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星球保卫战:土地需要我们的保护
46896000000015

第15章 给土地穿上“防沙衣”(3)

第三,利用微生物来改变沙漠的性质,变沙为土。科学家指出,可以发挥某些如硅酸盐细菌等特殊微生物的特定功能来改造沙漠的性质。另外对那些隐生生物,即在干燥缺水的状况下具有复活能力的生物,扩大其生物量和保水剂功能,以达到改水和保水的效果。这些,都是改造、绿化沙漠的好办法。

2.树木自备“贮水器”

如今,沙漠绿化方法的成本高、速度慢,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一年绿、二年荒、三年还是老模样”,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就是一个字:“水”!

那么,是否能够使沙漠地区的降水不蒸发或将蒸发量降到最低呢 ?科学家经过不断实验,最后终于研制成功了现代“定风丹”,这是一种能够吸水的工具,有的是用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制成的,具有极强的吸水能力,是它自身重量的 500~ 1000倍。其吸水量比传统的吸水材料如海绵、棉花、纤维素、硅胶等要大很多,并且保水性强,即使在受热、加压条件下也不易失水,对光、热、酸碱的稳定性好,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由于它本身无毒无污染,生活中经常使用它制成一次性婴儿尿布(尿不湿)、宇航员尿袋、餐巾、手帕,母乳垫片、手术衬垫等。科学家利用它制成树木的“定风丹”,紧紧吸牢水分,不让狂风吹走。

这种神奇的“固体水”是一种无公害产品。在种树时,将固体水靠着树苗的根部埋入土中,通过微生物分解,固体水逐渐缓释,可在 3个月时腰杆茁壮成长。神奇的“固体水”完间内为树苗源源不断地提供水分,直全不怕被狂风吹走,是名副其实的“定到树根深深扎进土层,树苗就会挺直风丹”!

风蚀沙漠化地区干旱风沙严重,农牧业生产极不稳定。为此,必须因害设防,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类型的防护林。因风沙区自然条件复杂,必须因地制宜地设计乔灌草种。总体上应是带、网、片、线点相结合,构成完善体系,发挥综合效益。

1.干旱区绿洲防护体系

没有水利就没有农业,没有林业也没有农业的干旱绿洲,防护体系是其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绿洲防护林体系原则上由 3部分组成。一是绿洲外围的封育灌草固沙带;二是骨干防沙林带;三是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及其他有关林种。现实生活要比典型介绍复杂得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1)封育灌草固沙沉沙带。该部分为绿洲最外防线,它接壤沙漠戈壁,地表疏松,处于风蚀、风积都很严重的生态脆弱带。为制止就地起沙和拦截外来流沙,需建立宽阔的抗风蚀、耐干旱的灌草带。灌草带必须占有一定空间范围,有一定的高度和盖度才能发挥固沙防蚀,削弱风速的作用。其必要的宽度,在有条件时,越宽越好,至少不应少于 200米,防护需要与实际条件相结合。灌草带形成后,一般都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及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利用时要格外慎重,不能影响防护作用及正常更新。

(2)防风阻沙带。它是第二道防线,位于灌草带和农田之间。作用是继续削弱越过灌草带的风速,沉降风沙流中剩余沙粒,进一步减轻风沙危害。此带因条件不同差异很大,勿要强求统一模式。在不需要灌溉的地方,当沙丘带与农田之间有广阔低洼荒滩地,可大面积造林时,应用乔灌结合,多树种混交,形成实际上的紧密结构。大沙漠边缘、低矮稀疏沙丘区以选用耐沙埋的灌木,其他地方以乔木为主。沙丘前移林带难免遭受沙埋,要选用生长快、耐沙埋的树种。小叶杨、旱柳、黄柳、柽柳等生长慢的树种不宜采用。

(3)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它是干旱绿洲第三道防线。位于绿洲内部,在绿洲内部建成纵横交错的防护林网格。其目的是改善绿洲近地层小气候条件,形成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质量的生态环境,这些和一般农田防护林的作用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它还要控制绿洲内部土地在大风时不会起沙。

2.沙地农田“定风丹”

沙地农田因干旱多风土地易风蚀沙化,即使灌溉,也难以高产,营造农田林网对制止风蚀,保护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是沙区农田基本建设内容。

除一般护田林作用外,控制土壤风蚀,保证地表不起沙才是沙区护田林最重要的任务。当然这项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则取决于主林带间距,也就是有效防护距离,这样才能保证该范围内大风时风速应减到起沙风速以下。由于受很多方面的限制,不同主带距间有很大的差异。

林带宽度影响林带结构,过宽必紧密。按透风结构要求不需过宽,小网格窄林带防护效果好。有 3~ 6行乔木,5~ 15米宽即可。常说的“一路两沟四行树”就是常用格式。

除此之外,还要搞好农业防风沙措施,其中包括:一是发展水利,扩大灌溉面积;二是增施肥料(粪肥、绿肥……)改良土壤;三是防风蚀旱农作业措施:带状耕作;伏耕压青;种高秆作物和作物留茬等等都是有效措施。

3.沙区牧场“定风丹”

我国沙区草原广阔,潜力极大。但因气候干旱,条件恶劣加上长期草场过牧,草地滥垦,乱挖药材,多年来缺乏有效的投入,以致草地沙漠化最为严重。

草地沙漠化直接伤害牲畜的生理活动,对幼畜危害更大。导致体质体重下降,疾病增加,甚至死亡。加之草场无林带保护,又饲草不足,抗灾能力差,每遇灾害必损失惨重,建设草场防护林是绝对必要的,只是实践还太少。只有赤峰地区等少数草原有少许实践经验,效果虽理想,但不同地带的实践经验还极为缺乏,总体上还在探索阶段。

我国沙区有天然草地 13412.06万公顷,占全国天然草地总面积的34.14%。在这一广阔的区域内,居住着 4508.6万人,饲养着 7590万头牲畜,每年为国家生产巨额畜产品,目前已成为我国北方最主要的草地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但是,由于沙区自然条件恶劣,其生态环境脆弱,草地承载力低下。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气候趋于干旱,人畜活动过度干扰,使本区草地植被遭受极大破坏,草地退化沙化严重,风沙活动频繁,给畜牧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造成重大危害。

因此,加强沙区草地沙害的防治,对于保护和改善沙区生态环境,促进沙区社会经济,特别是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草地的退化沙化,造成严重的风沙危害,其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加快畜群周转,控制家畜数量,减轻草地放牧强度控制家畜发展数量是缓和草畜矛盾、减轻草地压力的根本措施。我国沙区草地,生草土层薄,草地植被生产力低,载畜能力较低。如东北半湿润沙区,草地单产是我国沙区草地中最高的,平均也只有 5016千克 /公顷,而西北干旱沙区草地单产非常低,一般为 1000~ 2000千克 /公顷。沙区草地的可食草率平均为 50.02%,平均每公顷草地的理论载畜量仅 0.52个羊单位。由于各地都在单纯追求家畜养殖数量,使草地实际载畜量已达到每公顷 0.92个羊单位,超载77.0%。因此,对牲畜数量过多,草地超载过度的地区,应加快畜群周转,及时淘汰劣质品种和老弱病残家畜,通过降低家畜数量和提高畜群质量及生产能力,来调整畜草平衡和保持畜牧业的优质高产稳产。控制家畜数量可采取如下措施:

(1)及时淘汰老弱残畜。

(2)发展季节牧业或家畜异地育肥。

(3)保持较高总增和一定时期负的净增,加快畜群周转。

(4)加快畜种改良或选种育种,使畜群逐渐实现良种化。

生产实践已证明,通过提高畜群质量来控制家畜数量的做法,好处很多:

(1)明显缓解了草畜矛盾,减轻草地的放牧压力,使草地生产力有所恢复。

(2)家畜个体增大,产出的畜产品数量和质量明显增加。

(3)有利于商品生产和规模经营。

(4)增加农牧民收入。

2.加强草地的合理利用

加强草地合理利用是保护草地,防止退化沙化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之一。在采用合理的放牧强度和合理的放牧制度的放牧方式下,草地一般能长期维持高产稳产而不会出现退化现象。对于已退化沙化的草地,及时调整放牧强度和放牧制度,草地也会逐步趋于恢复。在目前各地草地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合理利用促使草地逐步恢复要比封育更经济,效果更好。

沙区草地的合理利用:

(1)要确定草地合理的利用率。利用率定得过高必然导致草地因利用强度过大而出现退化;定得太低又会造成草地资源的浪费。草地合理利用率受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类型的限制,一般降水较多,地形平坦,土质较好,植被茂密耐牧的地区,草地的利用率可高一些,反之则应定得低一些。具体到各地草地的利用率究竟多少为宜,可通过放牧试验确定,但总的来说,一般不宜超过45%~50%。

(2)采用先进的放牧制度。如在划分二季牧场的基础上实行划区轮牧。草地放牧制度主要有季节放牧、分区轮牧和常年放牧等多种方式。其中季节放牧是根据草地的类型、特性及水热条件,将草地分为夏秋场和冬春场分别按季利用。草地的季节利用是草地合理利用的一种形式,但并不足以防止草地的破坏。因为在某一季节里,家畜一直集中放牧于某一草地,也会严重抑制牧草的生长。所以,在草地分二季利用的基础上,还应分区轮牧。分区轮牧是根据草地类型和牧草生长情况,以及畜群的饲草需要量,将草地按计划分成小区,然后按一定时间循序轮回放牧。分区轮牧可使草地得到短期休养生息的时间,保证牧草的良好发育和更新,同时还能提高草地的利用率。划区轮牧时,轮牧周期和每个小区的放牧时间应根据牧草 度外,进行培育改良和更新复壮是促再生速度和放牧强度而定。 进其迅速恢复的有效途径。

3.加强天然草地的培育和更新 沙区天然草地的培育改良和更新复壮 复壮,主要包括封育、补播优良牧草、 对于已退化的沙化草地,除了及 浅耙松土、消灭虫鼠危害和利用洪水时调整放牧强度和采取合理的放牧制 灌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