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经常说“其实”的人,由于对自己的才能往往估计过高而导致事情发展出乎意料,而且,即便在失败的情况下,他们依然会用“其实”来为自己开脱罪责。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经常说“其实”的人,最好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加强自己的观点。然后,当对方开始为自己的错误寻找借口时,可以采用大量的事实指出他的错误,最终让其心服口服。
11.打电话声音猛提高的人容易激动
在地铁里、公交车站,总是会见到这样一些人:一接电话,声音会猛然提高很多,好像接了外放,似乎生怕别人听不到,这种喜欢提高音量说话的人比较容易激动。这一部分人可能是自我主义者,对自己很有自信,也比较喜欢听奉承话,通常表现欲比较强烈。
对于那些表现欲强烈的人,无论到哪里他们都试图表现一番。他们很自信,只要有机会,他们就愿意大胆地“秀”出自己,即便打电话也是一样。
他们往往不自觉提高音量,以引起别人的注意或是出于一种炫耀心理,甚至有时还故意让别人听到他谈话的内容,因为谈话中可能涉及一些令他觉得很有面子的事,所以他很希望别人听到。
敢于自我表现的人通常是自信心极强的人,他们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面对什么样的人,都能保持强烈自信。有的人越是在正式的场合就越紧张,越不敢放开手脚施展自己的能力;而“打电话声音猛提高”这类人则最喜欢这样的场合,正好可以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得到这样表现自己的机会,属于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
敢于自我表现的人,往往在工作中能引起领导的注意,因为他们常常有意无意地展现自己,别人想不注意都难。在团队中,不论什么活动,他们都能出尽风头,即便在他不擅长的活动中,为了表现自己,他也要不断插科打诨,抢夺别人的眼球。
这种性格可能会受到领导的赏识,但常常阻碍了他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因为他太爱表现,太爱出风头,所以可能常常抢了别人的风头,这就难免引起同事的妒忌和不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个团队里如果有一个人太出色,再加上他太喜欢表现自己,那就相当于把自己与其他同事的距离拉远,你的出色总是衬托出其他人平庸,其他人必定会对你有看法。渐渐地,其他人就会形成一股反抗的力量来与你对抗,即便你不会被排挤出去,那你也不会在团队中有好的人缘。
因此,如果你发现在公共场合打电话时声音很大的人,通常是一个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的人,但这种欲望通常会触犯他人,以致他失去良好的人际关系。
12.突然话多可能是掩饰不安或狂躁
一个原本沉默寡言的人,忽然变得健谈,在某一场合中或某个人面前变得口若悬河,反映了他的一些小心思——要么是想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和思维方向,避免其提起某些令自己不快的话题;要么是怕对方提出自己有可能无法应付的新问题,所以以这种方式来阻止对方讲话。
君峰是一个内向沉默的人,结婚后还是这个样子,有什么事都不跟老婆交流,气得老婆动不动就骂他是“锯了嘴儿的葫芦”。
可就是这么一个“闷葫芦”,最近两个月突然跟换了个人似的,变得健谈了。原来老婆唠唠叨叨时他从来都不理,可现在老婆一开口,他就笑嘻嘻地跟她扯,而且还净扯些不着边际的话。
以前,每次吃过晚饭后,老婆的习惯是拉着他一起看爱情电视剧,并且还特别喜欢边看边评论:“你瞧,小雪多漂亮、多善良,遇到这种美女,大亮这种老男人还不珍惜呢……”而现在君峰从来都不让老婆有评论的机会,他会想尽办法让老婆陪着他说话,而不是看电视剧。他甚至专门准备了一个小本子,上面写满了新听来的笑话或好玩的事,从吃完饭到睡觉前,他会不停地给老婆讲故事,逗老婆发笑。
君峰的妻子感到十分诧异,她一方面为丈夫的转变感到高兴,一方面又担心丈夫遇到了什么事情。直到有一天,她偶然在丈夫的手机上读到一条暧昧的短信,一切才真相大白。原来,君峰之所以如此,是为了封住老婆的嘴,免使她提起与爱情有关的事,以免自己不小心露出马脚。
现实生活中,上述故事中的“突然转变”其实也是时有发生的。一个木讷的人失恋后突然和亲朋好友喋喋不休讲自己碰到的新鲜事;一个原本比较沉默的女孩子,在喜欢自己的男孩子约自己出去时,会不停地说话……
由上,你一定会发现一个问题:突然由沉默变得健谈的人,往往是刚遇到了一些事情,并且这些事情均是他们不愿意再次提起的。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他们心里有“鬼”,为了不被人发现这个“鬼”,他们会想尽办法引开话题,把对方的思维引向别处。至于那个在喜欢自己的男孩子面前突然变得滔滔不绝的女孩子,则很可能是因为她不喜欢对方,不希望听到对方表白,以免使自己陷入一个难以推托的境地,引发双方尴尬。
然而,如果没有什么顾忌,原本沉默的人突然在某个场合中变得健谈,则多是由于该场合出现了某个特定的人或特定的事件,他想引起这个特定人物的注意,或者他对这个事件超乎寻常地感兴趣。如果一个人平常说话慢慢悠悠、从不着急,而在某一时刻忽然很大声又较快速地不停说话,甚至很急迫地进行反驳,那么很可能是对方说了一些对他十分不利并且是无端诽谤的话,语速的加快表达了他内心的不满、着急和委屈。
但是,也有特殊情况,一些精神疾病患者,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突然话多。一般来讲,先期情况都是情绪低落、忧郁,但如果有一天,本人突然变得开朗、爱说话、热情,不要以为这是病好了,其实,这说明他的病已经转为躁狂症了。所以,情绪及表现的突然变化可能不是好事,是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转为躁狂症的表现,出现以上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尽快治疗。
13.诚实人不一定常说“说实在话”
一开口就说“说实在话”的人,也许并不诚实。经常说“说实在话,不骗你”的人,十分在意对方对自己所陈述的事件的评价,并且会很担心对方误解自己,因此喜欢用这几个字来强调事情的真实性,以期得到对方的认可。
那么,为什么他会很担心对方误解自己呢?为什么他一再强调自己所陈述的事情的真实性呢?为什么他那么害怕得不到对方认可呢?如果不是过分谦卑,那答案恐怕只有一个:他谎话连篇,经常虚构事实。说简单点,他一点都不老实,就是个骗子。
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但在很多时候却会被本能所支配,所以才会时有“下意识”、“不自觉”等情况出现。语言在很多时候就是被人的本能所支配的,虽然绝大多数时候,谈话的内容都是人们经过思考和逻辑整合后才说出来的,但几乎不论何时,人们在谈话中总会穿插一些简短的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对谈话内容也不构成什么影响,并且不需要经过思考,因此完全可以被忽略掉。
但是,如果说话者与你的利益息息相关,那你一定要注意了。因为相对于其他经过思考和逻辑加工的内容,这些简单的词句完全出于说话者的本能,因而更能反映他的真实意思,甚至是品性。“说实在话”就属于这一类,经常以此作为过渡的说话者,实际上是在不停地提醒你相信他。可以想象,只有没有十足的底气,甚至企图掩饰事情真相的人才会如此。
以这句话来赢得思考时间的说话者,实际上是在透露一种信息:我一定要想出更合适的“事实”或“语句”,让你觉得我更可靠、可信。
另外,如果在说这句话的同时,说话者还伴以摸嘴、摸鼻子等典型的撒谎动作,则几乎可以百分之百断定:这个人不可信,他在欺骗你!
当然,上述分析并不绝对,经常说“不骗你”的人并非一定在骗人,有时候反映了说话者的不自信,有时候反映了说话者的恳请之心,有时候则反映了说话者“真诚实”的本性。至于你面前的这个人属于哪一种,只要再结合他的性情和其他日常行为就可以判断了。
14.不同的口头禅表现不同的性格
口头禅是话语中最不经意却又最常出现的语句,常与说话者的性格、生活遭遇或是精神状态有关。其实“口头禅”原本是佛教禅宗的词汇,是指不用心领悟,而把一些现成的经验挂在口头上,假装自己经过深入思考,后来演变成形容个人的习惯用语。正因为是“习惯用语”,它背后往往隐含着许多心理活动和心理作用。
当你向人提问时,有些人会老老实实回答你,也有人会针对问题发出疑问,希望进一步确认,还有些人则从来不针对问题回答,而是把问题再丢回来给你。
无论回答什么,总是尽量回答肯定句的人,比较诚恳老实,有话直说,个性直爽,认为凡事说开来有助事情进展。
针对这种直爽人说话就要实话实说,不要绕圈子。不必怕会不小心得罪他们。就事论事是他们为人处世的原则,小心翼翼反而会让他们觉得你不诚恳、难以交心。
总是对所听到的问题有所怀疑,发出疑问句的人比较细心谨慎,对别人的要求也很严格,自主性强,凡事喜欢追根究底,有自己的一套规矩。面对这种人,在解答他们提出的疑问时要尽量避免使用“也许”、“可能”、“应该”等模棱两可的语句,否则这只会给自己找麻烦。
有的人回答问题时语气很莽撞,总是会用反问句把问题抛回去,这类型的人是那种当你问他们“你对这个产品有什么想法?”时,他们会反问你“你自己觉得呢?”的人,他们很少正面回答问题。这种人防卫心重,别人要先“给”,他们才会考虑要不要付出。与这类型的人谈生意,常常要运用利益交换的方式,像是“您现在订货,我可以额外送您…… ”因此,最好不要一下子就把肉全部端出来,而要一步一步慢慢撒饵,他们才可能认真考虑。
总是说“对”、“当然”、“的确如此”的人对别人有很好的“肯定”心态。他们多半善良、有自信,为人和善。他们会不断给你信心,并提供各种意见,但他们不见得一定会和你交易;不过即使被拒绝,你从他们身上得到的,不管是方法还是自信的提升都够多了。
总是说“可是”“但是”“不过”的人个性偏向任性,习惯以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为中心,但他们个性温和,所以选择用“但是”“可是”等委婉的字眼,就算反对别人的意见,也不至于给人强势或难以沟通的感觉。这种人不喜欢让人留下坏印象,虽然对他们死缠烂打往往能奏效,但最好还是长期经营,才不会让他们成为“一次客户”。
说话时,会提到“不好意思”“拜托”“打扰了”的人个性通常都很优雅有礼貌,内心总是充满不安和矛盾,有自己的想法,不喜欢被强迫的感觉。当他们抗拒时试着用问句引导他们,像是“您觉得它再加上什么您就会买?”再针对他们的意见进行说服。只要让他们打消抗拒的念头,就有可能使他们买下这“完美”的商品。
总是确认事实的人,比如总是问“真的吗?”“不会吧!”这样的人,他们需要肯定和关爱,有点被动,希望给人没有威胁与企图心的友好感觉。面对这些人时,要尽量站在关心和朋友的立场上进行说服,对他们的生活流露兴趣,分享你对他们的想法及看法,并给予肯定及赞赏,他们会敞开心胸和你交流。
而那些习惯追问“然后呢?”的人个性上比较小心,自我防卫心强,但还是会为了让日子好过而带点妥协与顺从。在为人处世方面很冷静,工作和人际关系都不错。他们之所以这么问,表示他们大概已经料到你会讲些什么,以及会如何回应。如果你能展现不同于其他销售员的特质,例如只花很少的时间谈商品,他们会因为感到意外而对你友善。
每个人都有一些不同的说话习惯,例如在句尾加上“啊”“呢”“哦”之类的语助词,或在某些心理状态下,语调拉高或降低。当然,这些差异或习惯十分微小,有点难以察觉,因此,我们不妨从客户习惯性使用的回馈句型和显而易见的口头禅来进行判断,这样比较容易得到客观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