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菜讲究丰满实惠,大盘大碗。这反映出山东人的好客同,惟恐客人吃不好、吃不饱。从筵席名称上,也可看出这一点。如“十全十美席”,为十盘十碗。从一款八宝布袋鸡,可以看出鲁菜的实惠,做法是将鸡剔下骨架,往鸡腹中装入海参、大虾、口蘑、火腿、香菇、海米、玉兰片、精猪肉等八种原料的馅,烹熟后不仅馅香肉嫩,而且量大菜多。
鲁菜精于制汤,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清汤用肥鸡、肥鸭、猪肘子为主料,急火沸煮,撇去浮沫,鲜味溶于汤中,汤清见底,味道鲜美。奶汤用大火烧开,慢火煎煮,后用纱布过滤,等汤为乳白色即成。用这些汤制作的菜肴有清汤燕菜、奶汤蒲菜、奶汤鸡脯等,都是高级筵宴上的珍味。鲁菜还善以葱香调味,无论什么菜都要用葱爆锅,很多馔品都以葱段佐食。大葱除味香激发人的食欲,还有顺气、散腻、健胃、抑菌的功效。山东人平日也极爱食葱,在许多地区大饼卷大葱就是家常饭。
胶东系鲁菜烹制海鲜有独到之处,传统风味有红烧海螺、炸蛎黄、芙蓉蛤仁、清蒸蟹合、蟹黄鱼翅、绣球海参、焯大虾等海味珍品。
川菜
川菜以四川成都的为正宗。当代川菜已发展到近五千种,以取材广泛、调味多样、清鲜与醇浓并重,尤以善用麻、辣著称于世。
川菜烹法注重烧、干酥、熏、烤,调味不离辣椒、胡椒、花椒这三椒,还有鲜姜,品味重于酸辣麻香。川菜中有咸鲜微辣的家常味型,有咸甜酸辣兼备的鱼香味型,有咸甜麻辣酸鲜香并重的怪味型,有咸鲜辣香的冷拼红油味型,有典型的麻辣厚味的麻辣味型,有酸菜和泡菜的酸辣味型,还有糊辣味、陈皮味、椒麻味、椒盐味、酱香味、五香味、甜香味、香糟味、烟香味、咸鲜味、荔枝味、糖醋味、姜汁味、蒜泥味、麻酱味、芥末味、咸甜味等二十多种味型,所以川菜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声誉。
川菜具有适应性强、雅俗共赏的特点,既有工艺精湛的一品熊掌、樟茶鸭子、干烧岩鲤、香酥鸡、红烧雪猪、清蒸江团等名菜,又有大众化的清蒸杂烩、酥肉汤、扣肉、扣鸡鸭、肘子等三蒸九扣,以及宫保鸡丁、怪味鸡、鱼香肉丝、麻婆豆腐、干煸鳝鱼、回锅肉、毛肚火锅等家常风味。另外,川味中还有风格独特的传统民间小吃赖汤圆、夫妻肺片、灯影牛肉、棒棒鸡、小笼牛肉、五香豆腐干等,也都是流传很广的名品。
粤菜
岭南地区自古就有独具特色的饮食传统,在历代与中原的交流和对海外通商过程中,又吸收了一些文化精粹,形成了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广东菜系。
粤菜选料广博奇杂,鸟兽蛇鼠均为佳肴。在风味上,粤菜夏秋求清淡,冬春取浓郁。如八宝鲜莲冬瓜盅,即是用夏令特产鲜莲、冬瓜,配以田鸡肉、鲜虾仁、夜香花等原料炖制,清淡可口。又如名菜龙虎凤大会,选用秋季肥嫩的三蛇,配以豹狸和母鸡炖汤烩羹,味道浓郁,为滋补佳品。
粤菜的调味品也别具一格,经常采用的有蚝油、糖醋、豉汁、果汁、西汁、柱候酱、煎封汁、白卤水、酸梅酱、沙茶酱、鱼露、珠油等,大都是专门配制的。如糖醋为白醋、片糖、精盐、茄汁、辣酱油等混合煮溶而成,酸、甜、成、辣俱全,别称怪味汁。
粤菜中独特的烹调技法有熬汤、煲、熇、泡、焗等。熬汤以鸡、瘦猪肉、火腿为主料,汤成后用于菜肴烹调中的加汤。煲是以汤为主的烹法,用瓦罉慢火熬成。熇则是将几种动植物原料混配一起,加进调料,熇成色鲜味浓的菜肴。泡分油泡与汤泡两种,不加配料。焗分锅焗和瓦焗两种,将原料放入锅中,经油炸或水浸,加盖,以文火焗成浓汁,上盘淋汁,风味别致。
粤菜有香、松、臭、肥、浓五滋和酸、甜、苦、咸、辣、鲜六味的分别,名品有三蛇龙虎凤大会、五蛇羹、竹丝鸡烩王蛇、脆皮鸡、烤乳猪、盐煽鸡、酥炸三肥、叉烧肉、出水芙蓉鸭等。
淮扬菜
淮扬菜以扬州风味为主,包括镇江、南京、淮安等地的风味,以清淡味雅著称。淮扬菜以烹制河鲜、湖蟹、蔬菜见长,十分注重吊汤,制作精致。
淮扬菜以炒、溜、煮、烩、烤、烧、蒸为主要烹法,擅长炖焖,具有鲜、香、酥、脆、嫩等特点。如“清汤三套鸭”,采用家鸭、野鸭、菜鸽整料去骨,用火腿、冬笋相隔,三味套为一体,文火宽汤炖焖,造成家鸭肥嫩、野鸭香酥、菜鸽细鲜、火腿酥烂、冬笋鲜脆的特点。又如“糖醋桂鱼”,先将桂鱼剞上牡丹花刀,粘上淀粉糊,三次下油锅,分别炸透、炸熟、炸酥,起锅时浇汁,得到皮脆、肉松、骨酥的效果。
淮扬菜在调味上强调突出本味,使用调料也是为了增强主料本味,而且还注重用调料增色,或用配料补色。这些做法往往与节令相合,如夏季要求色泽清淡;冬季则要求浓艳。例如夏季做清炖鸡,汤汁清澈见底,鸡块鲜嫩洁白,再衬以鲜红的火腿、绿色的菜心、黑色的香菇,使人有清爽悦目的感受;其他准扬菜名菜还有清炖蟹粉狮子头、拆烩大鱼头、水晶肴蹄、百花酒焖肉、清蒸鲥鱼等。
淮扬菜造型美观,通过切配、烹调、装盘、点缀的方法,以及卷、包、酿、刻的手法,达到色香味形俱佳的艺术境地。冷菜拼盘尤其讲究造型,变化多端。其中的萝卜花雕技艺高超,生动传神。冷盘的代表作有逸圃彩花篮,篮中有用萝卜雕刻的牡丹、玫瑰、菊花、马蹄莲、白兰花等,艳丽多姿,是高雅的艺术品。
满汉全席
清人入关,造成满汉食大交流,至今依然排场壮观的“满汉全席”,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满汉全席的特点是筵宴规模大,进餐程序复杂,用料珍贵,菜点丰富,料理方法兼取满汉,有“满汉大席”和“烧烤席”之称。
清初,宫中仅用满席,康熙时兼用汉席。以后筵宴形成定制,廷宴分为满席、汉席、奠笼、诵经供品四大类。满席分为六等,头三等是用于帝、后、妃嫔死后的奠筵;后三等主要用于三大节朝贺宴、皇帝大婚宴、赐宴各国进贡来使及下嫁外藩的公主、郡主、衍圣公来朝等。汉席分三等,主要用于临雍宴、文武会试考宫出闱宴,实录、会典等书开馆编纂日及告成日赐宴等。一等汉席肉馔鹅、鱼、鸡、鸭、猪肉等二十三碗;果食八碗;蒸食两碗;蔬食四碗。
清人食谱《调鼎集》中有满席、汉席条。满席记有全羊、全猪、烧小猪、挂炉鸭、白蒸小猪、白蒸鸭、糟蒸小猪、白哈尔巴、烧哈尔巴、挂炉鸡、白煮乌叉等。《扬州画舫录》所录“满汉席单”是目前所见年代较早且较全的记录,其主要菜点有燕窝鸡丝汤、海参烩猪筋、鲜蛏萝卜丝羹、海带猪肚丝羹、鲍鱼烩珍珠菜、淡菜虾子汤、鱼翅螃蟹羹、鲫鱼舌烩熊掌、蒸驼峰梨片伴蒸果子狸、蒸鹿尾、野鸡片汤、风猪片子、风羊片子、兔脯奶房签、鸡笋粥、猪脑羹、西施乳、文思豆腐羹、甲鱼肉片子汤、哈尔巴小猪干、油炸猪羊肉、挂炉走油鸡鹅鸭、鸽脯、猪杂什、羊杂什、燎毛猪羊肉、白煮猪羊肉、白蒸小猪、小羊、鸡鸭鹅、白面饽饽卷子、什锦火烧等。
慈禧满汉席出现以后,随着饮食市场的发展,很快由官场步入市肆,有了“满汉大席”之称。顾禄《桐桥倚棹录》卷十载,苏州酒楼开办满汉大席,市肆中卖有满汉大莱。《清稗类钞》说:“烧烤席俗称满汉大席,筵席中之无上上品也。烤,以火干之也。于燕窝、鱼翅诸珍馐外,必用烧猪、烧方,皆以全体烧之。酒三巡,则进烧猪,膳夫、仆人皆衣礼服而入。膳夫奉以侍,仆人解所佩之小刀脔割之,盛于器,屈膝,献首座之专客。专客起箸,筵座者始从而尝之,典至隆也。次者用烧方。方者,豚肉一方,非全体,然较之仅有烧鸭者,犹贵重也。”
满汉席包括红白烧烤、冷热菜肴、点心蜜饯、瓜果茶酒等。满汉席也受到其他筵席的影响,因有号称一百有八品的全羊席和全鳝席,这种形式影响了满汉大席,致使后来的满汉全席有了一百零八道菜的名目,甚至还有多达二百余品的满汉席。满汉席传播到许多城市,《粤菜存真》中录有广州、四川两地的满汉全席谱;民国《全席谱》中录有太原满汉全席;沈阳、大连、天津、开封、台湾、香港等地也都陆续有了自具特点的满汉全席。正是因为清末民初的时代变迁,使得各地的满汉全席流派纷呈,各具风采。源出于官场的满汉席,进入市肆后得到新的发展,各地的满汉席虽有相似的格局,却没有通用的菜单。
《粤菜存真》所录的满汉席不仅体现了广东风味,甚至还有些西式风味的影响。
满汉全席由于菜品数量很大,一餐不能胜食,往往要分作几餐,甚至分作几天用。进食的程序也很讲究,礼仪比较隆重。
素食
同今人一样,古人对素食的态度有很大差别。清代袁枚写了《随园食单》,在“素食单”和“小菜单”中列有八十余种蔬素菜品的制作方法。他说:“菜有荤素,犹衣有表里也,富贵之人嗜素甚于嗜荤。”他是提倡荤素结合的人,似乎还主张多用素食。
清末有一位佛教徒叫薛宝辰,撰有《素食说略》一书,记述了当时流行的一百七十余种素食的制作方法。他是一位绝对的素食主义者,反对杀牲、反对食荤,他认为肉食者都是昏庸之徒,而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无不都以淡泊明其心志。他还特别指出,素菜如果烹调得法,味美不会亚于珍馐。他劝人食素,可谓情真意切,他说一碗肉羹,是许多禽兽的生命换来的,喝下去又能美到哪里呢?试想这些动物飞翔跳跃时的自在样子,再想想它们被捕获后挣扎的样子,再看看将它们送到刀砧上的可怜样子,真让人难过得不忍心动一下筷子。佛教徒的慈悲心肠,大概都是薛宝辰这个样子。
当然,素食者并不都是佛教徒。明代陈继儒的《读书镜》有一语云:“醉醴饱鲜,昏人神志。若蔬食菜羹,则肠胃清虚,无滓无秽,是可以养神也。”这其中所追求的是另一番清净的境界,代表着相当一部分文人的思想。清人顾禄有《题画绝句》一首云:“绿蔬桑下淡烟拖,嫩甲连塍两又过。试把菜根来大嚼,须知真味此中多。”表达的也是这样一种境界,是一种追求。
素菜以绿叶菜、果品、菇类、豆制品、植物油为原料,易于消化,富于营养,利于健康。现代医学证明,许多素菜如香菇、萝卜、大蒜、竹笋、芦笋等,还具有抗癌和治癌作用,属健康食品。
素食能调节人体脏器功能,降低胆固醇,净化血液。又据营养学家说,人体内磷钙元素十分重要,鱼肉富磷、谷蔬富钙、磷属酸性、钙属碱性。磷质食物表面上比较活泼,但缺乏耐力,过多食用鱼肉,易于兴奋冲动和勇狂暴躁,缺乏静默的涵养。而素食者一般精神较为镇静,人性和善,心平气静,谦恭守礼。其实古人有的也正是这么看待素食的,与现代医学互相吻合。
素菜以时鲜为主,清雅素净。清人李渔的《闲情偶寄》说:“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忝在一字之鲜。”素菜除了清鲜的特点,还有花色品种多、工艺考究等不亚于荤菜的优点。中国现代的素菜已发展到数千款之多,烹调技法也有很大进步。这些技法大体可归纳为三大类:一曰卷货,用油皮包馅卷紧,以淀粉勾芡,再烧制而成,名品有素鸡、素酱肉、素肘子、素火腿等;二是卤货,以面筋、香菇为主料制成,有素什锦、香菇面筋、酸辣片等;三是炸货,过油煎炸而成,有素虾、香椿鱼等。
各地素菜名厨辈出,有一些比较著名的素菜馆,如北京的“全素刘”,源出宫廷御膳房的素厨,能烹制二百多种名素菜,采用的主要原料为面筋、腐竹、香菇、口蘑、木耳、玉兰片、竹笋等七十多种,汤料有十多种,全是素菜荤做,别具一格。上海玉佛寺的素斋,名菜有素火腿、素烧鸡、素烤鸭、红梅虾仁、银菜鳝丝、翡翠蟹粉等,全采用素料,色味俱佳。又如重庆慈云寺素菜,以素托“荤”,所有热菜冷拼全取素料烹制,命以荤名,制作绝妙。自唐代发明的素菜荤做的技艺。到现代已发展到一个十分完美的境地,素菜是中国烹饪的骄傲。
五谷与保健
饮食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人体的健康。明代人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论及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时说:“人生食用最宜加谨,以吾身中之气由之而升降聚散耳。何者?多饮酒则气升,多茶饮则气降;多肉食谷食则气滞,多辛食则气散;多咸食则气坠,多甘食则气积;多酸食则气结,多苦食则气抑。修真之士所以调燮五脏、流通精神,全赖酌量五味,约省酒食,使不过则可也。”
在古人看来,饮食五味不仅对人的口舌带来直接的感受,而且对人的肌体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五味调和不当,摄入不当,不仅使人的味觉感到不适,而且会危害身体的健廉。所以早在周代,王室已设食官一职,负责周王的饮食保健。当时对食疗、食补及食忌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总结出了一些基本的配餐原则。随着饮食品种的增加和烹调技艺的发展,人们对食物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了解到饮食不仅仅有充饥解渴和愉悦心志的作用,它还有相反的一面。尤其是一些美味佳肴,有时吃了以后并没有益处,很是让人意外,于是人们得出了“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的结论。美味不仅有可爱的一面,也有它可恨的一面,有了许多的教训之后,才知不可不慎了。好东西是要吃的,但要根据身体情况,不可没有节制,吃多了口舌舒服而苦了身体,弄不好还要影响到寿命,得不偿失。
春秋时的齐国有位神医秦越人,也就是扁鹊,相传中医诊脉之术是他的发明。据唐孙思邈《千金食治》所述,扁鹊还是一位较早阐明药食关系的人,他认为:人生存的根本在于饮食,不知饮食适度的人,不容易保持身体健康。饮食可以健康肌体,可以悦神爽志,也可以用于治疗疾病。一个好的医生,首先要弄清疾病产生的根源,以食治之,如果食疗不愈,再以药治之。扁鹊所说的食疗原则,历来为中医学所采用,形成了一种优良的传统。
扁鹊之后的时代,食疗理论又有很大发展。成书于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素问》,系统地阐述了一套食补食疗理论,阐明了五味与保健的关系,奠定了中医营养医疗学的基础。
按照中医学理论,饮食之物都有温、热、寒、凉、平的性味;还有酸、苦、辛、咸、甘的气味。五味五气各有所主,或补或泻(解),为人体所用。《内经·六节藏象论》认为人的容颜、声音、神采,都与五味五气的摄入相关。
《内经·生气通天论篇》有一则专论五味于人体五脏的关系,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可见偏食一味,有筋骨受损、脾胃不合、肝肾不舒、心血不畅、精神不振之虞,性命攸关。《内经·五藏生成篇》也谈到偏食一味的害处,曰:“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肠而唇枯,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不慎五味之所合,必被五味所伤。五味之所入,据《内经·宣明五气篇》说,是“酸入肝、辛入肺、苦人心、成入肾、甘入脾”,知道了这些以后,身体稍有不适,就要忌口禁食某些食味,防止给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