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过去半个世纪了,可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之谜。看来,这一悬案还要由其他知情者提供进一步的情况,方能有望解开。
戴高乐曾是盟军的暗杀对象吗
1970年11月12日,来自世界各国的63位当时在任的和已离任的国家元首和国家领导人云集巴黎,凭吊法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曾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的夏尔·戴高乐,一位两次从危机中挽救了法国,并将法国引向一条独立自主之路的伟大的政治家。
戴高乐从一名普通的下级军官而跃升至法国最高统治者,他的个性和统治的历史可以用下面几个词来加以概括,那就是:无畏、尊严、爱国、顽强、独立、稳定。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所作所为,令他的敌人深感。头疼,暗杀他的阴谋屡见不鲜,但他都奇迹般地化险为夷了。而他在二战中的一次遇险,竟成为留给后世的未解之谜。
那还是在1943年的4月21日,戴高乐作为流亡在英国的自由法国政府首脑,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发生激烈的冲突几周后,他抵达距伦敦不远的海顿机场,准备飞往英格兰,视察自由法国的海军部队。这次出行,戴高乐将乘坐他的私人飞机一架4引擎的威灵顿轰炸机。这架飞机一直受他本人调度而由英国负责保管。
海顿机场的跑道很短,尽头还有一道大堤。飞行员驾机从这儿起飞需要十分小心,必须先将引擎加速到极限,然后刹住轮子,再用起降控制器将机身升高,接着才可以放开刹闸让飞机离开跑道,如同火箭点火后冲出火箭筒一样。该机的驾驶员是皇家空军的彼德·鲁特上尉,一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
鲁特上尉像往常一样,按照正常的路线,朝着跑道顶端驶去,突然,机尾垂了下来,他急忙操纵起降控制器,可是,起降控制器失灵了,他无法调整好飞机,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鲁特机智果断地停住了飞机,避免了一场机毁人亡的惨祸。再一看飞机,已经要冲出跑道,离堤防不远了。
这之后,英国方面给戴高乐换了一架轻巧的飞机,仍由鲁特驾驶,将他送到了格拉斯哥。由于戴高乐对英国人有怀疑,所以他返回伦敦的时候,乘坐的是火车。他认为谨慎胜过蛮勇。
事后,在事故现场,机械师们检查了戴高乐这架威灵顿式轰炸机,发现飞机的起降控制杆断了。经过实验室检查,受损的关键部位的金属杆被用浓硫酸腐蚀切断。
英国权威机构通知鲁特上尉说,这是一起德国间谍搞的破坏事件。但是,这个解释不能令人相信。因为在战争的早期和随后的过程中,英国情报机构已经逮捕了几乎所有在英的纳粹间谍,并且通过“投诚”的敌方间谍提供的情报,随时逮捕后来的新间谍。退一步说,即使有纳粹间谍在英国,由于海顿机场保护严密,他们也根本不可能接近戴高乐这架座机。更不要说在飞机的关键部位泼上硫酸竟能不被人发现了。
事实上,英国情报机构对追查间谍的行动并不热心,当然这起重大的谋杀案使许多人感到吃惊,然而戴高乐似乎不感到意外。一个月后,他曾对同事说,他再也不相信英国人和美国人了。从那以后,他宣布,他将以同德国和苏联的关系为基础确定自己的政策。看起来,戴高乐好像确实知道是谁想谋杀他。那么,戴高乐的判断是由何而来呢?我们不妨看看事件发生前后的背景。
1904年中期,德国军队仅仅用了6个星期就击溃了曾经非常自负的法国军队。6月14日巴黎失陷,雷诺政府垮台。6月17日,已堕落成为失败主义者的贝当元帅接替雷诺组阁,向德国乞降。在此危急存亡之际,时任雷诺政府国防和陆军部次长的戴高乐,决定走上造反、流亡和抵抗的道路,在英国情报机构的协助下,他秘密离开法国到了英国。可是,他自此以后就成了令英国和美国人头痛的一个人了。戴高乐也非常厌恶英国人和美国人,他认为英国一直都是法国的敌人,他还把法国军队丢脸的失败责任推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身上。他在抵达英国之后,立即宣布成立以他本人为首脑的自由法国政府,并用自己的无线电广播电台和自己的报纸,不断批评英国人和美国人。
英国首相丘吉尔对戴高乐非常恼火,他认为戴高乐的行为对盟国反对纳粹德国的战争造成了损害。所以,在戴高乐遇险前几周两人面对面的冲突中,丘吉尔对戴高乐说,英国人并不认为法国人是战争中不可缺少的。丘吉尔曾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不能再信任戴高乐了。1943年6月17日,罗斯福写信给丘吉尔说:“我绝对相信(戴高乐)损害了我们的反战努力,他对我们的努力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威胁。”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这起谋杀案的前因后果,只是无人去破解、无人去追究罢了;或许是二战后,英、美、法等国作为战胜者的一方,都握手言和了罢。
戴高乐突然失踪36小时之谜
有人说,在整个法兰西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只有两个。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他——叱咤风云几十年的戴高乐。他生于法国南部城市里尔,中学毕业后考入圣西尔军校成为一名军人,一名出色的指挥官。是他,在二战中发动“自由法国运动”,率领法国人走出战争阴影,二战后也是他为了法兰西利益对美苏等强国不屈不挠地抗争,领导人民建设法兰西共和国并着手建立欧盟以抵抗美国。他用一串串坚实的足迹为自己、为法兰西织就了一顶美丽的桂冠,也留给人们无数神秘的话题。
就是这样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却在1968年5月29日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整整36个小时,当时总理蓬皮杜在即将召开内阁会议之前,发现总统不知去向,一时间他乱了阵脚:总统去了哪里?他又在玩什么游戏?
事情要从1968年震撼全法国的“五月风暴”说起。1958年12月,戴高乐当选法国总统后,在外交上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周旋于美、英、苏之间,使法国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但是国人对他的对内政策的不满却与日俱增,首先是对处置叛徒苏斯戴尔的方法不满,认为戴高乐冷酷专制;其次是对经济改革不满;另外学生们对陈腐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体制也极为不满,一场风暴在暗暗酝酿。1967年11月,位于巴黎郊区农泰尔文学和人文科学学院的学生首先发难,要求改革考试制度,参加学校管理。后来,学生组织的议题渐渐涉及政治问题。农泰尔学院不仅不考虑学生提出的正当要求,反而在政府支持下暗中掌握领头学生名单,并出动警方人员加强戒备,激化了同学生的矛盾。学生们纷纷上街游行,阴谋家乘机拉拢学生加入极端主义组织。1968年5月2日,巴黎大学停课。3日,巴黎警察以抓捕恐怖分子为由冲进巴黎大学,逮捕了大量青年学生,当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被塞进囚车时,人们愤怒了。于是在拉丁区,阴谋家带领一群人撬起铺路石,警察上前去制止,双方拉拉扯扯,有人抄起石头将警察砸得血流满面,引发了冲突,汽车被烧毁,铺路石被掘起,学生与警察展开了激烈搏斗。5月6日,在另两个区也发生了骚乱,学生攻占大楼,筑起街垒,与警方展开巷战。在这两场骚乱中,共有600多人受伤,400多名学生被捕。
发生骚乱以来,戴高乐一直没有公开露面,以使自己跟“事件”保持一定距离,给自己留有活动余地。军校出身的他对学生没有什么好感。7日凌晨,当他得知骚乱后,表示“坚决不允许在大学中有暴乱分子存在,更不允许出现街头暴力,要坚决予以制止!”但是,暴力行为禁而难止,事态正在扩大。5月10日晚8点,约一万名示威者到关押青年学生的桑秦监狱,要求立刻释放学生。两个小时后,他们占领了街头,与警察开街对垒,一时间街头火光冲天,催泪瓦斯的烟雾弥漫,汽车爆炸声此起彼伏。11日清晨,沉睡中的戴高乐被下属叫醒,告知此事。有人建议他释放被捕学生,与学生和解,他毫不妥协,询问哪些军队可以调用。11日上午,原本不支持学生的工会决定于5月13日实行总罢工。戴高乐有些坐立不稳了。
就在当天下午7时15分,总理蓬皮杜结束自2日以来对伊朗和阿富汗的国事访问,回到巴黎。他曾是戴高乐的办公厅主任,深得戴高乐赏识,1961年11月被任命为总理。初时,他将需要处理的所有问题都向戴高乐汇报,慢慢地,羽翼丰满的他不再满足于“被人提拔”了。就在他飞抵巴黎的当晚5点,他便主持了内阁会议,满怀自信地说出自己的主张:从5月15日开始,开放大学并复课,释放被捕学生。这与戴高乐以前的主张大相径庭。晚10点10分,蓬皮杜发表了电视讲话,向全国宣布了上述决走。他的口气表明,他在处理国家事务中的权威和独立自主性越来越大了,俯首听命于戴高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从此,两人关系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蓬皮杜的和解讲话并未能阻止5月13日的大罢工,游行示威群众高喊要戴高乐下台的口号。5月14日以后,所有大城市的工潮、学潮风起云涌,交通中断,生产停滞。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5月23日,戴高乐主持内阁会议,宣布本人今后要负责重大的和实质性的问题,让蓬皮杜只处理“日常生活问题”。5月24日,他开始发表电视讲话,指出“我们的社会必须改革”。并宣布于6月份举行有关国家改革的公民投票。如果得到通过,他将使法国重新活跃起来,若多数人不同意,他就只好辞职。在内心里,戴高乐寄希望于全民公决。但是人们并没有买他的账,觉得他的改革方案总是老一套,从未找到贯彻落实的途径和办法。许多人听过讲话后便大声嘲弄,“算了吧,戴高乐”。这使戴高乐十分沮丧。而蓬皮杜却正在同总工会达成妥协的协议,这几天他的形象占据了各种新闻媒体的主要版面,俨然成了国家最重要的人物。蓬皮杜有些得意了,以为自己控制住了局势,但是想不到的是,到了基层公司,协议却遭到否定。于是,人们认为蓬皮杜政府不是有效的对话者,一些急功近利的反对派开始大肆攻击,意图“改朝换代”。
早在5月初,戴高乐就对蓬皮杜扼制危机不力而不满了。在这上下混乱的时刻,戴高乐开始行动了。5月29日9点15分,总统府秘书长贝尔纳·特里科接到戴高乐指不:原定10时举行的内阁会议,改在第二天下午3时举行,戴高乐将同夫人到科隆贝的乡下去休息一天。秘书长将这消息通知了蓬皮杜,把他弄个措手不及,他急了,不知总统在想什么干什么。更让他吃惊的是,午饭之后,特里科满脸苍白地跑进来报告:总统失踪了,他根本就没到科隆贝去!蓬皮杜目瞪口呆:总统失踪了?就在这危机四起的时刻他到底去哪儿了呢?
巴黎顿时谣言四起,有人说戴高乐精神失常了,有人认为他是胆怯,找了个地方政治避难,也有人怀疑他到东德或捷克斯洛伐克去会见柯西金……
事实上,戴高乐去了巴登。那是驻德法军马絮的驻军地,从5月初他就开始关注起军队在这场风暴中的重要性。他的当师长的女婿阿兰·德布瓦西厄不断向他汇报军队的动态,5月29日上午10时30分,德布瓦西厄来汇报,陆军对风潮开始反感和不安。戴高乐想弄清马絮的态度,这是1958年坚决支持他上台的冷酷无情的英雄。于是他与夫人假称去乡下休息,乘飞机到了巴登。“假如现在爱丽舍宫遭到暴乱分子的进攻,你能马上调回军队吗?”戴高乐问。他得到了满意的回答,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1968年6月30日,消失了三十六个小时的戴高乐春风满面,满怀自信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与前段时间的疲惫、沮丧相比,简直像换了个人,在下午3时召开的内阁会议上,他宣布将解散议会,举行大选。30日下午,他又发表了电视讲话。他的这一举动使正准备替代他的蓬皮杜又气又恼。戴高乐的讲话发生了神奇的效力。持续一个月的动乱得到了平息,戴派人士信心十足地组织集会、游行,支持戴高乐竞选总统。在1968年12月19日全民选举中,戴高乐获得多数选票,蝉联了总统。这次胜利不能不归功于5月29日的“失踪”。
圣雄甘地遇刺之谜
1948年1月30日下午5点10分,印度圣雄甘地在别人的扶持下走向通往晚祷会场的草坪。就在甘地即将走向平台的一刹那,一个信徒模样的人跑到甘地而前,先向甘地鞠躬行礼,说了一声:“圣父,你好!”然后猛然从口袋里掏出手枪,顶住甘地的胸口连开几枪。甘地身穿的洁白衣服立刻被殷红的鲜血染红。他双手合十,似乎想迈出最后一步,口中喃喃念到“神啊——”然后徐徐倒地。这位终身提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宗教领袖就这样结束了1942年,圣雄甘地被英国当局逮捕。他那伟大而不平凡的一生。
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于1869年10月2日生于印度西部的波尔班达尔城,属吠舍种姓。从祖父开始,甘地家族一直担任当地小土邦的帝万(首相)。他生性腼腆,不善言辞。中学毕业后,他赴英国留学,经过奋发苦读,获得了律师资格。1891年他结束学业,回到了印度,做了律师,但并不很顺利。1893年,他接受朋友的建议,到了南非继续他的律师职业生涯,直到1915年。在此期间,他深切地感受到种族主义的危害,下定决心要与种族歧视进行斗争。
1915年,甘地回到祖国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他发展了自己在南非时就已形成的“非暴力抵抗”思想,对殖民政府展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了抗议英国殖民统治者屠杀阿姆利则城千余名印度人民的暴行,甘地带头绝食。为了吸引印度广大农民参与民族运动,他赤裸着上身,腰间围一块土布,每天亲自纺纱织布半个小时。他的行动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和支持,人们奉他为“圣雄”。为了抗议“食盐专卖法”,61岁的甘地身体力行,竟带领79位门徒步行400公里,亲往海边举行宗教洗礼仪式。
1947年的加尔各答,在极端分子的挑拨下,信仰不同宗教的教徒之间发生冲突,为了拯救成千上万个无辜者免于死亡,78岁的甘地对外发表声明,决定从9月4日起开始绝食,一直到动乱结束。甘地绝食的消息几小时就传遍了加尔各答城。人们纷纷前往甘地的居所海达利公馆探问甘地的健康状况,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一起在暴行肆虐的贫民区游行,呼吁恢复秩序与平静,9月2日中午,27名市区的极端分子到甘地面前承认了自己的罪恶活动。当晚,全城恢复平静。印度教徒、锡克教徒和穆斯林的显要人物共同声明,保证阻止宗教仇恨再起。甘地不惜牺牲生命以捍卫和平的举动,终于阻止了加尔各答暴乱的蔓延。人们对他更加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