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针炙与按摩
47334600000021

第21章 针灸基础理论(13)

【定位】正坐,侧伏或侧卧位,或仰卧位。在头侧部,鬓发后缘,平耳廓根前,当颞浅动脉的后缘。

【主治】①头痛,耳鸣;②牙关紧闭,口喎。

【刺灸法】向下平刺或斜刺0.3~0.5寸,避开颞浅动脉;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头痛、面神经麻痹、下颌关节炎等。

23.丝竹空*(Sīzhúkōnɡ)

【命名】丝竹,细竹;空,空隙。穴在眉梢,状如细竹,局部呈浅表陷隙,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卧位。在面部,当眉梢的凹陷处。

【主治】①目赤肿痛,目眩,眼睑瞤动;②头痛,齿痛;③癫痫。

【刺灸法】平刺0.5~1寸,或透刺鱼腰、太阳穴;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结膜炎等。

十三、足少阳胆经

(一)经脉循行

1.体表循行路起于目外眦旁瞳子髂穴,斜下耳前,上头角,绕耳后,折回前额,绕头颞侧面,经肩循胁肋、腰间下行,至臀沿下肢外侧正中,过外踝前,止于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有分支从足背(足临泣穴)到足大趾端(大敦穴)。[交于足厥阴肝经]。

2.联系脏腑器官人缺盆,贯膈,络肝,属胆,与耳、目有联系。

3.循行分布特点

(1)从头走足,为多气少血之经,子时(23~1时)气血旺盛。

(2)共44穴,起于瞳子髎穴,止于足窍阴穴。

(3)分布于耳前、耳后及颞部、颈部,胸腹部侧面,下肢外侧中线,外踝前下方及足背外侧。

(4)上接手少阳三焦经,有一分支从足背的足临泣穴,至足大趾端上方的大敦穴,交于足厥阴肝经。

(二)主要病候

1.口苦。

2.目眩,疟疾。

3.经脉所过部位病症。

(三)病症归纳

1.肝胆病症急慢性胆囊炎,胆绞痛,胆道蛔虫症,急慢性肝炎等肝胆道疾病。

2.头面五官疾病如偏头痛、颈项痛、眼痛、牙痛,咽喉痛,耳鸣、耳聋,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3.经脉所过部位的胁痛、髋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痛,踝关节痛以及足背肿痛。

(四)本经腧穴

本经共44穴。

1.瞳子黪*(Tónɡzǐcǎn)

【命名】髎,为骨之凹陷,穴在瞳子外方,瞳子属肾,肾主骨,故名。

【定位】目外眦旁,眶骨外缘凹陷中。

【主治】①头痛;②目赤肿痛,迎风流泪,怕光羞明,远视不明,目翳,青盲。

【刺灸法】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不宜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角膜炎、近视、视神经萎缩、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等。

2.听会*(Tīnɡhuì)

【命名】会,聚会;听,听闻。穴在耳前,耳主听觉,针此穴主治耳聋气闭,可以使听觉得以汇聚,故名听会。

【定位】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凹陷处。

【主治】①耳鸣,耳聋;②齿痛,口歪;③下颌脱臼,面痛,头痛。

【刺灸法】张口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中.耳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3.上关(Shànɡɡuān)

【命名】关,指牙关,穴在下颌关节之上方,故名。

【定位】下关穴直上,当颧弓上缘的凹陷处。。

【主治】①偏头痛;②耳鸣,耳聋;③口眼歪斜,齿痛,口噤。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中耳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4.颔厌(Hànyàn)

【命名】颔,指点头;厌,指烦。该穴主治头痛、颈强,故名。

【定位】头维穴至曲鬓穴弧形连线的上1/4与下3/4交界处。

【主治】①偏头痛;②目眩,耳鸣,齿痛;③癫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性耳鸣(耳聋)、牙痛等。

5.悬颅(Xuánlú)

【命名】悬,指挂;颅,指头。该穴悬于头维与曲鬓之间,故名。

【定位】头维穴至曲鬓穴弧形连线的中点。

【主治】①偏头痛;②目赤肿痛;③齿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

6.悬厘(Xuánlí)

【命名】悬,指挂;厘,指正。该穴能治正头痛,止眩晕,故名。

【定位】头维穴至曲鬓穴弧形连线的下1/4与上3/4交界处。

【主治】①偏头痛;②目赤肿痛;③耳鸣。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颞肌痉挛等。

7.曲鬓*(Qūbìn)

【命名】曲,弯曲;鬓,鬓发。穴在耳上鬓发边际的弯曲处。

【定位】在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直上平角孙穴处。

【主治】①偏头痛,牙关紧闭,齿痛;②暴喑。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三叉神经痛等。

8.率谷*(Lǜɡǔ)

【命名】率,统率;谷,山谷。穴在耳上,为以“谷”命名的最高者,犹如诸谷之统率。

【定位】耳尖直上,人发际1.5寸。

【主治】①偏头痛;眩晕;②小儿惊风;③呕吐。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性耳鸣(耳聋)、结膜炎等。

9.天冲(Tiānchōnɡ)

【命名】天,在上,指头部;冲,冲要。该穴位居本经的冲要之处,又主治头痛、风病,故名。

【定位】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后0.5寸。。

【主治】①头痛,牙龈肿痛;②癫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性耳鸣(耳聋)、甲状腺肿大等。

10.浮白(Fúbái)

【命名】浮,为浅表;白,应肺。该穴主治肺疾,故名。

【定位】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①头痛,耳鸣,耳聋,目痛;②瘿气。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性耳鸣(耳聋)等。

11.头窍阴(Tóuqiàoyīn)

【命名】窍,指五官七窍。本穴主治头、耳、目、喉等诸头窍疾患,故名。

【定位】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耳鸣,耳聋。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性耳鸣(耳聋)、甲状腺肿大等。

12.完骨*(Wánɡú)

【甜名】“完骨”意指颞骨乳突部,穴在其后下方,故名。

【定位】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中。

【主治】①头痛,颈项强痛,颊肿,齿痛,口歪;②疟疾;③癫痫。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腮腺炎、扁桃体炎、失眠等。

13.本神*(Běnshén)

【命名】本,根本;神,神志。穴在神庭旁,内为大脑之所在,脑为元神之府,主神志,为人之根本。

【定位】人前发际0.5寸,神庭穴旁开3寸,当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2/3与外1/3交点处。

【主治】①头痛,目眩;②癫痫,小儿惊风;③胸胁痛,半身不遂。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神经衰弱、小儿大脑发育不全等。

14.阳白*(Yánɡbái)

【命名】穴居瞳孔上方,上为阳;白,光明。本穴属胆经、阳维之会,针时有明目作用;又额部接受阳光而明亮,故名阳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寸。

【主治】①头痛;②目痛,目眩,视物模糊,眼睑喟动。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眼睑下垂、面神经麻痹等。

15.头临泣*(Tóulínqì)

【命名】临,治理;泣,泪水。穴在头部善治目疾流泪,故名。

【定位】阳白穴直上,人前发际0.5寸。

【主治】①头痛,目眩,目赤肿痛,流泪,鼻塞,鼻渊;②小儿惊风;③热病。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角膜白斑、鼻炎等。

16.目窗(Mùchuānɡ)

【命名】目,主明;窗,指天窗。此穴在头顶两侧与目相通,犹如室之天窗,主治目疾,故名。

【定位】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主治】①头痛;②目赤肿痛,青盲;③鼻塞;④面浮肿;⑥癫痫。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结膜炎、青光眼等。

17.正营(Zhènɡyínɡ)

【命名】正,指遇;营,指集。穴属胆经而阳维脉在此相遇集结,故名。

【定位】目窗穴后1寸。

【主治】①偏头痛;②目眩;③齿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牙痛等。

18.承灵(Chénɡlínɡ)

【命名】承,指受;灵,指神灵。穴当头顶,头为元神的处所,主治头部病症,故名。

【定位】正营穴后1.5寸。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目痛;③鼻塞,鼽衄。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炎等。

19.脑空(Nǎokōnɡ)

【命名】空,指孔,有凹陷之意。穴当脑户旁,夹枕骨外下陷中,故名。

【定位】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虫治】①头痛,目眩;②癫狂痫;③颈项强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癔病、癫痫、颈项部软组织疾患等。

20.风池*(Fēnɡchí)

【命名】穴在项旁陷处似“池”。本穴是风邪进入之处,又是驱风邪之要穴。主治伤风感冒,中风偏枯等风邪为患,故名。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①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渊,鼻衄,耳鸣,口眼歪斜,颈项强痛;②感冒,发热,疟疾;③中风,癫痫,热病,瘿气。

【刺灸法】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神经衰弱、癫痫、感冒、视神经萎缩、鼻炎、颈椎病等。

21.肩井*(Jiānjǐnɡ)

【命名】肩,肩部;井,凹陷处。本穴位于肩上凹陷处,故名。

【定位】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主治】①头痛项强,肩背疼痛,上肢不遂;②难产,乳痈,乳汁不下;③瘰疬;④中风。

【刺灸法】直刺0.5~0.8寸。内为肺尖,不可深刺;孕妇禁针;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肩颈部软组织疾患、乳腺炎等。

22.渊腋(Yuānyè)

【命名】渊,指深的意思。因穴深藏腋窝之下,故名。

【定位】举臂,腋中线上,第四肋间隙中。

【主治】①胸满,胁痛;②上肢痹痛,腋下肿。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本经渊腋至京门诸穴,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胸膜炎等。

23.辄筋(Zhéjīn)

【命名】指穴在肋间隙而言。《说文解字》:“辄,车两輢也。”亦称车耳,其形弯曲,与人之肋骨相似,穴在其间,故名。

【定位】渊腋穴前1寸,第四肋间隙中。

【主治】①胸满,胁痛,气喘;②呕吐,吞酸。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胸膜炎等。

24.日月*(Rìyuè)胆的募穴

【命名】穴属胆募,胆主决断,决断务求其明,明字以“日”、“月”组成,故名。

【定位】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①呕吐,呃逆,吞酸;②黄疸,胁肋胀满疼痛。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胆囊炎、肝炎、肋间神经痛等。

25.京门*(Jīnɡmén)肾的募穴

【命名】京,指京都,意为重要。穴为肾之募,为经气结聚之所,主治水道不利,为益肾利水要穴,故名。

【定位】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第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主治】①小便不利,水肿;②腰痛,胁痛;③腹胀,泄泻。

【刺灸法】斜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高血压、带状疱疹等。

26.带脉*(Dàimài)

【命名】带,衣带;脉,经脉。带脉环腰间一周,状如束带,有约束诸经之功能,本穴为带脉之所过,又主治带脉及妇人经带疾病,故称。

【定位】第十一肋端直下平脐处。

【主治】①腹痛;②经闭,月经不调,带下,疝气;③腰胁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带状疱疹等。

27.五枢(Wǔshū)

【命名】五,通午,有交的意思;枢,转枢。此处经脉纵横交错,穴居髋部转输之处,故名。

【定位】在侧腹,髂前上棘的前方,约平脐下3寸处。

【主治】①腹痛,便秘;②疝气,带下,阴挺,月经不调。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附件炎、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