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图说心理学——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策略(活用版)
47348100000013

第13章 婚姻与家庭中的心理学规律(2)

实际上,家庭系统存在着失衡的隐患:年轻的张女士和丈夫很少有在一起交流感情和相互陪伴的机会,而且作为妻子认为丈夫陪伴婆婆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为了让丈夫尽孝而压抑自己夫妻间的情感需要,夫妻之间关系疏远,爱的情感不能流畅地在夫妻之间流动。合理的孝道掩盖的是夫妻关系疏离的问题,夫妻小家庭的系统处于丈夫兼父亲角色经常缺位的不稳定状态,也形成了张女士将失落于家庭系统之外的境地,缺少和家人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支持。

张先生大部分时间陪着母亲聊天、看电视,这是和母亲在心理上分化不足、情感过度缠结的表现,这也是丈夫婚后没有和张女士建立起紧密的夫妻关系,没有形成稳定情感系统的原因。因为没有从母亲的情感缠结中分化出来,儿子无法和母亲建立起界限清楚的成人关系,也无法在夫妻关系中扮演好一个成熟丈夫的角色。

这样的一个家庭状况,实际上没有形成恰当的夫妻、亲子系统,缺乏完整的系统联系,实际上是两对母子住在同一处房子里生活,从家庭成员的心理联系上看,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夫妻+子女的家庭系统,就像是四个人拼凑的一个家庭。这样,情感上孤单的母亲出现情绪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问题的根源在家庭的关系而不是某个人出了问题。

对张女士的建议是,张女士的儿子晚上陪着奶奶,由奶奶陪着孙子写作业,丈夫晚上主要陪张女士,平时丈夫和张女士两个人一起照顾奶奶。这样丈夫和张女士就形成了心理意义上的夫妻家庭,奶奶成为独立的家庭,张女士的儿子成为两个家庭的关系纽带,于是两个小系统组成了一个有序、稳定的大家庭,成为一个平衡的、有爱顺畅流动的家。自然,张女士的情感有了寄托,抑郁的问题也就消失了。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心理学研究发现,家庭的结构常常因为母子的缠结而失去平衡,导致家庭成员无法维持正常的家庭关系。张女士的抑郁症有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引起丈夫和其他家庭成员对情感孤单的自己给予注意,以维持仅有的情感联系,避免了家庭结构的解体。

5.从小任性的孩子长大会任性吗

打破对抗的心理联盟

孩子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性格和父母有很大关系。如果孩子在和父母的互动中,任性能让孩子牵制父母,并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这样的互动模式维持下来就有可能把孩子塑造成任性的人。不过在孩子性格形成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总是很微妙的。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中,孩子的任性是由怎样的家庭互动造成的。

7岁的子豪非常任性,老师说他是个牛脾气,犯起劲来谁也拉不回来,不仅蛮不讲理,而且必须什么都要按他的想法做才行。在班里,回答问题的时候只要子豪举手了就必须他先回答,先叫别人回答问题他就不干,大吵大闹,不停地捣乱。在子豪家里也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连爸爸妈妈也拗不过。爸爸是个暴脾气,对他的任性也打过,也骂过,但就是拗不过。就连子豪哭起来都特别任性,无论你怎么样,只要不满足他的想法,他就哭个不停。有一次,爸爸在他身上打出好几道血印,最后还是拗不过,任由妈妈宠着子豪。

子豪的父母来到咨询室求助,想要解决孩子的任性问题。心理学早有研究发现,任性实际上是孩子的一种对抗心理,孩子这种偏执的对抗常常能在夫妻之间的对立和争执中看到影子。在咨询中发现,子豪任性的行为实际上就根源于父母的夫妻关系,子豪的任性是一种模仿和学习的结果。

在妈妈眼里子豪并不是总任性,平时也通情达理、善解人意,有时候哄一哄也能高高兴兴地顺从别人。所以,在家里妈妈总是任何事都依着子豪,对他总是好言哄劝,很多时候也是很有效的。不过爸爸是个急脾气,不善言辞,说不通就来硬的,要么呵斥要么强迫。所以,父子两个人常常像两头倔牛一样互相对着干。

在咨询中,我让他们说说子豪出了什么状况,没说两句,子豪的父母就争吵起来。原来子豪的父母一直性格不合,父亲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但是很倔强;母亲能说会道,总是争强好胜。从一结婚两人就经常争吵,母亲经常指责父亲做事粗心大意,父亲从来不理会,说急了就大吵大闹,这样的关系直到子豪出生才发生了一些变化。妈妈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子豪身上,彼此相安无事。但是随着孩子长大,父母又开始因为对子豪的教育而争吵,父亲看不惯母亲太溺爱孩子,母亲责怪父亲教育孩子没有耐心,简单粗暴。刚开始,小子豪在父母争执的时候会变得乖起来,但慢慢地,子豪越来越和父亲对抗,越来越任性,有时候甚至肆无忌惮。每到这个时候,妈妈都会答应子豪的要求以便让他安静下来。于是,形成了妈妈一哄就有效、爸爸怎么管教都无效的局面。爸爸说这都是被他妈妈惯坏了。原来小子豪的任性是和母亲“结盟”对抗父亲的表现。子豪加入这场对抗,就可以利用父母的对抗满足自己的要求,无形中母亲也会为了让孩子站在自己一边对抗父亲而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平息孩子的任性和无理取闹,也成了夫妻斗争的方式,孩子越听妈妈的话,妻子就显得越有道理,丈夫就越显得被动。只有打破了母亲和孩子的“联盟”,把原本夫妻之间的对抗呈现出来,问题才能得到缓解。

“子豪,在家里你和爸爸更亲还是跟妈妈更亲呢?”我了解以上情况后开始提问,让他们觉察彼此是怎样在互动中纠缠的。

“跟妈妈亲。”子豪回答。

“你们是这样认为吗?”我问子豪的父母。

“是的,他和我更亲,他既怕他爸爸,又反感他(爸爸)吸烟、说话太蛮横,所以很少和他(爸爸)有亲近的行为。你也看到了,他(爸爸)从来不顾别人的感受,谁敢跟他(爸爸)亲近。”

“哼,你们俩是一伙儿的,什么都一样,孩子早晚被你惯坏了,你看看都惯成什么样了,还有对我的尊重吗?我是他爸爸!”

“我看出来了,爸爸其实很伤心,你感觉到家人的不理解,觉得他们两个人合起伙来和你对抗。”我感觉到父亲有很强烈的不满,然后对着小子豪和妈妈说,“爸爸此时一定心里觉得孤单,作为一家人,谁愿意对爸爸表示一下理解,安慰一下爸爸?”

一方面,我这样说是对处于弱势的爸爸心理上给予支持,帮助他们消除对抗;另一方面,也是鼓励矛盾另一方发展出新的行为以促进沟通和发生改变。

我说完后,所有人都沉默了,爸爸眼睛里开始有泪水。过了一会儿,妈妈也开始流泪,很伤心地说:“此时我才意识到,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改变他,和他吵,孤立他,他挺可怜的,是我的错,孩子跟他较劲是我的问题……”

此时,呈现出来的家庭关系已经让妈妈认识到,子豪的任性其实是自己和丈夫对抗时扯进孩子做帮手造成的。这样下去,孩子内心一旦有敌意和对抗就会表现得很任性,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蛮不讲理。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心理学中把孩子和父母中的一方关系过度紧密、缠结称为“心理结盟”,这会在家庭中形成不平衡的三角关系,很多心理问题都来自于这种不平衡的家庭关系。就如子豪因为心理上和母亲连接紧密,认同了母亲对父亲的敌意,无形中形成了对父亲的对抗情绪。当澄清了母亲和父亲之间的对抗,鼓励他们发展出理解对方、关心对方的行为,在发生矛盾时便有了新的互动方式,改变了持续重复的冲突模式,小子豪的任性也就随之改变了。

6.胆小内向的性格能改变吗

陪伴也是心理治疗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从一出生就开始表现出差异,有些孩子天生活泼好动,有些孩子生来安静平和,有些孩子从小就爱哭闹,也有些孩子从小乖巧,这种从小表现出来的差异是因为气质类型不同,是孩子天生的个性特点。

佳莹的父母担心内向的小佳莹有心理问题,所以,想让咨询师帮助胆小、怯懦的小佳莹变得开朗、勇敢。

小佳莹刚刚过了4岁生日,她变得胆小是在7个月前上幼儿园以后开始的。佳莹上了幼儿园以后,慢慢变得越来越害怕见人,本来在家里玩得好好的,只要有客人来,她马上就躲起来不肯见人。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玩的时候,只要有人和她争抢,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变得十分害怕,不敢再继续玩了,自己一个人跑到一边待着。妈妈说以前小佳莹挺开朗的,特别懂事,和邻居小朋友玩得特别好,妈妈担心小佳莹是不是在幼儿园里受了欺负或者被老师批评了,所以胆子变小了。现在佳莹去公园玩或者到广场玩的时候,老半天才能放开了和别人一起玩。

小孩子都会有一个阶段对人感到害怕,这个阶段在1~4岁之间,通常明显的羞怯和胆小出现在3岁左右,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是孩子获得自主感以克服羞怯和疑虑的关键期。这个阶段中孩子对人的胆怯和回避,是因为孩子处在伙伴交往技能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和别人的交往中开始对他人的评价变得敏感,这个时候他们分不清别人的评价和自己的关系,别人对自己友好就会感到自己很好,别人态度冷淡或者批评就感觉自己不好,就会逃避。如果是这种情况,孩子的胆小一般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消失。

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孩子表现出对别人的敏感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作为父母处理这样的情况时务必把孩子的害羞、拘谨看得自然一些,这个阶段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对某些人害怕和羞怯,孩子的这份敏感会使孩子对别人和自己的认识更加成熟起来。此时家长可以像看待小苗发新芽一样看待孩子的害羞,陪着孩子慢慢从害羞变得勇敢。

小孩子在陌生人面前总是会感到恐惧、逃避和退缩,此时如果能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包容,这些恐惧、退缩的体验会转变成积极的感受,父母的宽容成为孩子认同的榜样,这样孩子就能顺利度过羞怯的敏感期,克服胆小和疑虑,发展出更加积极的自我感。我也给了小佳莹的妈妈同样的建议:在孩子表现出胆小羞怯的时候,不要强迫孩子必须打招呼、有礼貌,孩子只是有些害羞了,要尊重她的体验。然后可以说一些理解孩子的话,比如:“头一次见到你,佳莹有些害羞。”“佳莹有些担心,她觉得不好意思呢!”用自己的话说出别人的体验,这种感同身受的表达方式在心理咨询中叫做“共情”,是一种有治疗作用的谈话技术。这在帮助胆小的孩子克服羞怯心理上非常有用。

在对小佳莹的心理辅导中,我还运用了另外一项心理学技巧,就是游戏辅导。在咨询室里,我们通过玩过家家的游戏,运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表演小佳莹生活中的一些故事,并且在我的表演中给她一些心理支持和指导,和她一起模拟勇敢地和陌生人对话等。这个过程里起到治疗作用的技巧有:

1.陪伴。在游戏的时候,无论小佳莹在表演什么场景,是高兴的还是不高兴的,我们都耐心地陪着她,关注着她的感受变化,体验她曾经感受到的害怕、害羞、回避、愤怒……陪伴也是一种接纳的爱,爱总是让人产生力量和勇气。

2.表达和宣泄。在游戏中,孩子有机会表达被压抑的感受。比如,在生活中,小佳莹每次看到大舅就躲起来、不说话,她的感受从来没有表达过。在游戏中,她表演出了自己不想让大舅看见、不想让大舅来家里、害怕大舅看、怕大舅大声说话等体验。这对小佳莹来说是一种内心的释放。生活中,妈妈总是鼓励小佳莹不要怕,让她热情些,要求她打招呼,而此时小佳莹却一门心思地想赶紧躲开,哪还有机会体验到好的感受,只是在恐惧的同时增加了不被接纳的感受。

笑对恐惧和害怕是有治疗作用的,家长在帮助孩子克服胆小和害怕的时候有一个技巧,就是把孩子害怕的对象变成引人发笑的对象,孩子笑起来能够帮助其克服心理的恐惧。我告诉小佳莹的妈妈一个技巧,当小佳莹看到害怕的大舅时,让大舅装可怜相,妈妈负责逗小佳莹笑。这招非常有用,妈妈说大舅说话声像放大炮时,小佳莹被逗笑了。以后每次见了大舅,小佳莹就开始笑大舅放大炮了。

孩子退缩和恐惧的问题在心理咨询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孩子内心的恐惧并非都来自于天生,很多恐惧心理来自于家庭,家庭当中一些因素会引起孩子的恐惧心理。比如,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总是编出一些可怕的事情来说服孩子。小佳莹的妈妈常对小佳莹说,你再不如何如何做,楼下运垃圾的老头来了就把你当垃圾扔进脏车里去。如此,使孩子感到害怕就像父母的一件法宝,时常拿出来吓唬一下孩子。

在家庭里,孩子的感受被忽略是导致孩子产生害怕、退缩的常见因素。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依赖父母的温情和关爱,当孩子不能理解的事情发生时,如果不能得到父母的关注或受到冷落,孩子就会产生害怕。比如,夫妻吵架的时候,往往小孩子并不理解发生了什么事使父母突然发火,而此时夫妻专注于争吵而忽略孩子,那么孩子就会产生恐惧。忽略导致恐惧和害怕,那么关注和接纳也能消除恐惧,所以当孩子胆小或逃避的时候,家长要陪伴孩子,陪着孩子感受害怕的担心,鼓励孩子表达恐惧的感受。

严肃、压抑的家庭气氛也是孩子产生害怕的影响因素。如果父母是控制型的人,对孩子要求严格,像总指挥一样习惯于指挥孩子,规矩繁多,就会形成刻板、严肃的家庭气氛,孩子会形成敏感、警觉的个性,在成长过程中要么过多叛逆,要么行为退缩。如果父母性格过于忍耐,则会形成压抑沉闷的家庭气氛,孩子性格也会多疑、胆怯。这是因为情绪是具有感染力的,在家庭里面,孩子心理的力量最弱,更容易感受别人的情绪,更容易受到暗示和感染。当家庭里的气氛是热情、积极的,孩子也会受到感染而情绪非常好;当家庭里存在压抑、低落的气氛时,孩子也最容易觉察到。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父母帮助孩子克服胆小、羞怯的心理,首先要在孩子感到害怕或者羞怯的时候停止评论和指导,用接纳的态度鼓励孩子说出感受,陪伴孩子度过胆小羞怯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7.我的孩子太闹了:理解孩子的情绪

君宇是个4岁半的男孩,很多人在刚接触他的时候,都会被他的酷似明星的脸所吸引,因此很讨人喜欢。他看起来比同龄的孩子更顽皮,总是能给身边的大人意想不到的“恶搞”,常常让在场的人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