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与长寿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饮茶不仅可以提神益思,增加培养,而且可以延缓衰老,健身益寿。所以,茶叶已成了一种理想的天然保健饮料。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下,人的平均寿命较短,而一些酷爱常年饮茶的人,却大多寿命很长。如唐代的从谂禅师,活到120岁;宋代的大诗人陆游活到85岁;明代的礼部尚书陆树声活到97岁;清代的乾隆皇帝活到88岁。现代的一些高龄老人中,也大都嗜好饮茶。据载,四川省万源县大巴山深处的青花乡,自古以来盛产茶叶居民惯于喝茶,有“巴山茶乡”之称。全乡一万多人中,至今未发现一例癌症患者。那里有100多位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最大的年龄已超百岁。据查,那里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有喝茶的习惯,甚至宁可少吃一餐饭,也不愿少喝一杯茶。前苏联老人阿利耶夫活到110多岁,他从不吸烟、喝酒,长寿的秘诀是每天饮茶和散步。埃及农民札那帝,米夏尔活到130多岁,他从不吸烟,但每天要饮茶6杯。被背为韩国茶坛泰斗的崔圭用,至今已年逾九旬,仍为茶事奔波不息。我国茶界元老,被誉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一生研究茶、崇尚茶、饮用茶,92岁时才寿终正寝。目前仍健在的茶界著名人士庄晚芒、陈橡、王泽农等,他们都不吸烟、不嗜酒,但好茶,如今虽都已年过八旬,但却身体健康。所以说,饮茶有助延年益寿,长寿得益于经常饮茶。为此,人们把茶看作是一种长寿的象征。所谓“茶寿”,其意也在于此。
悟道修身“吃茶去”
从谂(公元778—897年),唐代高僧,本姓郝,青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一说曹州(今山东曹县西北)人。自幼出家,世称“赵州禅师”,卒谥“真际掸师”。他在世120岁,深信茶能悟道修身,可以说是一生与茶结伴。他祟茶、尚茶、爱茶,不但自己饮茶,而且提倡饮茶,可以说是嗜茶成癣,连在说话时,总要每说一句话都加上一句“吃茶去”。据《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道:“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从谂禅师尽管一生为僧,但依然长寿,这是和他终生与茶为伴不分开的。
进一僧“惟茶是求”
据宋代钱易的《南部新书》记载:“唐大中三年,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宜皇问,服何药而致此?僧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惟茶是求。或出,亦日边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皇闻听此言,知其长寿秘诀,遂“赐茶五十斤,令居保寿寺”。以示嘉赏。道原的(景德传灯录)亦曾载:“有人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佛教认为饮茶能够彻悟、长生,因此有“茶禅一味”之说。所以,在古代佛教典籍中,对饮茶多有推崇。佛教不但提倡饮茶,而且对种茶、制茶亦多有研究。可以说,佛教对推动我国古代茶业的发展,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进一僧从亲身领略到的饮茶的好处中,深知茶能治病疗疾,延年益寿,因此推崇饮茶,终成寿星。
陆游“汲泉闲品故园茶”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公元1125~1210年),赵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酷爱饮茶,还当过3年福建和江西西路茶盘公事常平,这使他对茶有了更多的了解。由于陆游爱茶、管茶,又姓陆,所以,他曾多次以茶圣陆羽自诩:“桑芋(指陆羽)家风君勿笑,他年犹得作茶神(亦指陆羽)”;“我是江南桑芋家,汲泉闲品故园茶”。
由于陆游一生出任许多地方官吏,又专门作过茶官,因此,使他有机会遍尝众多名茶:“饮囊酒瓮纷纷是,谁尝蒙山紫笋香”,“春残犹看小城花,雪里来尝北苑茶”,“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试小雪”。蒙山、北苑都是出产名茶、贡茶的地方。
陆游一生很不得志,生活十分清贫,因此,他常以饮茶自慰。尽管陆游所处的时代政局动蔼,他的仕途又屡受挫折,可他却以淡泊自慰,只求“饭软茶甘”足矣。因此,他仍然享年85岁。可见清茶淡饭的生活和淡泊名利的修养,是与健康长寿紧密相关的。
张岱自嘲“茶淫橘虐”
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史学家张岱(公元1595~1679年),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癣好饮茶,在《自为墓志铭》中自称为“茶淫橘虐,书蠢诗魔”。在张氏的许多文章中,都留下了对茶赞美的墨迹。在张岱的心目中,茶的重要性超过了柴米油盐。如张岱的《斗茶檄》中说:“八功德水,无过甘滑香洁清凉;七家常事,不管柴米油盐酱醋。一日何可少此,子猷竹庶可齐名;七碗吃不得了,卢仝茶不算知味。一壶挥尘,用畅清淡;半榻焚香,共期自醉。”视品茶为最大乐趣。
张岱爱茶,因而对品茶鉴水、制作名茶等也颇有造诣。经张岱采用安徽休宁松萝茶制作工艺改进生产的古乡越州日铸茶,取名兰雪,因品质特佳,一时名声大振,可惜至今已经失传。
张岱在世80年,不但精于历史,长于散文,而且著作齐身,堪称“一代奇才”。这与他终生饮茶,而茶能益思、延寿不无关系。
乾隆“不可一日无茶”
爱新觉罗·弘历(公元1711~1799年)既是大清的乾隆皇帝,也是一位品茗的行家。他曾六下杭州,观看茶农采茶制茶,品饮西湖龙井,并5次为龙井茶提笔赋诗。他的《观采茶作歌》、《观采茶作歌之二》、《坐龙弁上烹茶偶成》、《荷露烹茶》和《再游龙井作》等诗,充分反映了乾隆的爱茶之情,至今读来,仍脍炙人口。在西子湖畔,传说乾隆采过茶的18棵茶树,被围为“御茶园”,至今依然存在。
乾隆一生爱茶,他不但广尝名茶,而且对宜茶用水也很讲究。为了品评天下名泉水质,他命人精制了一只小银斗。用银斗量出各种泉水的比重,然后排出泉水的优次,钦定北京的玉泉为“天下第一泉”,镇江的金山寺泉为“天下第二泉”,无锡的惠山泉为“天下第三泉”。
乾隆在研究名茶、名水的同时,还对茶具的选择有很高的要求。他十分欣赏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认为紫砂茶具特别适合泡茶,而这种茶具本身又是具有文化意蕴的工艺品,所以,乾隆称它为“世上茶具称为首”。
在历代皇帝中,乾隆是年龄最高的一位。传说当他85岁让位于嘉庆时,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听后哈哈大笑,抚摸着银须,幽默地说:“君不可一日无茶啊!”可见茶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乾隆亨年88岁,除了注重养生之道外,一生嗜茶,修身养性,也有很大关系。
林语堂深知饮茶能“延年益寿”
文化名人林语堂(公元1895~1976年),不但熟悉茶叶历史,而且喜欢品茶论茶。在他的(茶与交友)一文中,认为饮茶已经成为社交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林氏还根据饮茶实践,总结了有关茶叶贮藏、水品选择、茶的冲泡、茶品次第等十条经验。特别是他的“三泡”之说,更是形象生动,惟妙惟肖。他认为茶“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已是少妇了。”因此,他主张“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
林语堂熟知茶性,深知茶的作用,故极力推崇饮茶,他在《生活的艺术》一文中写道:“饮茶为整个国民的生活增色不少。它在这里的作用,超过了任何同类型的人类发明。”他还认为饮茶“会使每个人的情绪都为之一振,精神也会好起来。我毫不怀疑它具有使中国人延年益寿的作用,因为它有助于消化,使人心平气和”。为此,在林氏的一生中,不但尚茶、崇茶,而且写茶、论茶。他一生与茶结缘,茶对他的回报是使他寿龄八十有二。
吴觉农的长寿秘诀是“每天适量喝茶”
著名茶叶专家吴觉农(公元1897~1989年),浙江上虞人,一生以茶为业,与茶为友,被尊为“当代茶圣”,享年92岁。
吴老1919年毕业于浙江甲种农业专科学校,后在日本农林水产省茶叶试验场研究茶叶。1922年回国,一直从事茶叶生产、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先后去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日本、英国、法国,以及前苏联等国考察种茶和茶叶贸易。他于1936年建议成立了中国茶叶公司。1940年创立我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叶专业。1941年又在福建崇安设立我国第一所茶叶研究机构。1947年创办了之江机械制茶厂,后又任中国茶业公司总经理。直到他90高龄时,还撰写了他最后的一部著作《茶经述评》。在半个多世纪里,吴觉农为振兴华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茶叶界享有崇高的威望。
吴觉农是一个“爱茶成癖”的人,他把振兴我国茶叶事业作为他人生的“最大乐处”。他自称“茶人”,取名“觉农”,具有终身为茶叶事业奋斗的含义。在他92岁高龄寿前几天,在北京参观“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并亲切地和观众交谈,当有人间他长寿的秘诀是什么,他含笑回答说:“每天适量喝茶。”
张大千吃早点佐茶
国画大师张大千(公元1899~1983),四川内江人,享年八十有五,他习惯于吃早点和点心时佐茶,而且要佐以好茶,自称“无茶不欢”。
张大千一生嗜茶,而且要喝好茶。在大陆时,崇尚喝西湖龙井、庐山云雾;在台湾时,钟情啜铁观音、冻顶乌龙;去日本时,喜喝玉露茶。喝茶时,还讲究茶与具的搭配。啜乌龙茶时,选用扁平的铁砂壶冲茶,再用陶土制的小茶碗品茶;喝绿茶时,先用白色瓷杯冲茶品饮,认为用这些茶具冲泡而成的茶,不会变性走味。
用茶佐食,古已有之,它对帮助消化、去脂、除腻、降压,很有裨益。特别是老年人进食时,若能适当佐以好茶,实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应该予以提倡,这对降脂、减肥、降血压以及延年益寿,大有好处。后人说张大千的高寿,与他主张的“吃点佐茶”是有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