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奇闻怪事大破译
46964800000007

第7章 异域奇俗(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600万欧洲的犹太人惨遭法西斯杀害,许多幸存者再次流徙世界各地。1948年,以色列建国,许多犹太人辗转回到故土。

犹太人遍布世界各地的另一原因,与这个民族从事的主要经济活动有关。在历史上犹太人特别善于经商。早在公元前3世纪,像埃及这样比较繁荣的国家就吸引了大批犹太人前往经商。到了罗马统治时期,整个埃及,从北面的亚历山大港直至南面的大多数城市,都有他们的影子。

从公元6世纪起,犹太人更加热心世界贸易。至10世纪和11世纪,在莱茵河畔,已建立起以犹太商人为主的移民点。后来,他们向东扩散,13、14世纪到达波兰。

1654年,23名犹太人首次从巴西乘船到达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掀起了犹太人向美国移民的高峰。现在全世界1/3以上的犹太人集中在美国。他们对美国的政治和经济生活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有的学者认为,2000多年来犹太人的历史是向外扩散和向内聚合的历史。虽然他们散布在世界各地,但仍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母系社会是怎样影响非洲的

母系社会是一种原始的社会制度。在漫长的原始时期,大多数民族都经历了若于万年的母系氏族的历史。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有一些民族尚未完全摆脱母系社会的影响。

在现在的非洲,“中央班图”各族的分布地区,是保留母系制色彩最浓厚的地方。大致包括扎伊尔南部、赞比亚中北部、安哥拉北部、坦桑尼亚南部、马拉维和莫桑比克北部,主要有刚果人、隆达人、姆巴拉人、以列列人、卢查齐人、马拉维人和马孔德人等民族。

在这些民族的社会中,至今仍按母系继承财产和溯源续谱,夫妻婚后住在舅父家,并存在着松散的母系胞族。如隆达人的孩子出生后,在父亲家只住5年或6年,就必须迁居到舅父家;刚果人的孩子长到10岁或12岁才移居舅父家;而其他民族中,则在父亲去世后或自己成亲后才迁居舅父家。

这些民族,大多盛行服役婚,即男方要为女方家庭干活一年或数年。一个男子在岳父家服役期满后,便可以带着妻子迁回自己父亲家,也可以迁回自己舅父家,或在母亲一方的村落里自立门户。他们多迁回舅父家,因为大多数时间是在舅父身边,由舅父养大,一般与生身父亲感情比较淡薄。

这些民族,普遍实行一夫多妻制,且乐于姐妹共夫。他们大多行交表婚,一个男子常与舅父家的表姐表妹实行婚配。在家庭里,第一个妻子地位优越,有权支使其他妻子。这也表现了母系的权威,因为第一个妻子往往是舅父家的表姐妹,与母亲关系密切。

在一些民族中除一夫多妻制外,还存在一妻多夫制。如以列列人,一个女子成年后,邻村的小伙子可以把她“偷偷拐走”。在6个月内,她应是这个村落中所有年龄相当的男性未婚青年的“公共妻子”,可以与他们任何一个人发生性关系。最后一个同她相好的男青年,如果在此期间没有和别人订婚,就和她结为正式夫妻。从这里可以看到古代遗留下来的群婚制痕迹。

另外,在非洲加纳和科特迪瓦南部沿海一带,即阿肯人和拉贡部落分布区,也保留着浓厚的母系制色彩。在他们传统社会中,每个地方首领都得有一名女性辅佐人,称作首领的“母亲”。在司法方面,她比首领更有权威。在阿散蒂和芳蒂土王身边,太后是最有影响的人,她的权力不亚于中国清朝时期垂帘听政的慈禧。

除这两大地区外,非洲还有不少民族也不同程度地保存着母系制的残余,处在向父系制过渡的不同阶段。

二战后,尤其是大多数非洲国家独立后,母系制阻碍了社会现代化进程,正受到历史潮流的冲击,有的已直接让位于现代社会的阶级关系,而且整个氏族部落制也处在被淘汰和瓦解中。

华人最初是怎么到非洲的

因为各种原因,中华民族有许多人分布在世界各地。据统计,非洲华人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各岛国和南非共和国。其中,以毛里求斯的华人最多,其次是南非。此外,马达加斯加、留尼汪、塞舌尔等国也有许多华人。他们是怎样迁到非洲去的呢?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荷兰、英国、比利时等殖民者从中国招募了大批契约劳工,运到非洲。如南非在19世纪下半叶,在内地发现了丰富的钻石矿和金矿,加上英布战争后,布尔人大力发展种植业,劳力奇缺。1870年,英国殖民当局制订了输入华工的计划,当时,英国殖民者在中国天津、广州两地招募契约劳工。1904年6月19日,苏格兰号轮船在德班港卸下第一批华工。至1906年11月,共招募华工63246人。华人被运往兰德地区,多数成为钻石矿、金矿的采矿工,少数在甘蔗种植场做工。

这些华工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来的。但这里工资低微,条件恶劣,加上人生地疏,语言不通,华工对殖民者和工头们非常反感和不满。1905年4月,爆发了北兰德方丹矿区大罢工。1906年,英国大选,华工问题成了争论的中心,国会外还有人掀起了人道主义运动,坚决呼吁停止使用华工,英国工人运动和自由党也支持这一呼声。1907年,南非博沙政府开始遣送华工回国,至1910年结束。在此期间,部分华工逃走,部分人流落南非,成为现在南非华人的最初来源。

毛里求斯的华人也是被英国殖民者从两广招募去的华工的后裔。马达加斯加、留尼汪的华人,是法国殖民者从东南亚招募去的。19世纪,英国殖民者为了修筑从蒙巴萨至乌干达境的铁路,招募了大量亚洲劳工,也包括少数华工。完工后,多数华工返回故土,少数流落在东非各沿海城市和港口。

还有一部分华人是从中国东南沿海或东南亚迁居到非洲的,他们大都分布在东非沿海和南非某些城市。二战后,一些港澳人来到西非沿海城市经商,他们多同港澳有联系,一般不加入非洲国家的国籍。

非洲华人主要从事商业活动,少数在种植场和交通部门任职或做工,在所在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他们很少与其他民族通婚,保持着汉语及传统文化。在中国同非洲各国的友好交往中,非洲华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非洲的“巨人集团”是怎样的

非洲的尼罗特人是世界著名的黑色“巨人集团”。他们身材高大,成年男子平均身高在1.80米以上;皮肤墨黑,黑里透亮。

在古代,尼罗特人的分布地域相当广阔,南抵乞力马扎罗山,北达尼罗河第一瀑布,东起埃塞俄比亚高原,西至乍得湖畔。尼罗特人曾经参与古埃及文明的创建过程。

后来,阿拉伯人侵入北非和非洲之角,从东面和北面压挤尼罗特人,他们被迫退缩。随着班图人在太湖地区的扩散和中苏丹瓦代王国的强大,又从西方和南方压挤尼罗特人,他们的地域不断缩小。

15世纪后,尼罗特人又成为奴隶贩子理想的捕获对象,许多部落惨遭灭绝,不少群体逃到尼罗河上游避难,这里气候湿热,多瘟疫,苦难的经历使“巨人集团”的人口急剧减少。

绝大多数尼罗特人都信仰原始宗教,信奉多神,崇拜祖灵。有的支系甚至崇拜男性生殖器,用阴茎状的装饰物做头饰,墓地前立有阴茎状的碑桩,人人对它顶礼膜拜。

尼罗特人的社会结构,以其特有的年龄等级制而闻名。还有一些与宗教信仰、年龄等级制有关的特有的习俗,如有不少支系至今仍坚持纹身、刻面,且有极其严格而复杂的仪式。因为日常赤身露体,一见刺纹就能知道对方属于哪个年龄等级,或属于哪个部落。

支系之一的东南努巴人,女子一生要纹身3次。10岁时第一次在大树下纹身,只在肚脐下割几个切口;月经初潮后,第二次在僻静的高山岩洞内纹身,先从乳房一直刺到肚脐,再刺身体两侧;第三次是最复杂也是最痛苦的一次,要在生下第一个孩子断奶之后,在山间岩洞内纹身,要持续两天。第一天刺整个颈部、背部和双臂,切口不下数千道。第二天刺臀部和大腿。顺利通过了三次纹身后,才可以进入“美女”行列。

尼罗特男女青年都要举行成人礼,在仪式中要摘除门牙,有的部落只摘除两颗,有些则摘除一颗。因为他们认为下门牙是邪恶之物。

尼罗特青年男子还有从牛脖子上吸吮鲜血的习俗,使用的吸管长长的,头部弯曲,吸血时还要举行一定的仪式。他们相信,牛群是上苍赐给他们的,牛的精灵可以通过脖颈上的血液传到男子身上,从而使他们繁衍和兴旺。

“矮小黑人”怎么生活

俾格米人也称“尼格利罗人”,是“矮小黑人”之意。他们是非洲的古老居民,身材不高,平均1.42—1.44米,最高不超过1.5米。他们臂长腿短,肤色比一般黑人浅,头发黑而卷曲,身上覆盖一层薄薄的汗毛;面部短而阔,颌部突出,嘴宽唇薄;眼睛大而圆,鼻翼较宽,鼻梁低平,胡须不多,但体毛发达。

俾格米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以刚果盆地为中心的热带密林深处,大多住在布隆迪、卢旺达、扎伊尔、刚果、喀麦隆境内,至今仍过着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

俾格米人不会种地和畜牧,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男人从事狩猎,女人负责采集。妇女任务很重,除了负责采集,还要照看孩子。通常要带着孩子去寻找食物。除蘑菇、根块、树叶和野果外,还捕捉一些青蛙、昆虫、蜗牛、蛇和龟类。

俾格米人出猎带狗,狩猎本领非常出色,对森林和猎物的行踪了如指掌。狩猎的武器多是弓箭和长矛,虽然很简单,但有时还能捕到大象、河马等大动物。

猎物运回后,首先砍下头部。按惯例,猎物的头全都归早上点燃篝火的人。小动物不再分割,中等动物则要将后肢带腰骨分成两份,前肢带肋骨分成两份。这些东西用来向附近的农耕民族换取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剩下的兽肉和内脏,要在当天吃掉。他们平等分配猎物,即使是狩猎无获的家庭也能同样分到一份。

俾格米人的炊事方法十分简单,一般将兽肉放在火上烧烤或放在热灰里煨熟后再吃。不能生食的植物根茎等,也用同样的方法做熟再吃。至于毛虫、白蚁、蜗牛或小鱼则先用树叶包好,再放到火上烧烤,约半个小时后便可吃了。他们没有任何调味料,用灰烬代替食盐,惟一的饮料是水。他们很早就知道用火,但不懂取火方法。所以,照料火种是重要的任务。

俾格米人的服装也很简单,一般只穿一个围腰,后边系一把树叶,前面搭一块树皮布。妇女在围腰上常挂有一些用甲虫、鳞片等做的装饰品,他们还不懂纺线织布,做衣服的材料是用树皮捶制成的,有时还在树皮布上染上红色或黄色。

部落是俾格米人最大的社会单位,一切重大事情,都由部落全体成员共同解决。男女是平等的,都有权参与部落事务。平时,人们一般分为小群体进行活动。小群体多是父系,妻子要加入丈夫的群体,子女也属于这一群体。

他们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但也不禁止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常有姊妹共夫或兄弟共妻的现象。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求亲,求亲方式很简单,只要送给女方亲属一些礼品就可以了。他们禁止本地区内同族通婚。丈夫如果死了,妻子一般与已故丈夫的兄弟或较近亲属结婚。孩尹约长到10岁,就与父母分居,分别住进男女公房。

俾格米道德风尚很高,尊老爱幼。因财产集体共有,根本就不存在偷盗。很少发生斗殴、争吵。公众舆论谴责夫妻不贞、说谎、滥杀动物、随意伐树等不良行为。对犯错的人,一般只进行批评。最严厉的惩罚是不许和群体一起出猎,或被赶出群体。

在现代条件下,俾格米人再也不能完全与世隔绝了。各国政府正在逐渐吸引他们参加现代生活。但在多数情况下,他们的生活尚无重大变化。仅少数国家为他们建立了学校,并帮助他们学会务农,转向定居。

“白色非洲人”是从哪里来的

提起非洲,大家便会想到那些肤色黝黑、头发卷曲的黑人。但在非洲还有一个富拉尼人,被称为“白色非洲人”集团,他们团结坚定、精明强干,更重要的是长相与周围的黑种人不大相同:肤色不太黑,头发长而滑润,鹰钩鼻子,鸭蛋脸,琉颧骨,长头颅,体型瘦长,甚至有人还生着一对炯炯有神的蓝眼睛。

富拉尼人遍及西非和中非各国: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冈比亚、佛得角、几内亚,加纳、尼日尔等国家。成为非洲大陆跨国界最多的民族。

富拉尼人自认为是白种人。许多世界著名的民族学家也承认他们具有白人血统。那么,在聚居着黑人的黑非洲,怎么会存在这么一个人多势众,分布广泛的白人集团呢?对富拉尼人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

有的说来自犹太人,有的说来自高卢人,有的说是阿拉怕人和柏柏尔人的混血,有的说来自一次探险中迷失在撒哈拉沙漠中的古罗马人。

多数学者认为,富拉尼人的来历与古埃及人有关。公元前几千年,撒哈拉地区曾是一片湿润的草原地带,生活着一个以养牛为生的游牧民族,生活方式与现在的富拉尼人有许多相似之处。据考证,富拉尼人的祖先可能就是他们,当年为了寻找牧场,穿越撒哈拉,来到塞内加尔河谷地。从此,一部分人留在这里,并与当地黑肤色的土著发生混合。

后来,因为人口繁衍,又有几支部落向东迁徙。到15世纪时,他们大批涌人马里境内,在马西纳建立了富拉尼人的第一个王国。不久后,又分几路从马西纳出发,向几内亚、尼日利亚和乍得等地移动。于是,到了17和18世纪,富拉尼人便已遍布西非和中非各地。他们与当地人通婚,并改用当地语言。

完全过着游牧生活的富拉尼人,至今仍然保留着古老的传统习俗,以不与外族通婚而保留纯粹血统而自豪,鄙视定居在外族人中间的混血富拉尼人。他们尽管生活原始、生产力低下,但认为,只有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富拉尼人。也正是他们保留了较多的白人血统,可以算作是黑非洲的“白人”。至于其他富拉尼人的分支,已不;同程度地和黑人发生了混合,应该算作是黑白混血种人。

西非人为什么经常迁徙

非洲同其他洲相比,局势尤其显得动荡不安,其原因很多,人口流动是其中之一。尤其是西非的人口流动最为典型。那么,他们为什么要经常流动呢?

西非的北部是萨赫勒地带和热带草原,中部和西部是一些高原和干旱地区,这里是游牧民族的生息地。他们按季节逐水草而居,甚至不受国界的约束,所以使不少国家的人口本量流动。一般情况下,他们与定居的农耕民族之间互相依存,不会发生冲突。但在近几年来,因为非洲日趋干旱,撒哈拉沙漠逐渐扩大,便出现了不正常的人口流动。人口大量从干旱地区聚集到气候正常的地区,造成人口压力过重,引起局势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