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撤离3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22年,旃陀罗笈多还是一位野心勃勃的青年将领,他夺取了摩揭陀国难陀王朝的王位,建立了他自己的王朝。在以后几年里,他稳步地朝西北方向扩大自己的统治,直到他的帝国从恒河流域扩展到印度河流域,并跨越了包括这两条大河的三角洲地区。与此同时,他还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和一个有效的政府来维持他的国土。作为亚历山大继承人之一的塞琉古当上中东的国王后,试图重新获得亚历山大统治过的印度地区,但是旃陀罗笈多毫不费力地便击退了这支希腊军队。
一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04年,塞琉古被迫媾和,把印度地区让与孔雀皇帝,并将一位希腊公主嫁给他。作为回报,塞琉古得到500头象,他利用这些象,成功地击退了他在希腊化世界中的对手。塞琉古与孔雀皇帝之间的媾和标志着孔雀帝国已作为当时的一大强国立足于世。
有一位名叫麦加斯梯尼的希腊使节,曾在孔雀王朝的首都华氏城住过好几年,他的观察报告虽然现在只能以第二手的形式得到,却是些很有价值的资料。从报告中,我们得知旃陀罗笈多的儿子频头沙罗(约前298~273年)似乎征服了德干,而他的孙子、著名的阿育王则征服了羯陵伽,即印度东部。因而,在后者的统治下,孔雀帝国包括了除南端以外的整个印度半岛。
阿育王统治时的孔雀帝国可以算的上一个“美好的国家”:养护很好的公路上,成群的商人、士兵、王室信使和行乞的托钵僧往来不绝,车辆众多,这使正式的公路法成为必需。对东海岸羯陵伽的征服促进了贸易,一个海事部专门维护航道和港口。许多寺院的题词证实了向寺院捐款的商会和行会的富有和慷慨。首都华氏城被称为“花城”,以它的公园、公共建筑物、9英里多长的河边地和吸引国内外学生的教育制度而闻名于世。
但这同时又是一个高效率的、严厉的、官僚政治的社会。法律是严厉的,维持秩序的手段也是无情的。军队号称有70万人,配备9000头大象和10000辆战车。精干的密探无处不在,通过信使和信鸽将一连串的报告送交首都。严酷的刑罚有十几种,常用作惩罚和逼供的手段。
阿育王的统治表明,传统型的帝国统治发生了根本而独特的变化。他在通过特别残忍的战争征服羯陵伽王国之后,内心经历了一番变化,他在刻于岩石上的第十三条敕令中这样写道:
15万人作为俘虏被带走,10万人被杀死,许多倍于这个数字的人死去……为诸神所爱的羯陵伽的征服者,现在感到很懊悔,感到深深的悲伤和悔恨,因为征服一个以前未被征服过的民族,包含着屠杀、死亡和放逐……即使那些躲过灾难的人也由于他们始终热爱的朋友、熟人、同伴和亲属所遭到的不幸而极度痛苦。因之,所有的人都承受着不幸,而这,使国王的心情十分沉重。
从此以后,阿育王致力于促进和实现佛陀的教义。他渴望有一个“安全、理智、所有人内心都很平静、温和”的未来。他仿效波斯的统治者,将自己的敕令刻在岩石、山洞和专门建造的柱子上。这些敕命与其说是正式法令,不如说是具有国家训诫的性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告诫人们发扬伟大的美德——朴素、同情、相互宽容和尊重各类生命。阿育王与首先考虑国家利益的考底和耶不同,他更关心的是人民。所以,他兴办了许多并不给国家带来直接利益的公共事业——医院和国家公费治疗,大路两旁的果园和休息场所,分配施舍物给各个教派,派佛教传教团去外国。
阿育王并不像现在某些人士所宣称的,是印度的君士坦丁。他没有使佛教成为国教,也没有迫害其他教派。相反,他对婆罗门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的捐助,并帮助各教各派的杰出人士。这不是宗教上的变革,而是一种态度上的改变。他最强调的是宽容和非暴力主义,不仅因为这两者是道德上合乎需要的东西,而且因为它们会促进他那庞大且复杂的帝国日益和谐。这在阿育王统治期间证明是很成功的,因为他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统治了长达41年的时间。但是,在他去世后的半个世纪里,他的王朝被推翻,他的帝国被消灭。
文化的统一和政治的统一有时是互相抵触的,印度文明往往在一个范围里增进了统一的文化,却又在另一范围里破坏了政治的统一。然而,这已成为到现代为止的印度历史的一个模式。
在征服中壮大
恺撒(前100~前44),古罗马统帅、政治家和作家,贵族出身。从政初期,曾任财务官、祭司长、大法官等职。公元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结成“前三头”政治(联盟)。曾征服高卢全境,两度入侵不列颠(前55~前54)。后人埃及、小亚细亚等。返罗马扣(前46),建立裁统治。公元前44年被共和派贵族阴谋刺杀。
恺撒的家族古老而著名,他的亲属也不乏名人。马略是他的姑父,曾六次当选为罗马的执政官。泰纳是他的岳丈。这两门亲戚也曾使他险些被登在苏拉的应予处死和没收财产的“公敌”名单上。幸亏苏拉没有坚持要杀掉恺撒,只是在迫其休妻不成之后,没收了恺撒妻子的嫁妆和财产。恺撤因此也暂避风头,藏匿于乡间,常常变换住址,几经辗转,直到公元前78年,苏拉死后,恺撒才返回罗马。途中,他被海盗掠去。海盗向他索要二十塔兰特赎金,他慨然答应支付五十塔兰特。亲属们帮忙,赎出了他。他一获自由,就装备了一些船去追索清剿那伙海盗,抓到其中的大部分,在罗马的亚洲行省帕加马把海盗们钉在了十字架上。
恺撒同当时的许多贵族青年们一样,到希腊学习演说和哲学。被海盗俘虏的这次经历,使他认识了罗马世界的混乱。他在大庭广众面前呼风唤雨、搅动人心的演说本领更是炉火纯青,除了西塞罗,无人可与之匹敌。
他的才能很快就给他带来了成功。当他结束学习回到罗一马后,即对曾任马其顿总督的多拉伯拉提出控告。尽管恺撒没有告倒多拉伯拉,后者被无罪开释,但恺撒的名声却由此大振。诉辩中,他的口才令人倾倒,他的高雅姿态和辞令征服了民心。他的圆通和谨慎,超越了他的年龄。他的延揽之广泛,接待之慷慨和他生活方式上处处表现出来的豪华,逐渐替他建立并扩大了政治上的影响。
恺撒在仕途上缓缓上升。公元前73年,他在军队中任参将,前68年担任财务官,前65年出任市政官。为了这些,他投了巨资,在未得一官半职之前即已负债累累。
在贵族派与民主振的斗争中,恺撒决定利用民主派的力量。他搞了两项大胆的尝试。一是在罗马广场公开为他的姑母——马略之妻做颂辞。更有甚者,他在丧仪行列中,公然亮出马略的画像,这可是自马略被苏拉宣布为公敌以来之大不敬。此举得到人民的喝彩和鼓励,对他把马略被埋葬已久的光荣重新发掘出来再见天日,感到兴奋不已。
公元前63年,恺撤竞选当上大祭司长。这是一个终身职位,负责国家最高宗教事务,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影响力,此后不久,他又当上司法官,一年后任满,恺撒受命去做西班牙总督。在西班牙,恺撒颇有建树。
结束了在西班牙的使命,恺撒于公元前60年班师回到罗马城下。权衡各方因素,他认为自己应该参加执政官竞选,这次回朝,就是为了抓住时机,争个高下。
恺撒明白,单枪匹马是不会成功的。他要利用克拉苏和庞培这两个当时在罗马举足轻重的人。恺撒首先争取到庞培的支持。然后,他力促庞培与克拉苏和解。不厌其详地向两人陈述利害:如若两虎相争、同归于尽,只会壮大西塞罗、卡图卢斯、加图之流的声威。而二人携手,同心同德,则无人堪与匹敌。恺撒的游说,终于劝得克拉苏和庞培言归于好。他们俩都支持恺撤。
就这样,恺撒当选为公元前59年的执政官。他没有让他的这两个支持者因和好而壮大起来,反而利用他们增强了自己。罗马三位有巨大影响的人物在公元前60年夏天开始结成了这种特殊关系,史称“前三头同盟”。
公元前58年,恺撒奔赴高卢。被罗马人称作高卢的地区,在当时是指意大利的卢比孔河和比利牛斯山以北、莱茵河以西,直抵大西洋的大片原野。以阿尔卑斯山为界,又分为山内高卢和山外高卢。尚未被罗马人征服的外高卢,主要居住着克尔特诸部落,分布远达莱茵河流城和现代荷兰。
当时高卢还不存在真正的城市,只不过有些山寨,星星点点遍布四野,南部和中部地区的凯尔特人是比较先进的,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离罗马行省较远的比利时人却较落后,连商人们都不怎么去那里。这一地区正处于社会动乱之中。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加上日耳曼人跨过莱茵河逼进高卢造成的压力,给恺撒提供了一个极好机会。
在高卢的第一年,恺撒阻止了海尔维基人旨在进入罗马行省的迁徙,命令他们仍回到故土,又赶走了日耳曼人,占据了高卢中部。当年冬抵达罗纳河,在东北高卢过冬。公元前57年,迎战比利时人诸部于北高卢。第三年,横扫大西洋沿岸。年底,基本上吞并整个高卢。
公元前56年冬,恺撒与日耳曼人交火。他抓住时机,扣下来谈判的日耳曼人,亲自率领大军突袭敌军大营。罗马人几乎无一伤亡,大获全胜。恺撒乘胜渡过莱茵河。为了渡河,他特意建了一座桥。过河后恺撒向苏刚布里人做了报复,把乌皮人从围困中解救出来,也威吓了日耳曼人,18天后,又退回高卢,拆毁了特意架设的那座桥。
恺撒又回头向西,远征不列颠。当时的不列颠对恺撒完全是一片陌生之地,所以,决意亲自去走一遭。第一次不列颠之行,有了经验和收获,罗马人为恺撒举行20天谢神祀礼。于是又有了公元前54年第二次的远征不列颠,除索取人质和赔款外,又规定了不列颠每年题向罗马人交纳的贡赋。
自公元前53年起,中部和北部高卢的凯尔特部落就因不甘为罗马人臣属而发动起义。到公元前52年,起义规模更加扩大。为了高卢的自由,冒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年轻的维尔钦格托里克斯被起义者推举为王,他组织起义大军与罗马人周旋,坚壁清野,甚至放火烧掉自己美丽的家园,以断罗马人粮草,使罗马人竟多日无粮,仅靠家畜应付极度的饥饿。起义者们学习罗马人的技能用之与同罗马人作战。他们挖坑道、断壁垒、焚罗马人的木塔。战斗中,他们前赴后继,一个人倒下去,后一个人立即接上来。
冬日里,恺撒终于将维尔钦格托里克斯率领的起义者逼退进了阿来西亚要塞。那是在一座山顶上的城寨,地势高峻,易守难攻。除围攻之法,无他计可施。恺撒遂立即动手修建围城工事。这套工事相当复杂。他先挖了一条20尺宽的垂直壕沟,在距这条沟四百步之后建其他工事。在这400步的地带,又挖两条壕沟,一条沟宽15尺。另一条靠里面的沟中,灌上了水。沟后的其他工事是一道12尺高的防堤和壁垒,上面加胸墙和雉堞。胸墙和防堤衔接处,向外斜列着削尖的木桩,以防敌人爬上来。
然后环绕整个工事,间隔80尺筑一座木塔。在这种工事前又设置了5排被戏称为“阴阳界”的尖桩阵,尖桩彼此穿插、交接,冲进它们的人,必然难逃被戳恶运。再往前,是8行埋有烤硬了的尖桩的陷阱。陷阱插空排列,形似梅花,因被称为“百合花”阵。最前面埋着“踢马刺”,即埋在土里的、顶上钉着铁钩的矮木桩。
在罗马人全力以赴加紧赶修工事时,高卢人也召集了紧急首脑会议。他们同罗马人针锋相对,调来各路人马,齐集爱杜依境内。连恺撒都不得不承认:“高卢人在争取自由、恢复旧日的英勇善战的声名这件事上,是那么齐心,竞至无论什么样的恩惠,无论什么样的友谊,都不能影响他们,所有的人都全心全力投到目前的战争中去。”8000骑兵和25万步兵,开向阿来西亚。“人人都生气勃勃、信心十足。”
可是,被困在阿来西亚的人已经断了粮食,又不知援军将至。他们讨论了对策,最后仍然决定坚守,决不屈辱投降或求和。援军终于赶到了。爱国的人看到了希望,动手为突围做准备。起义者两次突围,没有成功,又开始新一次突围。
“战斗一刹那间在各处同时展开,各种手段都在尝试,而且什么地方看来最脆弱,人们便都涌向那边去。罗马士兵分散在这样长的工事上,有好多地方感到难于应付。”“双方心里都觉得这是做出最后努力的惟一机会。高卢人认为除非突破工事,否则一切脱身的希望都告断绝了,罗马人也认为只要这一天能守得住,所有的辛劳都从此可告结束。”
高卢人有的发矢石,有的在盾牌掩护下向前推进。“疲劳的人马上有生力军来替换。所有这些人合力向壕堑投过来的泥土,给高卢人造成一条向上爬的通道,罗马人埋在地下的设备全被盖没”,罗马人却既没了武器,体力也难以支撑;恺撒自己也亲自上了前线。高卢人这次突围又失败了。
第二天,维尔钦格托里克斯决定把自己交给罗马人处置。起义者的领袖们也被交给了恺撒。6年后,即公元前46年,在恺撒的凯旋仪式之后,维尔钦格托里克斯被砍首。
横扫千钧的征服
匈奴,中国古族名,亦称胡。战国时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各部,势力强盛,统治了大漠地区。汉武帝时,对匈奴屡次打击,匈奴势力渐衰。此后,匈奴分裂,或南下附汉,或留驻漠北。大部分西行。
古代匈奴人的西迁,不同于后来蒙古族成吉思汗的远征,不是某一部分匈奴人,从故地出发持续西征,而是原住在蒙古高原上的匈奴族人,因天灾人祸,先后分批离开故土,向西迁徙,这一过程长达几个世纪。
匈奴人西迁的路线,大致是从蒙古高原出发,向西跨过阿尔泰山,到达准噶尔盆地及其以西的地区,经过多次兴衰聚散的变化,辗转迁徙,历尽磨难,最后沿黑海北岸,进入欧洲的多瑙河流域。
匈奴人曾经长期生活在中国北部的大草原上。自中国有文字以来,匈奴人即以不同的名称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到秦汉以后,匈奴这个名称便固定下来了,其余的名称逐渐废弃不用。秦汉时期,匈奴奴隶制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建立了强大国家,控制了从亚洲东北部到中亚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小国,故在中国史书上称当时的匈奴为“百蛮大国”。
匈奴是个游牧民族,过着“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而迁徙”的生活。遇有战争,牧民们就跟随自己的部落首领,骑马出征。匈奴人使用以复合骨片制成的短而有力、便于骑兵用的弓,他们在近处交战也用马刀和长矛。他们甲胄轻便,身体健壮,勇猛好战,往来迅捷,出没无常,这正是古代比较落后的游牧民族能战胜以农业为主的先进民族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