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针炙与按摩
47334600000022

第22章 针灸基础理论(14)

28.维道(Wéidào)

【命名】维,联接;道,道路。穴属胆经,为胆经、带脉交会处,故名。

【定位】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穴前下0.5寸。

【主治】①腰臀疼痛,下腹痛;②带下,阴挺,月经不调,疝气。

【刺灸法】直刺或向前下方斜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盆腔炎、子宫脱垂、慢性阑尾炎等。

29.居髎(jūliáo)

【命名】居,居处,髂,指骨边孔隙。该穴在髋关节部凹陷中,故名。

【定位】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高点连线的中点。

【f主治】①腰痛,下肢痿痹,瘫痪;②疝气。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腰骶髋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30.环跳*(Huántiào)

【命名】环,环曲;跳,跳跃。穴当下肢屈膝屈髋作环曲,或跳跃时,足跟可以抵触本穴。指针此穴时之体位及其能治环而难跳之腿病而言,故名。

【定位】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主治】①下肢痿痹,腰痛,半身不遂,膝踝肿痛不能转侧;②遍身风疹。

【刺灸法】直刺2~3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腰骶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31.风市*(Fēnɡshì)

【命名】市,集市、集结;风,风邪。此穴主治下肢风痹不仁、中风半身不遂,为祛风的妻穴,故名。

【定位】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

【简便取穴法】患者直立时垂手贴于腿外,中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下肢痿痹,麻木,中风半身不遂;②通身瘙痒;③脚气。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下肢瘫痪、股外侧皮神经炎、荨麻疹等。

32.中渎(Zhōnɡdú)

【命名】狭窄的水道称为渎,穴在股外侧之筋间,其处凹陷如沟渎,故名。

【定位】风市穴下2寸,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下肢瘫痪等。

33.膝阳关(Xīyánɡɡuān)

【命名】关,机关,指膝关节。穴在膝关节外侧,故名。

【定位】阳陵泉穴上3寸,当股骨外上髁外上方的凹陷中。

【主治】膝胭肿痛挛急,小腿麻木。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膝关节病变、下肢瘫痪等。

34.阳陵泉*(Yánɡlínɡquán)合穴;八会穴之筋会;胆下合穴

【命名】阳,外侧面;陵,高处,相当于腓骨小头部;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小凹陷;故名。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①胁痛,口苦,黄疸,呕吐;②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膝肿痛,脚气;③小儿惊风,破伤风。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肝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膝关节病变、肩关节周围炎、肋间神经痛、小儿舞蹈病等。

35.阳交(Yánɡjiāo)阳维脉郄穴

【命名】此穴为足少阳胆经、阳维之交会穴。胃经行前,膀胱经行后,胆经行二经分肉之间,故名。

【定位】外踝高点上7寸,腓骨后缘。

【主治】①胸胁胀满;②下肢痿痹;③癫狂。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腓神经麻痹、肋间神经痛、精神病等。

36.外丘(Wàiqiū)郄穴

【命名】陵起为丘,穴当小腿外侧肌肉隆起处,故名。

【定位】外踝高点上7寸,腓骨前缘。

【生治】①胸胁胀满;②下肢痿痹;③癫狂。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腓神经麻痹、颈椎病、肋间神经痛等。

37.光明*(Guānɡmínɡ)络穴

【命名】本穴具有疏肝利胆的作用,为治疗目疾、令目光明之要穴,故名。

【定位】外踝高点上5寸,腓骨前缘。

【主治】①目痛,夜盲,近视,目花;②下肢痿痹;③乳房胀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视神经萎缩、白内障、近视、乳腺炎、产后缺乳等。

38.阳辅(Yánɡfǔ)经穴

【命名】外为阳,辅指辅骨,即腓骨。穴在小腿外侧腓骨前缘,故名。

【定位】外踝高点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处。

【主治】①偏头痛,目外眦痛;②瘰疬;③脚气,腋下肿痛,咽喉肿痛,胸胁胀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腓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颈淋巴结结核等。

39.悬钟*(Xuánzhōnɡ)八会穴之髓会

【命名】悬,悬挂。穴在外踝高点上3寸,昔时常有小儿此处悬挂响铃似钟而得名。

【定位】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①咽喉肿痛,项强,胸胁胀痛;②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腿痛,脚气;③痔疾。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脑血管病、高脂血症、高血压、颈椎病、小儿舞蹈病等。

40.丘墟*(Qiūxū)原穴

【命名】穴在足外踝前下方凹陷中,外踝凸起似丘似墟而得名。

【定位】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主治】①颈项痛,胸胁胀痛,下肢痿痹,足内翻,足下垂;②疟疾;③目疾。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胆囊炎等。

41.足临泣’(Zfilinqi)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命名】临,治理;泣,泪水。穴在足部善治眼病,控制泪水,故名。

【定位】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主治】①头痛,目外眦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足跗疼痛;②月经不调,乳房痛;③遗尿;④瘰疬;⑥疟疾。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眶上神经痛、电光性眼炎、乳腺炎、肋间神经痛等。

42.地五会(Dìwǔhuì)

【命名】因此穴主治跗肿疼痛,五趾不能着地而得名。

【定位】在第四、五跖骨之间,当小趾伸肌腱内侧缘处。

【主治】①头痛,目赤,耳鸣;②胁痛,乳痈,内伤吐血;③足背肿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针灸甲乙经》:不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结膜炎、神经性耳鸣、乳腺炎等。

43.侠溪(Xiáxī)荥穴

【命名】穴在第4、第5趾的夹缝间,局部狭如沟溪,故名。

【定位】足背,第四、五趾间缝纹端,赤白肉际。

【主治】①头痛,耳聋,耳鸣,目外眦痛,目眩,咽喉肿痛;②胁肋疼痛,乳痈;③热病。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结膜炎、神经性耳鸣、乳腺炎等。

44.足窍阴*(Zúqiàoyīn)井穴

【命名】穴在足部,善治耳目诸疾,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二脏属阴,故名。

【定位】第四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

【主治】①偏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胁痛,咽喉肿痛;②热病;③失眠;④咳逆;⑥月经不调。

【刺灸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结膜炎、中耳炎、扁桃体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

十四、足厥阴肝经

(_)经脉循行

1.体表循行路线起于足大趾端上方大敦穴,沿足大趾次趾间,经内踝前上行,至内踝上八寸处交于足太阴脾经之后,沿大腿内侧中间,绕阴器,经少腹上季胁,止于乳下第六肋间期门穴;一分支从肝分出,穿过横膈膜上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2.联系脏腑器官人腹,挟胃,属肝,络胆,循喉,注肺,与目、脑、外阴有联系。

3.循行分布特点

(1)从足走腹胸,为多血少气之经,丑时(1~3时)气血旺盛。

(2)共14穴,起于大敦穴,止于期门穴。

(3)分布于足背,胫骨内侧面,大腿内侧中间,阴部,小腹部。

(4)上接足少阳胆经,有一分支从肝分出,穿过横膈膜,上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二)主要病候

1.腰痛,胸胁满痛,呃逆。

2.遗尿,小便不利。

3.疝气,少腹肿。

(主)病症归纳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阳萎,遗精,遗尿,疝气,癃闭等。

2.肝胆道疾病:如肝炎、肝脾肿大等肝胆道疾病。

3.其他:有头顶痛,眼痛,眩晕,高血压,中风后遗症,小儿高热惊厥,癫痫。

(四)本经腧穴

本经共14穴。

1.大敦*(Dàdūn)井穴

【命名】穴当大趾端,其处敦厚,故名。

【定位】足大趾外侧,距趾甲角旁0.1寸。

【主治】①疝气,少腹痛,崩漏,遗尿,阴挺,阴缩,阴中痛,血崩,血尿,外阴肿;②癫痫,善寐。

【刺灸法】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疝气、小儿遗尿、睾丸炎等。

2.行间*(Hánɡjiān)荥穴

【命名】行,经过;因该穴位于大、次趾之间而得名。足用于行走,本穴为人体行走活动着力之处,故名。

【定位】在足背侧,第一、二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头痛,目眩,目赤肿痛;②疝气,痛经,崩漏,月经不调,尿闭,小便不利,遗尿;③胁痛,足背痛;④癫痫,失眠;⑥胸胁满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青光眼、结膜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肋间神经痛等。

3.太冲*(Tàichōnɡ)输穴;原穴

【命名】太,大;冲,要冲。因局部脉气盛大,故名。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咽喉肿痛;②月经不调,尿闭,遗尿,疝气,崩漏;⑧中风,癫痫,小儿惊风,失眠;④胁胀,足背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脑血管病、高血压、青光眼、面神经麻痹、癫痫、肋间神经痛、月经不调、下肢瘫痪等。

4.中封*(Zhōnɡfēnɡ)经穴

【命名】封,为关闭。穴在踝前陷中,有两大筋封闭,故名。

【定位】内踝前1寸,商丘穴与解溪穴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庄治】①疝气,遗精;②小便不利;③腹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疝气、遗精、膀胱炎、肝炎、踝关节扭伤等。

5.蠡沟*(Líɡōu)络穴

【命名】蠡,指啮木小虫;沟,指凹陷。此穴当胫骨边缘凹陷处,又主治阴门瘙痒,如有虫行,故名。

【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主治】①小便不利,遗尿;②月经不调,带下;③下肢痿痹。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阴道炎、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睾丸炎等。

6.中都(Zh6ngdo)郄穴

【命名】穴当小腿内侧中间沟中,故名。

【定位】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主治】①疝气,崩漏,恶露不尽;②腹痛,泄泻。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膝关节炎等。

7.膝关(Xīɡuān)

【命名】穴在膝关节,主治风痹膝痛,故名。

【定位】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上髁的后下方,阴陵泉穴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主治】膝部肿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膝关节炎等。

8.曲泉*(Qūquán)合穴

【命名】穴在大筋之上,小筋之下,屈膝时呈现凹陷,故名。

【定位】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缘凹陷中。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小便不利,遗精,阴痒;②膝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前列腺炎、膀胱炎、肾炎、阴道炎、子宫内膜炎等。

9.阴包(Yīnbāo)

【命名】穴在足太阴与足少阴两阴之间,是穴位居股内廉,故名。

【定位】当股骨内上踝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主治】①腹痛;②遗尿,小便不利;③月经不调。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小儿遗尿、腰骶关节炎等。

10.足五里(Zúwǔlǐ)

【命名】穴在箕门上5寸,与手五里相对而言。

【定位】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主治】①小腹痛;②小便不通,阴挺,睾丸肿痛;③嗜卧;④瘰疬。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睾丸炎、阴囊湿疹等。

11.阴廉(Yīnlián)

【命名】阴,指内侧;廉,指边缘。穴居股内侧边缘处,故名。

【定位】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2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主治】①月经不调,带下;②小腹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阴道炎等。

12.急脉(Jímài)

【命名】冲动为急,穴居阴旁动脉处,故名。

【定位】耻骨联合中点旁开2.5寸,当气冲穴外下方的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

【主治】①小腹痛;②疝气,阴挺。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5~0.8寸。《素问》王注:可灸而不可刺。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疝气、子宫脱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