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绝境求生存:如何在逆境中发现机会
46926500000016

第16章 出奇制胜——绝境生存的怪招(1)

所谓奇,就是与众不同,想别人没想到的,用别人没听过的计谋策略,“奇”当然能出彩,能在隐蔽和短的时间里求得生存的成功。

1、“隆中对”奇中有彩——山野村夫成栋梁之才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南),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207年,诸葛亮出山。在27年的政治生涯中,他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开国济成。为兴复汉室,成就霸业,他立法施度,选贤任能,务农殖谷,发展生产,联吴抗魏,南征和夷,直至54岁病逝于伐魏前线五丈原,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运筹帷幄的风采,宁静澹泊的气度,谦虚务实的作风,矢志不悔的献身精神和折而不挠的意志,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和品格。难怪历代“端推诸葛亮是全人”,说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把持朝政,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各级官吏肆意兼并土地,搜刮无度,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4年,爆发了波澜壮阔的黄巾大起义。东汉王室如大厦将倾,各地豪杰并起,拥地称雄,征战连年不已,其中董卓、袁术、袁绍、吕布之流先后覆亡,曹操、刘备、孙权等地方势力日渐壮大。

刘备自起兵征战20余载,虽屡遭挫败,然兴汉之志犹未已矣。201年被曹操所破,投奔荆州访贤求士,名士司马徽向他推举了时人称之为“卧龙”的诸葛亮。

诸葛亮父母早丧,他和弟弟诸葛均跟随叔父诸葛玄西去荆州(今湖北襄樊),依附刘表。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叔父去世时,他虽然只有17岁,却能够带着弟弟毅然离开襄阳,结庐于南阳郡邓县隆中,躬耕垄亩,隐居苦读,静观天下之变。

当时峰烟连绵,战火四起,惟有荆州幽雅宁静,未罹战乱,且人才荟萃,除本地才俊之士以外,还有从中原避乱而来的俊杰。诸葛亮避居隆中,在寻师求学中结识了许多青年志士。他和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曾一起游学。四人之中,唯孔明独观其大略,不囿于章句的理解,而是从大局着眼,并善于抓住实质精神。他最喜欢读《甲子》、《韩非子》等以法治国的书籍。他常对这三人说:“卿三人仕进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他何以有此说法,他笑而不言。诸葛亮本人“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由此可窥其志向之高远。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诸葛亮可谓既“智”又“明”。

刘备器重的谋士徐庶建议恭请诸葛亮出山,认为孔明具有盖世的雄才伟略。刘备遂戒斋熏沐,三次亲往其家拜谒。诸葛亮感其倾心请教,为他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制订了立国方略。首先诸葛亮借曹操打败袁绍,转弱为强之例,委婉地指出刘备戎马20余年仍寄人篱下的原因,说明称霸天下“非惟天时,抑亦人谋”的道理,然后提出了兴复汉室的五点战略方针:

一、曹操拥兵百万,雄踞北方,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暂时不可与之争锋较量。孙权承继了父兄在江东的基业,“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所用”,只能与东吴联盟结好,共同抗拒实力强大的曹操。

二、取代在军事上比较软弱的刘表、刘璋的地位,夺取军事重镇荆州和天府之土益州,以这两处为根据地,延揽天下英雄,鼎立一方。

三、占据荆州、益州后,集益州之殷富,凭天府之险阻与荆州之通途,改革政治,发展生产,奖励农耕,积蓄经济实力,南抚夷越,稳定后方。

四、待荆益两州政权巩固,国富兵强,一旦天下有变,则兵分两路,成钳形攻势夹击中原,北伐曹操,恢复汉室。

五、击溃曹操以后,江东必然势单力孤,就会自然归顺,刘备就可完成一统天下的霸业。

诸葛亮一席弘阔之论,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地理、外交诸方面,概括了汉末形势,预示出政局发展的前景,分析精辟,见解独到,后来的历史发展证实了隆中对策的正确。“隆中对”体现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超凡的政治韬略,明代思想家李贽称赞说:“草庐数言,皆如左卷。”

诸葛亮为刘备的诚挚所感动,出山创建大业,实现安国济民之志,跟随刘备来到新野。发现刘备兵力甚微,只有数千人。为了增加兵源,诸葛亮建议清查“游户”,要求他们自报户籍,按户征兵,结果使刘备的军队扩充至数万人。刘备得到孔明,如鱼得水,两人感情日益亲密,使汉末的政治风云史开始了崭新的一页。

实际上,以当时诸葛亮的身份,在东汉末年以荐士入仕的年代里要想出头是不可能的,所以他选择了奇中出彩,以一席“隆中对”使自己绝境人生而翻身成一代丞相。

2、从厨师到宠臣,易牙杀子蒸肉拍恒公

易牙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名厨师,他有一手极好的烹调手艺,无论什么酸甜苦辣咸,到了他的手中一调配,便百味纷呈,无不适口。有一年,齐桓公的宠姬长卫姬怀孕时,饮食无味,他做了一碗羹汤送上,长卫姬喝了以后,胃口大开,对他十分赏识,便将他推荐给齐桓公。桓公戏言道:“凡鸟兽虫鱼之类,寡人无不尝遍,只是还不知人肉是何滋味。”

易牙默默而退,到了中午,他奉上一盘蒸肉,色如荷藕,嫩胜羔羊,桓公一尝,惊问道:“这是什么肉,味道鲜美如此?”

易牙回答道:“供奉百味,是臣的职责,主公未尝人肉,实乃臣的过失,臣有子三岁,今杀而烹之,以献主公。”

桓公惊讶得合不拢嘴,那盘肉他终于未能吃下,不过从此以后,他对易牙也就另眼看待了,不是易牙亲自烹制的饭菜,他概不食用,易牙成了齐桓公一天也离开不得的宠臣。

人们常说:虎毒不食子。珍爱己出,是动物都有的情感。易牙为了讨好齐桓公,居然不惜烹子献肉,我们说他毫无人性、禽兽不如,一点也不过份。一个连自己亲生儿子都可以随意杀戮的凶残之人,怎么可以指望他对别人忠贞不二、真亲实爱?管仲就是从易牙“杀子以适君”这件事上看到了他豺狼成性、虺蜴为心的奸佞本质。管仲临终之际,曾向前来探望的齐桓公最后进谏说:“臣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齐桓公当时虽然口头上称是,心里却不以为然。管仲死后,他依然如故,对易牙十分宠信。到了鲁僖公十七年(前643年)十月,齐桓公病入膏肓,眼看就要不久人世了。原先一直在他面前殷勤备至的易牙,这时突然变了颜色,非但不去设法抢救,反而撒手不管,和竖刁等人假传桓公旨意,封锁王宫,禁止任何人出入宫廷,撇下齐桓公一人孤卧床榻,苟延残喘了十几天,最后在饥寒交迫之中死去。临终之前,齐桓公又想起管仲的遗言,不由得悔恨万分,他大声痛呼:“嗟兹乎!吾何面目以见仲父于地下!”音落气绝。易牙得知桓公的死讯,立刻与竖刁等人拥兵入宫发动政变,“因内宠以杀群臣”,强行拥立公子无亏,引起了齐国的五公子争立之乱。齐桓公死后71天还不得殡葬,以至尸体腐烂、臭气熏天,蛆虫乱爬,其状惨不忍睹。

按常理说,易牙一个厨师,在战国那个年代,要想出人头地,他是不可能成功的,已处于人生绝境,然而他出奇制胜,蒸子肉以得宠,以拍马而避祸,以狠以夺大权,其做法虽令人发指,但其人也不甚受人赞叹,不过,若在绝境之地求生存,出奇制胜的方法确是一个好招。

3、无赖宦官如何权倾天下——走女人路线

魏忠贤由一个不识丁的赌徒、无赖,而成为权倾天下的宦官,号称九千岁、九千九百岁,也是走的夫人路线。

魏忠贤出生于宦官的高产区河间肃宁,早年家里十分贫寒,不好读书,但好打架斗殴,酗酒赌博,练得一手好箭法,因赌博输光了全部的家产,走投无路,就按当地流行的习惯,自阉入宫,改姓李,这一年魏忠贤22岁,其妻子冯氏也改嫁他人。

魏忠贤入宫后,充分展示出了他投机钻营、机智诡辩、有胆有识、记性过人、办事利落的特点,很快就博得后宫第一红人、熹宗的乳母客氏的青睐与欢心。客氏本是魏朝的“对食者”。所谓“对食者”,是明朝宫中的一种惯例。明朝太监都要轮流在乾清官值班。可是,他们又是不能在宫中做饭吃。而宫女们却有伙房烧饭,于是太监都结交一名宫女,请她供给饭食。这种关系,被称为假夫妻,公开则称为“对食者”,也还有叫“菜户”的。按现在说法,就是“搭伙”的。魏忠贤过河拆桥,一下子抓住了客氏,从魏朝手中夺取了客氏,两人成了“对食者”。

魏朝对魏忠贤非常不满,但魏忠贤颇能笼络客氏,使客氏愈来愈疏远魏朝。他俩人相处得十分亲密。魏朝为了争风吃醋,竟然不顾一切,在乾清官的暖阁子里破口大骂,对打起来。这事弄得不可开交,连熹宗皇帝也知道了,只好出面干预了这场纠纷。客氏向熹宗明确表示讨厌魏朝,喜欢魏忠贤。皇帝便把客氏配给了魏忠贤,魏朝灰溜溜地退了出去。

客氏原为京城近郊农民侯二的妻子,18岁时选入宫中,由她哺乳熹宗。客氏生得标致,又会巴结,使太后非常喜欢她。在她进宫二年后,其夫侯二死去,她就被长期留在宫中。熹宗自幼受她乳育,对乳母感情颇深。继位之后,没有一个月,便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并晋封其子侯国兴和弟客光先为锦衣卫千户。

魏忠贤得到客氏的帮助,日益得到熹宗的信任。不久,魏忠贤便从惜薪司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司礼监秉笔太监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要代皇帝阅批大臣奏章,但魏忠贤大字一个不识,本不应充任此职,可在客氏的支持下,终于得到这个职位。魏忠贤大权在手,与客氏相勾结,恣意横行宫内。

魏朝在与魏忠贤的较量中失败,被熹宗逐出宫廷,放到凤阳去守皇陵。魏忠贤和客氏却不肯放过这个倒霉蛋,派人跟到凤阳,害死了魏朝。从此,他们舒舒服服地做了假“夫妻”。

皇后对魏忠贤与客氏紧密勾结擅作威福,很是不满,曾多次向皇帝告发他们的劣行,甚至以皇后的身份,叫来客氏,想依法惩处,对此,魏、客两人怀恨在心,便设法整治皇后。

客氏得知皇后有了身孕,她便布置自己心腹宫女,设法使皇后流产,造成熹宗无后。魏、客又诬告皇后不是其父张国纪的亲生女。他们买通死刑强盗孙二,让他胡说皇后是自己的亲生女。以此来诬陷张皇后出身不正,怂恿熹宗废后。但熹宗与张皇后感情很好,其奸计才未得逞。后来,又诬告皇后父亲张国纪谋反,想以此株连皇后,废掉皇后,再把自己侄女册立为后。不料,这一恶招又落了空。熹宗听到后只是下了道旨意,让张国纪改过自新了事,未肯深究。当然更不肯株连皇后。

张皇后虽没有被废掉,但所生的三男二女,都被魏忠贤暗害,一个也没有活成。至于其他嫔妃,魏忠贤拿她们更是愿杀则杀,愿废则废。光宗的赵选侍,仅是魏忠贤一道假圣旨,便被逼自尽。裕妃有了身孕,魏忠贤和客氏得知后,瞒着皇帝和皇后,硬是把裕妃囚禁起来,连一口水也不给喝,活活给饿死了。马贵人死得更惨。有一天,马贵人得机在皇帝面前,说了一句魏忠贤的坏话,皇帝前脚离开,魏忠贤跟着就派人来假传圣旨,将马贵人赐死。魏忠贤勾结客氏,操纵后宫一意孤行,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熹宗后宫的后妃的生命,全操在魏忠贤的手里。

可以想象,一个太监,能吃上饭活命就相当不易,在人生之境中要想发达更谈何容易,而且在宫中同僚伙伴又多,魏忠贤处绝境之地,为求生存,傍上女人客氏得以起家成九千岁,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太监阉人。魏忠贤此人是受到历代辱骂,但他出奇制胜生存的方法倒是很值得借鉴。

4、三百人阵前自杀——奇中环生

吴王阖闾自败楚之后,威震中原,不可一世,俨然以霸王自诩。阖闾上了年纪,性格怪戾,脾气暴躁,动不动就要对邻国诉诸武力。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他拒绝了伍子胥等人的忠告,趁越国国王允常逝世,世子勾践新立之机,率精兵3万,兴兵伐越。越王勾践亲自督师抗击。吴、越两军相距10里下寨,几经交锋,不分胜负。阖闾大怒,遂督众列阵以待,准备等越兵稍有懈怠,即进行猛烈攻击。勾践远远望见吴军队伍严整,戈甲闪闪,便对诸将说,吴军兵多势振,不可轻敌,必须以计破之。他先组织了一支500人的敢死队,敢死队员各持长枪大戟,一声呐喊,杀向吴军阵中。可敢死队连续突击三次,吴军阵脚全然不乱。勾践见不能奏效,正在犯愁之时,麾下大将诸稽郢给他出了主意:罪犯可使也。一句话提醒了勾践。第二天,他密传军令,放出军中所携带的死囚300人于阵前列队。死囚们分作三队,每个人都袒胸露怀,把手持的大刀架在脖子上,迈着不太整齐的慢步走向吴军阵前。当距吴军阵脚仅几码之地时,为首一囚走上前去说道:吾主越王,不自量力,得罪于上国,使上国举兵讨伐。我们愿以死代越王恕罪。致言完毕,300囚犯就一个接一个地割下自己的脑袋。吴军将士何曾见过这种场面!一个个地睁大眼睛看玩艺,彼此间还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全然忘了交战之事。突然,越军阵中鼓声大作,左司马畴无余、右司马胥狄各率领一敢死队,呼啸一声,杀向吴军。吴军顿时大乱。勾践随后督统大军掩杀过来。大将诸稽杀吴军就像切西瓜一般。吴王阖闾的脚被灵姑浮砍了一刀,吴国大将专毅也负了重伤,3万精兵死伤过半。吴王连惊带吓,败归途中伤发而亡。

可以说,在当时不论是国力还是兵力,都是吴国强而越国弱,然而弱越却战胜了强吴,可说是奇谋发挥了重大作用。300人的群体于阵前自杀,可谓旷古之奇观。在周敬王元年的吴楚之战中,吴军也曾用过罪犯打头阵,但那是为了隐强示弱,让无组织无纪律的罪犯们胡乱冲打一阵以麻痹对方。这次越军使用罪犯,则别出心裁。当这帮子罪犯在吴军阵前顺序砍头抹脖子的时候,既迎合了一部分人的好奇心,又震慑了一部分人的胆气,转移了吴军将士们的注意力,也就削减了其战斗力。这一形式奇特的行动,为越军一鼓作气击败吴军创造了条件。

以奇制胜,前提是设奇,在绝境之中,奇往往能收到意外的生存效果。在现代处世关系中“奇”字的运用很关键,尤见于公关策划、公关广告制作及活动。一项公关活动是否能吸引公众,从而树立组织形象,与“奇”是分不开的。

5、以牛代兵,汉尼拔绝处逢生

汉尼拔,生于公元前247年,卒于公元前183年,迦太基(今突尼斯的东北部)著名的军事统帅,世界古代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尼拔的一生,几乎全部在迦太基与罗马争夺西地中海霸权的战争中度过。他具有战略眼光,用兵不拘陈规,经常以出人意料的行动实现其战略意图。他富于政治头脑,善于正确地判断政治局势,利用矛盾,分化敌人。他拥有非凡的组织才能,能够统辖来自不同民族的军队长期作战而不溃散。他足智多谋,善于抓住战机。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率领孤军深入敌国,横扫意大利,威震罗马,取得了攻克大小城池400余座的辉煌战绩,在古代战争史上写下了令人难忘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