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山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高山病常伴有精神障碍,常随躯体疾病变化而变化。精神症状出现之前主要表现为头痛,全身衰弱,四肢关节疼痛,易疲劳,极度乏力,失眠;出现精神症状初期,可见嗜睡,烦躁,感知障碍,非真实感,伴有心前区疼痛感的恐怖发作,带有抑郁色彩的情绪障碍;随病情进展,出现焦虑抑郁状态,病人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理解能力减弱,思维联想迟钝,情绪抑郁,少数有自责自罪妄想,或辗转不安,喃喃自语,高声吵嚷,可有片段的幻觉,伴有紧张、恐惧情绪及濒死感;严重时情感淡漠,反应迟钝,出现意识障碍,由昏睡到昏迷不等。
四、预防
以战备观点和全心全意为兵服务的精神,做好进入高原地区官兵的政治思想工作,采取必要措施,并严格控制发病诱因,可以有效地预防高山病。
1.做好防病工作
(1)进入高原官兵,在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实行阶梯上升,逐步适应。在登山中,要搞好宣传鼓励工作,团结友爱,互相照顾,发现病人,及时报告,医务人员要加强巡视,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2)初入高原应减轻训练量,进入高原数日后可酌情逐渐增加训练量。高山上的气温低,入高原人员要注意防冻保暖,并避免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3)在生活方面应注意以下事项:初入高原宜少食多餐,特别是晚餐不宜过饱;食物应易消化,营养丰富,高糖,富含多种维生素;禁止饮酒,因饮酒会使代谢旺盛,增加耗氧量,且饮酒后热量散发,易致感冒;睡眠时枕头垫高,最好是半卧位,以减少静脉血回流至右心,加重肺毛细血管充血。
2.控制诱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可诱发高山病,故发现后必须及时治疗。
3.试用维生素C
对预防发病可能有效。
五、治疗
对急性高山反应的治疗原则,必须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采用大量吸氧、综合疗法,病情稳定后,转移低处。慢性高山病,如高山高血压和高山心脏病与普通高血压和心脏病的治疗相同,效果不好时,应考虑送往低处。
1.高山生理反应
轻者可不需治疗。重者如头痛、呕吐、胸闷等,可对症处理。病情严重者吸氧以减轻症状。
2.高山肺水肿
(1)绝对卧床休息,保暖,防止感染,禁止大量饮水。患者有烦躁不安时,可用少量镇静剂,吗啡最好不用。病情稳定后转至低处。
(2)大量吸氧。氧对治疗极为重要。早期肺水肿往往经过吸氧病情即可好转。吸氧方法一般认为,如早期肺水肿,病情不严重,可间断吸氧;病情严重者,可持续大量吸氧;有多量血色泡沫痰者,在给氧时,可通过50%~70%酒精吸入。
(3)氨茶碱0.25g溶于50%葡萄糖液40mL缓慢静注,切勿过速,以免发生休克和突然死亡。
(4)有呼吸衰竭时可给予安钠加、可拉明交替注射。有心力衰竭时,可使用毒毛旋花子甙K或西地兰。但无心力衰竭时不应使用,否则加剧肺水肿导致不良后果。
3.高山昏迷
首先应给予大量连续氧吸入,清醒后仍应间断性吸氧;反复肌肉注射可拉明1.5~3mL,每2~4小时1次,或与洛贝林交替使用;同时应及早使用甘露醇以减轻脑水肿。条件许可,待病情稳定后转至低处。
4.对精神症状的对症处理
随着躯体症状的好转,精神症状也会随着好转。但为了及时控制病人兴奋躁动,防止病人出现衰竭症状,可选用安定、氟哌定醇、奋乃静、氯丙嗪等肌肉注射。如病人有明显的幻觉、妄想,或较长时间的兴奋时,可进行抗精神病药物系统治疗。
自杀
自杀是一种与社会有重要关联的、极其复杂的现象,无论是对当事人及其家庭,还是对社会来说都一种可怕的悲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自杀是全社会的责任。
一、自杀的原因
造成自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客观原因;既有个体原因,也有社会原因。具体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的片面性和狭隘性自杀的发生与自杀者的认识水平密切相关。当人头脑中的信息加工由于依靠单向渠道简单化的推论,往往会导致谬误,产生片面、狭隘的认识。例如,有些人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可变性、模糊性和多样性缺乏了解,不能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和周围发生的一切,因而一旦在诸如学习、工作和爱情、婚姻生活方面遭到挫折,就会发生心理危机。2)个性心理品质不良自杀与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密切相关。
性格软弱、优柔寡断、抑郁低沉、意志薄弱、缺乏自信、自尊心和好胜心过强、追求完美、自我中心倾向严重、抱负和欲望脱离实际、耐受性差的人容易轻生,可以说,许多人的自杀是个人的“性格悲剧”。另外,存在比较严重心理障碍,诸如患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等神经症以及人格障碍的人也容易自我毁灭。
3)人生观、世界观不正确自杀与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也是密切相关的。有的人把个人的利益看作高于一切,把恋爱、婚姻、家庭以及其他个人生活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些人一旦遇到挫折或不顺心如意的事情,就会想入非非,怨天尤人,愤世嫉俗,看破红尘,产生厌世念头而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4)社会生活环境恶劣自杀与社会生活环境也是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环境是指家庭生活、人际关系、个人遭遇等。社会生活环境对人的生存、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它能改变人的个性,也能助长或抑制人的生存、发展。从心理机制看,恶劣的社会生活环境容易使人丧失自我扩张力,导致产生自卑心理、无力、疲劳、郁闷、萎靡不振,而这些都是自杀的前奏曲。
二、自杀过程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学观点看,人的心理活动总是要在其言行态度中反映出来,人的内心深处的痛苦是无法永远掩盖住的,自杀也总有些征兆会显露出来。自萌生自杀念头开始到实施自杀之间,总有个内心痛苦的深入和矛盾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不断地透露着自杀者心理活动的秘密,了解和把握这些现象及其规律,对于及时、有效地进行危机干预来预防自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杀心理过程一般划分为4个阶段:
1)萌生阶段自杀念头的萌生,往往是由于烦恼和苦闷所引起。这时,当事人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说些心酸断肠话,有时还恨声恨气、自言自语地说些稀奇古怪的话,这是自杀者心理的轻微表露。在这个阶段,当事人情绪上、言行上明显不安,工作和学习效率显著下降,生活无规律,表情呆滞,行动迟缓。
2)彷徨阶段在这个阶段,自杀者常常运用发散思维设想、想象、幻想,或者分析评价、考虑方案、权衡后果得失。在情绪上和举动上总是心神不宁、惶恐不安,时而恨怨万般、无限感慨,时而郁闷不语、洒泪叹息,进而性格变得孤僻、执拗,对别人的言行敏感、多疑。这些征兆反映出当事人内心冲突的激烈、痛苦的深刻程度。
3)决定阶段经过有关生与死的内心激烈冲突之后,当事人作出自杀的决定。其征兆表现出与以前明显的不同,表现如下:当事人赞美死,热衷于看伤感情绪浓郁的文学作品,以此作为精神慰藉,寄托愁哀思绪;当事人往往痴视着自己用过的东西和房间的一切,流露出告别人世的依依惜别之情;当事人独自在悄无人声的僻静之地木立出神,或忽然间跑到萧索冷落的曾有人自杀过的地方驻足停留,悄悄地为死做准备;对亲人的态度突然显得亲热、深沉、懂事,有时含情凝视着家人,希望和亲人多呆一会儿,然而却相对无言,默然而坐,他们用低沉的嗓音说了表示对不起年老的父母、年轻的弟妹类的话语,并买些礼物送给亲人,表达自己苦苦思念之情;急于处理身边的事务,为后事作交代。
4)实施阶段有的人在自杀前夕对任何事情都冷淡沉默,眼神呆滞;有的人在自杀前对后事还是多少放不下心,所以还是作些简单的交代和安排,然后默默地背着人去死;有的人在自杀前苦苦地挣扎,心在颤抖、在滴血。
总之,在自杀过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活动和外部表现,探索掌握自杀心理活动的规律,及早地发现自杀者的各种征兆,采取适当的外部干预和自救措施,是可以对自杀进行有效预防的。
三、自杀危机的解除
1)情感宣泄消极情绪的过度积累往往是迈向轻生的第一步。一个人在遭受挫折以后,离群索居、郁郁寡欢是十分有害的。这种闭锁性的态度只会徒增自己的苦闷、恼恨,并容易陷入不能自拔的恶性循环之中。为了解除内心的过度压抑,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此时,可采取合理的、适当的开放式方式,宣泄出受压抑的消极情绪,以求得外界的信息反馈。这往往能增强自我认识,获得信任感,从而缓解激烈情绪的冲击。情绪宣泄一般可分为自我随意宣泄和社会引导宣泄两种。自我随意宣泄,一般通过下述行为的施发,以完成内心情感的复杂变化,求得情感的平衡:攻击性行为(如打架、破坏财物、残害他人等)、言语性行为(如骂人、唠叨、大声唱或读等)、戏谑性行为(如大笑、大哭、玩弄爱物、恶作剧等)、麻痹性行为(如酗酒、抽烟、吸毒等)、自残性行为(如刀刺自身、痛打自身、以身撞击等)、代偿性行为(如唱歌、跳舞、听音乐、体育活动、与同遭遇的人对比等)。需要指出的是,情感的自我随意宣泄所产生的心理平衡是一时性的,而不是永久性的,而且常常伴有消极后果或反社会性质,因而需要作必要的指导,以便使个体能采用为社会所认可的方式进行情绪宣泄。
2)保持耐心克服悲痛心情需要时间,至于需要多长时间,就要看情形而定。一般说来,在伤痛的早期阶段,一个人通常会时而平静,时而悲怆,对于所发生的不幸仍难以置信和不知所措,随后会渐渐进入一个抑郁期,一连几个月都消沉沮丧,任何事物都会使他触景生情,想起自己的不幸。实际上,这些全是人们受到伤害和挫折之后的正常心理反应,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内消除悲痛的心情是不合实际的,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且要保持足够的耐心。
3)认识生活哲理,追求新的生活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苦难、艰辛、灾难、祸患。在逆境面前,叹息、悲伤、绝望是无济于事的,重要的是应该认识到生活的哲理,并进行有意义的生活追求。
四、自杀危机的外界干预
美国学者柯金认为危机干预的直接目标有5个:减轻当前的危险,诸如焦虑、迷茫、绝望;恢复自杀者与亲友间的联系;帮助自杀者弄清应该做的事;帮助自杀者挖掘自杀的根源;帮助自杀者建立和发展新的态度、行为和应付技巧。
如果一个人同时出现性格、情绪、行为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危险信号时,其自杀的危险性极大;即使只出现一二个特征也不能掉以轻心。遇到这种情况,可采取3项干预措施:要设法让其同他人结伴生活,避免其独来独往、个人独居;要引导、启发其情感宣泄,找其最能信得过或较亲近、有感情关系的人与之谈心,力争使其把委屈、怨恨、内疚、愤怒尽情地倾诉出来,以减少内心压力;要给予具体而有效的帮助,使其尽早摆脱困境,尤其是要帮助其建立和发展新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处理困难问题的技巧。
自杀者的临场心理状态是极为复杂的,但绝大部分人在自杀前的刹那间常有生死抉择的最后犹豫,意识清醒或意识蒙眬、模糊者都有,只是程度不同。生的欲望总是促使他们能为生存找到最后的一线希望,如在自杀前拨通公共的“自杀预防热线”或求助于自己的亲朋好友。无论是“自杀预防中心”的工作人员,还是亲朋好友,当接到自杀者的电话呼救时,应该对自杀者的最大愿望给予毫无保留的直接保证,这样做往往对有效防止事态恶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另外,还要运用心理诱导方式对自杀者进行劝慰和说服,设法使其考虑选择多种形式来解决问题,以争取救援时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救援人员来到自杀者身边的时候,他们常常否认或自责自己的求援行为,在外表上不表示欢迎,甚至说刚才打电话是愚蠢举动。对此,救援人员不应理会,应尽快与自杀者建立感情和语言联系,启发对方表达个人的自杀动机。如果对方缄口不语,则仍有自杀的可能;如果对方愿意对话,说明求死冲动已经缓解。接下去要做的就是发动社会、工作单位、亲朋好友对企图自杀者做工作,与其保持密切的接触。要对自杀者提供切实有效的生活指导和帮助,使其树立生活的信心。
五、自杀的长期预防
1)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认识水平,避免认识上的错误和片面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人生观,刻苦学习科学的理论知识,要懂得正确地看待人生,尤其是要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困难,这是预防一切自杀的根本措施之一。
2)要促进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出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及其社会适应能力,这也是预防自杀的根本措施。
3)要优化个体的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是人的个性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变化的基础,因此要关心、调整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人际关系,提倡友爱、扶助精神,使青年人情绪安定,生活愉快。同时,为了挽救自杀者,要实施社会福利政策,设置援助性质的专门机构,如:生命热线、心理危机干预(救援)中心等,对有自杀倾向者进行有效疏导和帮助。
酒依赖和酒中毒性精神障碍
一、概述
酒中毒是多因素导致的疾患,受机体生物、生理特点以及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因素综合影响。
饮酒后,酒精的效应并不全部依赖于一个人饮用了多少数量的酒,而在于有多少酒精被吸收于血液之中,一般来讲吸收的比率越快,数量越多,酒精的效应也越大。酒精在血中保留时间越长,它的效应也越低。被吸收的酒精几乎全部在体内破坏,约10%由呼吸道和尿中排泄。酒主要在肝脏经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代谢,前者将乙醇氧化为乙醛,后者将乙醛氧化为无害的醋酸。醋酸进一步氧化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每一个体每分钟氧化酒精的量几乎是恒定的,只略受浓度的影响。不同个体的氧化系数有波动,但一个70kg的人平均每小时氧化10~12.5mL酒精。酒精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剂,在急性酒中毒时,大脑皮层内抑制过程减弱,皮层下兴奋,表现言语兴奋、酩酊状态。脑的最高级而最易被干扰的功能主要是抑制性的,因而酒精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可减弱诸如犹豫、谨慎和自我批判等特性。中等剂量的酒精常常使人变得更加外向,因而加强了自我表现的愿望,使人易将这种效应错认为是加强了精神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