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刊上市之后,郝多多开始统计本部门的选题制作费。
制作费除了稿费(每千字200元到300元)外,主要是拍摄时产生的费用:摩那在这方面采取实报实销的方式,编辑们在选题拍摄前会先预支一笔钱款,之后再统一报销。
多多的任务除了进行总体统计外,就是核查每项费用是否超出标准范围。
坐在多多旁边的张楠,刚从外面回来,正和何从大声说话。她兴奋地宣布道:“我看见这一期各个报刊亭上的海报封面,全是我们《Q》的!”
报刊亭每个月销售的杂志上百本,大肆宣传的也不过其中一二,因此,海报代表着期刊界的“身份”和“地位”,从来只有“最”字级的杂志才有资格享用。长期以来,这个位置都是《服·妆》的专座,《Q》眼下一屁股坐上去,大家不免又惊又喜。
何从说道:“可不是嘛,这一路上全是!我早上坐地铁上班,也看到不少女孩手里拿着《Q》,都说内封面的风格新鲜呢!”
她模仿着地铁里一个女孩的声音,评价道:“很亲切,很草根!”
张楠得意地说:“这一回总算盖过《服·妆》一回了。要是改版成功的话,说不定发行比它们还要牛叉!”
说得兴起,何从马上憧憬地接口说道:“就是,以后食堂吃饭时,我们也要享受不用排队的威风!”
《服·妆》的发行量长年稳居30万册之上,稳坐时尚类杂志发行量第一的交椅,其编辑也因此骄傲得很,恁是不管任何福利,享受的永远是VIP待遇,最可气的是,居然还都摆出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牛X烘烘的。连去食堂吃饭,都以工作忙为理由,随时亮出那张《服·妆》的“金牌令”(工作证),而可以优先挤进长队的前列,另外两本刊物的编辑为此气不过已经很久了。
何从说罢,扭头问郝多多道:“是吧,多多?”
自从上次的封面模特事件以后,大家不再敌对郝多多,一来她没有在事后打小报告;二来众人也慢慢发现,多多其实对谁都没有坏心,而且热情诚恳,这时候已经很把她当自家人看待了。
多多的回答慢了好几拍,因为她正埋着头和一堆数字作战。
由于在分部时操作的选题类型相似,费用也就相对固定。郝多多在这时候才发现选题费用的名目之多。
她留意到,在拍摄涉及的各项主要元素中,报酬均以级别为标准。拿模特来说:专业模特每天的报酬是300元,外模或名模则为500元。摄影师的等级差异就更明显了:大牌摄影师自然是要用来拍人物的,每拍摄一张报酬为400~500元;牌子不够响亮的摄影师,以拍静物居多:20~30元/幅,就算拍人物,片酬也不过在每张百元的范围之内。化妆师的费用,则从每天200~400元不等。再加上餐费、交通费等,每个选题涉及的细项都非常多。多多一边头昏脑涨地仔细核校,一边想,难怪听说时尚类杂志都是亏发行赚广告,每本书里大约得有四五十个选题呢。哪个选题不得两三千的,加起来光制作费就有近10万元。
这会儿听见有人叫自己名字,郝多多抬起头来,答非所问地感慨道:“每本20元真的不算贵啊!”
何从、张楠两人正崩溃着,主编马雨默走进来,环顾了一下周围,眼见编辑们都在,遂宣布说,自己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她问大家要先听哪一个。
本着先享乐后吃苦的现代主义精神,大家一致表决:“好消息!”
马雨默于是笑眯眯,又故意放慢语调说道:“我们《Q》的改版计划——通过了!”
众人一致欢呼起来,何从和张楠更是“哦也”得厉害。可是欢呼劲还没有过去,马雨默接着说出坏消息来:“但是——”
马雨默顿了顿,尽量官方地组织着措辞。早上社长把她叫到办公室里,先说了对改版方案的肯定之后,又一脸歉意地告诉她,这个计划做得很不逢时,最近有一家广告公司看中了《Q》的刊号,想要进行承包。
社长跟马雨默说道:“承包的话,每年公司能坐等收成两百万;而改版的话,是有风险的,结果很难预料。”
马雨默一下子急了。她对这个改版计划有很大信心,于是说道:“社长,有风险也有成功的可能性。如果成功的话,三期杂志就能把两百万赚回来了。”
马雨默提醒的也正是社长所顾虑的,两人最后达成协议:承包商那边给社里的考虑时间是两个月,因此这段时间之内,《Q》可以进行改版的尝试,到期如果改版价值体现不出来,《Q》就采取外包形式,转承出去。
社长的考虑从风险学角度来说可谓稳妥,只是难为了《Q》的一干制作人。马雨默把情况说完之后,众人哗然。
虽然马雨默说了,新的出版商也会需要人手运作,用生不如用熟,因此去向问题不用担心。但大家议论纷纷,在《Q》受压抑多年,眼下好容易有了个出头的机会,谁也不想放弃。
张楠总结道:“一样是打工赚钱,但有成就感的赚和没成就感的赚是两回事。”
这意见代表着众人心声,于是纷纷表态都不想兵败逃亡,只想把眼前这一仗打好。
绝望是团结的妈妈,余地没有了,一时间众人表态又击掌,很有点儿破釜沉舟的架势,多多则几近古典地想到了“悲壮”两个字。
减去市场消化时间,能够体现出刊物好坏的也就是这期刊物了。大家遂马上行动起来。马雨默的改版计划已经做得很详细,大家需要做的就是把它落实成刊,然后让读者去决定它的命运。
好在社长给出的证明机会并不缥缈——他在心底里还是倾向于做自家生意的。他知道两个月不能指望广告上有突破,因此只在发行上做出要求:原发行量是4万,他要求发行量达到6万册以上。这对于一本改刊的杂志极富挑战性,但实现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于是众编辑纷纷领了各板块的活儿,又补充资源和主意的。郝多多则很积极地提供后勤支撑。三天下来,眼看环节都确定得差不多了,最关键的一环——摄影师却还迟迟落实不下来。
判断一本时尚杂志的质量,视觉占一半以上的成分,摄影师的作用可想而知。以至于做杂志的人常说“摄影师决定未来”——这话并不夸张。
《Q》的收入状况不好,因此公司在成本上便也控制得厉害。日子久了,合作的摄影师都比较一般化,无过亦无功的类型。这一回事关生死存亡,自然不能再凑合。如何找到一位好的摄影师来拍封面和专题,一时间,就成了《Q》改版的头等大事。
几天奋战,大家都已经累得不行。何从两手交叉,抵住下巴颏,苦恼地说:“要是能找到哈拿就好了。”
张楠坐在旁边,一面露出“谁说不是”的神情”,一面接话说:“做梦了吧?哈拿现在可是VIP级的摄影师,多少时尚杂志排着队他都不睬的,就拍广告片。”
郝多多没听说过哈拿大名,但也知道拍杂志片旨在图名,拍广告则是图利。此人已经到了漠视宣传的地步,想必是很大牌的了。她便问两人哈拿是谁。
张楠告诉她说,哈拿是现在时尚界最火的摄影师之一,绝对的泰斗级人物。据说曾给某本半死不活的杂志拍过一套时装大片,那组片子带来的读者和广告效应,足足让这本杂志又支撑了小半年。
说到“偶像”,何从一下子精神起来,她忙着向多多介绍哈拿的作品如何“鬼斧神工”法,又吹嘘说:“我可是收藏了他的全部作品呢!”
她颇有点儿得意地说,自己是哈拿的骨灰级粉丝。从见到他在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组片子时便惊为天作,以至于预言说“此人不红,天理难容”。何从很得意于自己慧眼识人,以一副伯乐式的神情忆昔抚今:“那时候哈拿还没什么名气呢,我要是当他的经纪人,说不定现在也跟着红遍天下了。”
张楠眼看何从惆怅的样子,便逗她道:“不然你以一个经纪人未遂的身份,去请他老人家出山合作,重回刊物界吧?”
何从白她一眼,说道:“就算他肯给时尚杂志拍,我们这一点儿摄影费,也请不动人家呀。”
一句话回到现实,大家知道谈合作就像结婚似的,不求最好,只求适合——这哈拿明摆着属于可仰视不可共事型的。于是叹一口气,都把精力放到眼前来。
张楠牢骚最多,一面抱着电话四处求助,一面抱怨道:“真是的,社长给的时间条件这么苛刻,在经济上也不支持一把!”
旁边一位编辑顺口总结道:“这就叫恶性循环。什么时候我们要是做得跟《服·妆》似的,封面的拍摄费就能到2万一张,而不是现在的1万封顶了。”
张楠深有同感地点点头:“唉,就是!现在干的活儿跟无米之炊也差不多。”
牢骚归牢骚,但各人知道时间不多,又是殊死一搏的当口,因此活儿干得倒是毫不马虎。最后好容易找到一个人选,名叫崔孟,据说片子拍得不错,要价也不算高——至少比一线摄影师要低出了好几倍。是张楠一个朋友推荐的。张楠已经和他初步联系过,证实评价可靠。
马雨默自然高兴,又本能地有些担心,便确定道:“这个人其他方面也都OK吧?”
张楠点点头:“应该都OK的。听朋友说他只是机遇不好,一直半红不火的,所以有活儿就接,价钱也始终高不起来。”
她打开崔孟博客里的作品集,大家凑到电脑前一看,果然片子拍得不错,就技术水平来说,离一线摄影师的水平也没差多少。
马雨默很高兴,便让张楠抓紧时间和他联系一下。
转日张楠把商谈的情况向马雨默作汇报。她颇有些愤愤地说道:“这个人听说我们要拍的是改版刊的封面,马上找借口说最近接单特别多,恐怕顾此失彼啥的,话里话外,明摆着坐地起价嘛!”
张楠是到崔孟影棚里去找他的,留意到状况完全不像他说的那样,因此对于崔孟的临时涨价很是愤怒。她咨询地看着马雨默说:“要不然再换个人?”
马雨默想了想,问道:“他要多少钱?”
张楠回答说:“封面是15000。时装大片是5000一张。”说到这里,张楠又有些愤怒。因为崔孟平时的要价也就这个数目的一半左右。
马雨默在心里迅速算了一下整体的价钱,足足比预算多出了3万块。她琢磨着,以崔孟拍片的水平,这个价钱总的来说还不算太离谱,至少低于那些一线摄影师的价钱。虽然崔孟临时变脸是可恶,可她想小不忍则大乱,现在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少不得有些地方要将就些的。
主意下定,马雨默便去找社长申请了一个特批,过程当然不容易。但不管怎么样,结果是她把这个特批拿到了。马雨默便交代张楠把合作人选确定为崔孟,又吩咐她尽快安排拍摄。
拍摄那天种种情形不提,好在片子拍出来之后,效果还算是不错的:崔孟的做法虽然不敢恭维,但不得不承认他在水平上有两把刷子,无论从取角还是用光来说,都堪称理想。
马雨默这下总算放了心。再加上美术总监在排版上的紧赶慢赶,封面很快设计出来了。郝多多把十来张不同的封面样本打印出来,再一一贴在墙壁上。
马雨默一张张看过去,最后挑定了其中的一张。
在郝多多看来,其中几张比这一张更出色,她有些不解,便问马雨默原因。
马雨默指着郝多多认为不错的一张道:“这张表情自然,可惜模特的视线稍微偏下了一点。”
马雨默说封面的模特对于读者来说,就像一场3秒钟约会,不是一见钟情,就是迅速抛弃。然而想要让对方瞬间有化学反应的话,光有漂亮衣服和妆容还是不够的,眼神在这种时候才是最佳的“利器”:必须呈平视角度、亲切又性感,再加上深邃的眼皮轮廓——才能达到电光火石、摄人心魄的效果。
把读者对杂志的喜爱说成是化学反应,忠诚度则是洛罗蒙效应的连续延续。
郝多多觉得有道理,便想当然地道:“眼睛这么重要,那挑模特时对眼部的外形要求很高了?”
马雨默说:“这倒也不一定,要看模特的整体素质:外貌、身材、表现力等。现在PS水平这么高,在局部上要做改变很容易的——需要的话,单眼皮可以变出五六层眼皮也不难。所以,对于平面模特来说,表现力的要求反而比外形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