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绝境求生存:如何在逆境中发现机会
46926500000033

第33章 知足常乐——绝境生存打好心态关(2)

司马昭可能是看透了刘禅的懦弱性格,倒也没杀他,还封其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赐绢万匹,僮婢百人。一日,刘禅亲自到司马昭府拜谢。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皆忿感,独有刘禅有高兴之色,司马昭对贾充道:“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于是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也许后世之人对于刘禅这一种生存之法大加贬斥,其实不然,在当时的处境之下要想活命,低三下四,打好心态关是最佳之境,更何况,没有做牛做马。

6、上山下乡当农民——范蠡全身而退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年军事谋略家、政治家。

范蠡早年与宛令文种一同赴越国,为大夫。越王勾践即位后,由范蠡主持军事,与主持政务的文种携手振兴越国。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越王勾践得到吴王夫差准备攻越的消息,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结果在吴越夫椒之战中,越军惨败。越国在生死存亡关头,范蠡提出了暂时屈辱求全的策略,主张用卑辞厚礼向吴求和,如不答应,就由越王亲自到吴国做人质。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告,休战撤兵,并允许越王到吴国做人质。于是,范蠡随越王入吴,为臣仆3年,备尝屈辱。一天,吴王夫差单独把范蠡找去,对他说:“勾践给我当奴仆,你何必还跟着他?俗话说,‘聪明妇女不嫁败亡之家,明哲臣子不跟国灭之君’。你若抛弃勾践归顺我,我就免除你的苦役,让你做大官。”范蠡跪下说:“感谢大王的好意。俗话说,‘亡国之臣,不取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言勇’。我是败国之臣,何敢再望富贵?还是让我跟着旧主为您服役吧。”吴王见范蠡意志坚定,只好作罢。3年后,放勾践、范蠡回国。

范蠡回国后,与文种等为勾践制定了结好齐、晋、楚,表面卑事吴国,暗中积蓄力量的兴越方略;同时实行“美人计”,将自己的爱姬西施送与吴王,以使他沉溺女色,分散精力。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迅速强盛,吴国则实力削弱。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范蠡、文种建议越王勾践乘隙攻吴。越军以两翼佯动、中央突破、连续进攻的战法,大败吴军于笠泽(今苏州南)。吴王夫差被越军长期围困,力不能支,见大势已去,就自杀而死。就这样,越国吞并了吴国。

为了庆祝胜利,越王勾践下令在国都内设置高台,大摆宴席,宴请各位有功之臣。

酒宴之中,众人难免得意忘形,到处是行酒猜令,整个高台是一片欢声笑语,好不热闹。只是越王勾践显得有些沉默少语,端着酒杯好久不喝一口,象有什么心事。

灭吴首席功臣范蠡十分敏感地捕捉到了越王的反常心态表现。他知道,作为一国之君所必有的猜疑之心又完全占有了越王的心胸。他现在考虑的已经不是什么共享欢乐,而是怎样确保自己的江山不更姓易名了。想到这里,范蠡不由地感叹道:“这说明大王不想把灭吴强国之功归于众人的努力,不想与大家共享欢乐。如若不及时引退,恐怕凶多吉少。”

第二天一大清早,范蠡便到宫中向越王勾践辞行。他对越王说:“臣下听说,君主犯了忧愁,臣下就要四处奔走,不惜劳苦,为的是解除君主的忧愁;君主受了污辱,臣下就该以死自责,不能苟且偷生。以前,大王您在会稽受到吴国的污辱,我之所以没有死,就是为了帮助大王雪会稽之耻。现在会稽之耻已经洗去,臣下的任务也已完成,特地来请求大王赐臣下死刑,以惩罚臣下使大王蒙受会稽之耻的行为。”

越王勾践表现出十分惊讶的神情,对范蠡说道:“先生为灭亡吴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劳,我怎么能加罪于您呢?”

范蠡紧接着说道:“既然大王赦免了臣下的罪过,就请大王给臣下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让臣下辞去官职,归老于江湖之上吧。”

越王勾践坚决不同意,他用毫无商量余地的口气说道:“我将与你平分越国,共同治理。如果您不答应的话,我就要杀了您的全家。”

范蠡心知越王勾践的真实意图所在,他无所顾忌地坚持要离越王而去。他说:“大王自然可以下令行施您的命令,可臣下仍然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第二天一大早,越王勾践见范蠡没有上朝,便立即命人到范蠡家中去请。谁知已经晚了,范蠡已于昨天晚上携带着家眷和金银细软远走他乡了。

范蠡对官海沉浮,洞若观火。他一语双关地说:“君行其法,我行其意”。不辞而别,驾一叶扁舟,入三江,泛五湖,人们不知其所往。果不出他所料,在他走后,越王封他妻子百里之地,铸了他的金像置之案右,比拟他仍同自己在朝议政。人走了,留下的只是一尊无害的偶像,可以崇拜,借此沽名钓誉。但对还留在朝中的功臣,勾践则是另一种态度了。

范蠡泛舟江湖,跳出了是非之地,秘密来到齐国。此时,他想到了有知遇之恩,且风雨同舟20余年的文种。他给文种作书一封,写道:“凡物盛极而衰,只有明智者了解进退存亡之道,而不超过应有的限度。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啄,鹰眼狼步,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

文种接到范蠡的信,恍然大悟,便自称有病不再上朝理政。但为时已晚。不久,就有人诬告文种企图谋反,尽管文种反复解释,也无济于事。勾践赐文种一剑,说:“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其三就将吴国灭掉,还有四条深藏先生胸中,请去追随先王,试行余法吧。”再看所赐之剑,乃吴王当年命伍子胥自裁之剑,这真是历史的一种莫大的嘲弄。文种一腔孤愤,仰天长叹:“我始为楚国南阳之宰,终为越王之囚,后世忠臣,一定要以我为鉴戒!”引剑自刎而亡。

范蠡早年师事越国理财大家计然,研习理财之道,深得其中奥妙。他到齐国后,因慕子胥之忠悃,叹为夫差所杀,于是取名“鸱夷子皮”(取子胥鸱夷浮江之意),改业务农。他想:越国用计然之策能图强称霸,我用此术也能齐家致富。于是,耕种于海边,不到多久,就积聚家产数十万。齐国人听到他很有才干,就让他做了相国。范蠡叹息说:“居家能致千金,做官累到卿相,一个普通人能这样,也算达到顶点了。久享尊名,终为不祥。”于是,归还相印,尽散家财,携带重宝,悄然离开,来到陶地,变更姓名,自称“陶朱公”。他看到陶地为天下中心,交通四通八达,便于交易,便弃农从商,居不多久,又致巨富,时人凡论天下富豪,莫不首推陶朱公。范蠡为官位居卿相,经商致千金,并得善终。反观吴越争霸舞台上的另外两位纵横捭阖之士伍子胥和文种的结局,同为智慧之士,只有范蠡才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大智者。

7、李泌不贪不恋,退隐山林自保

李泌(722~789),字长源,原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唐朝大臣,著名谋略家,唐代宗在位,召李泌为翰林学士,出为焚州刺史。唐德宗继位,召为左散骑常侍。后帮助唐肃宗收复京师。

唐肃宗收复京师后,李泌见肃宗。肃宗留李泌宴饮,同榻而眠。

李泌看张良娣受宠,宦官李辅国权力越来越大以及中书令崔圆三人向皇上进谗言,迫害自己,为了明哲保身,他决定退隐山林,在退隐之前,他决定尽最后一次努力,保全自己爱护的皇太子李傲。

当晚,李泌对肃宗说:“臣已略报圣恩,请准许我作闲人。”

肃宗说:“我同先生忧患多年,应与先生同乐,您为何要离去呢?”

李泌说:“臣有五不可留,愿陛下让我离去,免于一死。”

肃宗说:“何谓五不可留?”

李泌说:“我遇陛下太早,陛下任我太重,宠任我太深,我的功劳太高,事迹太奇,有此五虑。陛下不让我走,就是杀了我。”

肃宗说:“先生为何怀疑我,朕不是病狂,为何要杀先生呢?”

李泌说:“陛下不干杀我的事,我才敢请求归山,否则我怎么敢说?并且我说被杀,不是指陛下,是那五点原因。我想陛下,对臣这么信任,有些话尚且不敢说,等天下安定了,我哪敢再说什么?”

肃宗说:“我知道了,先生要北伐,我不听从您的建议,你生气了。”

李泌说:“不是,我说的建宁王一事。”

肃宗说:“建宁王听小人的话,谋害史长,想夺储位,我不得不把他赐死,先生还不知道吗?”

李泌说:“建宁王若有此心,广平王必怨恨他,可广平王每次与我谈话,都说弟弟冤枉,泪如雨下,况且以前,陛下欲用建宁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我请改任广平王,建宁王要是想夺太子位,必恨臣,为什么他认为我是忠心,对我更加亲善呢?”

肃宗听到此,也忍不着泪,哭着说:“先生说得对,我知道错了,但事情已经过去,我不想再听这事了。”

李泌说:“我不是追究以前的责任,是为了让陛下警戒将来。当年则天后有四个儿子,错杀太子弘,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次子贤内心忧惧,作《黄台瓜》词,想使天后感动,但则天后不予理睬,李贤被废后,死在贬所黔中。《黄台瓜》词这样说:‘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尤可为,四摘抱蔓归。’陛下已经摘了一个瓜了,千万不敢再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