充分理解基本原理的时候,而去尝试应用原理解决应用问题。这样容易发生混乱,很容易发生负迁移。学习者在学习中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或法则更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学习中自己总结、归纳和概括学过的知识,充分掌握运用基本原理的条件、方法,使基本原理达到最有效的迁移。

②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

学习迁移的定势说说明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学习有积极的影响。因而,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是促进学习迁移的另一有效方法。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都是学习者自己总结出来的,也有老师在教学中有意传授或暗示的。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识记和回忆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既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又要注意在同学间加强学习方法和经验的交流。结合座谈会、报告会等方式使学习者尽快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

③创设与应用环境相似的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与日后应用所学知识内容的实际情境最好相类似,这样有助于学习的迁移。

因此,在学习中要尽量设法与实际情况相近似。例如,学习外语时,不仅是单纯上课,而且最好能设置适合外语学习的环境,采取在教室张贴外语墙报,应用外语授课,举办外语的演讲和表演,开办外语角等形式。研究表明,在类似于真实的情况下进行训练最为有效。

④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相结合。

奥苏伯尔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识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牢固地掌握学习知识,将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为了掌握学过的知识,就要使学习的时间和练习的次数达到一定程度。使之在新知识的学习时,迅速而又明确地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旧知识,及时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固定点。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学习中要对基本概念和原理反复学习,勤于思考,熟练掌握。

第四节学会学习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报告《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就曾预言:未来社会“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又在一份报告——《财富蕴藏其中》(《leanling:the treasue within》)中提示:“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学习的革命》一书认为,学习——经过了竞争的学习是“通向2l世纪的交互式执照”。

现在,新世纪的大学生,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处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境,如何应对是摆在每个大学生面前的重要课题。学会学习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选项。“因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一、具备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首要前提

20世纪最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总结取得成功的经验的时候,曾用公式X+Y+Z=W作为注解。他解释说:X代表艰苦劳动,Y代表正确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W代表成功。

有人称此公式为“成功方程式”。爱因斯坦的这个方程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同。“成功方程式”不但适用于科学研究,也同样适用于学习。艰苦劳动,少说空话,一般都能做到,而正确的方法,却往往不被重视。许多大学生,虽然有较好的学习动机,但因为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往往事倍功半,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所以,具备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斯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习方法有很多,并且因人而异,但总的来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共同性。

首先,必须制定比较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指出了计划的重要性。大学的学习是以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为前提的。是在确定了基本的专业方向后进行的。因此,大学的学习职业定向性较为准确。为了适应日后的社会需要,要求大学生既要学习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和经典理论,又要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学习任务非常繁重。没有一个良好的计划安排,是不可想象的。制订学习计划包括时间安排有两个层次,即既有较长期的学习计划,又有近期的学习安排。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以及专业的需要,中长期的计划既要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相一致,又要适合自身的特点,并要留有余地。中长期的计划可以粗一些,但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随着学习过程,经常进行调整。近期的学习安排,则必须详细,并有良好的操作性。制订学习计划后,要经常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要诊断分析,找出原因,尽量使学习计划适合于自身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