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弦歌盈耳
46945400000095

第95章 岁月成长(1)

从师大到北京

◎刘献阳

从师大到北京,读书、读事、读世界。

这是我参加福建师范大学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北京素质拓展之行的格言。105年来,师大人一次次从母校出发,用读世界的精神,闯出天地。我们是师大的孩子,忙着旗山脚下象牙塔的故事,当我们走出去,身上“师大人”的标签就鲜艳起来。在北京见到了亲切的校友,他们也是师大的孩子,叶落花开,在远方是否会想念长安山下的一脉清泉、一棵相思树?他们从未忘怀自己是光荣的师大人,要不,怎会有这样一次旅行,在我们的人生记忆里,镌刻进他们的身影,让当年与现在,弦歌传唱。

亲历优秀

一个白昼,动车带我们疾驶到北京;一个夜晚,乘车穿梭于璀璨京城,北京夜色里那些带着“中国”字样的招牌,庄严宏伟,恍若华梦。

翌日,我们展开此行的第一站:北大清华。我们的校友钟惠波老师组织了和清华团委老师、学生会干部的座谈会。座谈会中,清华学子不凡而又得体的谈吐令人记忆犹新,学生会副主席虽工科出身,却透露出令人赞叹的人文素养;还有学建筑的同学,会拉小提琴,又是足球队队员……有一种感受来得非常自然——优秀!在下午,我们又跨进北大。一进入北大团委会议室,视觉即被墙上五彩斑斓的大幅计划表格所吸引,这是北大下一年度的团学工作计划,各组织、各月份渐次展开。与北大人的交流,娓娓道来的都是轻松和洒脱,和同伴悄悄说:还真是自由开放、兼容并包!一天的行程迅速点燃了我们对于北京的喜爱,也让我们回味着几番的震撼:一个人,一个组织,到底可以优秀到什么程度?我明白了,进步之最大推动力,应该是“见贤思齐焉”。

晚上,在北大芍园,我们受到了安排本次行程的校友的亲切接待,他们中很多都是名校的教授和知名学者。言谈举止间,倍感热心和关爱。还记得,蔡志强教授说,这里是北大,大家不要有距离感,要相信你们是优秀的!你看,我们都是师大毕业的,我们可以在北京闯出来!

没错,这是我们在北京的第一课,认识到差距是我们的第一感,而第二感则是:我们也可以变得像他们一样优秀!

感悟校友

来北京你可以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来,但是参与到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最大的不同,在于你会遇见很多大师。他们用数十年的阅历和智慧,给你的人生以道义信念的滋养。

第一位触动我的就是师大走出去的北大哲学系的陈少峰老师。他说学问是要有用的,即要做应用哲学,把人们一贯认为僵化的东西活生生地用起来,增进吸引力和学术生命。最难能可贵的是,陈老师还给予我们一些箴言,鼓励我们提升生命的高度。还有北大中文系的陈晓明教授、首都师大的王光明教授,他们分别为现当代文学和现代诗学的大师级人物,这样近距离地接触,让人欣喜而折服。最让我喜悦的是,陈晓明教授还就我的格言“读书、读事、读世界”,谈了做人、做学问的看法,让我受宠若惊,深受鼓舞。

北京校友们的成就领域广泛,除了政界、学界,还有很大一块在商界。北京商会作为联系在京福建企业家的机构,热情欢迎了我们,深感京闽亲情浓浓。比如整个活动就得到了御茶园集团的慷慨支持,董事长陈昌道师兄毕业于师大数学系,同时也是我的寿宁老乡。我们还了解到中宇卫浴刘清建师兄从事数十种工作、历经商海打磨的成功经验,令我们感动的是,师兄还特地准备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对我们不吝教诲。

师大人在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秉承的信念和精神,一切成就来之不易,但是皆有可能。这就是他们的心路历程吧。

弦歌再聚

从师大到北京,有太多的爱和感恩需要回报。7月9日,是福建师范大学北京校友会建党90周年座谈会举办的日子,也是两地师大人的盛会、我们此行的总结和展示会。精心筹备,热情演出,我们期盼着把我们连日来的收获和感恩传达给校友。在准备间隙,我拿起相机记录了队友或是练习主持或是配合台词或是深情练唱或是紧张修改PPT的镜头。相机还记录了另一边的温馨场面,当年年少轻狂的师大学子,而今已是功成名就的师长,欢声笑语,青年往事、阔别重逢的种种感动,都被我用镜头记录了下来。演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大家被我们一下带回到了读书的时候,恰似“梦回长安山”。

出乎意料,校党委罗萤书记在演出一结束就走上了舞台和我们亲切握手,难以忘记书记的话语和微笑。欢送宾朋后不久,书记再一次回到我们身边,围坐一桌。言谈间,他感慨地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福建师范大学吗?”大家尝试着回答福建师范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拥有仓山和旗山两个校区等校情。但书记微微一笑,幽默地说:“这个回答只能得59分哦。”为什么呢?他说,从历史上看,师大沿革了多所高校组合发展至今,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同时,从现实来看,师大现今办学模式多元,又是当代高等教育的模式的缩影……师大的下一个百年,必定是改革的百年!书记说得很认真,我们也听得很认真。这是一堂师大人才能领悟的课,感谢罗萤书记,就像队友们的朗诵那样:我们真的爱您!

青春未央

北京之行,是我一生的转折点!铭记所有的感动,让我用未央的青春来证明、来践行我的青春使命!百年新学府,共度好时光,做一个师大人,真好!

(刘献阳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两代人和师大的情缘

◎姚晓东

不知不觉,来师大已经快一年半了。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貌似和师大的情缘只有那么短短一年半。其实不然,自从我一出生,我就和师大有着莫名的情缘了。幼年的我就已经有了对师大的模糊印象了,当时也不知道来福州的第一站就是师大。来福州读书前,我来福州待在师大的时间也是最多的。请你听我细细道来其中缘由。

在我出生前,我们家就在村子里小有名气了,那是因为我们家出了两名大学生,我大姑和小叔,都到师大来读书了。而且我姑姑还是一名女大学生,当时完全可以上我们村头版头条的新闻了。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我爸作为家里的长子,很多家务都要他的帮忙,所以他并没有上师大来。

师大是一个美好的地方,我们家里很快新添了两名与师大有关的人,那就是我姑丈和婶婶。我姑姑虽然不是和我姑丈在师大相识相知,但是他们都在师大工作了一段时期,担任了几年师大的教学工作,结婚后我姑姑也一直坚持在师大工作。姑丈是一个学历史的老师,他总是满腹经纶,对于他的意见我们家都会认真思考借鉴。其实我们家对待每个人的观点也都是很认真的,只不过会更认真对待姑丈的话。

而我的叔叔和婶婶则是有着一段难忘的恋爱记忆。一个是体科院受欢迎的男生,个子一般可是身体和学习特好;另一个只是一个在师大上专科的普通女生,但是他们的偶然相遇却注定了情缘。更为有趣的是,两人竟然还是来自同一个村子。当时,十来岁的我和我的表妹还当了他们婚礼的花童。从村子一头到另一头的婚礼队伍,迎来了许多村民的驻足观看,家里还办了丰盛的婚宴……

这样的情缘并没有结束。十几年后,我也来师大了。其实原先并没有想过来师大,一直抱着要到省外闯闯的想法。貌似本人是本一征求批进了师大,我很感谢师大能在前面7所大学拒绝的情况下接收了我。我爸没有任何说法,但我觉得他还是蛮受安慰的,这次是送他自己的儿子到师大,他再一次扮演了师大的家人。也许冥冥之中有着某种力量把我带到这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府。我没有去体科院,没有去社历院,也没有去经济学院,我来到了地理科学学院,但是我很高兴,我来到的院系总是充满着历史与未来的气息。现在的师大本科生对于师大旧校区的记忆已经很少了,但是我一有机会就会往旧校区跑,我觉得那里的一草一木、一步一景也许都与我的姑姑和叔叔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里有他们的记忆。而且步行于旧校区,给我的感觉总是有一种书香气息、一种古色古香之味、一种心灵共鸣的感觉。

情缘还在缔结。过了一年,当新一批的师大学子来的时候,我又看到了一个如此熟悉的身影,那就是我的表妹。她从小就生长在师大,上过师大附小、师大附中,再到现在的师大,我觉得她就是一个完全的师大人。当我发觉这一切的时候,发现自己也正在成为一个师大人。我的姑姑在师大图书馆,叔叔在师大二附中,表妹在外国语学院,我也在师大……在师大,我们各自为自己的生活、学习忙碌着。就在这样普通的生活中,我们成长了、快乐了,我们发现自己成为百年师大的一份子时,心中倍感喜悦。即便我们不起眼,但是我们与师大的情缘永远不会变。

师大就要105岁了,但是她不是老了,她还会向前成长,更富有底蕴、更加有魅力、更加有活力。作为师大的一份子,我们也要不断向前发展,创造我们美好的未来。我想,以后师大便是我们家族最经常谈论到的,可以是茶余饭后的话题,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对象。

(姚晓东地理科学学院2010级)两代人的师大情怀

◎纪鹭薇

几年前搬家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一枚校徽,白底的长方形牌子上是红色的“福建师范大学”几个字。儿时的记忆便由此勾起。

在我还未上幼儿园之前,母亲在福州上学。那时候并不知道大学是什么,只知道每年她放寒暑假,在部队的父亲会请假回家,骑着自行车带着我穿过颠簸的小路,来到公路边,等候母亲的归来。那时候年纪尚小,记忆不深,却总会记得每年那么几次接送的过程,印象深刻。后来长大了,听妈妈讲述年轻时的往事,才知道,怀揣理想的她,在工作7年并生下我之后,毅然选择进入师大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大学毕业后,母亲就回家乡的中学任教。于是,每每闲暇时,她便开始跟我讲起她在大学的日子。而我自然听得津津有味。

母亲上大学的时候,新校区还未建起,旧校区位于仓山。那时,仓山校区的路远不及新校区的平坦,从大门通向教学楼和宿舍区的路是一条非常陡的斜坡,于是,上学的日子,即使大家都有辆二手的自行车,多数时候都是推着上去的,很少有机会骑着……

一开学,是一个月的军训,徒步翻山越岭,到达靶场打枪。母亲说,自己那时候还是神枪手,一枪一个准儿。

然后,紧张的大学生活在军训之后就真正地拉开了帷幕。

学校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年轻人的世界也总是充满着欢乐与各种奇思妙想。那时的同学们都非常的团结。有些时候,老师会突击检查上课戴校徽的情况,未佩戴校徽不让进课堂。上课前老师站在楼梯口检查,那情形就跟上飞机安检一样,检查一个放行一个。这种时候总是让人措手不及的,一瞧戴校徽来上课的同学寥寥无几,犹豫间已经有戴校徽的同学急匆匆地先进了楼上教室,转眼间就有用纸包好的校徽从楼上窗户扔了下来,外面的同学接住校徽,戴上,进了教室,再扔出来……如此循环往复,最后,他们实现了用几枚校徽把全班六十几号人安全送进教室的壮举。

每到期末,她们全都往图书馆跑,自习教室自然就挤满了人。那时候,她们跟老师关系好,就会跟老师借实验室的钥匙,和几个同学躲在实验室里,关上门复习。冬天天冷了,把大衣裹在脚上,把脚跷到椅子上。带上方便面和热水壶,一整天就窝在里面,晚上再回宿舍休息……

当然,宿舍的生活也很有意思。每晚的卧谈会是必要的。每次楼管阿姨来踹门喊停时,声音很大,踢第一间宿舍门时,后面的宿舍都听见了,立刻闭上嘴巴……所以那个时候,遭殃的总是第一间宿舍的人。

我母亲那个时代,经济不发达,大家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所以,她们宿舍会集资买一箱方便面,在箱子上开个口儿,每拿一包自觉投五毛钱,然后等一箱吃完了再用箱子里的钱再买一箱……这想法在当时可真是够前卫的。

使我印象尤为深刻的还有这样一件事。女生宿舍遭小偷,女同胞们受了惊吓。为了保护女生的安全,辅导员一声令下,全班男生齐上阵,两人一组每晚轮流守候在女生宿舍楼梯口的隐蔽处。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整整一个月,男生们虽然忍受了蚊虫叮咬和睡眠不足,却始终毫无怨言……

从小到大,每每听到这些往事,都会令我对大学产生向往,我多么希望自己的大学生活也能像妈妈的那样精彩。

而我母亲,除了向我讲述她的大学趣事之外,最常提起的却是师大的图书馆。每当提起师大图书馆,妈妈的脸上总是写满自豪。她会非常投入地跟我描述图书馆有多么多么的大、里面的藏书有多么多么的多,而且还一脸享受地回味着在这座图书馆里所看到的书籍、所获取的知识。有时,甚至还会一脸懊恼地叹息当时没能多看些书。母亲不厌其烦地向我讲述着关于师大图书馆的一切,使我开始对这所学校、对这学校的图书馆产生了好奇。

转眼间,我已不再年幼,已经到了迎接高考的年纪。当我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时,选择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成为我的首要任务。也许是因为母亲一直以来的无形引导,让我在第一时间就把师大作为自己的高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