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吴言生说禅壹:经典禅语
47264200000010

第10章 抛却家宝

昧却衣珠

从前,一个穷汉去拜访亲戚,受到热情的款待,以至于喝得酩酊大醉,在座位上酣然睡去。刚巧,那位亲戚因为公事必须立即外出,眼看着那个穷亲戚醉得人事不省,就把价值非常昂贵的宝珠缝在他的衣服里,匆匆离去。

这个穷汉已经烂醉如泥,哪里知道这件事情。醉醒之后,他也起身到外地去了。他仍然一贫如洗,生活潦倒。

这时他仍然不知道自己衣服里藏有价值连城的宝珠。后来,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又碰见那位亲戚。对方目睹他衣衫褴褛的样子,不禁叹息道:

“你真是个傻瓜,为了衣食费尽心机,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我还以为你现在可以生活得很舒适,因为那年你来我家里时,我曾把一枚价值连城的宝珠缝在你的衣服里。本想着你会从此富有起来,可是你却毫不知情,一直为衣食奔波劳碌!”

这是《法华经·授记品》中的一则故事。“衣珠”象征真如佛性、般若智慧,而富有的亲戚则象征佛。众生的佛性被妄念之垢所遮蔽,不自觉知,无从显现,一如贫人不识衣珠。曾几何时,慈悲的佛陀将一切智慧送给世人,可惜大家却不知不觉地忘掉这珍贵的一切智慧——宝珠,仍然劳劳碌碌、糊里糊涂地奔波在人生的旅途。

这个故事在《楞严经》卷四中有大致相同的记载:“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妙胜澄明的本心,遍布一切,自身具足,不必他求,也用不着辛辛苦苦地修证。这就好比别人在自己的衣服里缝了如意宝珠,自己却不知道,穷困潦倒地奔波他方,乞食流浪。虽然贫穷,宝珠却依然在衣服里面。忽然之间得到智者的指点,就会发现宝珠,摆脱穷困,成为富有的人。这时他才发现,原来宝珠就存在于自己的身上,而不是从别处所得。

禅宗指出,世人“衣珠历历分明,只管伶俜飘荡”,分明有衣中宝珠,却还要到外面去乞讨。昧却衣珠,是人生极大的迷妄,使原本自足的人生产生了缺憾,因此“智眼朦胧,衣珠尚昧”之人,急需明心见性,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佛法的要旨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认识到本有的“衣珠”:

祖师西来,特唱此事,只要时人知有。如贫子衣珠,不从人得。三世诸佛,只是弄珠底人。十地菩萨,只是求珠底人。

达摩祖师从西方的印度来到中土,就是为了让众生明白,每个人都有珍贵的自性的宝珠。人们之所以贫困,是因为暂时不知道自性的可贵。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是指引我们发现自性宝珠的人;修行路上,十种阶位的菩萨们,也只不过是寻求自性宝珠的人!

迷失额珠

从前有位大力士,眉毛间有颗珍贵的金刚珠。一天,他与其他的力士摔跤,摔跤时,别的大力士用头紧紧地抵在他的额上,金刚珠很快被挤到了皮肤里,而这位大力士却不知道金刚珠到什么地方去了。

过了不久,他的额头上长出了一个脓疮,就到高明的医师那儿治疗。良医诊断后,知道此疮是由于他额上的金刚珠被挤到皮肤里所引起,便说:“你额上的金刚珠还在!”

力士感到很惊奇,说:“我额上的金刚珠难道还没有遗失?它如今到底在什么地方?这一切难道是真的?”

这时良医安慰力士说:“你和别人争斗时,宝珠被挤到身体中,如今就在你的皮肤里。由于你争斗时,嗔恨恚怒的无明毒火炽盛,以至宝珠陷入身体,却没有一点感觉!”

《涅槃经》中的这则譬喻,旨在说明一切众生也像力士那样,由于不能亲近大善知识,纵使有珍贵的佛性,也不能自我觉知,而被贪淫嗔恚愚痴等种种妄念所遮蔽了。如来宣说众生皆有佛性,好比良医对力士说金刚宝珠的情形一样。众生被无量亿烦恼等所覆蔽,不能认识佛性。如果除去了烦恼,就能见到光明珍贵的佛性,就像力士在明镜中看到金刚珠那样。佛性好比力士额上的宝珠,由于贪淫嗔恚而隐没不见,修行者在大善知识的接引下,将烦恼除尽,即可重见宝珠。

由于额珠的譬喻形象生动,立意奇警,深为禅林所喜爱。黄檗禅师在《传心法要》中,举力士额珠之喻告诫学人:“学道的人迷失了本心,而苦苦向外寻求,不管找到什么时候,也不会成就大道。不如当下息却贪求之心,明白一切万法本无实体,也不可能得到什么,此时心地澄明,便是证悟了菩提大道。证道之时,只是证到了本心佛,你就会知道长期地苦苦向外寻求,都是枉用功夫。好比力士得到宝珠时,只是得到了本来具有的额珠,并不是向外寻求的结果。”

“自家宝藏”是澄明本心的典型象征。禅宗认为,每个人在精神上都圆满自足,都有纯真的人性,这就是“自家宝藏”。《涅槃经》的贫女宝藏喻、力士额珠喻,《法华经》的衣珠喻,都是“自家宝藏”的生动说明。

禅师们的所有言说,都可以看作是启发学人识取这个“自家宝藏”。

师祖禅师参见南泉,问:“永嘉玄觉禅师的《证道歌》里说:‘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什么是如来藏?”

南泉禅师说:“和你相往来的就是。”

师祖禅师又问:“什么是摩尼珠?”

南泉召唤:“师祖禅师!”

“是!”师祖禅师忙忙应承,脸上仍然是迷惑的神色。

“去,你不懂我的话!”

南泉的这一声喝斥,使师祖禅师恍然大悟。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十六海印信颂这则公案说:

往来是藏珠何在,省去方知不外求。

罔象得之犹特地,回光返照便罢休。

人人皆有摩尼珠,光华四射。但不可起心外求,即使是无心的罔象在赤水得到它也是有心。只有回光返照,将外求的意念彻底放下,摩尼宝珠才会顿时放出大光明,照彻六根。

慧海参见马祖,马祖说:“我这里什么东西都没有,你来求什么佛法?抛却自家宝藏不顾,到处乱跑干什么?”

慧海恭恭敬敬地问:“什么是自家宝藏?”

马祖告诫他:“现在能问我的那个,就是你的自家宝藏。它具足一切,圆满无缺,运用起来自由自在,哪里用得着向外寻求!”

慧海听了,如梦方醒,认识了自己本来的心。后来,他与别人谈到这段经历时,还觉得受用无穷:“贫道闻江西和尚道:‘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我从此一时休去,自己财宝,随身受用,可谓快活。”

为了启发学人识取自家宝藏,禅宗反复强调人人皆有佛性:“暴富乞儿休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君看陌上二三月,哪个枝头不带春?”“哪个台无月,谁家树不春?”

“自家宝藏”是存在于每个人生命深处的自性佛,它不假雕琢,描摹不成,贼窃不得,体相如如,清净本然,通过千百亿化身,发挥出妙用。可世人偏偏不能承当,“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对这种迷失情形,慧泉禅师有生动的形容:

碧波深处钓鱼翁,抛铒牵丝力已穷。

一棹清风明月下,不知身在水晶宫。

“钓鱼翁”抛铒牵丝,耗尽气力,只知向外索求,一点也没有心思欣赏呈现在眼前的清美景色,纵使是置身水月交辉澄明剔透的水晶宫殿,却丝毫不能感受到清风明月的美丽。“溪畔披沙徒自困,家中有宝速须还”,一旦发现了自家宝藏,就不会辛辛苦苦地在溪畔淘沙求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