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学习动机的积极性
我国在校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当时对所学专业不甚了解,所以填报志愿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并且受到家长的影响以及受高考成绩的影响,选择的专业往往并非出自学生个人的意愿。因此,不少大学一年级学生都存在有专业思想不巩固的问题。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所学专业了解日益加深,认识到所学专业的作用,从而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喜爱程度日益加深,职业化的学习动机逐渐巩固。当然,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也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家庭、教师及大众传播的影响,学生集体的相互关系,个人成败经验及成就动机等,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学习动机的作用
对大学生来说,学习动机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方向,学习动机是以学习目的为出发点的,是推动学生为达到一定学习目的而努力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学生自然不会产生动机力量,因此,学习动机首先要求学生懂得为什么而学,朝什么方向努力;第二,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过程,学生是否能持之以恒,差异在学习动机,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不可能长时间维持学习活动;第三,学习动机影响着学习效果。虽然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但却是统一的。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就高,学习行为正确,学习效果就好。
五、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使大学生把社会和教育中提出的客观要求逐渐转变为自己内在学习需要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学习动机的培养,使大学生从没有学习需要到有一些学习需要,提高到强烈学习需要的过程。从而达到由外部动机转换为内部动机,从基本要求提高到成长要求,从需求满足发展到价值追求,从成败经验中学到合理的归因。
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使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
首先要正确认识学习目的,只有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保持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学习目的有远期和近期之分。远大的学习目标是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的,而近期的学习目标则是以学习的具体学习活动或具体的教学要求相联系的。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既要有长远、明确的目标,又要有短期、具体的学习目的。后者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成功达到远大学习目标的关键。要注意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不是天生的,学习兴趣靠后天的培养。主要秘诀在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事物本身特性,凡是相对强烈、对比明显、不断变化,带有新异性和刺激性的事物都会引起人们的兴趣;二是人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是人们获得新知识基础,如实用的计算机、外语等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人对事物的愉快体现,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别人的承认,或内在的满足等积极情感体验,会加强学习兴趣的稳定性。通过教育,使大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才能保持学习的自觉性和持久性。
2.需要科学的规划人生,实现自我价值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人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当较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追求着完整而丰满的人性实现以及个人潜能的实现。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心胸开阔,独立性强,具有创造性。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能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从学习心理学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因此,可以说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
培养自我实现的人在学习上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学习的重要目标。大学生应科学地规划人生,树立崇高的目标,注重人格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我价值。
3.正确对待学习结果,掌握正确的归因方式
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学业失败的挫折,如果认识不正确,很可能导致学习动机减弱。这种情况在学生学习的初期尤为突出。因此,要正确对待结果归因。所谓归因就是指人们对他人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提出其性质,推理其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假设,人们有一种强烈的理解环境需要,就是人们想要理解为什么是自己的生活会发生某些事情,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和环境间的因果关系,对他人的行为和环境间的因果关系作出合理的推断。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类型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部环境等。如果将此三个程度和六个因素结合起来,就可组成归因模式。
归因理论认为,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分析可以广泛地影响后来的行为动机。倾向于外部归因类型的人,总认为自己的行为的成败受外部环境力量控制(如运气、作业难度、教师影响等)。学习成绩好,是由于老师讲得细;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老师讲得不好,作业难度大。内在归因类型的人,总认为自己行为的成败受个人内部力量控制,成绩好是自己学习努力的结果,有的甚至认为自己能力强,很了不起;学习成绩差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学习能力不强所致。对于后者类型的学生,失败并不能降低他们的自信心与成功的期待水平,反而促使他们更加努力。而对于前者,要帮助其树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掌握正确的归因方式。
第三节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迁移的概念在我国很早就为人们所认识。成语“举一反三”指的是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务,“触类旁通”指的是掌握了关于某一事务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事务中其他知识。这些例子实际上指的就是学习上的迁移。掌握并正确运用学习迁移,促进学习进步对大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迁移及其分类
1.学习迁移的概念
“学习迁移”是学习心理学的一个专门名词,就是指在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而且也存在于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中。知识的学习是达到“应知”的目标;技能的学习是达到“应会”的目标。而学习的迁移则是达到“应变”的目标。学习迁移的作用在于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更好地支配、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地作用于客观效果。学习目标不只是把经验贮存于大脑中,而是最终要将所获得的经验应用于实际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中去,以解决现实世界的各种问题。但如何有效地应用这些经验,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这都通过迁移来实现。
2.学习迁移的分类
从迁移的性质来分,我们将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所谓正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促进新近的学习。比如先前学会了加法,进而有助于学会乘法,学好了写铅笔字进而有助于学会写钢笔字。自行车骑得好的人,再学骑摩托车就比较容易。数学中掌握了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有助于物理化学中分析解答应用题。
先前的学习知识技能对刚学的新知识技能起消极作用的迁移,称之为负迁移,也叫干扰。比如学过汉语拼音,对初学英语字母发音有干扰。
学习的迁移与干扰都不是绝对的。有时两种技能既有正迁移,也有干扰。比如中国人学英语或日语。刚开始,汉语对日语或英语有迁移作用。随着学习的深入,发现汉语的语序与英语、日语有些是相反的,于是又产生了干扰作用。如汉语中的称谓,姓氏在前而名在后,但英语却是名在前,姓氏在后。再如,对人的称呼,汉语将姓氏放在职位和称谓之前,而英语却正好相反。某种学习对后来的学习不产生明显的影响,称为零迁移。如学习驾驶一辆装有普通变速器的汽车对于学习操作计算机就不会有什么影响。
以迁移方向来分,我们将学习迁移又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先前学习影响后期的学习,叫顺向迁移。后继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发生影响,叫做逆向迁移。如大学高年级学习机器设计才能深刻理解掌握先前学习的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
根据迁移的层次,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把学习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为横向迁移。是指建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数学公式的学习对实际计算学习的影响,如学习了乘法交换率即A×B=B×A应用于3×5=5×3的情况中等。
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叫做垂直迁移或纵向迁移,即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包括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种迁移。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式。布鲁纳(J.S.Bruner)把迁移还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一般迁移也称为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布鲁纳认为一般迁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基本的原理、规则、方法、策略和态度具有广泛迁移的可能性,如对一种外语的语法结构、构词规则及学习方法的掌握,将有助于掌握另一种属于同一语系的外语。把从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叫做具体迁移或特殊迁移,如理解了什么叫电子邮件后,再理解电子邮箱、电子浏览器等概念时就会发生特殊迁移。英语学习中,当学完单词basket(篮子)后,再学习basketball.(篮球)时,即可能产生特殊迁移。特殊迁移的范围往往不如一般迁移广,仅适用于非常有限的情景中,但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这对于系统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迁移的范围可以把学习迁移分为自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自迁移是指把个体所学的经验影响相同情况下的任务操作。近迁移是指把所学的结论迁移到与先前的学习情况比较相近的情景中。远迁移是指个体能将所学经验迁移到与先前情况极不相近的其他情况中。
根据整合的形式,可以将学习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同化性迁移是指通过同化,即不改变原有的经验结构,直接将原有的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与作用或将新事物纳入原有的经验结构中去的一种变化过程,同化性迁移的特点是自上而下,原有的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新的经验为下位结构。顺应性迁移是指将原有的经验用于新情境时发生一种适应性变化。当原有的经验结构不能将新的事物纳入其结构内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变化,顺应性迁移的根本特点是自下而上。重组性迁移是指通过重组,即重新组合原有经验系统中的某些构成成分。调整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的情境的整合过程。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只是各成分之间的结合关系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
二、学习迁移的作用和意义
1.学习迁移的作用
学习迁移在于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更好地支配、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学习的目标不仅是把经验贮存于大脑,而是最终要将所获得的经验应用于实际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中去,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但如何有效地应用这些经验,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都必须通过迁移来实现。
2.学习迁移的意义
学习迁移十分重要,这是因为学习迁移是一种普遍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学习材料和各种形式的学习和训练中,其中尤其是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学习最为显著。学习迁移的意义不仅在于能给学生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并且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发挥更大的学习潜力。
学习迁移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学习迁移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一种学习会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和因素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无疑要涉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机制、学习的条件等方面的理论问题。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迁移的研究,探讨学习的实质和不同学习间的内在联系。可以说,学习迁移的研究是整个学习理论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回答学习内容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学习过程的内在联系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