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哲伦1480年出生在葡萄牙一个没落的骑士家庭,少年时被父亲送进王宫服役,曾做过王后的侍童。1505年麦哲伦参加了葡萄牙的远征队,先后到过东部非洲、印度和马六甲等地进行探险和殖民活动。在东方漫长经历中,麦哲伦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八年航行归来后,麦哲伦返回里斯本,向葡萄牙国王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希望得到支持,但遭到拒绝。1517年,麦哲伦放弃葡萄牙国籍,移居西班牙。他向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呈现了一幅绘制得十分详尽的彩色地球仪,上面标明了拟订的航线。麦哲伦的想法与国王一拍即合,国王立即答应了麦哲伦的要求,出资装备了船队。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领一支由五条海船、二百六十五名水手组成的远航队,从西班牙圣卢卡港出发了。该船队的行动立即引起了葡萄牙王国的注意,为了保持自己的贸易优势,他们派了一些奸细打进了麦哲伦船队,伺机破坏,以便阻挠这次计划。船队在浩渺的大西洋中航行了七十天后,到达了巴西海岸。船队继续向南行驶,于1520年3月31日,到达圣胡利安港(今阿根廷境内)。在这里停留期间,由于天气寒冷,再加上粮食不够吃,船员疲惫不堪,情绪十分低落。后来有三艘船还发生了叛乱,责令麦哲伦前去谈判。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麦哲伦非常镇静,他派人刺杀了一位船长,机智地镇压了叛乱。但仍有一条船被浮冰撞碎,沉入海底。
1520年8月,船队继续向南航行,两个月后,奇迹终于出现了:大家梦牵魂绕的“大海峡”就在眼前。麦哲伦派一条船只前去探路,但这条船只却趁机掉头返回西班牙。麦哲伦带领剩下的三条船只经过二十八天航行,终于在10月28日走出了海峡的西口。后来,为纪念麦哲伦的功绩,人们就把这个海峡称为“麦哲伦海峡”。麦哲伦的船队又向西航行,去寻找“香料群岛”——马鲁古群岛。但由于计算上的错误,麦哲伦的航线距应走的航线偏北了十度。但正是这一错误,使麦哲伦发现了欧洲人所不知道的又一群岛屿,这就是后来以西班牙国王菲律普名字命名的菲律宾群岛。1521年3月28日。船队来到了菲律宾群岛的一个小岛——马索华岛。随麦哲伦航行的人群中,有一个名叫思里克的马来人,在这个小岛上,思里克竟然听懂了岛上居民的语言。这一小小的举动,让麦哲伦和思里克激动不已。这让他们回想起九年前的1512年,当时他们的船队就是从这个地区西行回国的。而九年以后的今天,他们居然从东方进入了该地区,这些都说明,他们居然已经绕地球航行了一周,有些学者关于“地球是圆的”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菲律宾群岛是麦哲伦环球航行中最辉煌的地方,也是他辉煌生命的终点。1521年4月7日,麦哲伦的船队到达了村庄林立、人口众多的宿务岛。在隆隆的鞭炮声中,西班牙人在岛上竖起了巨大的十字架,宣称该岛属于西班牙国王。随后他们又要求当地土著人接受基督教的洗礼,接着又强迫宿务岛周围岛屿的土著人屈服。其中的马克坦岛反抗最为激烈。1521年4月26日半夜,麦哲伦率领着六十名船员,分乘三条船,前往马克坦岛,准备凭借先进的武器来镇压马克坦岛人的反抗。不料在4月27日清晨遭到了马克坦岛人的顽强抵抗,他们用弓箭和标枪同麦哲伦的船员激战,麦哲伦的腿上中了一箭,他见势不妙,下令船员撤退。在败退中,麦哲伦和其他六名受伤的船员在浅海处被马克坦岛人包围了。麦哲伦试图反击,但拔剑的右臂被刺伤,一把弯刀也重重地砍在了他的腿上,他痛苦难忍地一头栽倒在海水里,马克坦岛人蜂拥而上,结束了冒险家的性命。当日下午,剩余的船员试图用金银财宝赎回麦哲伦的尸体,但遭到了拒绝。就这样,麦哲伦的生命之船在马克坦岛搁浅了。
麦哲伦在菲律宾群岛被当地土著人杀死,这一点基本没有争议。但麦哲伦究竟因何与土著人发生冲突,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说法认为:当麦哲伦到达菲律宾群岛时,发现有两个小岛屿的居民正在为一些事物发生争斗,麦哲伦的船队插手,卷入了两个岛屿部族间的战争,结果在混战中被活活打死。另一种说法认为:麦哲伦的船队经过长时间的航行,物资极度匮乏,船员们为了搞到食物而与当地上著居民发生冲突,在冲突中麦哲伦丧生。
无论原因如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航海探险成就了麦哲伦的英名,殖民征服注定了他的可悲结局。
波提切利是“肉欲主义者”吗
众所周知,15世纪的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当时的人文主义者否定神权及其来世主义、禁欲主义,提倡人权,赞扬人的价值,肯定人自己以及现世的生活理想,把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性的全面发展作为生活的最高理想,给意大利整个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艺术繁荣。在社会生活中,意大利人早已失去了当年对宗教的虔诚。他们嘲笑纯正的宗教,挖苦基督徒,目无神明达到极点。即便当时看来是最严肃、最庄重的宫廷和教廷,在狂欢节时也肆无忌惮地举行裸体赛跑,举行生殖与性爱之神帕利阿卑的庆祝会。对于当时的每一位艺术家而言,在为理想而作画之前,部必须是一位肉欲主义者。他必须知道并热爱身体,认为肉体是美感的最终来源和标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波提切利(公元1444年—1510年)就是这种艺术生活的实践者和成功者。
波提切利出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幼年时随金银匠学艺,后成为僧侣画家利波利比的门徒。著名艺术家马萨乔对他也有较深的影响。当时的人们描绘波提切利是一个阴郁的人,长着深邃的眼睛、突出的鼻子、敏感多肉的嘴唇和浓密的头发,经常穿戴着紫帽、红斗篷和绿色的皮带。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人,竟然创作出许多细致精巧的画作。据载,波提切利大约在公元1470年开始开设作坊,并受到当时的美第奇家族洛伦佐等权贵的赞助。他在很多家庭中画了很多裸体的妇女,并因此被指控生活严重不轨。人文主义者和动物精神确实曾使他迷上享乐主义哲学,但是他从中感受更多是人的生命力的旺盛与珍贵。因此,他在作品中主要追求生命力和诗意的表现,把古代人们想象的奥林匹斯众神按照文艺复兴思想展现给人们。他的蛋彩画《维纳斯的诞生》就是这种艺术追求的代表作。
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掌管着人类的爱情、婚姻、生育及一切动植物的繁殖生长。关于维纳斯的出生,根据希腊神话,当克洛诺斯把父亲乌拉诺斯的生殖器阉割了投入海里时,从海水的泡沫中就诞生了维纳斯。又一说,她是宙斯和俄狄涅的女儿。此外,在维纳斯的身上还有一条可以迷惑人的玉带,连天后赫拉都曾借用过以迷惑宙斯。在生活中,维纳斯的风流韵事很多,她与战神阿瑞斯有私情,被丈夫发现,同时还爱恋着赫耳墨斯和美少年阿尔多斯。她还制造了许多天上和人间的是是非非,如使宙斯变成牛追逐欧罗巴;许愿给帕里斯王子最美的女子做妻子,使地上的人和天上的神都卷入了那场残酷而持久的特洛伊战争。就是这样一个爱与美的女神,在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中却别有一番风韵。
这幅《维纳斯的诞生》纵一百七十五厘米,横二百七十八厘米,创作于公元1486年。据说取材于波利齐亚诺于公元1475年写的一首长诗。画中裸体的维纳斯从海水的泡沫中出世,踩着一片海贝,神态羞涩。翱翔在天上的风神鼓起翅膀,向她吹风,把她吹柱塞浦路斯岛。岛上,迎接她的果树女神从林中走来,准备为她披上花衫。在广阔的天空与淡蓝色海洋的衬托下,维纳斯的一头长发闪烁着金色的光辉,温柔的海风把它梳理得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律感;纤长的身体略显柔弱,那似乎毫无重量感的双脚营造出一种轻盈飘忽的境界;面容带着无邪的稚气,一双出神的大眼睛充满了迷茫和哀伤。
据艺术史家们研究,波提切利在创作这位多愁善感、肌肤细腻的维纳斯的姿态时,曾经参考了美第奇家族收藏的古代雕刻《羞怯的维纳斯》,而相貌则带有当年红颜薄命的佳人茜蒙奈塔的影子。这位美人16岁嫁给佛罗伦萨的委斯普琪,不久被佛罗伦萨的统治者美第奇家族的朱里安诺看中,据为己有。22岁时,她在美第奇家族举行的选美大会上一举夺魁,不幸却在第二年暴病身亡。出殡时,她躺在没有棺椁的车上,车周围撒满了鲜花,市民们观看后无不哀叹惋惜。两年后,朱里安诺又被政敌暗杀。波提切利在创作《维纳斯的诞生》时,这些事变仅仅过去了两三年,在青春的欢乐和豪华享受背后所隐藏的暗影,很难从画家的心中迅速消失。
文艺复兴时期,大部分画家热衷于解剖学和透视学的研究,波提切利却不太重视这种科学的真实性。在他的笔下,维纳斯的颈部和手臂,按照解剖学看都过长,却增加了优雅的魅力。海波、树木和衣服上的花朵都倾向于图案化,极富装饰之美。他没有强调立体和透视感,人物均以明晰的线条造成浮雕式的效果,特别是那头金色的长发蜿蜒回旋,随风飘展,展示了运用线条的出色艺术功底。在他的笔下,线条是一种穿透性很强的武器,富有可塑性,它使画面上的人物、景物犹如浮雕一样突出在画面上,光洁无比而又十分坚实。正是凭借这种笔法,波提切利把维纳斯塑造成一位袒身含羞的圣女。
除《维纳斯的诞生》外,波提切利的《圣·塞巴斯蒂安》、《春》以及为但丁《神曲》所画的插图均显示出独特的艺术个性,那温柔静谧的主题是对古典艺术的新理解,那些优美的线条蕴涵着一种魅力无穷的节奏。但是由于背离古典主义传统,在他死后几百年中,其艺术一直不受重视,直到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中,人们才开始推崇他的线描风格和高度的幻想式情感。人们不再津津乐道于他的肉欲主义,开始认识到他像我们一样有许多面,会根据情况的要求而显出另一个自我。这个自我就是对人体美感的独特理解和匠心独运的处理。
达·芬奇是同性恋者吗
尽管现代人们已经宽容了许多,但人们仍然觉得同性恋者及其行为违背人伦,不可思议,伤风败俗。然而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以一种学者的热情来描述同性恋,以至于有的学者判断这些人文主义者都有同性恋的癖好。当时在罗马、那不勒斯和威尼斯等地,同性恋者非常多。为避免天谴,威尼斯当局在每一个区指派了两个人负责制止这种丑行,并宣布凡是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的都被视为犯鸡奸罪者。公元1492年,一位贵族和一位牧师被判从事鸡奸行为,竟然因此被枭首示众,尸体还被当众焚毁。这当然是极少见的激烈的处罚了。不过,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同性恋者较往常为多,就连巨匠达·芬奇(1452~1519)也未能脱俗。
达·芬奇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六十英里外一个叫芬奇的小村子里。生母是一个农家女,在他出生后不久就与另外一位手工业工匠结婚了。父亲是一位稍有资产的律师,在达·芬奇出生那年新娶了一个与他有同样社会地位的女人。达·芬奇在临近一所学校上学,喜欢算术、音乐、特别喜欢绘画。为了画得更好,他好奇而有耐性地研究所有事物的本质。当他年满1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把他送到当时享有盛誉的画家、雕塑家韦罗基奥画室学画。他在这里接受了多方面的训练,不仅有绘画和雕刻,同时也包括机械制作技术。在这期间,年轻的达·芬奇在他的老师韦罗基奥的圣坛画《基督受洗》上所画的两个披衣的天使,就表现出胜出老师的艺术才华。据说,他的老师为此放弃了绘画,潜心致力于雕刻。
也正在这个时期,达·芬奇的父亲发达起来了。他带着财物举家搬到佛罗伦萨,而且先后娶了四个妻子,第二个仅仅比达·芬奇大10岁。他父亲娶进第三个妻子时,还带来一个孩子。为了缓和家庭的拥挤,达·芬奇就搬出去与韦罗基奥同住。达·芬奇是个私生子,从小就在没有母爱的情形下被抚养大,与后母的关系很不融洽。当他日渐成人时,父亲却忙于娶亲,忽略了他的存在。由于私生子这个特殊的地位和家庭的特殊环境,达·芬奇开始厌恶女人,因为他觉得是女人使他沦落到没有情感寄托的地步。受文艺复兴习俗的影响,他开始拈花惹草,只是这些花草都是雄性的。
在当时的意大利,同性恋很普遍。但是达·芬奇却因为同性恋行为而受到公诉,甚至被拘捕,这使他至死都难以释怀。就在他24岁生日的前一周,他和三个年轻人被佛罗伦萨领地一个委员会传唤,出庭答辩对他们同性恋行为的指控,出庭的结果无人知晓。公元1476年6月7日,有关他同性恋行为的指控再次被提出,该委员会只得将达芬奇暂时监禁起来,随后因为没有证据,就撤消控诉,释放了他。达·芬奇之所以因为同性恋行为而引起法律问题,可能是他的行为过于张狂,确实有伤风化的缘故。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两起公诉而有所收敛,只要他拥有自已的画室,他就聚集很多英俊的青年人跟他在一起,并带着他们中的一批从一个城市迁移到另一座城市。在他的草稿中,他称他们中一两个为“最喜爱的”、“最亲爱的”。有人根据达·芬奇笔记中的几节,断定他厌恶任何形式的两性聚会。其实,达·芬奇与这些年轻人的关系相当密切。在笔记中,他这样写道:“同时他们将猛烈地追求最美丽的东西,占有和使用他们最卑贱的部分……这生殖行为和其从事者是如此地令人厌恶以至于如果不是为了美丽的脸庞和当事人的令人钟爱以及郁积的冲动,大自然会失去人种。”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达·芬奇毕竟是人,尽管他因为家庭和私生子的身份而有些变态,但是当他面对那些鲜活的年轻面孔时,他还是无法抑制内心的骚动,难以避免地从事那些令他厌恶的生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