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墨菲法则
47322700000003

第3章 墨菲发现(2)

大多数人的一生之中只对目标抱着“愿望”而己,从来不以实际行动去实施。这些愿望就像一阵风一样,没有办法成就任何事业,抱着这种态度的人占了70%。在事情进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难以坚持最初的愿望,而选择中途退出,直到为数越来越少的人将他们的愿望、欲望和希望转变成确信之后,再进一步将确信转变成强烈的欲望,最后转变成一种自信心,制定达到目标的计划,并以积极心态展现他们的信心。这种人只占2%。

同样,人们对墨菲法则的态度也大不一样,更多的人对此悲观消极,只有少数人才会看到它有益的一面。

人们应该掌握此种思想力量,并引导这股力量,为自己所制订的明确目标服务。当你采取实施步骤时,“不可能”这几个字对你将不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每件事对你来说都是可能的,而你也将成功地实现它们。

每个人都渴望成为2%中的一员,那就得抛开墨菲法则所带来的束缚,积极努力地发挥它的警醒作用,并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二、失败如同掏错了一把钥匙

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地微小,它总会发生。在生活中,你越不希望某些坏消息的发生,结果得到的总会是一些坏消息。比如,你的衣服口袋里装有两把钥匙,一把是你办公室的,一把是你房间的,而当你早晨来到办公室门前随手掏钥匙时,掏出来的却是房间的钥匙。

当然,你也可能一下子就掏出你想使用的钥匙,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两把钥匙,你成功与失败的概率各为50%。这是一个很有寓意的数字,它似乎揭示了生活中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好与坏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方向,既然事情有成功的可能性,那么也就会有失败的可能性,墨菲法则恰好阐述了此种可能性的精彩内容,也是它历经岁月洗礼而永不衰退的理由。

走向好,或走向坏

人们都有这样一种共识,当身心极为痛苦的时候,窗外总有鸟儿在欢唱;而你极为欢快时,同样也有许多人在经受折磨而痛苦。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是这样的好与坏并存,只是个人的心理感受不一样罢了。

近日看到一则报道,说是从前因为偷东西而入狱3年的一个青年,在释放出来后决定金盆洗手重新做人,先后跑了十几家用人单位而不成,最后迫不得已在马路边上摆了个简陋的摊子,临时干着修自行车的零活儿,靠着微薄的收入勉强度日,无论冬夏冷暖每天都是早来晚走,深受附近骑自行车的上班族的欢迎。

有一天,这个青年天黑后才收摊回家,在途经的一个居民小区里遇到歹徒正在实施抢劫,他大喝一声挺身而出,结果被抢劫的人安全得救了,而他却连挨歹徒3刀,最致命的一刀正好扎在心脏上——他死了。虽然他生前没有惊天动地的辉煌伟业,甚至还有那么一点人格劣迹,可是人们都被他的义举感动了,纷纷参加他的葬礼以寄托哀思。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人们均对此抱以宽容的态度,原谅了他曾经犯下的偷窃罪过。单就那个青年本身而言,更叫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再恶劣的坏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同样,一个多么仁慈的好人,也有人格缺陷的地方。

每一种事物、每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会有不同的结论,这就是对与错的差别、好与坏的转变。好与坏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存在情形却不是单一的,一般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

首先,好坏并行。有时候,一种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种极为美好的势头,同时也会出现一种极为不利的坏运现象,也就是好中有坏,坏中有好,此种好坏共存又相互影响的痕迹呈现并驾齐驱之势,一直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曾有这样一位老人,退休之后就来到珠穆朗玛峰脚下居住,60岁大寿那天他对儿子们说:“我要像登山运动员那样攀登到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去,那样这一辈子就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从此,他每年必登山一次,从来没有间断过。

一晃5年过去了,直到他临终前也只不过攀登到珠峰不足13的高度,而且还是历年所攀登高度的累计之和。“其实,能不能到达顶峰对于我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已经用实际行动感受到了攀登珠峰的快乐,以及那种越困难越要攀登的生命过程。”老人在临终前说出了真正的心理感受。

据报载,清华大学一对年轻的恋人,双双考取了博士。当他们准备踏上婚姻的红地毯时,那位男生却患上了白血病,医生诊断他最多只有6个月的生命。擦干了泪水的女生却义无反顾地决定嫁给他:“让我们一同白头偕老,让我们一起将爱情进行到底!”

然而,他们只度过了短短的4个月。后来,那个女生回忆往事时说:“其实,我知道我们不可能将爱情进行到白头偕老的那一天。但是,有了这一段相濡以沫的过程,我就会无憾今生了。”

对于那位老人来讲,他在攀登珠峰时受到了许多来自于自然的挑战,同时他也体验到了快乐,这是一个喜忧并存的过程;那么,对于那个勇敢地嫁给一位白血病人的女孩子来讲,一边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一边也在对抗着即将生离死别的痛苦。在常人的眼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都是有好有坏的。

正是由于生命过程的多样与复杂,才使得这个过程成为人生不可多得的一笔宝贵财富,使世人变得坚强自信,使人们彻底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在事情变坏时,不放弃对转好的渴望与努力;在事情变好时,不骄傲自满,以免形势急转直下。

其次,先好后坏。人人似乎都拥有将工作中的好事变成坏事的反面本领,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比如,有人起初按自己的内心所想来安排生活,后来却被外力或惧怕所奴役,本来他有一项不错的计划,后来却因为执行计划的决心不够坚决、遭到嫉妒他的人强硬排斥、失去援助或缺乏智慧,最终导致计划偏离了原来设想的方向。当这些情况发生时,确实并非一个人能力所能左右的,正如有些人生的败果不得不吞咽下去一样。

对此,犹太人深有体会。对于他们来说,好事变坏事的例子是“铜蛇”。这是摩西多年前制造的,用来帮助他的人民实现安居乐业美好愿望的。

久而久之,人民都把它当作心中的美好“图腾”。铜蛇后来成为象征上帝的医治。凡仰望它的人就能得到最好的医治,但到了希西家做王时,铜蛇却变成崇拜的虚幻偶像,变得一无是处,铜蛇被砸烂,人间恢复更加世俗且现实的权力崇拜方式。为此,当年对铜蛇顶礼膜拜的人民竟然无所适从,纷纷表现出强烈的叛逆心理,最终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还有这样一位年轻鲁莽的青年,突然之间继承了一大笔遗产。这对他来说是一件多么可喜的大好事,本来他可以用这笔钱去实现生活的理想。但是,在几位酒肉朋友的怂恿下,他今日请客,明日送礼,人生的不良恶习慢慢滋长,不久便把遗产挥霍一空,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而且最让他无法接受的是,那些曾经亲密无间的朋友纷纷无情地弃他而去。

青年无奈,便去请教一位老人:“我花光了所有的钱,失去了朋友,今后可怎么生活呢?”

老人说:“不用忧愁,事情总会好起来的。既然你让一件好事变成了坏事,那就学会忍耐吧。”

青年高兴地说:“你是说我会重新发财吗?”

智者连连摇头说:“不,不,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你会习惯这无钱又无友的生活!”

故事的道理不言自明,人们在得到某种东西或意外遇到一件好事时,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它有可能突然之间会转变成一件坏事,不但让你失去朋友,还会让你变得一无所有。

最后,先坏后好。有时候,自己辛辛苦苦经营的事情总会先出现坏的势头,接着慢慢地向好的方向转变,并且将变得越来越好,最终取得成功。所以,对于暂时的挫折或失败也不必表现得太过担心,说不定它预示着一个美好过程的开始。

那些完美主义者要把此当作一个有益的警钟,坚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深刻道理,接受暂时的不可避免的失败事实,怀着乐观的态度继续生活下去!

哈科特曾在某家大型建筑公司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听从他人的建议,花光积蓄购买了一处新住宅。但是,他却突然遭到了公司的辞退,不光如此,和他交往数年的女友也提出分手。哈科特为此悲痛不已:“为什么只有我遭遇到这样的不幸呢?”最后,他还是不得不接受了一连串残酷的事实。

然而,人生的境遇总是变幻莫测的,今天还是阴云密布,明天也许就会艳阳高照。在失业后不久,哈科特通过好朋友的介绍,接受了一家设计师事务所的真诚邀请。这家事务所不但给他比原先那家公司更高的薪水,还让他尽情发挥自己的能力。于是,不幸的状态很快就没了,接下来连续发生了幸运的事情。先是他和事务所一位女职员坠入爱河,几个月后就步了婚姻的殿堂,随后该公司的老板介绍他买了一处更称心如意的住宅。

这样一来,哈科特不仅在事业上和爱情上有了彻底的好转,甚至还获得了梦想中的生活情形。从此例可以看出,即使偶尔出现不幸的现象,也不要持有悲观失望的心理,要把它看作只不过是暂时的。也许当时的确感到难过悲伤,但这看似不好的现象,实际上正是出现幸福的前奏。

事物究竟是朝着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发展,不是人的主观意志所能改变得了的,有些无常的变化毫无征兆,这也许才能显示出人生非同寻常的意义。对此,我们只能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靠近好的一面。

凡事不可能达到完美境界

在一般人的思想观念里,大都不喜欢无常,总觉得人生无常,令人恐惧;人情无常,令人悲伤;世事无常,愿望成空;一切无常,虚假如幻。所以一谈到无常,往往认为是一种消极的、悲观的、没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无常实际上蕴含着积极奋发的思想。所以,对于无常的价值,我们应该有一个重新而深刻的认识。

首先,它能带来人生的希望。无常的定义就像墨菲法则一样,好的会变坏,坏的会变好,所以它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希望,它让我们懂得珍惜美好的、正在拥有的,并且努力去改善不好的。譬如,现在生活很贫穷,没有关系,贫穷是无常的,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总有一天会取得成功!如果一旦变得有钱了,也要知道好好珍惜幸福,因为我们都知道无常,如果不好好珍惜,千万金钱也会像流水转瞬即逝。在情感上,彼此互相真爱,也懂得珍惜这一份难得的感情,如果有一方对另一方不好,没关系,另一方可以改善不好的前因,未来就有希望结成百年良缘了。

其次,它能让人具有自由的精神。凡事都不是命运注定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改变自己的命运。人们可以从改变为人处世的方法等方面入手,来扭转原有的命运,这种改变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因为无常是人人平等的,无论你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小贩,无常一样紧紧地跟你在一起。所以,大家都可好可坏,可坏可好,这是很平等的。

最后,它能帮助人们破除宿命的论调。人活着,最苦恼的就是对自己的未来茫然无知,因此很容易凡事都过于相信命运的安排,殊不知命运是操纵在自己手中的,要学会自己肯定自己的未来,才能在事情变坏时,积极努力地求得好的收获。

如果懂得了墨菲法则的深层含义,就能在事情好与坏的转变之间游刃有余地穿梭,在获得成功时,也不骄傲自满;在遭遇失败时,也能从容面对。因为,这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境遇,事物总是向好与坏的两个方面发展,要么好,否则就是坏,重要的是要对此有一个清醒而准确的认识和判断。

为了研究人们在失败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一位心理学专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拒绝接受自己所碰到的每一个不可避免的坏消息,想方设法去反抗它,结果没有成功,反而却使他失眠了好几个夜晚,并且神经脆弱得痛苦不堪,坏消息并没有因此和他远离。他让自己不去想所有的挫折,但还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同挫折,最终他不得不向现实妥协了。

但是,这并不等于承认在碰到挫折的时候,人们都应该向它妥协,那样就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了。不论在哪一种情况下,只要还有一点挽救的机会,每个人都要拿出战斗的精神,争取把失败降低在最小的概率上。可是,普通常识告诉我们,失败在所难免——也不可能再有任何微小的转机时——为了节省我们的精力和心智去应付后面的事情,我们必须得坦然接受失败的事实。

美国许多著名的企业家和政治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能接受那些不可避免的失败事实,该放弃时就果断地放弃,因而过着一种无忧无虑的自在生活。如果他们不这样的话,就会被精神上的烦恼和心理上的压力击垮。

爱尔西·麦可密克说:“当我们不再刻意反抗那些不可避免的失败事实之后,我们就能节省下精力,创造出另一个更大的成功。”

没有人能有足够的情感和精力在抗拒不可避免的失败事实时,还能利用这些情感和精力去创造全新的生活模式。每个人只能在这二者之间任选其一,要么身心劳累地对此纠缠不休,要么就怡然自得地另辟蹊径,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身心轻盈。

如果我们不能坦然接受这些不可避免的挫折,而是去极力反抗生命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挫折的话,我们会走入什么样的人生境地呢?答案非常简单,这样就会产生一连串的内在矛盾,就会因为忧虑、紧张、恐惧而变得神经质。如果摒弃现实世界的种种不快,退缩到一个我们自己所构造的梦幻世界里,那我们就会变得精神错乱了。

曾有一对父子赶着一头毛驴进城,儿子走在前面,父亲跟在后面。在半路上,有人笑他们说:“真笨,有毛驴竟然不骑?!”

父亲觉得此话有道理,便叫儿子骑上毛驴,自己走着跟在后面。走了不久,又有人说:“真是一个不孝的儿子,竟然让自己的老父亲走路?!”

父亲赶紧吩咐儿子下来,自己骑上毛驴,让儿子走着跟在后面。走了一会儿,又有人说:“真是狠心的父亲,自己悠闲自得地骑着毛驴,却让年少的孩子走路,不怕把孩子累死?!”父亲连忙叫儿子也骑上毛驴,心想这下子总该没有人指责了吧!谁知又有人没好气地说:“两个人骑着毛驴,不怕把那瘦驴压死呀?!”

父子俩赶快溜下驴背,把毛驴四脚捆绑起来,一前一后地用杠子抬着。经过一座小桥时,毛驴因为不舒服,挣扎了一下,结果掉到河里淹死了。

很多人做人做事就像这个故事中的父亲,人家叫他怎么办,他就怎么办;谁提出不同的意见,就听谁的。结果大家都有各自的意见,导致他不知听谁的好了。显然,这位父亲太想追求理想中的完美效果了,岂不知这多少有些不可想像,当他试图尽力做到面面俱到的时候,却不曾想到会被完美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