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菜根谭一日一悟
47248500000017

第17章 修身养性篇(8)

【菜根新读】

只因世人都把自我看得太重,所以才会产生种种的嗜好以及种种的烦恼。古人说:“假如不再意识到有自我的存在,又怎么可能再以物为贵呢?”又说:“能明白连身体也不是我所能够主宰得了的这一道理,那么还有什么烦恼能够侵害我呢?”这些真的都是至理名言。

【菜根解味】

一生不可自决

要想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从容淡定,就应该懂得凡事不可过于自决的道理。之所以这样说,只是因为世人都把所谓的一个“我”字看得太重,所以才会根据自我的所思所想来作出各种各样的选择,并也因此生发出各种各样的快乐与烦恼。

在古代先人的处世哲学中,大多都是在强调着一种“无我”、“无为”的核心思想和根本宗旨,却很少有那种以突出自我甚至是自私为最终目标的理论主张。而这也正是古人常常说的所谓“耻于言利而突出义”。即使是作为诸子百家中绝无仅有地倡导着“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这一极端利己主义思想的杨朱,也不过是因为战国时代的某些野心家经常以国家社稷和人民利益为借口,从而在发动战争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更大私欲而激起的反响罢了。所以在以杨朱为首的某些有着某种极端化倾向的思想家们看来,与其被那些冠冕堂皇的假象所蒙蔽和欺骗,还不如干脆就以自我完善的方式与方法,从而更为有效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也正是因为如此,以杨朱为首的这种理论观点和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而出现的那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点及主张,有着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悬殊差别。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它们都同样证明了自我的私心确实就是人类自身的天性之一,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事实,那就是极端的自私自利,不管怎么说都是不足取的也不能取的一种态度和做法。这不仅是因为一个处处都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很难拥有真正的朋友与合作者,更是因为凡事过于自决还极有可能会造成一些无法弥补的错误或失败,从而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现代社会时时刻刻都在号召人们要塑造出一个真正的“自我”,可是这里所说的这个“自我”,其实只是在提醒世人应该塑造出一个内在人格和精神气质上的自我,而绝对不是物质利益或是世俗欲望中的所谓自我。

既然那种极端的自私自利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被人排斥甚至是受人唾弃的不智之举,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本着一颗充满爱与宽容的心灵,去面对周围的所有人和事,尽可能地给予他人鼓励、同情、帮助和扶持,同时最大程度上地尽力完成自己能够做到的那些有益的事情。要知道,这些行为不仅不是什么毫无意义的无聊之举,相反还会对我们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品格素质大有助益。即便是从最为现实的世俗眼光来看,这些行为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极为有利的。因为在这种给予和付出的过程中,我们也势必将会在同时收到他人作为回报和答谢的馈赠。而且,给予和付出越多,收到的这种回报和答谢也就越多。

记得有这样一则寓言,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狮子和老鼠的故事:一只老鼠吵醒了正在睡觉的狮子,狮子非常愤怒,想吃掉老鼠,后经不起老鼠的哀求,遂放过了老鼠。老鼠许下誓言说将来一定要报答狮子,但狮子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可是后来当狮子真的落入了猎人的陷阱,拼命咬断绳索救了狮子性命的,正是狮子曾经最看不起的那只老鼠!也许狮子在当初的所作所为只是一种漫不经心的结果,但正是因为它曾经放过了那只老鼠,才为后来陷身囹圄之中的自己留下了一条可以重获新生的退路。如此看来,既然这样的一份回报和答谢能够厚重至此,那么就算是曾经给予和付出得再多,还能多过我们的生命吗?

人的一生确实不可时时刻刻都把一个“我”字看得太重,更不应该目空一切地过于自决,否则一旦因此出现了什么谬误的话,小到遭人奚落受人嘲弄,大到丢失性命掉了脑袋,那可真是我们连做梦都不想看到的一种结果啊!

争强好胜何所益,穷奢极欲徒累心

【菜根语录】

自老视少,可以消奔驰角逐①之心;自瘁视荣,可以绝纷华靡丽之念。

【菜根注释】

①奔驰角逐:指拼命地争夺利益。

②瘁:毁败、没落。

【菜根新读】

从老年回过头来看少年时代的那些往事,就可以消除很多争强好胜的心理;从没落毁败中回头去看荣华富贵的那段岁月,就可以消除很多奢侈的念头。

【菜根解味】

买不到的后悔药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样的一番人生感慨,如果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却还要一味“为赋新辞强说愁”的话,那么大概也就只有那些确实经历了太多世事的人,才能在领悟出其中的道理后真正地做到有感而发吧。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这一广为流传的千古佳句,如今已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男女之间的坚定情感的一种况喻,但是在古代先贤和智者的理论主张中,它的真正含义却是以此来告诫世人,不要过分贪恋世俗的物欲追求,而是要注重个人内在精神的一种培养和提高。否则一旦因此吃了亏或是栽了跟头,后悔药在这个世界上可是买不到的。

事实上,我国古代的很多先贤智者,都曾就这一问题提出过各种各样的理论主张。而所有的这些理论主张也都在提醒和劝戒世人,不要在富贵与奢侈、高官和权势中去争强好胜甚至是大动干戈。比如说在道家思想中,就奉劝人们应当消除欲望;而儒家文化又提倡贫贱不移的修养功夫,至于佛家的理论体系,则又在时刻强调着一种清心寡欲的出世思想。既然在“沧海”之外已经很难再有其他的真水,而除去“巫山”之外又没有其他可以称得上“美丽”二字的云彩,那就不妨只是留住这些美好的回忆,而不必非要枉费心机地再去追求其余的无用事物。失意的时候应该如此,得意的时候就更是要多想想失意时的那种心情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又有几个人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看清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呢?

至于看清这一切的重要意义,就是为了不让明天的忧虑,给我们的今天蒙上任何的阴影;更不要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过去的那些痛苦和不幸中。因为没有哪一个人可以只靠着过去的记忆就能生活下去,而都是要在今天的奋斗和明天的收获中度过自己的一生的。

一位赴美访问的中国女作家,曾经在纽约的大街上遇到了一位衣衫褴褛却始终面带笑意的老婆婆。当女作家好奇地询问她是否真的不曾遇到过任何的痛苦和不幸时,老婆婆说尽管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时候确实是全世界最痛苦的一天,可三天之后就是复活节了。所以就算她真的遇到了什么不幸的事情,也一定会告诉自己三天后一切都将变得好起来。

一切真的能够在三天后好起来吗?即便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可老婆婆的这一份胸怀和智慧,却显然是包括那位女作家在内的很多人都不一定能够具备的一笔人生财富。看来一个人能否彻底远离痛苦和不幸,其实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他能否在放下那些争强好胜、穷奢极欲的名利欲望后,作出自己的一种正确选择。究竟是在名利追逐中继续承受痛苦,还是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到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中去?这显然还是一个需要我们自己去给出答案的问题。

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还有很多类似的选择需要我们拿出自己的勇气和毅力,当然还不能缺少了一份看清问题后再去处理问题的人生智慧。而一旦那些传统的方法和手段已经无法很好地解决困难和问题时,那么这就更需要我们去积极地调整自己看待事情和解决问题的视角与观念,尝试着从事情的终极目标和最后结果来看待和思考问题,选取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思维方式来重新认识事情和寻找办法,从而实现我们摆脱世俗困扰和解决疑难问题的最终目的。

能够真的学会用一种灵活而又富于智慧的方式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事情。因为我们的生活确实就是由成千上万个或大或小的问题所组成的,就是在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才变得像今天这样更加成熟和更有力量。所以如何能在各种问题的考验下保证自己的健康身心,在享受生活乐趣的同时,又不至于沉溺在物欲追求之中,这显然需要我们能够真正看清问题的关键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既然没有什么后悔药可以消除我们因为犯下的错误而必须承受的痛苦,那么在真正作出一个选择之前,我们又怎能不去仔细地加以思考或是认真地予以对待呢?相比之下,那些争强好胜的心理或是奢侈荒淫的念头,除了能给我们带来一时的快感之外,又有多少的实际意义呢?也许在外人看来,那种谨小慎微的行事态度和处世原则,确实会让我们显得不够果断或是有失爽快,但起码这可以保证我们不去犯下那些不该犯下的错误。

对于自己来说,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一点更加重要的呢?

心无所欲,万法自然

【菜根语录】

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树;性天①中有化育②,触处都鱼跃鸢飞。

【菜根注释】

①性天:本性、天性。

②化育:本意为自然界生成的万事万物,这里指天性中的善良与爱心。

【菜根新读】

心海中没有大风大浪,那么到处所见都是一片青山绿水;本性中保存着爱心善意,那么随处都能看到自由自在的游鱼和飞鸟。

【菜根解味】

尽心足性,才有快乐人生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从最早出现生物活动迹象的时间算起,至今已经有40亿年的漫长历史了。而且即便是在今天,地球上也依然生存着大约150万种生物。相比之下,不仅人类拥有的历史显得有些短暂,而且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和如此众多的物种中,人类的出现也不过只是一个极为偶然的现象罢了。如此说来,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人,其实真的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我们也真的应该重视和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只有这样,才算对得起我们能够成为一个人的宝贵机会,同时也才算是真正对得起自己。

当然,在从古至今的时代变迁中,也始终都在有人抱怨着生命的不易与生活的艰辛,并由此认为人类活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是一件并不快乐甚至可以说是十分痛苦的事情。这些人或是为了功名荣誉而奋斗不已,又或是为了权力地位而奔波流离,再或是为了钱财利益而蝇营狗苟,总之一句话,就是为自身的贪欲所累赘,被尘世间的太多诱惑所羁绊。而这样一来,他们自然没有心思去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究竟有多少意义,更不会去考虑身外的这些得失成败到底能给自己带来多少的助益了。

说到这个问题,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塑造的欧也尼·葛朗台这一形象。这个为了最大限度地占有每一个金币而不惜赔上性命的贪心鬼,不仅在其生前过着守着一座金库却节衣缩食的可怜生活,即使是在刚刚死去之后也会因为在他眼前晃过的金币而再次活转过来。这个为了追逐物质利益而劳累至死的生动形象,不正是那些本来是为欲望所束缚、却还在一味地喊着生命痛苦的人的最佳写照吗?如果人只能是这样活着的话,那么生命也真的是件没什么值得庆幸的事情了。

事实上,在我国传统的处世之道和修身之法中,有很多的理论和主张都是在强调一种“静心”的修养原则,要求修炼之人必须要达到静如止水、心平气和的最佳状态,才能彻底排除一切私心杂念的干扰与侵害。在古人看来,之所以鸟类和鱼类能够随时处于一种逍遥自在的状态中,只是因为它们除了生理上的基本需求外,就再也没有像人类那样复杂繁多的物欲追求了。显然,这就已经或多或少地进入了另外一种矫枉过正的认识误区中了。虽然我们也明白正是因为有了各种各样的追求,才会让自己经常陷身于苦恼之中,但是人生在世并不应该只是为了单纯地活着而活着,如果仅仅是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话,那么岂不是一件太过可悲的事情了吗?其实所谓的“静心”也是有个限度的事情,否则真的达到了只能看到自己内心、而无法再去关注外面世界的程度,就很容易造成一种自我封闭、孤陋寡闻的结果,也就谈不上什么真正的快乐了。

事实上,想要得到一种真正的快乐人生,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树立起一种尽心足性的人生态度。因为人生之中不只是有幸福和快乐,还会随时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痛苦与悲伤。所以能够在快乐的时候做到点到为止知足常乐,而在痛苦的时候则依靠自我的调节能力,在承受的同时再去试着改变,这才是一种既不刻意强求也不过分留恋的一种健康心态。有了这种身心状态作为前提,所谓的快乐人生也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正常结果了。

处世而忘世,超物而乐天

【菜根语录】

鱼得水逝①而相忘乎水,鸟乘风飞而不知有风,识此可以超物累,可以乐天机。

【菜根注释】

①逝:这里指鱼类的游动。

【菜根新读】

鱼类有了水才能自由自在地游动,可它们已经忘记了自己正置身于水中,鸟类借助风力才能无拘无束地飞翔,但它们却不明白自己正置身于风中。人如果了解其中蕴涵的道理,就可以超然于物欲的羁绊之外,并可以凭借着这一点感受到人生的乐趣。

【菜根解味】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

大凡世间之事,似乎人们都已习惯于总是去看看自己得到了什么或是得到了多少,却没有几个人能够接受失去什么或是失去多少的一种结局。其实细细想来这也是一个极为正常的现象。毕竟从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开始了一个接一个的得到。先是从父母那里得到了生命和家庭,接着又在成长的岁月里不断地得到了教育、工作、爱情和婚姻,接下来就是得到了自己做父母的快乐与辛苦,之后又得到了年老时的休憩……直到生命终结之前,这样一个得到的过程似乎一直都在有条不紊地延续着。当每个人都把这种得到视为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时,自然也就不能忍受因为失去所造成的那些痛苦和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