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图说心理学——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策略(活用版)
47348100000006

第6章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策略(1)

1.和同事关系难相处:认知模型

同事关系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工作中免不了要和同事合作、分享、争论、互助……同事关系也是我们最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一,在合作中有竞争、在分享中有共赢,所以也总是难免在同事之间会产生困扰。

吕青参加工作已有3年了,在单位没有朋友,感觉到很受孤立,经常因为和同事之间发生不愉快而烦恼。吕青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之所以能够在单位工作3年也仅仅是因为自己的技术过硬,其实自己的个性在单位很不受欢迎。“因为平时不太爱说话,所以很多同事也不主动和我来往,他们平时说笑聊天,有时候我也会跟着笑笑,插上两句话,可能是因为我的表达能力不好,不够圆滑,连我自己也觉得不是很自然,也许他们不喜欢我怪怪的样子,所以觉得不舒服。”

吕青很不喜欢同事之间相互猜疑,看见两个同事关系好一些就怀疑人家关系暧昧,看到领导找人谈话也揣测原因,这让吕青时刻提醒自己要谨慎行事,尽量和所有人都保持一样的距离,不要疏远也不要太密切。但是,吕青发现自己被同事们渐渐地疏远了,感觉职场人际关系太复杂,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吕青说:“大家在一起工作,彼此之间心存芥蒂,表面上关系很好,但较真儿的时候照样背地里‘使刀子’,关系实在难处。”

心理学认为,人们对事物的看法都是对自己内心的真实坦白,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对事情就有什么样的看法。如果一个人内心善良,那么对事情评价也友好;内心紧张有敌意,那么眼里的世界也是缺乏善意的。这是人的认知心理存在的一种现象。复杂的世界总是由我们内心里有限的认知模型去理解的,所以对于很多含义丰富的事件或现象,不同的人解读就会有截然不同的认识,而我们心理的解释系统总是把丰富的事情简单化。你内心里如果只有善和恶两种解读系统,那么所有的事情就只有善和恶两面,对自己也只有善和恶两种结果。

在生活里对人际关系的解读,也正是对自己内心认知系统的最好表白。所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要调整的是建构灵活的认知解读模型。

心理咨询师:“在你和同事的相处中,你感到很难相处,不被接纳,很难受,在一起工作也令你遇到很多烦恼,是否还有和你一样有同感的同事呢?”

吕青:“同样感受的?我不清楚,我很孤立,没有人和我交流这些真实的东西……”

心理咨询师:“那么,在你的同事里,你是否感觉到有人和你的感觉相反呢?”

吕青:“嗯……绝对相反的人不一定有,但是我觉得他们并不像我这么苦恼,也不像我一样孤立,他们还是能打成一片,肯定跟我感受不一样……”

心理咨询师:“如果他们的感受不同,你能猜想一下,他们是怎么看待同事关系的呢?是什么样的态度使你们的感受会有不同?”

咨询师通过问话把新的认知模式引入吕青的认知模型里,促使他在思考中构建新的视角。

我们总是习惯于抱定一种态度看待问题,有时候就会形成偏见,比如我们会认为性格内向是不受欢迎的,其实并非如此,抱定一种态度也限制了我们认识的灵活性,限制了我们改变、适应的可能性。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其实是自己内心状态的反映,所以改变人的内心才能改变人面对的现实。我们对世界要从内心里保持积极的态度,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人们是善良友好的,自己是有价值的,这样我们看别人、看自己、看事物就容易看到积极、美好的一面,看到一切积极的可能性。

2.我总是嫉妒朋友:嫉妒心

谭子总是想改掉自己妒忌朋友的心理,可是没有办法,觉得自己总是被嫉妒这个恶魔控制着,想改也改不了,心里实在太矛盾了。“因为嫉妒心,我总是不能和人真正地成为朋友,苦恼死了,我感觉自己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朋友都没有。”谭子说。

谭子个性开朗、喜欢交际,也有很多朋友。“在平常生活中其实我身边不乏朋友,我们相处也很开心,但是一旦他们取得了成绩或者进步,我心里就非常难过,特别生他们的气,甚至非常仇视他们。无论是他们在爱情上、事业上、学习上,甚至夸耀自己的男朋友帅、女朋友漂亮,比人多了什么东西,我心理都会不平衡,就连我弟弟考上研究生我都很气愤,看他们不顺眼。我不想这样,只好自我安慰,想象他们肯定是通过关系找到的工作、肯定是一时幸运碰巧考上的。”

谭子说:“我很矛盾,知道自己这样很自私、很虚伪,可越是亲近的人我就越嫉妒,虽然我不表现出来,我觉得自己这样的心理也很黑暗,我因为嫉妒,从来没有分享过别人成功的快乐,没有真正地感受过别人成功的喜悦。”

嫉妒心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心理,它并不那么可憎,它源自我们内心里的竞争。在现实中,竞争不过时就通过嫉妒在内心里贬低对方,以实现心理上的平衡。嫉妒本身是一种对自己的不满,并把这种不满投射到别人身上。内心里真正接纳自己的人,没有对自己产生不满和自卑,才不会用贬低、攻击他人的方式表现自己。

嫉妒也并非谭子没有真正朋友的原因,只是他把真正的朋友定义为不能有嫉妒、不能有攻击,所以认为没有真正的朋友,实际上也是对自己嫉妒的排斥。善于自我反省的人总是希望把自己不喜欢的那部分切除,也是善于分裂自己的人。健康的心理恰恰是完全接纳自己的。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应该不让自己嫉妒,而是接纳和欣赏全部的自己,欣赏自己嫉妒的意义。

谭子:“我虽然嫉妒心很强,骨子里不愿自己有任何不好,可是我特别害怕竞争、逃避竞争、回避一切比较。”

心理咨询师:“你很害怕竞争、逃避竞争和比较,对你变成现在的样子一定是有影响的,那你觉得现在的优点有哪些是因为害怕它们、逃避它们带来的?”

谭子:“现在的优点?……哦,我还真没有想到有什么联系……其实我每次嫉妒别人以后就特别努力、特别好强,这也是小时候父母总拿我和别人做比较的结果……”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嫉妒心源于潜意识里对自己的不满,接纳嫉妒也是对自己的接纳,对自己越接纳就越不需要内心有嫉妒。

3.我总是在陌生人面前露出窘态:自卑

梁伟强是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一脸阳光,充满自信的样子。但是每次和陌生人见面,他都显得有些腼腆。“不知道为什么,我每次和陌生人接触的时候,心里总是感觉不知所措,有时候特别尴尬,就好像脑子里空白了一样,特别窘。”在平时,梁伟强的朝气蓬勃总给人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大家对他的评价也非常好,很有人缘。他说:“我总是在陌生人面前很不自信,很怕自己不好,老觉得自己特别木讷而不会交往,尤其是一碰到陌生人,对自己就特别没底儿,担心哪儿做不好,怕对方不接纳自己。我为什么总在关键时候自卑呢?”

人和人交往,总是会有一些障碍,对这些障碍越是注意,就越会夸大障碍的影响。所有的人在碰到陌生的情况时都难免出现困窘心理,是一种对未知的可能性的困惑,是一种很平常的心态。

心理学认为自卑是人们内心的一种警觉,它没有什么好坏,只是对自己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一种存在的描述。人的困惑来自于对自卑的不满和排斥,认为自卑对自己不好,想要把自卑和自己划清界限。自卑是对自己保持一种警觉和洞察,是自己的一部分,人人都有自卑感。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的成功就在于不断地从克服自卑感中获得动力。因为感到不足,所以才会不断地追求卓越。

在陌生人面前拘谨不安,常常和以往的不愉快经验有关,多次经历在陌生人面前的窘迫,会强化自己的困窘感受,也会使我们太强调窘迫对我们的困扰,无形中把困扰扩大。困窘是自己不能够接纳自己,而担心对方不接纳,实际上是自己不能接纳自己的投射。

心理学理论提出对人性的假设,认为每个人都是天性积极的,都是乐于和人交往的,都具有勇敢和乐观的天性。因此,人和人之间能够享受彼此的关系,但是人会受挫、受到伤害,这会使人的某些天性的方面被消极的情绪掩盖,就如人天生能和别人自然交往,但是如果交往受挫,自己被交往中的不愉快体验和情绪影响的时候,就会被不愉快情绪掩盖住和别人自如交往的能力。

因此,心理治疗就是把困扰我们的情绪宣泄掉,重新构建内在的评价体系,从而恢复我们本来的能力和天性。

也许我们也和梁伟强一样,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会遇到困窘、自责等消极情绪,遇到这种情况时,有一个技巧可以帮助我们解困:及时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如,面对陌生人不知所措,就可以把这种感受说出来,即“初次见面,我有些不知所措,如果失礼请多担待”。把自己的担心说出来是释放掩盖我们能力的情绪。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越是自卑的人越需要善待自己,因为一切恐惧和担心都是来自我们内心的感受,自卑是对这种恐惧和担心的觉察。

4.我总是无法拒绝朋友的“好意”

说“不”的心理意义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与各色人等交往难免遇到问题。有人经常遭遇无法拒绝他人的困境,常常感觉代人受过。

精神分析心理学看待人性时习惯于看到人性自私的一面,认为不善于拒绝别人也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完美形象;人本主义心理学则习惯于看到人性善良的一面,认为不肯拒绝别人是自己希望被人接纳、满足归属的需求。

紧张工作了一天的小张,下班了只想扑到床上休息。可同事突然兴高采烈地提出来一起去逛商场,小张感觉很为难,犹豫不定的时候,同事热情的邀请,终于使小张没有说出“不”字。

领导找到胡敏谈话,仍然遵循着老套路:先是嘘寒问暖,再小心试探,最后委婉要求。

领导“关心”地问胡敏:“这一段时间看你工作挺上心的,感觉怎么样啊?”

“还好!”胡敏小心回答着,心想不知道又有什么想不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