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话说中国——名人名画
47108700000019

第19章 瓶菊图

我是导游

《瓶菊图》纸本,纵91厘米,横46.5厘米,藏唐云先生大石斋。

《瓶菊图》是清代画家朱耷所作。画面上只有一个古陶瓶,瓶内插着几朵野菊花。陶瓶由线条和大墨点组合而成,画家利用握笔时手指与手腕的转动、快慢,画出多变的墨线,有干、湿、粗、细之分,构成外轮廓。瓶面浓浓淡淡的大墨点,显示出凹凸的立体感,留白出,又令人联想起物体的受光面。菊花以焦墨勾点,花朵不是正面迎候观者,而是一仰一抑,或半侧面,或下俯,或背面,紧紧地冲瓶口而出,暗示着它们的生长受到巨大的压抑,但却顽强地生存着,自有一般坚韧倔强、磊落不羁的神情,向人们昭示着自身的生命力。而这实际上也还是朱耷本人的心境写照。

朱耷曾说过:“愤慨悲歌,忧愤于世,一一寄情于笔墨。”这段自白,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赏析他的艺术作品。他善于画山水,受董其昌的影响,上追元代的黄公望,但形象支离,笔墨苦涩,破碎的山河,零落的树木,空寂的亭屋,一切都是他个人内心世界的流露,而不是客观世界的映照。他的水墨花鸟禽鱼,受明代徐渭的影响,笔墨简练,形象夸张,尤其是禽鸟的造型,或昂首向天,或铩羽缩颈,虽然饿得精疲力竭,但傲岸的神情冷冷逼人。

八大山人的《瓶菊图》是他晚年时期的杰出作品。运笔用墨以及整幅构图,都在平正简括中显出奇突,一种刚劲兼浑朴的笔调,确实令人玩味不尽。几朵菊花,似乎随意勾去,饶有韵致。点叶发枝,挺健稳重,生趣盎然。充分刻划出搏斗寒风,经霜不凋的精神。画瓶用了各种不同的线条,有粗细、快慢、曲折、干湿、深浅多样的方法,又有对比,又有统一,富有音乐的节奏感。墨光浮动,随笔点在瓶上的点子,恰好表现出陶瓶的质感。从描写物体的形象中,充分流露出八大山人豪迈崛强、磊落不羁的个性,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八大山人所以能形成这样的风格,这和他的遭遇以及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他生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姓朱名耷,字雪个,别号驴屋、人屋、何园等,系明宗室,江西南昌人,明亡后为僧,后来改为道士,居住在南昌青云谱。他画上签名常用“八大山人”,将“八大”二字连缀一起,“山人”二字又连在一起,乍看象草书“哭之”两字,又象“笑之”两字。他的心情,反映在他的画面上,是一股郁勃之气,腾踔纸上。例如他经常画鱼鸟之类,都白眼向上,怒目而视,是对当时清朝统治阶级对抗心情的表示。他的诗和书法同画一样,都独立门户,自创一格。以他的身世遭遇,处在那样的环境里,能致力于画,一方面继承传统,一方面大胆革新,成为当时艺坛上别开生面,特有风格的一位大师,是难能可贵的。解放后,为了纪念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在他生前的遗址——南昌青云谱道院,陈列了他的作品和史料,并把这所道院建为八大山人纪念馆。

我是擂主

朱耷在绘画上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朱耷在绘画上独辟蹊径,以大笔水黑写意画著称,尤以花鸟画见长。他的绘画能取法自然,又独创新意;师法古人,又不泥于古法;笔墨简练,以少胜多。是清代水墨写意画派的大师,对后世画家的影响很大。

的画,常常是鱼翻怪眼,鸟睁怒目,白眼向人。郑燮题他的作品:“横涂竖抹千千幅,墨滴无多泪滴多”是很确切的。他画的山水,也多取荒寒萧疏之景,表现出逃禅出世的人生观。

挑战擂主

朱耷绘画对后世的影响?

朱耷的绘画具有强烈的借物抒情的倾向和独特的艺术个性,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像“扬州八怪”、赵之谦、任颐、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无不对他推崇备至,作为楷模。近代以后,又引起日本和欧美等画家、收藏家和艺术家史学家的关注,成为一位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画家。

幸运擂台

朱耷(1626-1705)别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在他19岁那年明朝灭亡,他便长期隐居在青云谱道院当道士。怀着国破家亡的痛苦心情,借花鸟、木竹、山水来抒发对满洲贵族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表现他那倔强傲岸的性格。因此他画的是鼓腹的鸟、瞪眼的鱼;或是残山剩水、老树枯枝;或是昂首挺胸的兽类,振翅即飞的孤鸟;或是干枯的池塘、挺立的残荷,而其中又有活泼的游鱼、生动的花朵。借此比喻自己,象征人生,达到了笔简形具,形神兼备的境界,充分运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特有传统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