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的父母非常善良。他家有个邻居,脾气非常古怪。她今天和你很好,明天就可能骂你,骂一些非常难听的话。甚至她儿子考试没考好而崔永元考好了,也会令她不满,乱骂一通。为此,崔永元的母亲常常唉声叹气,但从来不会去和她争辩一句。通常是过了两三天以后,那个阿姨又来找她聊天,就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崔永元讲,他母亲还经常做与人为善的事情。上世纪70年代初,崔永元刚开始上学,他父亲在团里做政委,部队上经常有家属来探亲,有时候没地方住,他母亲就把他们接到家里来住,给他们做饭。弄得崔永元他们兄弟姐妹都有一种做好事的冲动感,看见妈妈那样,他们也学着干。妈妈把热汤面端过去了,他们就把自己藏的苹果献给客人。父母的榜样,使崔永元养成了善待他人、坦诚处世的好性格。
因此,父母们的行为一定要检点。父母的一举一动,甚至细小的行为,都可能对子女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在子女面前不注意约束自己,就等于无意中教唆子女学坏。
环境教育法 所谓环境教育,就是通过家庭内部或外部的自然环境以及人际环境来影响思想及行为的教育方式。
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很大,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和“墨”就是指所处的环境。接近什么样的环境,就会被什么样的环境所“熏渍陶染”。《颜式家训·慕贤》中说:“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意思是,与好人在一起,就像是走入了放有芝兰的屋子,时间一久,自己也会带有香气。与坏人在一起,就像是走进了卖鲍鱼的市场,时间一久,自己也会带上臭味。“昔孟母,择邻处”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当年孟子的母亲之所以要带着儿子三次搬家,就是为了选择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实践证明,孟母的做法是十分正确的,现代的家庭如果无法为子女教育创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的话,也要选择一个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环境。不然就会出现“白砂在涅,与之俱黑”的结果。
劳动教育法 要求子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美国有位教育心理学家受邀到一家州立职训中心去治疗一些被认为无法胜任工作的人,这些人并非目不识丁,相反,他们的穿着、谈吐都不俗。
经过六个月的辅导,这位教育心理学家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他们年幼的时候,从未学过如何做家事。每一个人的原因都不相同,有些人是因为家境富裕;有些人则是因为有轻微残障,所以家人从不要求他做家事;还有一些人是因为他成长的环境里根本没有人在意他做不做家事。然而,最多的情况是他们都有一位好妈妈,把家里随时弄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有些妈妈甚至告诉他们:“等你长大后会有很多时间要工作,现在我只希望你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这些妈妈根本没有意识到她们的行为影响了孩子的成长。调查与研究表明,那些什么家事也不用做的孩子比那些忙碌的孩子更容易争吵,老师们也难以激励那些学生做功课,因为他们的父母在家根本不要求他们做任何事情。许多父母认为孩子休闲时只要去运动,上上音乐课就够了,但事实上这些活动一点也不包含对家庭的基本责任。因此,这位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教孩子做家事“非常重要”。
孩子们做家务劳动,完全不同于成年人做家务劳动,其意义远远超过这些劳动本身。首先做家务劳动可以培养孩子们热爱体力劳动的习惯。现在,由于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参加体力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少,如果不要求他们做一定的家务,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厌恶体力劳动。其次,可以使孩子们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只有让他们知道劳动的辛苦,他们才能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如果孩子们一直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他们就不知道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第三,培养一定的生活能力。参加家务劳动,可以学会一定的劳动技能,将来一旦离开父母,自己也可以生活下去。第四,培养孩子对家庭的义务感和奉献精神。在劳动中,使孩子们懂得自己不应只是从别人那里索取,更应有所奉献,要为家人尽义务,这样就使得他们知道了自己对社会、对家庭所应承担的责任。
要求孩子们做家务,一定要力所能及,不能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也不能影响孩子的学习和休息。另外,还要有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孩子做完家务之后,要及时检查,做得好的要予以表扬,做得不好的要耐心教导他们,逃避和拒绝劳动的要批评教育。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父母要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生活中细致关心,教育上严格要求,将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
别把母爱变成一种专制
在家庭里,母亲要承担更多的教育孩子的责任,所以,女性的许多性格特征就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发展。
例如,女性的认真和细心,反而限制了孩子自己的感觉功能和组织能力,孩子一切都依赖母亲,自己则丢三落四、粗心大意;女性的勤劳忍不住要对孩子的一切包办代替,从而使孩子的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女性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使孩子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女性的敏感、紧张,对孩子身体和学习的过度关注,容易使孩子变得神经质;女性的唠叨让孩子失去了自信心和自己的价值观……
这种过分保护、过分关注的母爱,实际上演变成了一种专制,会严重地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卢梭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女性可能是各个方面的专家,但要做好母亲,首先要成为儿童心理学家,因为对待孩子只有爱并不够,还要有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聪明的母亲也对孩子付出所有的母爱,但她们的母爱不是专制,而是滋润孩子的雨露。
母亲不可能终生陪伴孩子,所以必须培养孩子在没有母亲陪伴下,仍能以自己的脑筋区别善恶的思考力,及能正确处理事情的行动力才行。孩子除了身体机能上的成长之外,也要有精神上,即思考力方面的成长。而为了使孩子有这种精神上的成长,母亲也要随着孩子一起成长,不能一直唠叨,过分照顾孩子的起居生活。母亲要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追求目标,培养孩子有主见,不随波逐流,充分发挥孩子自身的潜能,引领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总之,我们不能让孩子缺乏母爱,但也不能对孩子滥用母爱。滥用母爱与缺乏母爱一样,都是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的。
给孩子必要的挫折教育
上海某重点高中有位女生,品学兼优,人也长得漂亮。有一次她上课迟到了,老师按对待其他同学的惯例让她到门外站一会儿。令人想不到的是,她竟然跑到顶楼,然后一跃而下……
这个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如今的孩子普遍被家庭呵护惯了,在挫折面前往往缺乏足够的抵御能力。为此,许多教育专家纷纷提出,孩子成长得太顺利并非好事,他们应该接受挫折教育,否则他们一旦面对挫折,往往不能拥有正确的心态。
我们不希望贫困,更不崇尚苦难,但我们不能没有吃苦精神,不能没有克服困难的毅力。有道是“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古今中外,许多业有所成的名人,都是从贫寒的家境中走出来的。从小的艰苦生活经历赋予了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他们早年立志,奋发图强。这不是要求我们还要去过苦日子,而是要提倡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养成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现在有父母为他们遮风挡雨,但一旦离开父母走上社会,则需要他们自己去面对人生的坎坷与生活的艰难。没有从小养成克服困难的勇气,他们将无法适应社会,无法适应未来。
贝利·法伯在他轰动全球的《聚焦法则》一书中指出:逆境会击垮我们,但也可能锻炼我们。只要我们不被逆境击败,我们就可以愈发坚强。
据他对在商业、体育、教育、娱乐、科学、医学、政治等各领域独领风骚的成功者进行的调查,发现他们都有个共同点:在人生某个时期里,都曾迷失过方向;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一个人是一帆风顺到达顶峰的。他们全都碰到过困境、挑战、挫折、冲突、压力、排斥、失望,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曾跌倒过。他们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全在于当事情不顺遂时能够有所作为,不轻言逃避。
因此,教育专家认为,我们的母亲们要从小给孩子一些挫折教育,要让他们明白,不管你是上帝的宠儿,还是人世间的幸运儿,你的一生都不可能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是天天阳光灿烂,春光明媚,而是有着许多的风霜雨雪,坎坷曲折,会随时遇到许多挫折和逆境。当有一天不幸叩响了你人生的大门,譬如,你突然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你突然病魔缠身,你突然生意破败,你怎么办?你怨天尤人,你号啕大哭甚至抛弃生命,那你就是一个弱者。你应该“临危而不惧,遇变而不惊”,应该沉着冷静,应该不灰心不气馁,以超然之毅力、不拔之意志面对困难,接受困难并战胜困难!
挫折教育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但要教育培养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也非一日之功。这需贯穿于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从小就要重视,从点滴细微小事抓起。不少父母错认为孩子幼年时尚不懂事,挫折教育得让孩子长大些才可行之。对幼儿作怎样耐受挫折的理论说教,他们确实难以领会。但在生活实践中让他们经受锻炼考验,就是事半功倍的挫折教育。如幼儿不慎跌倒,是让他强忍着痛自行爬起,还是由成人好言安慰着扶起?当孩子间发生争吵纠纷时,是让他们自行调解缓和矛盾,还是由成人介入作评判处理?不同的方法中,就隐含了对孩子不同的教育,前者是让孩子自行化解挫折,后者却使孩子学会依赖他人。现今学校盛行举办挫折夏令营、冬令营,对学生进行短时集中式的挫折教育锻炼,这对在家中缺乏挫折感受的孩子不失是个教育锻炼的补充之法,有意识地为他们创造一个环境,但并非是个完美之策。如果只靠短时集中突击教育,平时在家中仍被父母似暖房中的花朵那样护着,仍难使孩子具有坚强的挫折承受力。对已具备认识理解能力的青少年,更需让他们全面地学会处理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首先必须使孩子们认识到,在人生的历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挫折和失败,以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接受生活的锻炼和考验。这样当遭遇挫折时才可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冷静的态度,并积极地去应对。其次要教会孩子对挫折作审慎的分析,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是不可抗拒的还是可以改变?是目标不切实际还是潜力尚未发挥?细加分析,必能找到摆脱困境、战胜挫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学习面临挫折时的自我调整,或修改目标、选择新的奋斗方向;或重振旗鼓、坚持拼搏、不获成功决不罢休。父母也不断地给予支持和帮助,使其不气馁、不畏惧、不自卑、不消沉、不抱怨、不逃避、不幻想。经过这样反复学习磨炼的孩子,将来是决不会被挫折压倒的。
中国软件大王求伯君便是这样一位典型。
当你打开电脑准备打字时,第一眼看到的往往就是屏幕上闪烁的WPS(中文文字处理系统)图标,它的发明人便是求伯君。
1964年11月20日,求伯君出生在浙东天姥山区一个偏僻、贫瘠的小山村。与一代代在贫困中煎熬的祖辈一样,小伯君在贫困中一天天长大。饱受饥寒的母亲蔡德钦虽然没有文化,但却固执地相信文化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她见小伯君聪明伶俐,发誓无论日子多么艰难,也要送他去读书。于是,不满7岁的小伯君就在许多孩子羡慕的目光下背起书包上学了。
为了替小伯君积攒学杂费,蔡德钦在昏暗的灯光下纺线织布;在烈日炎炎下拔草养兔;日子窘迫,家里连锅都揭不开时,她就让伯君的弟妹去挖野菜;最困难的时候,她甚至还到县城讨过饭。
12岁那年,求伯君不负所望,以第一名的成绩升入中学。但乡中学设在离家4公里外的秦岩村,要翻山涉水,每天还要自带中饭。路远不怕,但每天的饭却让蔡德钦犯了难。为了不让小伯君挨饿,蔡德钦想出一个办法:每天天不亮,她趁全家人还未起床,就开始熬粥,把米在锅里煮一会儿,等米稍化开时,从锅里捞起干的米饭,盛到伯君的饭盒里,让他带去当中饭,然后往锅里放些马铃薯继续煮,全家人当早饭吃。
后来,蔡德钦把伯君的几个弟妹都唤到跟前,讲明了自己的打算。二弟长君发誓说:“阿妈,我一定听你的话,拔草不偷懒!”三弟锡君说:“妹妹年纪小,我会多做些的。”穷人家里出孝子,蔡德钦多日满布愁云的脸绽开了笑容。伯君知道家里供他读书很不容易,更加努力拼搏。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求伯君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工程专业,从此与电脑结下了不解之缘。
毕业后,求伯君凭着一台386电脑,单枪匹马地投入了WPS的开发。青少年时代的苦难培育了求伯君坚毅不屈的性格,他废寝忘食地工作,困了就趴一会儿,饿了就吃方便面,像一台超负荷的机器一样日夜不停地工作。一年中他三次因肝病不得不住进医院,但即使在生病住院的日子里,他也强烈要求医院允许他把电脑搬到病房里接着干。
1989年上半年,WPS1.0终于面世了。几乎在一夜之间,WPS成了电脑的代名词。之后,几经改进,WPS的软件销售在排行榜上稳居前列。求伯君一举成名了!那一年,他才25岁。
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和习惯
李光耀儿时的生活非常艰苦,父亲当时不得志,因此常常郁郁不乐,脾气变得很暴躁,在家里也总是和母亲发生争吵。因此,家中兄弟姐妹都与母亲更为亲近。母亲外表看起来虽较文弱,但为人却非常地勇敢、坚强。母亲的个性,对幼年时期的李光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光耀清晰地记得尽管当时家庭生活并不宽裕,但母亲却执著地用她的嫁妆换来的一点钱让孩子们去上学读书。她穷尽自己的精力照顾孩子,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希望他们长大之后都能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李光耀当时年纪还很小,但由于是家里的长子,母亲并没有把他当成是一个“懵懂”的孩子,而是把他当成一个有思想、能独立思考的男人,开始尝试着和他商量家里的事情,遇到大事时,还会首先征求他的意见,然后再仔细地作出决定。因此,李光耀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学会了自己思考和判断并很快地成长起来。从政以后,李光耀表现出惊人的领导才能和判断、执行能力。李光耀个人认为,这些能力与幼年时母亲对自己的培养不无关系,如果没有童年的自己,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李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