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绝境求生存:如何在逆境中发现机会
46926500000030

第30章 随机应变——绝境生存的法宝(2)

樊哙一听、一面叫嚷着“让我进去和他们拼命,一面即提着长剑,拿着盾牌冲入营帐。只见他立于中央,身披斗篷,圆睁双目,气宇轩昂,威风凛凛。项羽吃了一惊,按剑问道:“来客是谁?”张良答道:“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见到猛士,高兴地赐酒和一大块猪肉给他。樊哙接过酒,一饮而尽,又把盾牌当案板,用剑切着生猪肉来吃。项羽赞许地问:“壮士还能饮酒吗?”樊哙答:“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好推辞的!”接着慷慨陈辞,指出刘邦先入咸阳,未称王号,还军霸上,等项羽到来,如此劳苦功高,未给封赏,反而听信谗言,这无异是步亡秦后尘,完全不可取。项羽听后无话可说,请樊哙坐下。

刘邦借机起身入厕,离开帐席,同樊、张商议该不该即刻便走。樊哙决然说:“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哪里顾忌那么多!”刘邦沉思半晌,说:“只有这么办了,我从小路急回霸上,先杀了曹无伤这个狗贼。”

张良估计他们已走远,这才入帐辞行,对项羽说:“沛公酒量小,喝醉了,不能亲自前来辞行。他先回去,现在可能已到霸上了。托我奉上白璧一双,恭献给大王;玉斗一双,赠给亚父。”范增将玉斗丢在地上,用剑打破它,气愤地说:“这个小子不足以相谋,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必定是沛公。”

项羽接过礼物,默然不语,心里若有所失。他有些后悔,隐隐约约地意识到:我这是放虎归山了。

4、见机而变,李广“假”招镇匈奴

汉景帝在位时(前156年~前143年),匈奴大举入侵上郡(今陕西省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皇帝派了一个宦官随“飞将军”李广训练军队。一天,这个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奔向前方,遇到3个匈奴人,就和他们打了起来。这3个人转身射箭,射伤了宦官,并把他带去的骑兵几乎都射死。那宦官急忙逃回李广那里。

李广断定这3个人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就带领100多名骑兵,飞也似地去追赶那3个匈奴人。走了几十里,才追上那三个徒步而行的匈奴人。

李广命令部下左右散开,从两边包抄过去。李广拉开弓,只两箭就射死2人,剩下的一个被活捉了。一审问,果然是匈奴的射雕人。李广喝令把俘虏绑在马上,正准备回营,远远望见几千个匈奴骑兵飞奔过来,那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但是,那匈奴将领见了李广他们百来人,以为是汉人的诱敌疑兵,恐怕中了埋伏,立刻上山列下了阵势。

且说李广的骑兵见了对方,也大吃一惊,都想掉转马头往回撤退。李广阻止道:“匈奴人不敢攻击,反而防御,这说明他们不知我们的虚实。现在我们离开大军有好几十里路,如果慌张逃跑,他们追上来一顿乱箭,我们马上就会被杀光。如果我们留下来不走,敌人一定会认为我们在施诱兵之计,那就绝对不敢来攻击我们。”李广接着命令部下向前进发,直到离开匈奴阵地约二里远的地方停了下来。

李广又命令大家都下马,把马鞍也卸下来。

有个骑兵问:“敌人是我们的数十倍,又离我们这么近,一个冲锋便到我们眼前,这太危险了。”

李广说:“敌人以为我们会退走,谁想我们偏偏都卸下马鞍,他们就更相信我们确是诱敌的骑兵了。”

部下都提心吊胆地卸下马鞍,躺在地上休息,匈奴果然不敢攻击他们。这时,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检查他的部下。李广飞身上马,率领十几个骑兵,向那个匈奴将领冲去。李广一箭射死了他,又重回队伍,卸下马鞍休息。一会儿,天色渐渐暗了下去,匈奴人心里十分疑惑,始终不敢发起攻击。到了半夜,匈奴人生怕汉军会发动偷袭,就悄悄撤走了。

5、处变不惊,官印重回

唐代宪宗时期,裴度任中书令的职位。

有一天,手下人慌慌张张地跑来向他报告说他的大印不见了。为官的丢了大印,真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可是裴度听了报告之后一点也不惊慌,只是点头表示知道了。然后,他告诉左右的人说:“这件事千万不要张扬,就当作没有丢印一样。”

左右之人看裴中书并不是他们想象一般惊慌失措,都感到疑惑不解,猜不到裴度心中是怎样想的。而更使周围的人吃惊的是,裴度就像完全忘掉了丢印的事,竟然当晚在府中大宴宾客,和众人饮酒取乐,十分逍遥自在。

就在酒至半酣时,有人发现大印又被放回原处了。左右手下又迫不及待地向裴度报告这一喜讯。裴度仍然满不在乎,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丢印之事一般。那天晚上,宴饮十分畅快,直到尽兴方才罢宴,然后各自安然歇息。

而左右始终不能揣测裴中书为什么能如此成竹在胸,事后好久,裴度才向大家提到丢印当时的处置情况。他教左右说:“丢印的原由想必是管印的官吏私自拿去用了,恰巧又被你们发现了。这时如果嚷嚷开来,偷印的人担心出事,惊慌之中必定会想到毁灭证据。如果他真的把印偷偷毁了,印又何从而找呢?而如今我们处之以缓,不表露出惊慌,这样也不会让偷印者感到惊慌,他就会在用过之后悄悄去放回原处,而大印也不愁不能失而复得,发生什么意外了。所以我就如此那般地做了。”

左右听了连连称是。当然,这样的事不是谁都能做的,这需要有超人的智慧和宽大胸怀,而这样做,后面的麻烦就不难想象了。

面对一件危急的事,出于本能,许多人都会作出惊慌失措的反应。然而,仔细想来,惊慌失措非但于事毫无半点帮助,反而会添出许多的乱子来。试想,如果是两方相争之时,敌方就会乘着惊慌刺换到有利的情报,甚至乘危而攻,那岂不是雪上加霜吗?

所以,在紧急时刻,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以高度的镇定,冷静地分析形势,那才是明智之举。当然,能这样做的都是那些有丰富经验、过人智慧以及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士。

6、隐弱示强,把握“机变”

公元前342年,魏国联合赵国去攻打韩国。韩国急忙求救于齐国。齐国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起兵救韩。孙膑又使用“围魏救赵”的老办法,直向魏国都城大梁进军。魏军主帅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立即率军回救。这时,孙膑向田忌建议说:“魏军一向强悍,轻视齐军,以为齐军胆小,不敢与魏军正面交锋。我们可以利用敌方这一弱点,示之以弱,诱敌中计。”他举出兵法之言:“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说明可以用减灶之计诱敌深入。孙膑遂对“减灶诱敌”作了具体部署,即在与魏军接触之后,便佯败退却,退却中第一天挖十万人用饭的炉灶,第二天减少为五万人用饭的炉灶,第三天减少为三万人用饭的炉灶,让魏军误认为齐军每天有大量士兵逃亡,战斗力锐减,从而不顾一切地来追赶。战幕拉开,庞涓果然中计。他见齐军炉灶天天减少,便以为是齐军士气低落,逃亡严重,遂决定率精锐轻骑,兼程追赶。孙膑根据对魏军行动的周密判断,在道路狭窄、地形险要的马陵道(今河南范县西南)埋伏下一万多名弓箭手。黄昏时分,庞涓至此,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大乱而溃。庞涓智穷力竭,自知败局已定,愤愧自杀。马陵一战,齐军歼灭魏军十万余人。

在马陵之战四百五十年之后,东汉大将虞诩创造性地运用了孙膑减灶的计谋,以增灶之法惊退了羌军。

东汉年间,羌军进攻武都(今甘肃武都),虞诩奉命领三千人马抗敌,行至肴谷(今陕西宝鸡以东)与羌军遭遇。虞诩兵少势单,便下令停止前进,故意散布消息说,朝廷援兵指日可到,等援兵到了再向武都进发,并以种种方法显示驻守待援的姿态。这样一来,倒真把羌军给迷惑了。他们放弃了对汉军的堵截,分兵到各地捞掠财物去了。这时,虞诩乘机疾进。宿营时,令官兵每人做两个炊灶,并逐日倍增。部属对其反孙膑减灶之计而行之,十分耽心,虞诩就以“兵行诡道,自古皆然”的道理说服大家。果然,羌军得知汉军突然西进,赶忙集中主力追赶,乃至发现汉军炊灶遍野,连绵数里。炊灶日益增多,便以为汉军援兵已到,于是不战而退,虞诩的部队胜利挺进到武都。

减灶与增灶的奥妙何在呢?田忌、孙膑重兵在握,却认怯致敌,示以虚形,用减灶的办法诱敌上钩,而后出奇制胜;虞诩自思兵力不足,却以强致敌,用增灶的办法吓退了羌军。其理,在虞诩答复部属的询问时对此说得十分明白。他说:“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意思是,视情况不同而灵活用兵。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也就是“增”与“减”之间的奥妙所在。减灶与增灶,反映了两个相反方向的量的变化,但却说明了一个道理:用谋设计,必须基于战场的客观情况灵活用兵,不可拘泥于一格。刻舟求剑不知变,势必丧师败旅。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是我们“机变”一章所要告诫提醒朋友的。实际上,在现代公共关系中,“减灶”——示弱与“增灶”——示强,常为人们在有意或无意中运用。显然,在大多数情况下,组织的公共关系活动都是在“示强”如:“货卖堆山”、“展示质量”、“名牌取胜”等;当然,也能见到一些因特殊情况“示弱”的组织,如:为了获得上级的同情支持等,故意示以“帐上无钱、周转不灵”,以获得贷款;甚至有的为了逃避财务、税收等检查,以达到少交或不交的目的,示以虚假之帐以掩人耳目;还有对上门债主示弱,以缓延付款期限等等。

在处世中,“减灶”——示弱与“增灶”示强,可根据组织的利益需要而定,如,“救济院”、“养老院”、“收容所”等一类组织,可能永远不会在经济上“示强”吧?而一些组织却不得不时常“打肿脸充胖子”以示其强。这些主要把握“机变”的主导思想,就能因地、因势、因情、因时而运用。

7、机变靠语言

著名的电影演员陈冲自演了电影《小花》、《海外赤子》等几部影片之后,由于出色的表演,颇获观众的好评,后来到大洋彼岸美国深造,1985年春节前夕她回国探亲,中央电视台得知消息,派人几次同她联系,邀请她参加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陈冲应邀到了北京,除夕之夜,她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里,全国亿万电视观众都对她抱着极大的希望,希望这位阔别数年的明星能表演精彩的节目,没想到她来个“即兴讲话”:

我旅居美国三年,本来不打算回来。但今年是牛年,我是属牛的,我算了一卦,我有两个礼拜的假,应该回来看一看。现在中国有句时髦话,叫恭喜发财……

整个说话过程有五六处“噢”,令人听了很不舒服,由于她所说的这段话拖拖沓沓,前言不搭后语,感情色彩也极平淡,引起了人们议论纷纷,许多人对陈冲在春节联欢会上的表现很不满意,有一位老年观众撰文在报纸上批评说:“撇开迷信味儿不谈,陈冲去美国三年,竟叫我们是‘中国’,她自己又算什么呢?陈冲很年轻,这样讲话,使老一辈人听了难过。”后来《民主与法制》又刊载了史伊凡的《陈冲,姥姥要为你说话》一文,以陈冲姥姥的身份,进行反批评,结果又引起许多人写文章进行批驳,认为是盲目护短,一时沸沸扬扬,人尽皆知。

实事求是说,陈冲这次即兴讲话的效果是不怎么好,可以说是失败的。

首先是没有重视这次表演的机会,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节目的准备。本来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是非常重视的,所表演的节目和表演者都是精益求精,陈冲本可以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施展她的表演才能,塑造自己的形象,可是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回国期间,曾在深圳逗留,那时中央电视台就和她联系有关演出的事,如果她能花点时间准备一下,是不会落得这样的结局的,可是她只顾访亲问友,全不把这样重要的表演机会当回事,只是随随便便地应付了事,她的“表演”,既没有什么健康的内容,又没有什么可供观众观赏的形式,作为一个刚有点名气的青年演员,作为一个出国三年归来的海外学子,实在是说不过去。

其次是陈冲还不了解观众的心理期待,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了观众过年期间的重大程式。由于历年中央有关部门的关心,节目是一年比一年精彩,演员的阵容也很强,这样长期形成了观众的思维定势,他们对联欢晚会的心理期望值颇高。像陈冲这样有点名气的演员在银幕上消失了三年之后,突然出现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人们对她的期望值更大,一旦期望落空,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心理失衡之后的沮丧,这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