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茶道与酒文化(时尚生活指南)
47335700000031

第31章 壶艺与茶具(4)

我国古代诗人饮茶吟诵的诗句中,茶和茶具总是珠联璧合、相提并论的;品茶不仅要重视茶叶的形、色、香、味,而还要讲究茶具的各种不同质体和造型的艺术美。如宋苏东坡的“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都是用赞誉茶具的珍奇来烘托茶叶的优美。能在日常生活中,以名瓷茶具沏上香浓的好茶,可说是生活艺术的极至。

为了让读者了解古代和现代之饮茶形态,下面以朝代为分野,将茶具做个简单比较。

汉朝以前的茶具

从古至今,我国的茶具都以陶、瓷为主,因此历代茶具的演变,与陶、瓷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晋朝开始,青瓷茶具生产较多,最流行的是一种有鸡头流子(壶嘴)的茶壶;六朝以后,许多青瓷茶具都有莲花纹饰,白瓷茶具也开始出现在北方产瓷地区。

至唐朝饮风大盛。唐朝的茶具以茶碗为主,也有用茶壶的。当时南方、北方的瓷业都很发达,形成一批以生产茶具为主的著名窑场。浙江余姚的越窑,以烧制青瓷茶碗著名。河北任丘的邢窑,以烧制白瓷茶碗著名。陆羽在《茶经》上则评论道:“碗,越州上,若邢瓷类银,则越瓷类玉;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瓷自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唐时南方的烧瓷技术比北方高超,除越瓷外,湖南长沙窑的彩瓷茶壶和四川大邑窑的白瓷茶碗,也都享有盛名。唐朝的“茶注”是茶壶的前身,壶嘴称“流子”。这时的流子形式短小,代替了晋朝的鸡头流子。唐朝还创造了一种碗托,据说,这是当时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女儿发明的。她以腊做圈,固定茶碗在盘中的位置,此后才出现了瓷质碗托,这就是后来常见的茶托。

宋朝的茶具

宋朝的茶具盛行茶盏,使用盏托的也更为普遍。茶盏也称茶盅,实际上是一种小型茶碗,使用茶碗品茗是宋代的特征。由于宋朝烧瓷技术大大的提高,形成了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生产的茶盏、茶壶、茶托等色彩美丽,各有不同的风格。如河南禹县钧窑烧制的玫瑰紫釉茶壶,号称“钧红”,非常名贵;浙江龙泉县生产的青瓷茶具,于16世纪首次运销欧洲市场,立即引起当地市场的极大兴趣。

在宋朝,福建斗茶的风气很流行。当时斗茶家认为建安窑所产的黑色天目釉茶盏用来斗茶最好,所以非常著名。这种黑瓷兔毫茶盏,风格独特,古朴雅致,而且瓷质厚重,保温性能良好,为斗茶行家所珍爱。

元朝的茶具

到元朝,我国瓷都景德镇由于创烧青花瓷茶具而声名大噪。这种茶具造型优美,莹体玉质,深受国内外茶评家及艺术家的推崇。

明朝的茶具

明朝的茶具以白瓷为上,以小盏为佳,如此,使得茶汤的色、香、昧更为突出。这时的官、哥、宣、定等名窑继续成为生产茶具的中心,尤其以宣德窑生产的白釉鸡心型小盏最著名。同时,景德镇由于在青花瓷的基础上创造了斗彩、五彩和填彩的茶具,更加闻名于世。“青花瓷”是釉工下彩,即先在瓷坯上彩绘,然后再敷釉烘烧;“斗彩、五彩、填彩”是釉上彩,即在青花瓷上面再画上各种彩料,使釉下花纹和釉上花纹混为一体,相互辉映,色彩更加绚丽。明朝成化年间烧制的王卜彩杯盏,造型小巧玲珑,胎质光润细腻,色彩鲜艳夺目。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宜兴的紫砂茶壶,到明朝时大为流行。紫砂茶壶是用宜兴特产的紫泥、红泥、团山泥(三者合称“紫砂”)焯制焙烧而成。壶体内外都不敷釉,但成陶火度较高,烧结致密,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吸附茶汁,积成“茶锈”,蕴蓄香味;传热缓慢。不致烫手,夏天存茶,不易变馊;冷热骤变,不会破裂;还可直接在火炉上炖煮。由于紫砂茶壶具有这些优点,再加上当世制壶大师如供春、时大彬等发挥了紫砂茶壶的艺术风采,于是使紫砂壶名噪天下。

清朝的茶具

清朝的茶具,景瓷和宜陶是并驾齐驱,都有很大的发展和创新。康熙、雍正时,景德镇除生产五彩瓷具外,还创造了珐琅和彩粉两种新的釉上彩瓷。各种茶具胎质洁白,薄如蛋壳;彩绘山水、人物、花草、鸟兽、虫鱼等图画,笔法工细,形态生动,意境高雅,引人入胜,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在清初,还创造一种带盖的茶碗,流行颇广。盖碗与盖盏由来已久,但作为茶具大量生产,却是从清朝开始的。据说,盖碗茶有三项好处:第一是,碗口敞大,便于添注开水;碗底图小,便于沉积茶叶,注人开水,茶便顺碗底翻滚,易于泡出茶味。第二是,盖上茶盖,香气疑聚,揭开茶盖,则茶香四溢,并可以用茶盖翻赶浮上水面的茶叶,不使沾唇。第三是,有茶船子,可免端茶时烫到手,从碗里溢出的茶水流入茶船,可避免,打湿衣服和桌椅;在礼节上,又可以借茶船起到“端茶敬容”、“端茶送客”的妙用。

宜兴紫砂茶壶在清朝时更为丰富多彩,壶形和装饰变化多端,千姿百态。壶体上刻有诗词书画,十分雅致。

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银”等品种,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以后,更加鲜丽夺口,逗人喜爱。

金属茶具

我国除有上述茶具以外。历史上还有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制作的茶具。尤其是锡作为贮茶器具材料有较大的优越性。锡罐多制成小口长颈,盖为筒状,比较密封,因此对防潮、防氧化、防光、防异味都有较好的效果。唐时皇宫饮用顾渚茶、金沙泉,便以银瓶盛水,直送长安,主要囚其不易破碎,但造价较昂贵,一般老百姓无法使用。

至于金属作为泡茶用具,一般行家评价并不高,如明朝张谦德所著《茶经》,就把瓷茶壶列为上等,金、银壶列为次等,铜、锡壶则属下等,为斗茶行家所不屑采用。到了现代,金属茶具已基本上销声匿迹。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宫廷的银质鎏金茶具,1987年5月,我国在陕西省扶风县皇家佛教寺院法门寺的地宫中发掘出大批唐朝宫廷文物,内有一套晚唐僖宗皇帝李儇少年时使用的银质鎏金烹茶用具,计11种12件。这是迄今见到的最高级的古茶具实物,堪称国宝,它反映了唐代皇室饮茶十分豪华。这批茶具是公元874年封存入地官,供奉释迦牟尼真身佛骨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这批茶具主要有:

鎏金银龟形茶盒——存放待烹茶末用。

鎏金银茶槽子——分碾槽和碾轮,用于碾碎茶。

鎏金银茶罗子——箱形,内有茶罗架和接茶屉,碾后茶末过罗(筛)用。

金银丝结条笼子——用于炙茶饼用。

同时出土的还有素面淡黄绿色琉璃茶托等。

唐代饮用的是饼团茶,先将茶饼烘燥,谓之炙茶,再打碎入茶碾,碾成茶末,然后过罗(筛)成为待烹茶末。烹饮时,先将水烧开,放入盐椒等调料,再用“则”量取茶末投入水锅,二沸茶烹成,舀入碗内饮用。过程较繁复,使用茶具亦多:

碾茶用的鎏金壶门座茶碾子;

生火煮茶用的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

取茶用的鎏金飞鸿纹银匙;

贮放茶叶用的鎏金银龟;

饮茶用的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茶托。

竹木茶具及玉石茶具

在历史上,广大农村,包括产茶区,很多使用竹或木碗泡茶,它价廉物美,经济实惠,但现代已很少采用。

至于用木罐、竹筒装茶,则仍然随处可见,特别是作为艺术品的黄阳木罐和二簧竹片茶罐,既是一种馈赠亲友的珍品,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中国历史上还有用玉石、水晶、码瑙等材料制作茶具的。但总的来说,在茶具史上仅居很次要的地位,因为这些器具制作困难,价格高昂并尤多大实用价值,主要作为摆设,用来显示主人富有而已。

现代的茶具

现代茶具与古代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工业化产品的加入。有许多饮茶器具是前所未有的,例如浇水用的壶,古人用小火炉,上架铁壶或耐烧陶壶,现代则用插电式不锈钢壶,方便而迅速。壶、杯、池的改变不大,盖碗仍然流行。小茶盘由陶瓷演化成较不易摔破的竹制、木制品。大水盘是不锈钢制成的双层盘,形状都是圆形,最近流行塑料制品。值得一提的是盅、量茶器、计时器的引用。

“盅”取名通俗而可爱,它原来是外国人喝咖啡用的奶杯,出现在饮茶器具群中不会超过7年历史。以其有中和茶汤,控制茶汤时间及分杯的便利,所以被大多数人采用,且形状各异,有名之为茶盅的,有名之为茶诲的,有的甚至干脆以中形宽口壶取代之,夏日饮茶,可以降低温度。

量茶器最原始的是用手,或多或少,茶叶控制随心所欲,方便无比,然出于卫生的考虑,古时有茶匙的记载,作用或有不同。“茶荷”是新出现的名词,考其意即取荷之清新脱俗,这是量茶器最新形象,并还兼备入茶于壶及供客赏茶之优点。

计时器的使用表示泡茶者对饮茶的要求日渐严格,茶事日盛,最初是引用古代沙漏,用以计算时间、斟酌浓汁,现在又因沙漏不够精密而又有读秒计时表的出现。

另外最具现代感的产物为泡茶桌的设计,有的以表现原始风味的占木横断为桌,有的则加上转轮成为可以推动的小车,并进一步设有小柜放置器具,还可折合,不占空间。

纵观历来茶具的演变,可以发现饮茶的时代意义,它不仅反映出当代的形象,更能因而了解各时代的文化背景,诚可以说:茶具无言,所喻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