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妇科医学
46897500000037

第37章 妇科急腹症(6)

方法:在患者股动脉及大隐静脉处各切1cm左右小切口,分别插入一根灌注管及引流管。通过引流管将血液输入“热交换器”,经这一设备,原来37C的血液逐步升温后,从灌注管又回输入患者体内,经75~90min,患者温度达到42.5C,不再继续升温,患者在这种高热状态下持续3h左右,治疗结束。

其主要优点是升温过程相对较短;缺点是属于侵入性治疗,需要全身抗凝,治疗成本相对较高,治疗中对内脏器官功能水平要求较高。

应用全身热疗治癌时,须加强护理。由于体温升高,心率加速,心排血量增加,可高达18L/min,患者心、肺负担加大,且由于发汗丧失大量液体,如未适当补液可发生电解质紊乱,故治疗过程中要进行呼吸监控、心脏监护,并实时测温记录,血气分析应每30min—次。

三、临床应用

全身性加热疗法是一种全身性的肿瘤治疗方案,可以同时针对原发肿瘤和转移瘤进行治疗,加之目前已经证实它具有增强化疗疗效、增强免疫功能、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和转移倾向、缓解疼痛等作用,因此,适用于大多数能耐受治疗的肿瘤患者。

从已发表的资料看,放疗与热疗联合使用,效果要比单独放疗或热疗效果好,联合治疗完全缓解率为47%~94%,而单独放疗为<;39%,单独热疗为11%-21%。

(一)表浅肿瘤

应用热疗来治疗的表浅肿瘤主要有:乳腺癌、乳腺癌术后的胸壁侵犯、恶性黑色素瘤、浅表淋巴结转移癌,以及一部分软组织肉瘤等。

联合应用放疗、化疗的近期和远期效果均较好,优于单纯的放疗或化疗,即使对手术或放疗效果不理想的晚期较大的肿瘤或对放疗不敏感的肿瘤也有较好的疗效。

(二)深部肿瘤

胸腔、腹腔、盆腔、骨骼等部位的深部肿瘤可采用热疗,实体性肿瘤的治疗可选择多弹头自动导航射频系统和高强度聚焦超声波技术。国内学者对食管癌、胃癌、直肠癌、宫颈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体腔肿瘤采用体腔内热疗,与放疗化疗及药物综合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已有大量成功报道。

近来开展的经内镜微波组织凝固治疗,具有直观、疗程短、效果满意的优点,未见穿孔、出血等并发症。

手术、放疗、化疗、热疗及生物治疗的互相配合将是今后的方向。热疗将在肿瘤的治疗中作出更大的贡献。目前随着应用多弹头自动导航射频系统的仪器进行肿瘤射频消融或采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波技术治疗恶性肿瘤的广泛开展,热疗将会促进我国的肿瘤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第四节光治疗

利用各种光辐射能(自然或人工光源)作用于人体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物理疗法称为光疗法(light therapy)。光是物理治疗中常用的一种物理因子,应用历史悠久,一般可分为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和激光疗法等,本节将重点阐述可见光疗法。

一、治疗作用

1.温热作用

光被组织吸收后可产生热效应,红光穿透组织较深,可引起深部组织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改善,此外温热作用还可提高吞噬细胞的功能,改善组织的营养代谢,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和消散。

2.化学作用

光被组织吸收后可引起体内的一些化学反应,如蓝紫光作用于机体后可通过化学降解作用将胆红素转变成水溶性低分子量的化合物!红光被机体吸收后,可产生光动力学作用,用于治疗肿瘤和瘢痕。

3.不同颜色的光可引起不同的反应

红光具有兴奋作用,黄、绿光具有镇静作用,蓝、紫光具有抑制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待深入研究。

二、临床应用

可见光源很容易获得,普通的白炽灯就是一种可见光源,在灯头上加上不同颜色的滤光板就可以产生不同颜色的可见光"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主要是蓝紫光和红光。

(一)蓝紫光治疗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342.0μmol/L时,对脑细胞有毒性作用,可引起脑功能障碍,甚至死亡。主要原理是光使未结合胆红素分解为水溶性产物,即光一氧化胆红素,此产物经胆汁及大小便排出,而不能进入脑组织,减轻了胆红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胆红素对400~500mm的光线吸收最强,吸收峰值在420~460nm。

治疗时用440-470nm的蓝紫光间断照射,每次照射6-12h,停4h后再照,总照射时间可达24~48h,照射时应注意保护眼睛。适用于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轻度溶血性疾病和胆红素代谢障碍的先天性疾病。

(二)红光的治疗作用

研究提示红光具有同红外线一致的生物学效应,但由于红光没有热效应,可以避免热作用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

主要用于镇痛、消炎,促进吸收,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组织再生,如外阴炎、前庭大腺炎、尿道外口炎、外阴血肿、会阴撕裂、产后腰痛、产后缺乳、外阴白斑等症均可尝试用红光照射。

§§§第五节高频电疗法

应用频率100kHz至300GHz的振荡电流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高频电疗法(high-frequency electrotherapy)。

一、作用特点

高频电流通过人体时,既有电场的作用,又有磁场的作用。

(一)特点

主要有:①对神经肌肉无兴奋作用。②产热明显。③有多种能量输出方式。④无电解作用。

(二)作用

1.热作用

高频电流通过机体时,由于传导电流和位移电流分别引起机体内的导电损耗和介质损耗,因而在各种组织中产生程度不同的内源性温热作用。产热量多少主要取决于离子的迁移速度和机体不同组织的介电常数,此外在一定频率范围内,频率愈高热作用愈大,超过一定范围,组织产热作用可逐渐下降。

高频电流所产生的热一般具有下列治疗作用:止痛、消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降低肌肉张力、加速组织生长修复、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大剂量的高频电流可用于治癌。

2.热外作用

热外作用确实存在,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变化,神经纤维再生加速等,但机制尚有待深入研究。

二、临床应用

根据其波长和频率的不同,临床上较常用的高频电疗法包括短波疗法、超短波疗法和微波疗法。

(一)短波疗法

应用波长10~100m、频率3"30MHz的高频电流作用于人体的治疗方法,称短波疗法,也称感应透热疗法,常用短波电疗机波长为22m,频率为13.56MHz。

短波疗法的主要治疗作用有如下几种。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作用于感觉神经,可使其兴奋性降低,可用于坐骨神经痛等症的慢性期或恢复期。

2.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使血管扩张,循环改善,适用于很多慢性、亚急性炎症的治疗。如妇科炎症的治疗等。

3.对肌肉组织的影响

骨髂肌、平滑肌紧张度均反射性地降低,尤其是肌痉挛时比较明显(无论是肌肉本身受刺激或反射性引起的),可治疗食管、胃肠道、血管等痉挛。

4.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如作用于垂体,可使甲状腺亢进功能恢复正常,作用于胰腺,可使血糖降低,作用于卵巢时能使其功能恢复等。

(二)超短波疗法

应用波长1~10m,频率30~300MHz的高频电流于临床治疗的方法,称超短波疗法,又称超短波电场疗法。常用波长6m,有大功率、小功率超短波治疗之分。

超短波的主要治疗作用。

1.消炎作用

其良好的消炎作用,尤其适用于各类炎性疾病的急性期。

2.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可抑制感觉神经起到镇痛作用,小剂量可促进神经生。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小剂量可使微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

4.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中小剂量可促进造血器官功能。

5.对新陈代谢的影响

小剂量使分解代谢增加,组织淀粉酶耗量增加,血糖增加,糖耐量降低,大剂量使同化过程增加,血糖降低。

此外对性腺器官较敏感,大剂量时抑制其功能。

总之,临床上主要用于急性炎症、急性扭挫伤,治疗效果最好。如:皮肤、皮下及软组织的急性炎症、支气管炎、肾炎和五官科的急性、亚急性炎症等。

(三)微波疗法

应用波长为1mm~1m,频率300-3000MHz的特高频电流作用于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微波疗法,是一种定向性电磁波辐射疗法。临床常用的是12.25cm(频率2450MHz)的微波。

按微波应用剂量的大小,临床应用较广泛的有如下几种。

1.小剂量微波疗法

组织温度为42~45°C,作用同短波和超短波相似,主要用于镇痛、解痉,促进炎症消散和加速创面生长修复等。

2.中剂量微波疗法

主要是热效应,组织温度为42~50°C,用以治疗各种肿瘤,即高温治癌。并可辅助其他治癌方法,如高温辅助放疗、高温辅助化疗、高温辅助光动力治疗以及高温辅助栓塞治疗等。

3.大剂量微波疗法

组织加温达60C以上,产生组织凝结效应。如利用其凝结和摧毁组织效应可治疗肝、肺、膀胱、子宫颈等恶性肿瘤;利用其止血显著并可切割组织的特性,可治疗消化道出血、子宫出血、面部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前列腺增生。此外,利用微波中止妊娠,辅助病理诊断,微波消毒等方面都有成功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