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古兵书《六韬》的记载,在军队中设置参谋人员,始于公元前11世纪的周代,其职称和职责,由开国元勋姜尚亲自设计确定。据说姜尚在垂暮之年才遇到西伯(文王),由于美尚博闻强记,学识丰富,办法很多,深受文王和武王的器重,被尊为“师尚父”——师之、尚之、父之。(《史记·齐太公世家》)他帮助西伯征崇国、密须、大戎。西伯死后,又帮助武王指挥队伍推翻商纣,建立西周。《六韬》就是姜尚撰的一部军事著作。在《六韬·龙韬》中详细记载了设置参谋人员的分工与职责。“凡举兵师,以将为命,……将有股肱羽翼72人。”这72人就是姜尚确立的参谋班子,他们是:腹心1人,谋士5人,天文、地理各3人,兵法9人,通粮4人,奋威4人,伏旗鼓3人,股肱4人,通才2人,权士3人,耳目7人,爪牙5人,羽翼4人,游士8人,术士2人,方士3人,法算2人。分管谋略、兵法、侦察、通信、工程、气象、地理、宣传、粮秣、医药、财务等项工作。犹如现今军队中的司令、政治、后勤机关。但是《六韬》设置的这些参谋人员,在《周礼》中未见记载。而从《六韬》的有些内容看,似乎是战国时的著作。
据《三国志·魏书》记载,军队设置参谋人员在汉末,名参军,在军队中参谋军务,职位颇重。如:东汉灵帝时,幽州刺史陶谦,曾兼任车骑将军张温的参军,随张去讨伐西凉的韩遂。“陶谦……参车骑将张温军事,西讨韩遂。”另外,曹操任丞相、总揽军政大权时,也以参丞相府军事的名义接排军政人员作幕僚。从以上记载看,在汉末,军队中设参谋人员是肯定的,但是,还不能排斥在此之前没有参谋人员。因为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六韬》竹简,说明《六韬》是一本汉时就有的古兵书,它记载的股肱羽翼72人,早于陶谦的参军之职。那么,军队的参谋人员究竟始于何时?殷时、周时,还是战国、汉末?还得进一步考证。
我国骑兵始于战国吗
一说骑兵,大家都会联想到号称“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的兵马俑,那一个个披挂齐全的骑手——骁骑,威风凛凛,排成整齐的方阵,再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威震寰宇的雄伟军容。这种骑兵,究竟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于我国,学术界一直有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骑兵作为一个兵种出现于军队中,开始于战国。主要根据是,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的“变服骑射”。《战国策·赵策二》中有这样记载:赵武灵王为继承先祖遗志,向“三胡”(东胡、灵胡、楼烦)三个少数民族,开拓疆土和对付燕、韩、秦三国的入侵,提出改穿胡服,建立骑兵,“嗣立不忘先德,……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史记·赵世家》也有记载:赵武灵王为了推行胡服骑射,对朝中的大臣进行了细致的说服工作。赵武灵王说:“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心里非常不安。所以要大家“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三胡”是我国北方地区靠游牧为生的部落,善于骑马射箭。他们常常袭扰赵国的边境地区。而赵国的军队主要是战车,由于四马驾挽的战车比较笨重,不如“三胡”的骑手轻捷,特别在丰草长林、丘陵险处,常常被动挨打。为此,赵武灵王决心学习胡人,建立骑兵,进行改革。
另一种观点认为,骑兵出现于春秋、战国之交,就是在公元前5世纪,我国有了骑兵。由于那时的骑兵数量较少,常常和车兵混合编组、使用,“轻车锐骑”,配合作战。主要根据是:《战国策·赵策一》记载:晋出公二十年(455年),晋卿知伯,联合了韩、魏两家准备攻击赵襄子,赵为了应付他们的联合进攻,接受了张孟谈的建议,先退晋阳防守。于是派了延陵王(生)将车骑先之晋阳布置。文中说的“车骑”,是指车兵和骑兵。说明那时已有骑兵配合车兵作战。阎铸在1986年写的《我国骑兵的诞生和发展》一文中也说:“这里将车骑并提,表明已是一个独立的兵种。赵襄子是赵武灵王的7世祖,与武灵王相隔100多年。不仅有力地驳斥了引进骑射的说法,也动摇了他首创骑兵部队的论断。”另外,古兵书《吴子兵法》记述的骑兵,也比“变服骑射”要早近百年。吴子在“击强之道”中指出:“……此非车骑之力,圣人之谋也。能备千北万骑,兼之徒步,……”这里的“车骑”和“千乘万骑”,显然也包含骑兵在内。
再一种观点认为,骑兵始于春秋,约公元前7世纪,秦国的“畴骑”就是我国最早的骑兵部队。秦国靠近西戎,在长期与戎狄的交往中,感受到骑兵在山林险隘中的威力和作用,组建子骑兵。《韩非子·十过》中,具体记载了秦穆公使用骑兵部队送重耳去晋国夺取王位。公元前636年,“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晋,立为晋君。”文中的“畴骑”,就是泰国的骑兵部队。比“变服骑射”要早300多年。
有的把“畴骑”懈释为是指同一规格的马,认为不是骑兵。显然,这样解释不符合整段文字的意思。秦国和晋国素来不和,这次秦穆公帮助重耳去晋国夺取王位,需要的军队,带的应是准备作战用的车兵、骑兵、步兵,而不是欢送的仪仗队。所以,“畴骑”解释为骑兵更符合文意。《史记·晋世家》中记载的也是军队,而且双方还进行了交战。“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最后,晋国兵败,晋怀公被杀。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商代,战场上就可能出现有少数武装骑手,担任一些辅助任务。这些骑手,就是骑兵的萌芽。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已经有骑手——“先马”的称谓。有使用先马追捕逃亡奴隶的记载(《中国甲骨学贶》)。此外,从殷墟第13次发掘出土的一人、一马、一犬合葬一坑,旁边放有随葬的戈、刀、弓、矢和御马的“策”看,这个人可能就是商代的骑手。由于那时的骑手还是刚刚出现,数量很少,对战争的影响不大,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骑兵参加作战的记录。但是,既然有使用骑手追捕逃亡奴隶,也不能排斥在对付奴隶的作战中使用骑手。
综上所述,“先马”、“畴骑”、“车骑”、“骑射”,究竟那一个是我国最早的骑兵?看来还得进一步探讨。
先有车兵还是先有步兵
在我国历史上,先建有车兵,还是先建有步兵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车兵是奴隶社会的产物,建立较早,而步兵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建立在后。主要根据是:
《易·系辞》上说,公元前26世纪黄帝时已能驾驭牛马和用牛马驾车。“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
《尚书·虞书》也记载有:虞舜在考察四方诸侯后,把车马衣服奖励给有功的诸侯。“群后四朝,敷秦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周书·酒诰》也记载有殷的先民,使用牲畜拉车,远出经商。“妹土”(夏禹时,殷祖先的封邑)人“肇牵车牛,远服贾”。
《荀子》说“奚仲作车”。杨惊注时指出:“黄帝时已有车服,故谓之轩辕。此云,奚仲亦改制耳。《世本》云,相土乘马……乘马,四马驾车,起于相上。”据《史记·殷本纪》记载,相土是汤的11世祖,夏禹时的老民。也就是说:在轩辕时,已经出现车子,夏禹时出现由四匹马驾的车子。这些车辆,开始用于载重、经商、狩猎,继而奖励臣民。由于车辆有良好的机动性和强大的冲击力,逐渐用于战争。据古兵法《司马法》记载说:车兵始于夏代,叫钩车,编制的人员还比较少,到了殷代,增加了人员,改名叫寅车,到了西周,编制人员进一步完善,定名为元戎。“夏兵工有勾车,先正也;殷有寅车,先急也;周日元戎,先良也。”
由于奴隶社会的战争目的是镇压奴隶的反抗或进行新的掠夺,军队的主干是奴隶主贵族。他们拥有骏马、车辆和全套武器装备,作战时站在车上,就是车兵。他们在作战时,一面启已与敌人搏斗,一面驱赶着车旁的、执着简陋武器的奴隶进行作战。所以,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以奴隶主贵族组成的车兵。一旦车兵被打垮,战争也就结束了。《尚书·甘誓》记述的夏帝启在与有扈兵进行的战争中,为什么只对车兵进行严厉的强调,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今予惟恭行天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费用命,戮于社。子则孥戮汝。”这里,对车兵何其严厉,面对徒兵只字不提,因为徒兵对战争的影响不大。这种以奴隶主贵族组成的车兵为军队主干的制度,一直持续了1000多年,至西周仍然如此,他们把车兵歌颂为国家的“干城”和“腹心”。“赳赳武夫,公侯千城。”“赳赳武夫,公侯腹心。”而孔子还把“射”和“御”作为“士”必修的“六艺”中的两项内容教育门徒。
而步兵,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步兵”一词,始于《六韬》。成建制的步兵大约在春秋初期出现。据《左传》记载,最先使用步兵的是郑国。公元前719年,宋、陈等国联合攻郑,郑国使用步兵应战,结果招致了失败。“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到了战国时期,战争频繁,规模扩大,战场及于山林险隘等广大地区,车兵已不能适应战争需要;而军队人数的急剧增加,军队的成分也有了改变,除了奴隶主贵族外,农民也大量参加军队。这样,战车逐渐减少,步兵逐渐兴起,进而取代了车兵。1983年出版的《中国军事史》第1卷也这样写道:“从夏、商以至西周,车战是唯一的作战方式,车兵一直是中原各国的唯一兵种。进入春秋以后……开始产生了一个新的兵种,这就是步兵。”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氏族社会末期,相互吞并的战争就连绵不断。由于经济还不甚发达,不可能给军队装备大量战车,只能以徒兵进行作战。就是在奴隶社会初期,也还有许多奴隶主不能登上战车。《吕氏春秋·论威》记载的“鸣条之战”冲也可以看出大概,“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在战车上作战的奴隶还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另外,从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也证明了在殷代,步兵和车兵同时存在,而且还有单独使用步兵作战的记载。甲骨文卜辞中的“壬子卜,(上宀下万)贞,气步伐吉方”和“庚寅卜,……步伐夷”的记载。这里的“步伐”,就是用(不驾车,不乘马)步卒……步兵去讨伐“吉方”和“夷”。殷代的这种车战和步战,车兵和步兵并存的历史一直持续到周武王伐纣时还如此。据《管子·版法解》说:“武王伐纣,士卒者,人有书社。”“书社”就是封邑,有封邑的士卒,显然都是大小奴隶主。但是乘车作战的还只是少数,多数还是徒步作战。“虎贲三千人,简车三百乘”,车子太少,还是步兵多于车兵。
从上述材料看,车兵和步兵是紧密相联、互为发展变化的两个兵种,他们都有很早的历史,不能机械地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来划分,更不能断然说是谁先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