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谨慎小心地处理自杀危机事件是非常关键的。我们不仅要处理好已自杀的学生的善后工作,还要在校园里开展自杀事件后的心理危机干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处理自杀事件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更好地保护青少年学生。自杀心理危机干预的最基本的目标就是预防更多的自杀。儿童和青淤张志群、郭兰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Vol.)17No.12。于陈薇、李芳健等:《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3月第26卷第3期。盂2006年2月8日《金陵晚报》。
少年会模仿他们同伴的自杀行为,这种现象被称做“自杀群”或者“传染性自杀”,有自杀死亡事件发生的学校再次发生自杀的可能性达300%。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就指出了“自杀模仿因素”,而且青少年比成年人更易受感染。为什么会有传染性自杀或产生自杀群,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目前还并不是完全清楚。可能的解释是,由于青少年不可能完全理解死亡的终结意义,可能会认为自杀是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困难的一种方法,所以他们把所看到和听到的自杀事件作为了榜样。还有些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可能是由于曾受到过自杀者在生前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追随心理。
二尧关于自杀的引发因素和可能采取的方式
渊一冤国内关于自杀引发因素和可能采取的自杀方式的研究北京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开展了一个以社区为基础的研究项目“全国心理解剖研究”(2003),该项目对自杀与自杀未遂的方式、原因和危险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58%服用农药的自杀死亡案例中,75%服用家中存放的农药自杀,62%服毒后曾接受救治,但抢救失败。农村地区相当高比例的自杀未遂者使用致死性较高的工具自杀(主要是农药),这很可能是我国农村自杀率高于城市的一个主要原因。从女性自杀未遂率显著高于男性(女性与男性之比为2.9:1)的事实中,这也看出中国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一个主要原因。
该项研究的另一个重大发现是,在我国自杀死亡原因中,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有相当大的重要性;在自杀未遂原因中,社会因素相对更为重要。与国外有关研究结果相似,情感障碍-主要为抑郁症-是与自杀密切相关的精神疾病;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家庭矛盾是与自杀相关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了解与预防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有着重要意义。
(1)抑郁严重程度是引起自杀行为的特别重要因素。这提示其他诊断的抑郁成份(精神分裂症、物质滥用等)也更直接地与自杀有关。如果其他研究也可以证实这一点,针对各种类型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杀预防工作应着重于治疗这些疾病中的抑郁症状。
(2)研究发现1辕3的自杀死亡者和2辕3的自杀未遂者没有精神疾病。这一结果对长久以来形成的一种假设-几乎所有的有自杀行为的人有精神障碍-提出挑战,并强调预防自杀计划需要有助于预防或减少剧烈的人际矛盾的发生。
(3)引发自杀行为的模型中包含急性应激强度和慢性心理压力。这一点证实了在自杀行为发生的理论模型中,近期和远期因素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从而说明需要针对两种不同的危险因素制定不同的预防措施。
(4)研究没有发现导致自杀的特殊生活事件。因此,预防自杀工作应着重于降低负性生活事件导致的心理累加效应,而不是仅仅致力于处理某个具体的生活事件。
(5)多因素综合在一起增加自杀的危险性。自杀不是某一个因素单独造成的独特结果,因此,针对自杀的研究工作应少着重于寻找独立的危险因素,多着重于确定各个危险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着重于单一因素(如精神疾病)的预防工作不可能从根本上降低自杀率。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自杀预防工作应着重于高危人群-那些同时暴露于多个危险因素的个体。
(6)在农村地区控制农药的方便易得和提高医务人员急救水平可以显著降低中国的自杀率。
渊二冤国外关于自杀引发因素和可能采取的自杀方式的研究以下是美国青少年自杀方式和引发自杀行为的相关因素的研究报道。
根据美国自杀预防基金会(1998)报道,在美国,企图服药自杀的占自杀总人数的75%,其中不到1%是致命的。男性自杀者很少服药。美国加利福尼亚学校心理协会(1998)报道:“喝酒的青少年用枪自杀比其他自杀方式高5倍”。并且“每4小时平均有1个10-19岁的青少年用枪自杀。”美国自杀预防基金会还报道(1998),使用枪械自杀是10-14岁现在最常见的自杀方式。在美国,自杀方式的选择频率随着地域的变化如下:自缢:所有地区枪械:农村地区溺水:郊区跳楼:市区美国自杀预防基金会将能引发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概括为:
(1)以前曾有自杀企图。26豫-33%的青少年自杀受害者以前曾有企图自杀。
(2)物质滥用的历史。在所有成功自杀者中,大约30%是由于酒精因素引发。
(3)精神疾病。90%的自杀受害者至少被诊断有一种精神疾病,通常是抑郁症、物质滥用或行为失常。根据美国精神医疗研究所的研究(1998),有50多万15岁以下的美国青少年有严重的抑郁症。
(4)自杀意念影响(比如“传染性自杀”)。美国每年有7000-12000名青少年在家里有自杀倾向,尤其是当孩子的父母曾有过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时,青少年学生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国外的研究资料显示,“自杀或者自杀未遂者经常有重要的自杀行为的家庭历史。”另外,根据美国自杀学协会(1997)的研究,“自杀幸存者家庭成员不仅遭到所看到的自杀的心理创伤,而且他们自己也有很高的自杀倾向和情绪问题。”
(5)媒体中有关自杀的描述。比如,通过情感图片,新闻采访或者有关自杀的抒情诗。
(6)家里有枪。用枪械自杀是发展最快的自杀方式。在没有精神疾病的自杀者当中,那些家里有枪的人的自杀率比没有枪的家庭高32倍。
(7)有暴力倾向的人。
(8)无望感(包括对环境的困惑和对自我的怀疑)。
(9)巨大的压力感。比如,近期的失望,被拒绝或者陷于学业上的、法律上的困境。
(10)渴望成功的压力。
(11)经济方面的不稳定、生活贫穷。
(12)离婚、家庭重组。
(13)移居、搬到一个新的社区。
(14)家庭发生巨大变化。比如,家庭成员疾病或者死亡,父母婚姻冲突。
(15)遭受巨大的缺失。比如,亲人死亡,财富损失,社会支持的损失,等等。
(16)性别定位的困惑。
(17)幻想或想着死亡。
(18)文化事件。研究认为,一个社会的自杀率和自杀行为往往与它们是否被社会接受有关,尤其在文化和亚文化的领域里。
(19)生气或愤怒导致对自己和他人的失常行为。心理分析方面的研究表明,高度焦虑或高度愤怒更能导致自杀行为和伤害行为。
(20)学习无能。很多研究的证据表明,有学习无能问题的青少年更容易采取自杀行为。
(21)在同伴面前“失面子”。在一项题为《青少年命运和非命运注定的自杀企图》研究中(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学校心理学会,1995),研究者发现,对于那些自杀未遂者来说,下面这些因素是引发青少年自杀行为的最常见的原因:
(1)家庭不和谐(占59.4%,是女性和12岁以下的孩子最常见的原因)。
(2)与男朋友或女朋友吵架(占32.6%)。
(3)有关学业或学校的问题(占23%)。
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在对青少年自杀有潜在影响的因素排列中,下面这些因素被看做是“能够压垮骆驼背的稻草”,它们通常都能够直接引起青少年产生自杀意念:
(1)和父母吵架。
(2)两性浪漫关系的破裂。
(3)同伴交往问题或友谊问题。
(4)学业问题、师生交往问题。
(5)被拒绝、遭受羞辱或不合理的纪律处罚问题。各级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注意,不断增加的青少年自杀行为和学校中的一些不合情理的纪律处罚有关。在对待青少年学生恋爱行为的教育和处理上,很多地区和学校目前仍然采取的是严格管理和严厉处罚的手段,这也是引发青少年学生产生严重心理障碍和采取自杀行为的重要因素。当我们发现学生有这一类行为,而且一些行为确实超出了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的要求时,在行使教育和处罚行为时,一定要慎重对待,一定要在实施处罚之前通知学生的家长或监护人。
三尧关于自杀的危险征兆及常见的认识误区
人的行为总是受到人的情绪状态、认知方法和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对于产生了自杀意念的青少年来说,在采取自杀行动前通常会在情绪、认知和行为表现上有所变化,会产生一些旁人可辨识的自杀危险征兆或自杀求助信息。有自杀意念的人的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关系如图4-1:
认知(绝境)
情绪(抑郁)行为(自杀)
图源原员
有自杀意念的人在认知上通常会认为他或她所面临的困境(事实上的或想象中的)是绝境,是无法逃避的、无法忍受的、无法改变的、永无止境的。因而,他们认为,自杀是唯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自杀意念的人在情绪上通常会有孤独感、无望感、无助感、矛盾冲突感,以及希望马上结束自己的痛苦感的愿望。有自杀意念的人在行为上会以极端的、无常的方式来表现,在语言上会以失意的、灰冷的词汇来表达。
渊一冤青少年自杀前在行为和语言方面的预警信息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下面的这些行为是所有学校管理人员、教师、父母、同学、朋友必须注意的他人所可能表现出来的自杀危险征兆:
(1)以前有自杀企图或自杀未遂的行为。
(2)说过自己要自杀,制订自杀的计划和方式。
(3)想着或者讨论自杀,收集与自杀有关的方式并与人探讨。
(4)把事情安排有序,如分配个人财产;把自己珍贵的东西随意送人。
(5)使用或增量使用可以成瘾的物质,如酒精或者其他药物。
(6)抓伤、划伤、砍伤自己的身体,或在身上做标记。
(7)忽视个人外表形象,持续厌倦,注意力不集中。
(8)突然发生的性格转变,或者反常地停止自己的行为;发生攻击性行为或闷闷不乐,或者突然从事高危险性的活动。
(9)流露出绝望、无助,对自己或这个世界感到气愤;将死亡或抑郁作为谈话、写作、阅读的内容。
(10)学业(或工作)质量突然显著恶化或好转,慢性逃避,或拖拖拉拉,或突然出走。
(11)出现与情绪有关的躯体特征,如进食障碍、失眠或睡眠过多、慢性头痛、胃痛、月经突然失调、对有趣的活动失去兴趣。
(12)反复玩破坏性的游戏或者重复不现实的游戏,无法忍受表扬或者嘉奖。
在语言表达方面,有自杀意念的人总是会和他人讨论有关死亡或者自杀话题,会与他人讨论自己现有的可以用来自杀的工具。
他们会直接地、反复地说出这样的话:
(1)我希望我已经死去!
(2)我再也不想活了!
(3)我该怎样死才能最好看?
他们会间接地、不分场合地说出这样的话:
(1)我所有的问题马上就要结束了。
(2)现在没有任何人能帮助我了!
(3)没有我,你们会生活得更好!
(4)我的生活一点意义也没有!
(5)我再也无法忍受了!
以上的危险征兆在一个人的身上表现得越多,越有在短期内采取自杀行为的可能。
渊二冤关于对自杀干预效能的一些误解
发现青少年学生有自杀意念,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能直接进行干预吗?干预会有效果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作为青少年学生的长者,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自杀意念所显示的严重性,同时,我们又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问题。
下面是一些比较广泛的、有关对自杀干预的误解和我们应该采取的基本态度:
(1)误解:谈论自杀的青少年不会自杀。
态度:谈论自杀或写自杀日记的青少年正处于危险中。那些谈论自杀的青少年事实上是希望得到理解和救助,是他们在生活上想要采取决定性的改变。
(2)误解:从认知能力和身体体力角度看,孩子没有能力成功执行自杀计划。
态度:青少年学生会考虑自杀,会威胁要自杀。他们中的大多数通常会采取跳楼、喝毒药、自缢、刀割、溺水、撞车或自焚。电视节目里也经常提供一些这样的典型或方法,而这些方式无需复杂的计划或者特别的体力。
(3)误解:自杀的青少年是真的想死。
态度:他们通常对死亡或生存充满矛盾的心理。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想用死来结束痛苦,但又希望某件事情或者某个人能来改变这样的状况,使他们能够继续活下去。
(4)误解:和青少年讨论自杀会诱导其自杀。
态度: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学生曾经有或已经有自杀的念头。和他们讨论自杀,实际上能帮助青少年学生消除思维上的疯狂或者情绪上的孤独,会带走孩子们的恐惧或悔恨,可以防止他们扩大自杀念头。成年人与青少年讨论他们是否抑郁,是否想到过自杀,对他们重新思考如何提高生命质量是有益的。与其“把念头放在脑中”,不如引导他们说出来,引导他们重新思考。
(5)误解:自杀是遗传或者命中注定的。
态度:某些人可能有自杀行为的基因遗传,如果祖辈有人曾自杀,而青少年显示出与祖辈同样类型的抑郁则是青少年自杀的一种很强的预兆。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青少年采取自杀行为是情境化的,情境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刺激。大多数青少年在自杀时是很矛盾的,在生存和死亡之间游移。因此,大多数自杀是可以预防的。
(6)误解:自杀有特别的时间。
态度:没有什么统计学的证据表明青少年自杀与星期几、季节或假期有关,或者和哪些特别的日子有关。
(7)误解:通常要自杀的人是没有自杀征兆的。
态度:国内和国际的研究都表明,大多数自杀者都会在采取自杀行为前向朋友、家庭成员表露出自杀意向。个别自杀者似乎没有任何要自杀的迹象,但事实是,他或她身边的人没有识别或者并不当真。现在的不幸是,大多数青少年学生会向朋友,但不会向成年人表露自己的自杀意念或自杀计划。一般情况下,这些同伴不愿意把这些有关自杀的信息与成年人分享。他们要么是因为不把这种自杀信息当一回事,要么是因为他们想要保护自己的朋友,或者希望通过这种保密的方式赢得友谊。
(8)误解:没有人能够预防自杀。
态度:通常,自杀被青少年理解为是“命中注定”的,是某些不得不发生的事情。但是就如我们在前面所分析的,青少年学生的自杀行为大多数是情境化的,大多数的自杀是可以预防的。但是,青少年不会注意到某些特殊的情境,认为自杀是命中注定的,所以不干涉,或者不采取措施来挽救可能自杀的同伴。
(9)误解:6岁以下的孩子不会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