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世界政坛悬案之谜
46964400000014

第14章 近代世界政坛悬案之谜破译(14)

1986年2月22日,即议会宣布马科斯获胜之后一星期,菲律宾政局出现了戏剧性变化。当晚6时45分,国防部长恩里莱和代总参谋长拉莫斯在国防部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脱离马科斯,支持科拉松。恩里莱认为“总统没有赢得这次选举,他是由国民议会匆匆忙忙宣布获胜的。我的良知不准我承认他是最高司令。”拉莫斯说,“他已不是有为的总司令,因为他把个人和家庭的利益置于人民利益之上”。他俩的倒戈标志着军队的分裂,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马科斯的统治地位。马科斯对此“感到悲伤”,要求两将立即停停止愚蠢的举动,宣布投降。同时,让贝尔复职,并命他调兵遣将,准备镇压。当时守卫国防部大楼的只有一百二十名士兵,而贝尔则指挥着二十余万部队,二者力量对比悬殊。马科斯根本没把恩里莱和拉莫斯当回事,认为只动用总统府卫队就绰绰有余。意料不到的是,数千名群众迅速赶到国防部所在的阿吉纳尔多兵营,围在大楼外边,保卫兵变部队。2月23日中午时,越来越多的士兵加入了反叛部队的行列。马科斯急命贝·尔采取措施,从最近的地点调来一个海军陆战队营,命令他们用十辆坦克封住公路,摆出大举围歼之势。然而数以万计的群众挡住了坦克,要求部队后退,部队无可奈何撤走了。23日晚,效忠马科斯的部队从波尼法西兵营开来,又被街上的群众阻挠。2月24日,敌对双方在军事、舆论、民心等方面拼死相争。凌晨6时20分,马科斯部队准备向克拉梅兵营出发。拉莫斯和恩里莱转移到那儿,成千上万的人围住他们,组成一道道人墙,连红衣主教海梅·辛都站出来号召天主教徒支持恩里莱和拉莫斯。马科斯的空军士兵也投向了兵变部队。形势朝不利于马科斯的方向变化。24日6时27分,教会支持的“真理”电台广播:马科斯及其家属已从马尼拉国际机场逃离菲律宾,人们欢欣雀跃,奔走相告。

事实上,马科斯仍在总统府。他与夫人伊梅尔达、女儿伊营内一起在第四电视台露面,否认已经出走,并宣布将于第二天宣誓,还要在全国实行戒严。正说话间,荧屏灯光熄灭,原来是兵变部队已将电视台、电台、官方通讯社控制。人们对马科斯的戒严令置若罔闻,数以万计的科拉松支持者涌向街头示威。24日晚,军政官员纷纷倒戈,兵变人数达到百分之八十五。华盛顿的态度也进一步明朗,要求马科斯这位“一直忠于美国的盟友”下台。此时,马科斯真可谓四面楚歌,心力交瘁。他整整一夜没有合眼。2月25日凌晨,他通过电话和美方联系,询问能否支持他与阿基诺夫人分享权力;如果出走,美国是否会保证他的安全。美方拒绝了他的第一个要求,但答应将他作为一位客人来看待。马科斯还想与恩里莱商量担任名誉总统到1987年,但遭到婉拒。

1986年2月25日,在菲律宾出现了两个总统同一天宣誓就职的事,上午10时40分,科拉松·阿基诺在菲律宾俱乐部宣誓就任菲律宾总统,受到热烈欢迎,参加仪式有上千名官员和各界名流。令人迷惑的是,11时57分,马科斯也在重兵把守的总统府里宣誓就职,没有任何外交官在场,二十七名内阁成员中,只有八名出席,使他伤透了心,庆典充满了悲凉气氛。当他们回到屋内,听见收音机里传来一批批军人、官员、驻外使节效忠阿基诺夫人的消息,总统府外几十万名群众在怒吼,令马科斯心烦意乱。当天下午,拉莫斯的空军又向总统府发射了一枚火箭,击中马科斯女婿的汽车。看到家人在火箭爆炸后吓得发抖,马科斯终于痛下决心——走!

下午5时,马科斯给恩里莱打电话,表示愿意让权,条件是保证他及家人、亲信安全地离开菲律宾。接着,他又打电话给美国驻菲律宾大使,要求他赶紧派飞机去。四个小时后,四架“快活的绿色巨人”式直升机降落在总统府院子里。晚9点零5分,马科斯夫妇及其家眷、亲信约九十人登上美国提供的直升机,飞往位于檀香山的美国克拉克基地,开始了避难。

瑞典首相帕尔梅遇刺之谜

1986年2月28日深夜11点多,刚刚看完电影《莫扎特兄弟》的瑞典首相帕尔梅和夫人丽丝贝特,走在斯德哥尔摩的大街上,正准备步行回家。当他俩走到一个交叉路口时,一个陌生人走上前来,同他攀谈。正交谈中,那位陌生人突然抽出手枪,朝帕尔梅射击。帕尔梅的腹部和胸,部连中两颗子弹,夫人丽丝贝特的背部也受了轻伤。当人们闻声赶来,凶手已经逃窜,帕尔梅被送往医院抢救,但终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于3月1日凌晨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奥洛夫·帕尔梅是一位国际知名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他1927年1月30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的一个富裕家庭,祖上是荷兰的移民。其祖父年轻时是一名炮兵军官,后来开了一家保险公司。他的父亲继承了父业,担任该公司总经理。帕尔梅的母亲是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十分贤惠,自幼教儿子学习德语、法语和瑞典语,教育他如何作人,对帕尔梅的一生影响很大。帕尔梅中学毕业后服兵役四年,获骑兵少尉军衔。第二次大世界后,二十岁的他赴美国俄亥俄州凯尼恩学校就读,获文学士学位。1948年,回国在斯德哥尔摩大学读法律。1951年获法律硕士学位。1950年在校期间,帕尔梅加入了社会民主党,1951年被选为瑞典全国学生会主席。大学毕业后先在埃兰德首相府任秘书,1958年起任瑞典社会民主党青年组织部主任,1955年当选为议员,因他才华出众,谦虚好学,踏实肯干,深得埃兰德首相器重。1965年,三十六岁的帕尔梅出任社会民主党政府的运输大臣、交通大臣。1967年任教育和文化大臣。1969年,帕尔梅任社会民主党主席。同年10月。出任首相,年仅四十二岁,以后他又连任三届首相要职,1976年竞选失利,1982年再度出山任首相,1985年又获连任。

在帕尔梅任首相期间,为发展瑞典经济,加强国防和提高瑞典在国际上的地位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他又是一位为和平事业而奋斗的先锋战士,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加上他为人平易近人,生活质朴,因而深受人民爱戴。

因此,当帕尔梅遇难的消息传出之后,举国震惊。在首相府门前,人们排成长队,泣不成声。数以万计的群众自发聚集在帕尔梅生前演讲和经常活动的地方,举行火炬悼念大会,以表达无尽的哀思。3月15日,瑞典举国默哀。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打夫也打破惯例,第一次参加本国首相的葬礼,并发表了沉痛的讲话,政府官员、各党派领袖以及帕尔梅的家属和生前好友一千多人参加了葬礼。为了纪念他,瑞典官方还成立了帕尔梅基金会,并把他遇害的那条街命名为奥洛夫·帕尔梅大街。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也纷纷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

悲痛之余,人们不禁要问:那位神秘的陌生人是谁?为什么向帕尔梅下毒手?

帕尔梅遇难后,瑞典警方即开始了对案件凶手的侦捕工作。经过侦察分析,他们认为,刺客是一名“老练的职业杀手。”因为他的整个作案时间只有几秒钟,几乎没留下什么痕迹,惟一的实物罪证是两颗直径九毫米的穿甲子弹。据目击者反映,凶手身高一点八十米左右,约有三十多岁,长脸、黑头发、高鼻子、黑眼窝,身穿一件深色的长大衣,头戴一顶带帽沿的帽子。

根据目击者提供的线索,瑞典警方制作了罪犯肖像,在全国广为散发,悬赏捉拿。从1986年3月至1987年3月,警方一直在运用各种手段紧张搜捕罪犯,他们先后审查了一万七千名嫌疑人,但仍然没有结果。

在帕尔梅遇难以后,有许多关于谋杀的传闻:

帕尔梅被谋杀的当晚,瑞典《快报》接到匿名电话,称谋杀者是一个叫“(PNK)”(库尔德工人党)的组织策划实施;

也是帕尔梅被谋杀的当晚,瑞典驻联邦德国使馆接的电话则称:“我们是赤军派,我们已经杀死了帕尔梅”(赤军派前身是联邦德国左翼恐怖组织巴德尔·迈因霍夫集团);

3月1日,伦敦一家国际通讯社接到匿名电话,声称是一个叫霍尔格·迈因斯突击队的组织打死了帕尔梅,该组织与赤军派有联系;

在帕尔梅首相遇刺后不久,瑞通社收到一封信,称“欧洲国家社会主义联盟2月28日成功地处死了帕尔梅。”落款是“希尔·希特勒,欧洲国家社会主义联盟斯堪的纳维业地区领导人”。联邦德国提供的资料说这是一个新纳粹组织。

土耳其的一家报纸推测,总部设在大马士革的库尔德工人党可能与此事有关,因为帕尔梅曾拒绝接纳他的一位领导人到此避难。

库尔德工人党组织出面否认帕尔梅案与他们有关。

虽然瑞典警方出动了大量人力,但是首相遇刺案总是不能侦破,1988年,斯德哥尔摩警察局局长汉斯·霍尔默迫于舆论压力,引咎辞职,新任司法大臣安娜·格雷塔决定开始秘密调查。同年5月,帕尔梅首相好友卡尔松奉命前往伦敦情报六局,查阅一些情报,特别是有关“PNK”党在大马士革召开的一次会议的记录。在查寻中,卡尔松获悉军情六处早在1985年秋季,就已警告瑞典的情报机构,说瑞典将发生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帕尔梅首相是袭击的首要目标,但瑞典情报机构对此置若罔闻,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当卡尔松要查阅相关资料时,未能如愿。

事情看上去扑朔迷离,似乎一切都可能发生:

伊朗向帕尔梅下毒手。因为帕尔梅曾多次重申要阻止瑞典向伊朗出口武器,就在他遇害的当日还在接见里格达大使时,告诉大使他准备阻止向伊朗出售武器的交易,对此伊朗怀恨在心。

库尔德工人党也会杀死帕尔梅。因为帕尔梅认为,在瑞典的库尔德人以极端组织的自相残杀影响了瑞典的安定,下令将他们驱逐出境………

但是,警方找不到足够的证据证实这些猜测。

1996年9月,在独立后的南非开始审讯前秘密警察头目库切关于种族主义罪行时,库切承认前南非秘密警察迫害黑人自由志士同时,还供认南非主义政权参与了暗杀帕尔梅案件。因为帕尔梅曾强烈反对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给予南非非国大以有力的支持。杀害帕尔梅的凶手是安东尼·怀特,此人至今仍生活在南非和希腊。

库切的这一指控公布之后,正和在莫桑比克经营锯木厂的安东尼·怀特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辩白自己没有参与帕尔梅事件,是无辜的。

在此之后,库切又指控南非前政权超级间谍威谦逊为刺杀帕尔梅的凶手,而正在狱中服刑的威谦逊也断然否认自己参予,但又承认南非秘密警察确实有过刺杀帕尔梅的计划,但该计划还未执行,帕尔梅就已经被暗杀了。

那么,杀人凶手到底是谁呢?跨过了世纪之门后,这仍然是个谜。

齐亚·哈克空中遇难之谜

1988年8月17日,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从伊斯兰堡机场乘坐C—130型座机,前往巴基斯坦靠近印度的巴哈瓦尔普尔,视察驻守在那里的部队,并观看了美国提供的新式坦克在沙漠中的作战演习。下午3时30分,齐亚·哈克同他的二十九名随行人员又登上C—130座机,准备返回拉瓦尔品第,3时47分,飞机从机场起飞,没想到几分钟后,在一旁护航的护航机驾驶员突然发现总统座机冒出烟雾和火花,紧接着,飞机起火爆炸,坠地撞毁,齐亚·哈克和他的随行人员全部遇难。

穆罕默德·齐亚·哈克总统,1924年生于旁遮普,在任总统前是上将陆军总参谋长,为军中第二号人物。1977年7月5日,齐亚·哈克率军发动政变,率领武装部队接管了政权,并拘捕了包括巴基斯坦总理布托在内的巴基斯坦人民党全部政治领导人,以及巴基斯坦全国联盟的领导人,成立了军政府,从而结束了巴基斯坦的文官政治。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齐亚·哈克判处布托死刑。

齐亚·哈克执政后,大力发展国内生产,促进国际贸易。在他的治理下,巴基斯坦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年人均收入达到三百九十美元,居东南亚各国之首。在国际事务中,齐亚·哈克奉行独立的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不结盟运动中和在联合国讲坛上,巴基斯坦主持公道,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赢得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好评。20世纪70年代,苏联出兵占领巴基斯坦北方邻国阿富汗,齐亚·哈克较早提出和坚持苏联军队撤出阿富汗的主张。巴基斯坦要求公正、合理地解决阿富汗问题,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望。为了表彰齐亚·哈克和巴基斯坦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合作所做的贡献,国际社会授予齐亚·哈克国际和平合作金奖。

齐亚·哈克遇难的消息传出,巴基斯坦举国皆沉浸在悲痛和震惊之中。8月20日,政府和军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七十多个国家的代表团参加了葬礼,表示哀悼。在哈克遇难的当天下午,联合国大会也举行了特别仪式,以悼念齐亚·哈克。

悲痛之余,人们心中不免疑惑:总统座机爆炸究竟是由于飞机技术故障,还是有人蓄意谋杀总统?

8月18日,由巴基斯坦军方组成的调查小组和美国专家,共同奔赴遇空难现场进行事故原因调查分析。8月21日,拘留了与座机爆炸有关的八十多人(包括空军保安人员、空军地勤人员、行李员及在座机起飞前向总统赠送几十箱芒果的当地名人)。根据分析,调查小组排除了因技术故障和与另一架直升飞机相撞而导致座机爆炸的可能。因为国防部的人说,“这架C—130型运输机有四只引擎,是目前最稳定的运输机。况且在座机坠毁地区有许多空地,如果发生故障,驾驶员肯定会用无线电通知地面,然后再设法降落的。”巴基斯坦驻联合国大使说“空军基地都采取了超常规的安全措施。而且在齐亚·哈克总统飞机旁边,附近不会有其他飞机。最初步的调查结果是,齐亚·哈克总统可能是受到了地对空导弹的袭击。经过分析,调查人员认为,可能是一枚遥控炸弹造成了这起爆炸事件。巴基斯坦国防部的官员说,这架飞机改装成总统座机之前,内部进行了特殊改造。炸弹有可能被放在这些地方。齐亚·哈克总统每次出访前都要在机场的飞机里装上集装箱。因此,有人认为爆炸物可能就在这个集装箱中。也有的专家认为在总统座机离开前最后一分钟,地方知名人士向总统赠送了二十箱芒果,很有可能将炸弹放在芒果中。也有专家认为,是总统座机的控制系统被人安装了破坏物件。

另外,飞机起飞后,机组人员无声无息也值得怀疑。调查小组分析,是驾驶舱中的某个地方曾经释放出一种毒气,致使驾驶员和副驾驶员失去了驾驶能力,从而导致这场灾祸。

如果上述分析成立,那么谁又是谋杀齐亚·哈克的凶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