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援助-应对校园心理危机
46944800000049

第49章 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4)

2.厌恶法厌恶法又称为处罚消除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发展出来的。根据该理论,我们知道来自学习过程中的副强化作用可以消除原有条件反应,通过惩罚手段可以阻止或消除当事人原有的不良行为。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帮助当事人把要消除的症状(又称为“靶行为”)与某种使之厌恶的或惩罚性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条件的作用,从而达到消除或减少不良行为的目的。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危机事件后所产生的物质滥用(抽烟、酗酒或药瘾)以及矫正强迫症、性变态等不良心理行为。

厌恶法常采用疼痛刺激(如用橡皮圈弹自己产生痛刺激或电刺激)、催吐剂和令人难以忍受的气味或声响刺激,使这些刺激与不良心理行为发生联系,从而抑制、消除这些行为。

3.条件操作法条件操作法又称为奖励强化法或代换券疗法,这种方法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设计出来的,目的是通过强化(即奖励)的方法形成所期望出现的良好心理行为。在当事人出现某种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马上给予奖励,从而使该行为得到强化。

在心理危机干预中使用条件操作法要注意这样几点:一是当事人要愿意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二是行为改变的目标设置应有阶梯性,即要设置一系列能不断接近理想目标行为的阶段性目标;三是要设定提醒机制,即能及时提醒当事人要达到的目标,这种提醒机制可以是外在的(如心理干预人员、教师、家长或朋友的提醒),也可以是内在的、自主的(如自我设置的座右铭、制定的契约等);四是强化物(奖励、代换券等)应当是当事人自己设定的,最想得到的。

4.模仿法模仿法又称示范法、观摩法,这是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发展出来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有许多复杂的行为是不可能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或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作用来加以控制或改变的,而要通过观摩、示范或学习,要通过模仿才能获得。我们知道,现代人的很多行为都是从电视、电影、表演甚至广告中学来的。这里有正面的效应,也有负面的影响;有主动的学习,也有被动的潜移默化。“流行”就是模仿的结果。

利用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干预和辅导人员可以设计一些过程,使当事人有机会得以通过模仿学习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或用适当的行为取代不适当的行为。如让有交往恐惧的当事人观看人们的交往录像,或听人们对话的录音,或由心理辅导人员做示范。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干预和辅导人员要和当事人共同讨论所见所闻,尤其要讨论应该怎样做等。然后让当事人模仿其中的角色和行为,辅导人员给予不断的肯定、鼓励和支持。这种模仿学习属于被动模仿学习,还可以让当事人直接参与类似的活动,进行主动模仿学习。

四尧情绪疏泄治疗的理论与方法

渊一冤关于情绪和情感

1.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简明心理百科全书》是这样定义情绪和情感的:情绪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人对这种关系进行反映的形式又是内心的体验或感受。所以也可以说,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情绪和情感虽是同一类型的心理活动,但两者也有区别。

情绪一般是与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它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短暂性。情感则一般是与人的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它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感的产生都伴有情绪的反应,情绪的变化又往往受情感的支配。所以情绪和情感又是密不可分的。

情绪和情感都具有两极对立的特性,即任何一种情绪和情感都可以找到与它相对立的情绪和情感,或者说任何情绪和情感都可以按照对立的性质两两配成对。如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都能引起人的肯定的、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与人的需要相对立的事物则会引起否定的、消极的情绪和情感。除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的情绪和情感之外,还有紧张与轻松、激动与平静以及强与弱的两极对立。”

《牛津英语词典》将情绪定义为:“任何心理、感觉、感情的激动或骚动;泛指所有激烈或兴奋的心理状态。”

《现代汉语词典》将情绪定义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将情感定义为:“对外界刺激肯定和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情绪和情感是指人的感觉及其特有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状态以及行动的倾向性。情绪一般是与人的自然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人的自然需要包括饮食的需要、御寒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等,它们引起的情绪通常是浅层的、表面的心理活动。情感一般是与人的社会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有与人交往的需要、尊重和被尊重的需要、爱和被爱的需要。这些需要能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内心体验就是人的情感。情感是人的深层的、高级的心理活动。

2.人类的基本情绪人类的情绪和情感通常都是通过表情和语言来传达的。旧金山加州大学埃克曼教授发现,人类有四种基本的表情:恐惧、愤怒、悲哀、快乐,它们是全世界不同文化的民族都能辨认和区分的,包括那些未受电影或电视影响的未开化的民族。这就是说,这四种情绪带有普遍性。埃克曼把描绘精确的不同表情的人像呈现给不同文化的民族辨认,甚至给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荒凉海岛上的原始部落人辨认,结果发现,所有的人都能认出这四种基本表情。

所以,我们说:喜、怒、哀、惧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但人类的情绪并不只限于这四种。人类至少拥有数百上千种情绪和情感,这些情绪和情感或者相互渗透,或泾渭分明,或大同小异彼此混杂。如悲愤,就是悲痛中渗透着愤恨,在愤怒中通常又夹杂痛苦;如爱与恨是人类所拥有的两种对立的情绪和情感,但我们很多时候却能感受到爱与恨交织的情感。人类还有许许多多微妙的情绪和情感,甚至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人类的语言在表达人类的情绪和情感的纷繁复杂前实在是力不从心。

下面是一位美国专家对情绪的分类(戈尔曼,1997):

(1)愤怒:狂怒、激怒、恼怒、愤慨、苦恼、烦恼、烦躁、刻毒、愤恨、怨恨、仇恨、敌视,走到极端则是恨之入骨与暴力。

(2)悲哀:悲伤、难过、阴郁、忧郁、多愁善感、自怜、寂寞、沮丧、绝望,到极点则是严重的抑郁。

(3)恐惧:焦虑、疑虑、忧虑、忧愁、紧张、警觉、惊恐、慌乱、急躁、畏惧、坐立不安、恐怖、直至病态的恐惧症、恐慌症、恐怖症。

(4)快乐:幸福、欢乐、放松、自豪、兴奋、欣快、欣喜、狂喜、喜悦、欢天喜地、感官快乐、心满意足、怡然自得、逍遥自在、随心所欲、欣喜若狂,以至极端的狂躁。

(5)爱:寸草春晖、舐犊之情、敬老慈幼、相濡以沫、温情脉脉、一见倾心、心心相印、情投意合、情真意切、亲密无间、肝胆相照、生死与共、忠心耿耿、敬重仰慕、痴迷眷恋、无私关怀。

(6)惊奇:震惊、惊讶、惊异、奇怪。

(7)厌恶:轻蔑、鄙视、藐视、憎恶、反感、讨厌、嫌恶。

(8)羞耻:内疚、窘困、羞愧、羞辱、屈辱、懊恼、懊悔、悔悟。事实上,这并不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对情绪的分类,还有许许多多人类的情绪情感似乎很难归入这些类别。如嫉妒是愤怒混合着悲伤与恐惧的情绪,该如何划分?希望与信念、勇气与宽恕、确信与沉着这些美德该属于哪一类情绪?还有我们通常所说的缺点,如疑神疑鬼、骄傲自满、消极懒惰、麻木不仁或者闲散无聊又当如何归类?

渊二冤情绪产生的基本机制

1.情绪产生的生理机制

人的情绪的产生、反应、记忆和表现是由人的大脑所控制的。人类的脑是数千亿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组成的一个结构极其复杂的器官,它加工人类感官传入的所有信息,形成思想、激发情感,组织复杂的适应行为,创造文化。根据现代生理学的研究,人脑中掌管人的情绪的部分主要是脑杏仁核。

人脑杏仁核是一个形似杏仁的神经细胞核团,位于大脑边缘系统圈底部,脑干的上端。它共有两个,分别列在脑的两侧。人脑杏仁核比所有其他灵长类动物的都大。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海马回与杏仁核是原始嗅脑的两核心,然后演化出旧皮质及新皮质。现代人脑的这些边缘结构主要承担了学习和记忆的功能,杏仁核则专管情绪事务。如果将杏仁核与脑的联系割裂,其后果是一个人完全不能评估事物的情感意义,这种情形被称为“情感盲”。

杏仁核不仅与各种情绪有关,所有的激情、狂怒等情感的爆发也依赖于此。动物被切除或割裂了杏仁核,就不会恐惧、发怒,没有了竞争或合作的动力。人类特有的一种情感标志-流泪,是杏仁核及邻近的扣带回结构所激发的;拥抱、抚摩或任何安慰则能舒缓这同一区域,制止哭泣。没有了杏仁核,就没有了抚慰悲哀的眼泪。

科学研究显示,人在感知到事物的最初千分之几秒时,大脑不仅能无意识地理解这是什么,还决定了是否喜欢。这表明人脑中的“认知无意识”既能识别所看到、感觉到的事物,又能对其进行评价。可见情绪自有自己的一套生理反应系统,可独立于甚至优先于理智中枢的反应。人的这种本能性的反应又和人的生活经历与感受相结合,就会形成各种不同内容和不同层次的情绪与情感。

2.情绪的记忆

人的情绪可以被储存在杏仁核内,这叫做情绪记忆或无意识观点。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人不仅能记忆曾经感知过、思维过或操作过的事物,也能记忆曾经体验过的情绪。过去的研究认为记忆是由脑部的海马回进行的。现在的研究结果是,海马回保存的是枯燥的事实,杏仁核则为之存储了伴随事实所发生的情绪味道。人们对过去曾经有过的情绪体验,并不完全随情境的变化而消失、磨灭,而会在头脑中留下痕迹。通常会在某种相同的情境的刺激下,在记忆中重新再现当初的情绪体验。大脑采用极简单但也很巧妙的方法使情绪记忆深深扎根:生命遭受威胁的危急关头,正是神经生化警戒系统启动,肌体做好“战斗或逃跑”反应准备之时,同时在记忆中烙下了鲜明的印记。应激之下(处于焦虑、狂喜或极度兴奋时也是这样),脑发出的神经指令直达肾顶部的肾上腺,激活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给肌体填充能量,提高战斗力。此类激素通过迷走神经激活接受器,迷走神经传输脑的指令以调节心率,同时被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引发反馈回大脑。上述信息主要传输到杏仁核,激发其中的神经元以通知其他部位强化对正在发生的事件的记忆。

3.情绪引起的生理反应

人类每种情绪反应都有其自己独特的功能,并各有其不同的生物特征。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来探视人类的肌体和大脑,当代脑科学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发现促使人的肌体做出不同反应的情绪的生理机制:

(1)愤怒时,血液涌向手部,便于抓住武器,击打敌人。此时心率加快,肾上腺素类激素分泌猛增,以产生强大的能量,应付激烈的行动。

(2)恐惧时,血液流向大骨骼肌,如流向大腿,以便于奔跑;脸部则因缺血而变得惨白,同时会有血液流失的“冰冷”感觉。可能一瞬间,躯体僵化,也许是争取时间来衡量躲藏是否为上策。大脑的情绪回路中枢激发大量激素,使躯体处于全面警戒状态,一触即发,密切注视逼近的威胁,随时采取最佳反应行动。

(3)快乐时,大脑中枢抑制消极情绪的部位激活,产生忧虑情绪的部位则沉寂,准备行动的能量增加。不过,除这种静止状态外,并无其他特殊的生理变化,这将有利于人的肌体从消极情绪的生理激发状态迅速恢复正常。这一机制不仅可使人的肌体以逸待劳,而且还有养精蓄锐之意,可随时迎接一切挑战。

(4)爱、温柔、性满足则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在生理反应上恰好与恐惧和愤怒引发的“战斗或逃跑”生理反应相反。副交感神经系统主要是放松反应,使整个肌体处于一种平静和满足的状态,乐于合作、积极配合。

(5)惊讶时,眉毛上扬,扩大了视觉的搜索范围,视网膜上接收到更多的光刺激,可获得意外事件的更多的信息,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事件性质及策划最佳行动方案。

(6)厌恶时,上唇扭向一边,鼻子微皱。这种表情几乎全世界的人都一样,这明白无误地显示:某种气味或行为令人恶心。达尔文认为这是为了关闭鼻孔,阻止吸入可厌气味或欲张嘴呕出有毒食物。

(7)悲哀的主要功能是帮助调适严重的失落感,诸如最亲近的人逝去或重大的失败等。悲哀减退了生命的活力与热情,对消遣娱乐已全无兴致,继续下去变成抑郁,人肌体的新陈代谢也因之减慢。但这种回撤给自身提供了一个反省的机会:悲悼所失,细嚼生命希望之所在;重聚内在的能量,重整旗鼓,从头再来。

4.情绪产生的环境因素

每个人的脑构造是完全相同的。那么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同样的人对不同的事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与人的心理素质有关。不同心理素质的人对同一事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大体上说,生活中凡是愉快的情感体验都能造成积极的情绪。生活中凡是能造成不愉快的、消极的情感体验的事件,都可能是导致精神压力的因素。一般说来,引起不愉快的、消极的情感体验越强烈、越持久,对人的心理造成的精神压力也越大,引发某些身心疾病的几率也就越高。

重大生活事件会引起人的心理反应,这又叫做心理应激过程。加拿大生理学家汉斯对应激做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有名的应激学说。他指出肌体在各种外界刺激的作用下(应激源),会产生相同的、非特异性的应激反应,称之为“全身适应综合征”。

这种反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期叫做警觉反应期,会出现生理变化的一系列反应。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心率和呼吸加速,心肌收缩力加强,血液向脑部和肌肉转移,使肌体处于“战斗或逃跑”的准备状态。如果刺激继续存在,便进入第二期,即抵抗或耐受期。这时脑垂体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肌体对各种刺激的抵抗力增强,防止身体由于反应过强而使身体受到伤害。但如果遇到超强度的刺激或持久性的刺激,并且不能及时去除,肌体的反应就会进入第三期,即衰竭期。此时会出现各种营养不良的症状,器官和组织功能逐渐趋向衰竭,肌体的抵抗性适应不能继续下去,肌体会遭到损害、疾病甚至死亡的威胁。上述各种生理变化并非完全相同,也不是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可见到。反应的强度和类型常常受到个体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