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随意的溪流
47299400000012

第12章 无聊与读书——为第一个世界读书日而作

请问,“无聊”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我这个人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有一个习惯,就是爱翻字典或者词典什么的,总觉得这样的白纸黑字靠得住。“无聊”一词,汉语词典解释其义有二:一曰由于清闲而烦闷,二曰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鄙人拙笔这篇小文,应该就是属于“无聊”之举,好在后面缀了个“读书”一词,多少还是有点文章可以做一做的。

原因是这样的,这篇文章的标题出自于鲁迅先生《赠邬其上》的诗句“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先生写此诗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心境在这里我不用多说什么,让我有另一番思索的是关于“无聊与读书”的问题。但是,要先说说“有病不求药”。我们知道很多人是到了万不得已才去医院看病或者吃药的,他们坚信“是药三分毒”的说法,所以尽量不吃药或者少吃药,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这样做存在的隐患是有可能将小病拖成大病,再治疗起来不仅增加了经济上的成本和自身的痛苦,还不一定能够治好,甚至于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最终危及生命。而读书呢,居然也和吃药极其相似,正如西汉文学家刘向所言:“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不仅如此,书又犹饭也,清代文学家章学诚这样讲:“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这两个人可是了不得,都是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大学问家,前者著有《战国策》,后者著有《文史通义》。因此不由我们不信,读书不仅能够治病长精神,当然这病不是那病,主要是能够治愚。所谓愚者,笨、傻、痴、昧、陋、拙等等,与蠢相提并论而谓愚蠢。愚蠢到了不可及的地步,就无可救药了。正如毛主席他老人家曾经教导过的那样: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战胜不了任何敌人的。当然,大智若愚那是另外一回事,往往是才智和学问都很高的表现,只不过是不轻易外露罢了。

读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不谋而合,关于读书的重要性的精辟论述,在古今中外的大家那里俯拾即是。限于篇幅,我在这里再不摘录了,借此机会讲一个有关世界读书日的故事吧。今天是1995年4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今天确定为世界读书日。其灵感来自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一个传说: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囚困在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了恶龙,解救出了公主。公主非常感激勇士乔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从此,书就成为了胆识和力量的象征。而1616年4月23日,又是西班牙伟大的作家塞万提斯的辞世日。塞万提斯是我们熟知的,他因生活贫困而当过军需官和小税吏,几次被诬陷入狱,却始终坚持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理想。他的代表作《堂吉诃德》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是旷世的文学经典。

这个传说很美。

首先美在它的故事,故事的核心是将书喻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很能给人以启发和震撼。我在这里要说的是,从这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观念确实有很大的不同。同样是对待人类智慧结晶的书籍,同样是对待读书,我们认为“书犹药也”和“读书如饭”,而医病治愚,西方人则直截了当地将它与胆识和力量联系起来。前者给人以内敛之姿,后者给人以张扬之态,就像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西方人在擂台上对阵,前者用的是内功,后者用的是外力,这或许与不同民族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因素有关吧。但是不管怎么讲,书是肯定要读的,不是因为无聊,而是因为读书不仅能够医病治愚,还能够增加胆识和力量。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尽管表达方式不同,对读书的认知其实是完全一样的,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否则,何必整出一个世界读书日呢?

不可“无聊才读书”。

又想,世人并非都是因为无聊才读书的,但是属于无聊而读书的,也确实是有的。无聊与有聊,其实无法明确界定。譬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聊得是有是无?恐怕就要依照每个人的感受和心境而论了,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大而化之。我说这是一个诗人的伟大情怀,你或许要反唇相讥,认为只不过是一介文人没落的愁忧而已。话说到这种份上,再追究下去甚或非要争出个子丑寅卯,就真的是很无聊了。如果说到读书这个事情,我们不如老祖宗,我们自愧弗如,永远是小学生。我们还是把眼光拉回到现实中来,作一些有针对性的分析也许更有意义,起码可以起到一点警示的作用。

因之,新的问题就出来了。

不久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我国近百分之四十的青年家中没有藏书。另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年人均购书仅七元,其中半数以上为公费购买,纯粹个人购书不足四元。由于物欲的过度膨胀而导致的“精神消瘦”状况,着实令人忧虑。英国著名的文化社会学家罗姆德·威廉姆斯说:“在大工业文明的背景下,高技术与低文化的结合是一个最意味深长的现象。”我不敢断言是幸还是不幸,罗氏的命题无疑被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结果或多或少地印证了,这对于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真的是“意味深长”呢。至于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怀疑包括知识分子在内又有多少人给予关注,其情形恐怕也并不乐观。这是书的悲哀,还是读书人的悲哀?确实值得深思。进而联想到了一怕,怕什么?怕“有病不求药,无聊不读书”。

近读某报,说站在改革开放前沿的羊城人热衷于做生意,爱钱不爱书,挣钱很疯狂,被记者讽喻为“两眼无视圣贤书,一心向往孔方兄”。分析其中的原因大概有这样几条:一是无功利而不读书,国人的功利性是很强的,所谓“无利不起早”;二是快餐文化开始大行其道,让启迪人们智慧的文化经典浮沉三尺、退避三舍;三是媒体进入高科技时代后,改变了许多人的读书习惯;四是昂贵的书价让那些还愿意读书的人望而却步,书成了一种令读书人轻易不敢问津的奢侈品;五是没有时间。于是,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在当下到处是没有时间读书,却又忙忙碌碌的人们。大大小小的领导忙着开会作报告,各种各样的商人忙着谈项目、签合同,男男女女的艺人忙着拍戏和制造绯闻,“大狗叫小狗也叫”的作家忙着码字赚稿费,践行着现实版的“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哪里还有时间读书啊。于是,社会上就开始流传这样一句话,这些大款和老板越来越穷了,穷得只剩下了钱!

还是这张报纸,紧接着又坦言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经济秩序的逐渐规范,那些文化素质低下的“下海人”和“弄潮儿”感觉不大灵便了,有的还因此而吃了大亏,开始千方百计地进行补救。除了花大价钱进入名校捞文凭、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之外,再就是不惜重金购书。至于读不读暂且不管,先将书搬到家里再说,被记者描述为“广州人购书也疯狂”。应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就常态而言,文化的再度被重视,随之而来的当然是经济的更大繁荣。阿弥陀佛,南蛮子到底脑袋灵活,弯子转得快。

上述两则消息,看似相去甚远,实则一脉相承。因为一切之有皆生于无,无也意味着有,这不是无聊,这是哲学。若论包含其中的道理和曲折的演变过程,还真是有聊得很呢。还是那句话,无论有聊还是无聊,书总是要读的。因为读书延续了你作为人类的眼光,同时也是人类最大财富的积累,其结果必定是博大深邃,在更为广阔的纬度里游弋。人类智慧结晶的书籍,是一根直通峰顶的缆绳和阶梯,缆绳和阶梯一旦断裂了,则万事俱毁。照此说来,即便是“无聊才读书”,也是好的,确乎是一种善举,要大加肯定和褒扬才是。那么,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应该是这样的:“有病就求药,无聊更读书。”

同时,在这里还要再次提醒人们,请记住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意犹未尽,再录诗一首: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1995.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