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世界历史悬案之谜
46964000000028

第28章 古代历史名人悬案全破译(12)

除《纳税钱》外,马萨乔为布朗卡奇礼拜堂所绘的另一幅壁画《被逐出伊甸园》,也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之一。在这幅画中,马萨乔让自右下角射下的光线在亚当和夏娃身上造成强烈的明暗对比,使人体显出很强的立体感;人体周围没有琐碎的景物,使画面表现出深远的空间距离。马萨乔为佛罗伦萨新圣母玛利亚修道院绘制的壁画《圣三位一体》同样久负盛名。在这幅画中,马萨乔以一间有拱顶的方形礼拜堂为背景,有意地把画面的透视点置于观众眼睛的高度,使观众仿佛觉得画面上的建筑物逼真得像是生活中那座真实教堂在建筑结构上的连接部分。这种创造性地采用线形透视法的作品,显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充满自信的进取精神。

遗憾的是,马萨乔不知道什么原因,放下他未完成的工作,到罗马去了,从此音信皆无,人们只能猜测他也许遭到了意外或疾病夭亡了。布朗卡奇礼拜堂的壁画虽然没有完成,却被立刻公认为绘画上的一大进步。因为在这些壁画中,马萨乔终于摆脱了哥特式画风的约束,形成了自己写实的画风。他在前人未曾涉及的广阔绘画领域内,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西方美术史中,还没有一位画家能像马萨乔那样,在如此短促的生命中,为发展一种新的画风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在那些大胆的裸体、优雅的衣褶、惊人的透视学、写实的远缩法和精确的解剖细节中,在光与影的微妙层次深度中,大家都感到了一种新的东西在涌动。凡是在佛罗伦萨行程范围可及的有雄心的画家都来研究这些作品,这些画家包括安杰利科、利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没有一个人在死后仍然有过这么多显赫的学生,也没有哪位艺术家曾经不自觉地有过这样大的影响力。达·芬奇曾经说过:“马萨乔以完美的作品显示,凡是不以自然这个至高的女主人为向导的人,都会在徒劳的苦工里耗尽生命。”这可以说是对马萨乔这样的文艺复兴绘画班首最高的评价

教士画家利比是被人毒死的吗

宋代著名词人柳咏曾写下这样两句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的是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心神俱疲算得了什么呢!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无数画家在与女人的追欢逐乐中获得创作的灵感,美丽的女人成为他们提升作品品级的重要源泉。但是有这样一位画家,他本为教士,却违反教规,整日生活在女人堆里,而且据说他的死也与女人有关。这位画家就是被称为教士画家的弗拉·菲利波·利比(1406—1469)。

利比出生于佛罗伦萨卡尔米内修道院周围贫民区一个屠夫家庭中。由于子女过多,无力赡养,父亲就让利比和一个兄弟从小进修道院当修士。公元1421年,当利比15岁时,他宣誓终身侍奉主。公元1430年的修道院记录本上就有利比从事宗教活动的记载。他不喜欢读指定的书,却在书页边缘画满了漫画。副主教注意到这些漫画显示出非凡的天赋,就让他学马萨乔在教堂里所画的壁画。不久,利比就在同一所教堂里绘制自己的壁画了。这些壁画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有的学者认为与马萨乔的作品相比,一点也不逊色。正是在教堂的这些经历,促使利比决心做一名画家。但是他发誓要做个修士却是个错误。这种情况在后来变得越来越严重。

根据记载,利比非常好色。当他看中一个女人时,就愿意献出一切财产来占有她。如果不能成功,他就画她的画像来平息心中的爱火。这种习惯完全占据了他的心灵,只要一有这样的心情存在,他简直就无法集中注意力工作。有一次,美第奇家族的科西莫雇佣他时,把他关在房子里,以免他外出浪费时间。但是仅仅过了两天,他就被色情和兽性的欲望征服,用剪刀剪下床单,系在窗户上攀到房外,花费很多的时间尽情地玩乐,以致科西莫找不到他。最后利比自己回来工作了。从此以后,科西莫让他来去自由,不再把他关起来,而是用感情的束缚绊住他,使他更情愿地服务。在普拉托的一所修道院当神父时,利比曾倾心于一位名叫卢克雷齐亚·布蒂的修女。从教会保存的当时的揭发材料看,在公元1456~1458年间,住在利比房屋内的除了卢克雷齐亚外,还有她的一个姐姐以及其他五位修女。卢克雷齐亚后来回到女修道院,但是和利比的关系并未中断,先后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另外,利比还惹上了许多麻烦:已经付给他画款的人说他未能按约完成所订的画;他的助手抱怨他拖欠工资;教会和世俗社会都与他相处得不很和谐;他被当局进行审判,并被判处以酷刑。在这生死攸关之际,科西莫不仅出面干预,还请教皇庇护二世下令赦免,并准许利比和卢克雷齐亚还俗,结成夫妇。但是利比仍然保留着宗教习惯,在自己的作品上沿用着“菲利波神父”的称号。

虽然利比在私生活方面很不规矩,但也许正是对女人可爱处的温柔敏感,他最好的作品全都是圣母像。在这些画像中,圣父一家人变成了一个意大利家庭,他们被家庭偶然事件包围着,而圣母玛利亚柔软的人体美和不尽的温柔更预报了异教文艺复兴的来临。在作品的艺术处理上。他更加强调线条的作用,利用画中人物躯体轮廓线条的变化以及飘逸的衣褶来表达人体的形体和动态。他后期的绘画作品《圣母子与天使》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画风。在这幅画中,圣母只不过是一位美丽年轻的母亲,并非超凡脱俗的圣灵。婴儿基督被两个天使托起,其中一个小天使多少带有调皮孩子做鬼脸时的神情。尤为重要的是,圣母的形象据说是参考卢克雷齐亚的样子绘制而成,真实地展示了15世纪意大利上层社会崇尚优雅的风气。她的头饰似乎被小耶稣弄乱了,金发往后梳,一串珠子在额前形成一个三角形,头饰中央有一颗大珍珠。画中的风景部分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写真,是阿尔诺河谷的典型景色。在这幅画中,利比没有追求马萨乔式的明暗对比以及对英雄人物性格的描绘,更多的是对宗教题材进行人性化和人情味的解释,极力渲染画中人物那种来源于世俗生活中的美,从而使自己的绘画产生了新的意境。

公元1466年,斯波莱托城邀请利比在教堂东面半圆室内再度描绘圣母的故事。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利比的圣母像凝聚了人世间最漂亮、最时髦的妇女形象,是对他在俗世中所能找到的富于青春年华魅力和美丽的一种歌颂,也是对多年来追随他的妇女们的一个最好回报。为了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他谨慎地工作,但是火热的激情已经被过分的冷静所取代,力量也随着热情的消失而消失,他竟然无法画出像在普拉托修道院时绘制的那些壁画了。公元1469年,他在工作中死去了,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对于他的死,人们也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在这期间,他旧病复发,诱惑了一位女子,因此惹怒了这位女子的亲戚,最后竟然被这个女子的亲戚给毒死了。有的人认为这根本不可能,因为利比死后被葬在斯波莱托的大教堂内,而且几年以后,他的儿子还应美第奇家族的洛伦佐的聘请为他的父亲建立了富丽的大理石墓。不管怎样,利比的风流总算在绘画领域结出了泽被后世的成果,成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领域内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哥伦布到底是哪国人

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海滨的港口上,停泊着一艘古代船只的复制品——“圣玛利亚弓”。这是一艘黑色的木帆船,船身长25米,最宽处8米,重90吨。离船舶百米处,就是船只的主人——哥伦布的纪念碑。纪念碑呈圆柱形,高一百九十九英尺。环绕柱体中部,雕有五个凌空飞舞的女神,底座四周雕有八只神态各异的狮子。碑顶端是一尊哥伦布全身立雕像,他双眸凝神远望,挥手指向前方。在赭红色大理石碑上,书写着“光荣属于哥伦布”、“向哥伦布致敬”两行大字。哥伦布虽不是西班牙人,但他当年的冒险行为得到了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和女王伊萨贝拉的资助,正是英明的西班牙国王成就了哥伦布的伟业,哥伦布也为西班牙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他是西班牙的骄傲。

现在,各种史书上通常引用的说法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1年出生于意大利的热那亚城,祖父是一个经营毛纺织业作坊的手工业者,作坊开在城东五公里处的昆特镇。父亲多米尼科·哥伦布出身学徒,在热那亚城东门附近开设呢绒作坊,他还是织布行会会员,在同行中有一定的威望。1445年,他与一位住在比萨格罗河谷的纺织工女儿苏桑那·芳塔那罗莎结婚。六年后,哥伦布就诞生在这里。关于哥伦布家庭和他的早期生活,人们知道得很少。他14岁时曾在拉丁文学校学习,学习的时间不超过一年,以后就出海航行了。他曾当过海盗。1476年,哥伦布移居葡萄牙,参加了葡萄牙反对热那亚的一场海战,当时哥伦布的船只中弹起火,他靠一把桨游到岸边逃生。1483年哥伦布向葡萄牙国王建议探索一条向西航行以直通东方的航线,未被采纳。1485年哥伦布移居西班牙,终于得到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于1492年8月3日黎明,率领“圣玛利亚号”、“平塔号”、“尼尼亚号”从西班牙帕洛斯港扬帆出航,横渡大西洋。

哥伦布的航海经历是充满艰辛的,他的船队在一望无际的大西洋上航行,途中遇到的每一群海鸟或一丛水草,都引起他们极大的希望。然而日复一日,周复一周,陆地却仍不见踪影。疲惫不堪的水手们感到绝望,开始抱怨这种漫无目的的远航。但哥伦布以他坚强的毅力,要求人们保持镇静,继续前行。10月11日,船上不满情绪已达到白热化程度。但也就在这一天,人们在海里发现许多绿色的马蔺草,还捞起一根显然是被人用手折断的树棍和一支有红浆果的带刺枝子,这一切都预示着离陆地不远了。入夜以后,船队继续航行。大约在11月12日凌晨两点左右,一名水手发现了月光下的平坦沙丘。“陆地”,他的一声惊叫,便把昏昏欲睡、陷入绝望的人们唤了起来,人们一跃而起,欢喜若狂,在一片欢呼声中点燃了礼炮。10月12日上午,哥伦布身着海军上将的盛装,在船员的陪同下登上了这个海岛。他抽出悬挂在腰间的长剑,宣布以西班牙国王和女王的名义占领了这个岛屿。他把这个岛屿命名为“圣萨尔瓦多”。哥伦布看到岛屿上的居民皮肤不黑也不白,长着粗且直的黑发,他以为所到之地为印度,因此把这些土著居民称作“印第安人”(意即印度的居民)。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将世界历史推进到一个伟大的崭新的时代。尽管不少人著书立说,证明在他之前已有人到达美洲,但他们的到达均不能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提并论,在他以前的航海活动都只是零星的、个人的活动,没有对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产生什么影响,而哥伦布的航海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对欧洲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美洲大陆历史进程的改观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深远影响。哥伦布作为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将永远名垂史册。然而,这样一个新世界发现者,伟大的航海家究竟是哪个国籍的人呢?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传统的说法并不是建立在确凿的史实基础上的。1978年,一位委内瑞拉史学家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注目。他提出,长期以来由于两个哥伦布的名字和拼写相同,人们一直把热那亚的哥伦布和西班牙的哥伦布混为一谈。实际上热那亚的哥伦布,也就是传统说法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他只是一个在地中海从事商业活动的航海家。而到过美洲的哥伦布叫克里斯托瓦尔·哥伦布,是西班牙人,他本人根本不懂意大利语。而且这位委内瑞拉的学者还进一步考证,西班牙的“哥伦布”是“鸽子”的意思,是西班牙马略尔卡岛上一个很古老的姓,来自犹太人家族的祖姓。所以美洲发现者哥伦布是西班牙的犹太人。

西班牙有一位研究哥伦布的权威学者还认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并非出生于1451年,而是1446年,他虽然出生于意大利,但在他非常年幼时全家就搬到了西班牙,因此他实际上是西班牙人。他讲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但是不懂意大利语,后来也从未回过意大利。这位权威专家还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人们在哥伦布出生地的意大利之所以没有找到有关他的史料,是因为在意大利“哥伦布”与“哥伦尼”的发音很容易被混淆,其实在意大利有关克里斯托弗·哥伦尼的记载和传说,就是发现美洲的哥伦布。最近,一位挪威的海运史作家撰文称,哥伦布可能是挪威人,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名叫克里斯托弗·邦德,同时他还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在1477年,而不是通常说的1492年。这本书已在挪威引起广泛报道、怀疑和兴趣。

还有个别的美国人竟认为,哥伦布是一个真的印第安人,只是因为“被风吹过去了”(一种神话中常用的交通手段),因而他知道回家的路。这自然带有很浓厚的神化色彩。

总之,目前为止关于哥伦布国籍问题的各种说法,让人无所适从,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希望不久的将来,这个遗憾能圆满地解决,还历史一个真实的面目。

麦哲伦的生命之船因何搁浅

1522年9月6日的西班牙塞维尔港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一条名为“维多利亚号”的航船返回了,西班牙人三年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人们纷纷赶往港口,想亲眼目睹船只带回的奇异的东方物品,想亲耳聆听船员们那神奇的探险经历。但当船只靠岸时,沸腾的人群立即平静下来,因为眼前的情景太悲惨了:在仅有的一只海船上走下了十八名骨瘦如柴的船员,始终没有看到领队麦哲伦的影子。西班牙国王授予“维多利亚号”船长埃里·卡诺一枚带有地球图案的徽章,上面写着:“你首次围绕我航行一周”。但人们知道,这句话应该属于麦哲伦。而麦哲伦的生命之船早已搁浅在他成功的航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