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物志一日一品
47297900000024

第24章 英雄——兼有“英”与“雄”者可堪大用(2)

此时,项羽总算明白刘邦的争霸野心,当即命部下继续在齐地平乱,自己则带了三万精锐返回彭城,在拂晓时遇上刘邦的汉军,项羽一马当先,打得汉军溃不成军,死伤十万以上,而后一路追杀到淮水,活捉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吕雉,刘邦在十几个骑兵保护下侥幸逃脱,并且从此再也没敢和项羽正面作战过。

刘邦逃到河南,积极招兵买马,欲要重整旗鼓,与项羽再决高下。项羽积极进攻,就在快要切断汉军的粮食供给通道时,刘邦为了争取时间,于是派人与项羽讲和要平分天下划鸿沟为界。范增看穿刘邦是在苟延残喘,要求项羽乘胜追击,可很快灭掉刘邦。可惜项羽再一次错过了绝佳的机会,接受了和谈。在此期间,刘邦用六百金收买了陈平,使得疑心病重的项羽猜忌范增,范增愤而出走,病死在途中,这对项羽来说是莫大的损失,也使他注定要成为失败者。

过了两月,刘邦觉得休整好之后,就撕毁了合约,准备再次进攻楚军,同时发书催韩信、英布、彭越等从后方袭击项羽。不料项羽攻势极猛,眼看就要破城而入,但刘邦再一次死里逃生,用几千名蒙面妇女和一个假刘邦引开楚军注意力,在夜色掩护下狼狈逃出城躲到成皋去了。项羽乘胜追击,将成皋团团围住。

成皋易守难攻,项羽久攻不下,就把刘邦的父亲和吕雉拉到城头,要刘邦投降,不然就烹了两人。刘邦嬉皮笑脸地说:“当年在楚怀王帐下,我们曾结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要煮自己的父亲就随便吧。”项羽见刘邦无动于衷,也无计可施。

此时的项羽形势已经十分危急,后方有善战的韩信夹攻,彭越则派兵切断楚军粮草供应,正面也被刘邦拖住。楚军被围在三者中间,缺乏战略纵深和足够的粮草供给,士兵数量也越来越少,而受地域所限也无从征兵和补给粮草。反观刘邦、韩信、彭越一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粮草和兵马从外界源源不断运来,战斗力在不断增强。项羽的楚军经不住这种快速的消耗,又无法突出封锁,进退两难,战斗力迅速地衰退下去。

眼见形势严峻,项羽毅然决定率兵东撤至垓下。张良、陈平建议不应给楚军喘息机会,于是联合韩信、彭越大军在垓下会合,决一死战。而此时楚军人数只有十万,且粮草已断。韩信率三十万大军首先发动进攻,项羽率军出战,韩信假装退败,引项羽深入腹地后,早就埋伏好的汉军从两侧夹击,韩信此时才回过头来从正面攻击。楚军被重重包围,夜里休战,项羽和虞姬在帐中饮酒,悲从中来。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听了泪如雨下,也唱了起来:“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完突然夺过项羽的剑,自刎而死。

项羽悲痛不已,率众突围,在千军万马的重重包围下杀出一条血路,夺路而去。直奔乌江,却见一老者移船在岸边等着,老者劝他,可回江东再召集十万众称王。项羽悲叹道:“当年几千人出江东,而今只得几十人回,何颜去见江东父老。”于是与部下舍弃战马,徒步与追来的汉兵拼杀,仍勇猛骇人,杀敌数百,无人敢近其身。项羽遂拔剑自刎而死,时年只有31岁。

项羽是秦末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懂得兵法,力能举鼎,勇冠三军。他破釜沉舟,于巨鹿与秦主力决战,九占九胜,大破秦军,诸侯震惊;楚汉相争,他屡战屡胜。他总结其一生战绩时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逐霸有天下。”(《史记·项羽本记》)可是,这位盖世英雄却在垓下一战即溃,最后自刎于乌江,其故何在?

说到底还是知人、用人的问题,正如陈平所说:“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才不能用。”奇才是谁,即韩信、陈平,他俩原事项羽,因不被信任后归汉。韩信在楚是卫士,归汉升为大将,他“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横扫楚国势力,从后方严重威胁项羽。陈平是恐被项羽所杀才投汉,刘邦对他充分信任,言听计从,给他四万斤黄金用以离间楚君臣,使之上下离心,互不信任,最后,连谋主范增也被迫出走了。

而项羽所亲信的人又怎样?诸项及妻之昆弟未见有什么能耐的人物,倒是有一个吃里爬外的人物,这人就是项羽的叔父项伯。项羽入函谷关后,决定第二天早晨攻击刘邦军,当时彼此力量悬殊,刘邦军是不堪一击的。项伯因与张良相好,夜往见之,叫他速离开,以免与之俱死,张良邀项伯往见刘邦,刘邦与之结为儿女亲家,求他回去与项羽说情。项伯回去对项羽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能入乎?今人有大功,击之不祥。”项羽听项伯的话,果不攻击。在鸿门宴上,范增使项庄舞剑杀刘邦,项伯拔剑起舞以身护刘邦,项庄不得击。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巴蜀,项伯得刘邦金百镒、珠二斗,便代请给汉中地。刘邦不被项羽所杀,并增加封地得以积蓄力量与项羽争天下,项伯是有大功的。

奇才在身边不知而不用,所信任的亲人又帮倒忙,这便是项羽用人唯亲的结果。最后项羽成为孤家寡人,在垓下大败而亡,这是势在必然的事了。

二、 问世间,谁是英雄

——然则英雄多少,能自胜之数也。徒英而不雄,则雄材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英能得英,不能得雄。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

【智解】

谈到英雄,不可不提青梅煮酒的旧事。

一日,青梅正熟,曹操乃邀刘备至小亭,二人对坐,煮酒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刘备凭栏观之。操问:“使君知龙之变化否?”刘备答:“未知其详。”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龙之为物,又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刘备陆续例举袁术、袁绍、刘表、刘璋以及张绣、张鲁、韩遂等辈,操皆一一否定,认为袁术是“冢中枯骨”,袁绍是“好谋无断”,刘表是“虚名无实”,刘璋是“守户之犬”,都非英雄;而张绣、张鲁、韩遂等只是“碌碌小人,何足挂齿”!操认为:“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之?”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曹操关于英雄的概念,概括起来就是:要有大志,有良谋,并要像“龙”一样能大能小、能升能隐,这是说干事情要能适应客观形势,随机应变,不拘守于一格。曹操正以此作为标准,用以衡量是否英雄。因为具备这些条件才有可能成大事,称英雄。如徒有大志,而无良谋,也不能成气候,有志有智是英雄应具有的素质,如不能从实际出发和有应变之才,也将会遭到挫折或失败。袁术据淮南,兵粮足备,称霸一方,他虽有大志,僭称帝号,但无智无谋,不自量力,不识时务,终以兵败粮尽饿死。操称为“冢骨”,确是适评;袁绍虎踞冀州,因其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智谋之士多归之,兵多粮足,是当时中国最强者。但他虽有吞天之志,但好谋无断,以致屡次失去图天下的良机,是时操虽比他势弱,却因此看不起他,不把他视为英雄;名称八俊、威镇九州的刘表,既无大志,又缺良谋,所以曹操说他是“徒有虚名”。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这对刘备既非过誉,对曹操也非自夸。因他俩都有大志,有良谋,有应变之才: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是扶汉室以达己志。曹、刘之志都是“取而代之”,只是巧妙有所不同!操为离间刘备和吕布的关系,用“两虎竞食”之计,使他两人火并;刘备心知其谋,表面许之,暗中却告知吕布。彼此计谋,堪称棋逢敌手!

曹操之英雄论,气吞千古。

三国风云骤起,卷起风流人物无数,其间刘、孙、曹,皆一世之雄,从这三位身上,可以品评一下英雄的韵味。

【事篇】

三国英雄之刘备

“刘备天下枭雄”,枭雄,《辞海》释义为“犹言雄长,魁首”,枭,又通鸮,意即猫头鹰。枭雄二字中,浮动着无限阴骛之气。

“阴”在何处?近乎万丈的雄心,却隐匿在一副白净的儒雅外表下。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惊世评价,一语撕裂了刘使君多年苦心经营的韬光养晦,枭雄面目蓦地暴于天光之下。

在《世说新语·世鉴第七》中,曹操向裴潜了解刘备的才能,裴答道:“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这个评价,听来不像是一个标榜“汉室正宗”的明君所为。

鲁迅先生有句著名评语:“欲显刘备之长处而似伪。”试看他摔他自己白痴儿子时的表情,以及他在张松献西川图前,那套欲扬先抑、运化随心的权术,明眼人是看得到一个身为枭雄所必备的素质。

历史上除了有“力拔山兮气盖世”充满阳刚豪情的项羽式英雄外,也历来不乏阴柔功夫了得、善玩太极推手的猫头鹰般的英雄,他们外示圣贤古貌,内里却神鬼行藏。

三国英雄之孙权

吴侯孙权(字仲谋),承继父兄基业,年仅十九,便俨然“守成之主”的气象,有老谋深算的张昭和风流倜傥的周瑜为之辅佐,有程普、黄盖等老将为之戮力。

曹操八十万大军屯集赤壁,欲与孙权“会猎于江夏”,于是乎,孙权用三国时代最具文士风流的儒将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烧得曹丞相仓皇而退。

荆州被刘备借而不还,他用“次及公瑾”的吕蒙,以羸弱之病躯作最后一战,从而一举夺回荆州。

刘备尽起蜀国军队,弥山遍野,旌旗蔽空,向吴国杀奔而来。孙权用一天才小子陆逊横空出世,一炬烧尽刘备连营七百里。

“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养侠士”的孙权,天生就具备帝王的威严和驾驭群臣的能力。孙权明显知道自己的长处是什么,他知道君王和大将不仅职位上有着不容逾越的分工,能力上也应各有侧重。他需要做的,只是在合适的岗位上找准合适的人才,一旦觑准,决无怀疑。他最擅长做的一件事,便是在不失君王之尊的前提下,与群臣和睦相处,打成一片。也许他还认为:忙忙碌碌、事必躬亲的君主不是合格的君主,他的使命在调度,他只要长着一双善于发现人才、识拔人才的眼睛,便足矣。

孙权识人之明,即使酒意朦胧之时,仍不减分毫。据《资治通鉴·卷七十二·魏纪四》记载,蜀人费祎出使吴国,孙权酒后吐真言,对费祎说道:“贵国杨仪、魏延,不过是两个小人,即使对蜀国曾有过鸡鸣狗盗之德,也不该委以重任。贵国一旦没有了诸葛亮,两人必定会生出祸乱来。诸君太不晓事,不知早加防范,那时不仅贵国深受其害,怕也要连累孙某不轻。”

历史证明他说得很对,对得近乎神奇。

吴国派使者赵咨都尉出使魏国。曹丕问道:“吴王何等主也?”赵咨答道:“聪明仁智,诚乃雄略之主。”“愿闻其详。”曹丕兴致勃勃,问了下去,赵咨便有了这番发挥:“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而虎视天下,是其雄也;不得已而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这最后一句话,即孙权之“略”,更能说明孙权的本质。生在三国之世,纵是绝代英雄,也难一统江湖,隐忍与韬晦,代替了剑气豪狂,成为这一时代英雄的标签。

三国英雄之曹操

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曹操没发达时前往求见,问:“我怎么样?”劭不答。又问,劭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闻言大喜。

如果许劭只赞操是“能臣”,大喜还可理解;而说他是“奸雄”,却也大喜,确令人费解。其实,曹操并不以“奸雄”为可耻,因奸雄亦雄也。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英雄无不奸,不奸亦难成为英雄。刘表人不奸,一派名士气,故不能称“雄”。刘璋人较老实,心地仁慈,也不成“雄”。而董卓夺汉廷大权,无恶不作,能否称为奸雄?董卓只能称为强盗,配不上奸雄之称。因奸雄也能行仁义,董卓却一味杀人放火。为图天下,必须讲究权谋于略,而权谋于略和“奸”字往往混淆不清,难于严格区别,如刘备的摔阿斗、遣众将、要“投江”、托孤话,曹操的“三笑一哭”、焚书信、割发代首,都是弄诈,而这些诈又何其相似!

英雄与奸雄有相通之处,金圣叹早就指出:“夫豪杰必有奸雄之才,奸雄必有豪杰之气。”一个人往往能“以豪杰兼奸雄,以奸雄兼豪杰”。毛宗岗的评点,对奸雄曹操屡次说他“奸得可爱”,赞他雄才大略,也是说他有英雄本色,对仁君刘备也多次揭其诈处,说他假得不为人所知,其假处也是其好处。刘备和曹操虽有共同之点,但两人并非一个样,就是说英雄和奸雄还是有区别的。叶昼在第十三回回评中则指出:“刘备似奸雄,非真奸雄也。”在第一回回评中则明确指出曹操的“本性”是“奸滑”。毛宗岗也指出,曹操“暴处多是真,其仁处多是假”(第三十三回回评),奸诈是其主要的一面。但刘备有时虚伪却怀有长者的心肠,仁义是其主要的一面。评价是英雄或奸雄,当然以其主要的一面来论定。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论曹操:“汉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袁绍占据四州(青州、幽州、冀州、并州)虎视天下,强盛的威势,无人可以抵挡。太祖(曹操)运筹帷幄,深具谋略,以申不害、商鞅的法家思想治理军务,运用韩非、白起的奇谋策略击败敌人。依照各人的能力,给予不同的职务,使其发挥特长。评量事情,因应事实需要,不计较以前的仇怨,所以最后终于能够顺应时势,完成大业。实在是因为他的聪明、才略是最优越的缘故;真可以说是非比寻常的人,超脱世俗的豪杰啊!”

以上尽是智人之语,可堪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