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驻藏军人心理健康教育
46959500000008

第8章 概论(7)

思想是人们思维活动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心理是人的头脑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思想与心理的区别是明显的:思想是反映的结果,心理是反映的过程;思想居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层次,心理则居于人的精神世界的表层次。思想问题是因为对客观世界的看法有偏差而产生的各种不正确的想法和观念,往往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奋斗目标、工作态度、生活作用、处世原则等,比较明显的表现有,革命斗志衰退,理想信念动摇、事业心责任感弱化、对改革政策有误解、对社会看法有偏差等等。心理问题是因为个体神经、生理变化或外界刺激而引发的心理创伤、心理障碍。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干扰或阻碍使其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活动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困扰,如失恋后的痛苦、落榜后的忧郁、工作不顺利时的焦虑、受到批评或指责后的怨恨等,它以自卑、虚荣、嫉妒、沮丧、猜疑等情绪表现出来,严重的可以形成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症等心理疾病。

2.军人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的区别

1)形成的原因、过程不同片面性、极端性等不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是产生思想问题的内在原因。思想问题的形成可以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多经过了长时间的积淀、思想的碰撞、观念的改变。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感、有所思,慢慢地将自己所经历的或看到或听到的综合起来,形成一些看法和观念。如果综合的方法不对,思考的方式有问题,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各种利益的变化,其看法和观念就会偏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各类思想问题。比如,理想信念的动摇,一般说来不会是突发性的,而是由于长期不学习、不注意思想改造,没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致。心理问题形成的内在原因,既有生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心理素质方面的因素。如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遇到突发事件或重大刺激,就可能导致心理活动失常,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心理问题大多是“突变因素”通过个体生理机制起作用,诱发出各种心理障碍。如个别虚荣心较强、对荣誉看得很重的人,当看到老乡、战友立功受奖时,就可能出现自卑心理或嫉妒心理,产生心理问题。

2)表现的内容、形式不同思想问题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是理性认识的结果,以观点、立场、态度等形式表现出来,反映的是政治立场、道德观念等深层次问题。心理问题既包括感觉、知觉等感性认识过程,又包括思维、想象等理性认识过程,还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以感觉、记忆、思维等形式表现出来,如因失恋而产生心理问题的人,会时常想起恋爱对象的音容笑貌和两人相处的美好时光,出现情绪的低落、情感的忧伤。

3)展现的特点、特征不同思想问题具有社会性、政治和道德倾向性、稳定性特点。从社会性看,它是个体对社会的看法,不是纯粹的个人私事;从政治与道德倾向性看,它一般不是生活类的问题,而带有政治与道德色彩;从稳定性看,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心灵深处对现实的看法、观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表现,一旦形成便有较大的解决难度。心理问题则具有自然性、自发性、情景性、易变性的特点。自然性即自觉的神经活动;自发性即正常情绪波动;情境性即容易受外部环境与条件的影响;易变性即忽而产生、忽而消失。认识并把握这些特点和特征,就能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区别开来。

3.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正确把握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时会相互转化。人的思想与心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产生的源泉都是客观现实,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即人脑功能活动的产物。它们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是思想形成的基础之一,思想又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结果;心理活动的质量决定思维水平的高低,思想一旦形成对心理活动起调控作用;思想问题加重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可发展为思想问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把握二者的界限,又要认清其联系,把握问题的本质。

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关系又是非常复杂。比如,“压床板”可能是思想问题,可能是心理问题,也可能是兼而有之,需要具体分析当事人的心理素质、思想情况、家庭背景、工作情况等。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引发的问题也会不一样。心理素质稳定的战士考不上大学,出现情绪波动,可能是思想问题;性格内向的战士考不上大学,出现悲观厌世的想法,可能更需要在心理上加以引导。总之,把握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区别与联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在涉及到具体问题时,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找出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科学的分析,正确地判断问题的属性。对比较复杂的、界限模糊的问题,要防止草率决策,草率定性,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官兵的心理不适,已成为新形势下提高部队战斗力、“打得赢、不变质”的重要举措。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和官兵心理需求的新课题,也是目前军队面临的严峻课题,是要求部队医务人员和政治工作者共同担负起的一项新任务。其目的就是增进和维护官兵的心理健康,激发官兵个人和群体自觉地为实现心理健康目标而奋斗,预防和减少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部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战斗力。驻藏部队因地理、社会环境特殊,心理健康状况与内地军人比,既有共性,又有其自身特点,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应从驻藏部队的实际出发,边探索、边总结、边提高,不断增强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因此,大力加强军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工作,对于促进部队全面建设和战斗力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学习和运用心理学是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必由之路战争以其紧张、激烈、残酷和危险为特征,对军人及其他参与者可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可导致部分人员的认识、情感、思维与行为等心理活动的异常,甚至可严重削弱部队的战斗力。外军资料显示:二次大战中,美军因心理障碍减员而退役的士兵高达45万人,占减员的40%;前苏联卫国战争中,心理障碍发生率为37%;美军在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中,因战争应激反应严重影响作战能力,真正能使用武器进行作战的士兵仅为25%;1973年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军队心理疾病减员占卫生减员的40%;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因心理疾病减员占卫生减员的30%;据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导弹袭击以色列引起的伤亡分析,有25%的人发生心理障碍,袭击期间,有许多人由于惊恐、不知所措、心理反应异常而失去战斗能力。

美国军事医学心理学家认为:常规战争战伤减员与心理障碍之比为3∶1;在未来核战争、生物战争和化学战争中,战伤减员与心理障碍之比为2∶1。

我军资料显示: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中,心理障碍发生率占战伤的25%;1979年西南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心理障碍发生率占战伤的20.7%。

上述资料表明,任何军队都必须正视“战争心理创伤”的问题。为减少战争状态下因心理障碍导致的非战斗减员,政治指挥员有责任参与、制定和指导部队进行近似实战条件下的心理耐受力的训练,认真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高在军事行动中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和对部属的心理疏导能力。

2.学习和运用心理学是在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补充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认真探索新形势下的治军特点、规律和重视研究青年战士的心理特点。1999年7月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把“解决现实的思想问题,在分清是非、提高认识的同时,加强心理疏导和行为引导,培养官兵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提高自强自立的能力”写进了《关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2000年底,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又联合发文《关于重视做好基层部队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了重视官兵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重要性。

军人和常人一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和谐统一体,心理上的不适应,会引发其整个精神状态的失调,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紧张、艰苦是军队生活的特点,近年来,由于全社会利益的调整,军人的恋爱、婚姻的问题,对官兵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影响,而军营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等诸多矛盾的冲突,又加大了官兵的心理压力。只有正视官兵的心理问题,依据官兵的心理变化规律,积极探索解决的办法,在经常性思想工作中融入心理疏导工作,才可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大量的事实证明,什么时候关注官兵的心理变化规律,我们的工作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违背心理科学原则,在训练、教育和管理中没有把握好“火候”和“分寸”,就会影响效果。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对方的心理;还要知道自己的心理,懂得自己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将会给对方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从而锻炼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充分发挥政治思想工作者的影响作用。

3.学习和运用心理学是适应官兵心理科学知识需求、优化军人心理素质水平、维护官兵心理健康、提高官兵整体素质的需要军队是一个执行特殊任务的武装集团。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军队建设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出现许多以前从未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改革深化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利益调整、观念碰撞和竞争加剧,给部队官兵造成了剧烈的心理震荡。军人面临的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驻藏部队的特殊环境、严格管理和高强度训练也容易诱发部分官兵的心理矛盾与冲突,承受着比其他人群更大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已经和正在对我军全面建设造成影响和危害。我们尤其应当看到,部队基层官兵正处于青春期,是一生中心理波动最大的年龄段,也是思想可塑性最大的年龄段,出现思想上、心理上的困惑、阻碍的可能性更大,目前,大多数官兵对心理健康教育还比较陌生,对心理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甚少。有的把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有的把心理问题当成身体疾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适应官兵心理科学知识的需求,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心理健康是驻藏官兵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不仅不能履行好职责,甚至还会对他人、部队造成危害。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官兵认识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的基本方法,学会怎样化解和消除常见的不良心理和情绪,保持心理健康。因此,加强对基层官兵的心理教育和疏导,不仅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身体心理素质,而且是加强军队全面建设的一件大事。

4.学习和运用心理学是提高平时教育训练质量的需要军人的综合素质主要由思想政治素质、军事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部分组成。心理素质在素质结构中处于中介地位,起着桥梁和连接作用,对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培养有着重大影响。心理健康,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增强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机能的发挥;可以促进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高水平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在军人综合素质的培育中,必须把培养军人心理素质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工作来完成。和平时期搞好教育训练,是军人的首要任务。军人智力开发程度如何,参加教育训练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品质如何,直接制约教育训练的效率和成果。这是因为军人对军事知识、技术和战术的掌握,必须以个体心理活动为基础,通过军人的心理过程外化为训练结果。而且,心理素质较高且能保持稳定的军人,才能使所掌握的技术、战术得以充分发挥。据美军统计,在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善于使用各种武器的士兵只占25%,其原因就在于心理素质不好。因此,加强对军人的心理教育,优化军人的心理素质,对于提高教育训练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实践中,要把教育训练与心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实际上,高强度、高风险、高难度的军事训练,同时也是一种心理训练,二者对立统一,相互促进。

5.学习和运用心理学是加强战区主要方向战斗力建设、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固然对高新武器装备的依赖程度增大,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依然是人。未来信息战争及其数字化军队和数字化战场对人的依赖,主要不是人的数量,而是人的质量。军区部队近三分之一驻扎在海拔3000米以上,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艰苦,担负着重要战略任务,故驻藏军人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残酷程度和毁伤程度增强,心理战的样式层出不穷,要求官兵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作战能力。驻藏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开展,对广大官兵树立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心,锻炼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将起到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