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星球保卫战:土地需要我们的保护
46896000000014

第14章 给土地穿上“防沙衣”(2)

(2)乱砍滥伐。无节制、无计划和不合理的采伐林木的行为就是乱砍滥伐。乱砍滥伐的行为带来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森林覆盖面积越来越小,导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损伤,旱涝灾害频繁加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部分地区发生泥石流,长江、黄河的河道两边出现塌方。尤其是近几年,一些城市出现沙尘暴,极大地危害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出现乱砍滥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土地易主,第一轮土地承包到期,由于原承包人死亡或村民与土地的经营权属关系有所变化,土地易主,在对林木估价时达不成一致意见,导致乱砍滥伐。

②政策失误,第一轮土地承包到期,一些地方制定的延包政策与中央的“大稳定、小调整”政策不相吻合,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乱砍滥伐。

③利益驱动,一些地区的木器加工厂抬高收购价格,使得一些农民只顾眼前利益,只讲经济权利,不讲保护环境的义务,对原承包土地上的树木或山林乱砍滥伐。

中央一再提醒,在第二轮土地承包过程中,要防止乱砍滥伐现象,而一些地方仍然不顾大局,继续乱砍滥伐,致使我国许多地区因乱砍滥伐导致土地沙化十分严重。新疆和田地区因樵采烧柴,使胡杨、灰杨等天然沙漠林 5年共破坏 5.7万亩;青海柴达木盆地原有固沙植被 3000万亩,20世纪 80年代中期因樵采破坏致使 1/3的土地沙化;内蒙古兰泰镇盐湖西北部 105万亩天然梭梭林仅剩 30万亩,5.6万亩盐矿床已有一半被流沙埋没。

(3)私挖滥采。近年来,由于利益的诱惑,滥挖中药材、“搂发菜”及无序采矿等私挖滥采现象十分突出。私挖滥采,既是社会毒瘤,也是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与当前全社会提倡的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私挖滥采不仅侵害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还破坏环境,对资源、植被造成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一些地方被私挖滥采后,千疮百孔、满目疮痍,造成许多农村水源枯竭和土地严重污染,排出的大量矸石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据国家环保局自然保护司 1996年11月至1997年3月调查,每年进入内蒙古“搂发菜”的农民有20万人次,1987年以来,有关省、区进入内蒙古“搂发菜”人员累计高达 190万人次。“搂发菜”大军涉足的草场面积约为 2.2亿亩,遍布内蒙古中西部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等五个盟市,遭到严重破坏的草场面积达 1.9亿亩,约占内蒙古全部草原面积的18%,有相当部分正处于沙漠化的过程中,其中约 0.6亿亩的草场面积被完全破坏且已沙化。由于 1.9亿亩草地遭到严重破坏而不能放牧,被迫到其他草场超载放牧的草地要远远大于 1.9亿亩,草原负担过重,使沙漠化的扩展加剧。

(4)滥垦。滥垦是指天然草原地区不顾生态和土地、气候条件,盲目毁草开荒种粮,导致草原沙漠化等不良后果的行为。我国草原多处于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区,土地母质多为沙质,结构疏松,生态系统脆弱。草原地区平均风速为 3~ 4米 /秒,最大风速为 28米 /秒,年平均大风日数为 25~ 50天或更多。草原开垦后,因植被破坏,土地失去保护,多引起严重风蚀,富含有机质的表土被吹走,形成沙丘。近年来,随着农产品价格提高,种植业收入逐年增加,一些单位、集体和个人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违反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规定,未经审批非法乱开滥垦荒地,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同时也引发了矛盾纠纷,影响到社会稳定。

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在 1957~ 1975年间,曾有 3次大规模开垦,使原有13亿亩草原减至现在的 11.8亿亩,其中可利用的草原面积减少到 9亿亩。仅鄂尔多斯地区因滥垦而引起的沙漠化即达 1800万亩。鄂尔多斯市累计开垦 1000万亩,沙化面积从2300万亩扩大到 6800万亩,占该地区草原面积的 80%。1994~ 1999年全国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开垦的耕地面积达 1.7万平方千米,年均开垦3400平方千米,其中变成流动和半固定沙地的面积约占一半,当地群众痛心地说:“一年开草场,两年打点粮,三年变沙梁。”

(5)水资源的无序利用。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其他任何物质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水资源已成为全球重视的战略问题。但是,目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水资源的无序利用现象严重。如上游截水,大水漫灌、浪费水资源、造成土地盐渍化;下游缺水,沙漠植被死亡,造成土地沙漠化;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引起海水倒灌、咸水入侵,破坏土地结构,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等。

近 60年来,由于对塔里木河流域的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水土环境严重退化。从 20世纪50~ 70年代起,塔里木河下游 300千米河道逐渐干涸,致使下游水文过程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后,水位降速率是 20厘米 /年。塔里木河下游主要树种胡杨林减少了3820平方千米,水环境在这种水文变化的情况下明显恶化,并引起了土地沙漠化,1960~ 1990年形成沙漠化土地 1.23万平方千米,而灌木和草地面积减少了 200平方千米。与此同时,塔里木河的盐分含量逐渐增加,1960年的最大含盐量是 1.28克 /升,而1981~1984年达到4克/升,到1998年达 7.8克 /升。

§§§第二节防沙治沙新思路

保护水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漠和荒漠土地面积达 153.3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 15.9%。约5000万人口直接受沙漠化危害和影响,因此,我国在沙漠化防治工作方面可谓任重道远。必须唤起全社会防治沙漠化的意识,危机感和责任感,加快中国防治沙漠化的进程。

1.明确指导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加强人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减少人对自然的过度干扰与侵害。突出生态平衡意识,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做好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2.坚持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给水资源减“压”

在干旱风沙区“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水资源承载能力决定了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因此,要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开发、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止水资源污染和加强水资源多效、多方面的利用,把生态用水纳入水资源规划范围,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3.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

要坚持山(沙)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坚持工程措施、林草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因地制宜、科学配置;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相得益彰;坚持妥善处理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

4.既要依靠人工治理,还要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土地沙化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或紊乱,因此在治理时应以生态的自我修复为基准,配合相应的人工治理。生态恢复后对沙化的抵御和改善能力超过单纯的人工治理,因此防治沙化的进度取决于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和速度。因此,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给林草以自我恢复的机会。

5.实施分区防治战略

针对风蚀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及风沙成因,将其划分为不宜治理区和宜治理区,要做到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对沙草戈壁和极度干旱区,以预防保护为重点,限制人为破坏;对沙区、沙漠绿洲综合开发利用水源,营造草地、灌林;对于沙化,退化草原地区,实施以水定草,以草定牧,恢复改善草原植被,使之自然修复;对于农牧混交区,因地制宜,防止水土流失。

沙漠化被人们戏称为地球健康肌肤上的“毒瘤”,它连续不断地蔓延着,无情地吞噬着肥沃的土地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统计结果显示,全世界沙漠总面积 4800多万平方千米,占陆地的 1/3左右,更值得注意的是,土壤沙漠化正在持续蔓延。

1.绿化沙漠新技术

想在一片荒芜的沙漠地区进行种

植,显然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这是由于沙漠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的,沙漠区域缺水、缺土、多沙石,阳光充足却气温高、风沙大。科学家经过探索发现,年降水量低于 150毫米、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地方,是较容易形成沙漠的区域。

人们想了很多办法来绿化沙漠:

第一,依靠并加强稀有沙生植物的繁衍。在英国,科学家们发现某些沙生植物在干旱条件下,即使体内水分丧失 99%,也能使细胞不受损伤,耐旱能力极强。我国的新疆拥有丰富的沙生植物,如梭梭、沙拐枣、红柳、老鼠瓜、白刺等,展现出一幅幅沙漠中立体植物景观,单是沙拐枣、红柳就有十多个品种,被改良后的沙拐枣一年能够长两米,成为新疆防沙治沙植物的主力,并且国内十几个省区也都竞相购买沙拐枣的种子。

第二,对引进的沙生植物予以保护,使其能在沙漠地带安稳生长,从而促进抗旱植物的发展。比如,引入适应性强,经济价值高,具共生固氮力的沙棘植物,能够有利于改造沙漠化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