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读本
46891000000008

第8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述(7)

3.培育健壮幼苗 育苗是农业种植中的重要工作。育苗移植是适应气候、节约利用土地和缩短成熟时间、提高产量的重要方法,也是预防和减轻病虫害的重要技术措施。育苗主要的方法有:苗床土壤消毒药物熏蒸法———就是把甲醛、溴甲烷等有熏蒸作用的药剂注入苗床土壤中,并在土壤表面用薄膜等覆盖物铺上,这样,药物产生的气体就在土壤中扩散,消灭病毒。土壤经过熏蒸后,等到药剂充分散发后就可以进行播种了。太阳能消毒———这种方法只适合高温季节,播种前把地翻平整好,用透明吸热薄膜在地上铺好,土壤的温度就可以达到50~60益,密闭15~20天,便可以消灭土壤中的各种病毒。毒土法———先用药剂和土搅拌成毒土,然后进行使用。

如在整地后,每平方米苗床用10克杀毒矾拌细土10千克撒在地里,15天后再整地。另外,施用石灰也是常见的方法。应用育苗盘或营养钵育苗并带土移栽。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在移栽时对幼苗根的伤害,阻止土传病害的感染,另外还能够抢季节、节省人力。育苗嫁接要选择生命力旺盛、抗性强的砧木嫁接,防治土传病害。如为防治西瓜、冬瓜和黄瓜的枯萎病,以葫芦瓠作为砧木,西瓜、冬瓜或黄瓜作为接穗,采用顶插育苗,然后用遮阳网和防虫网进行保护,可以防止蛀虫。

4.田间管理 每种植物的生长发育时间都是比较固定的,在特定的区域,有其最适合生长的时期。在最适生长时期中,植物的生命力强、抗病性强,易实现优质高产的目标。如柑橘最佳栽植期为2~3月份和9~10月份,干湿季节鲜明的南亚热带气候类型区适合在雨季来临前种植;春天苹果苗木可以在发芽前种植,秋天可在落叶后种植;葡萄苗木从落叶之后到第二年春季萌芽前只要气温和土壤状况适合都可种植,我国北方冬季寒冷多在春天栽种,中部和南部冬季土壤不封冻,多在秋天栽种。蔬菜和大田作物播期在不同生态区域内有很大不同,有时受市场或当地不良气候的影响或者为躲避病虫害,播期会被调整。不合理的播期(定植期)会使植株生长衰弱,发生严重病虫害。按照不同植物品种的特点,做到合理密植,保持行间有良好的通透性、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减少病虫害发生。在植株成长过程中可通过整形、修剪、引蔓等调整植株的生长,改变植株群体结构的生长环境。

(三)无公害农产品施肥技术

科学合理施肥是生产出优质高产农产品的保障,同时对于减少成本和维护农业环境的安全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无公害农产品施肥技术包含肥料类型的选择、肥料用量的确定、施肥时间、施肥方式等。无公害农产品肥料施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根据相关法规、标准的要求使用合格的肥料,使用的肥料应该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严禁把工业垃圾、医院垃圾以及未经处理的污水污泥、城市生活垃圾和人畜粪便等作为直接肥料;污水污泥、城市生活垃圾、粉煤灰和人畜粪便等经过充分腐熟,符合相关标准规定,才可以使用。

1.肥料选择 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中,建议推广使用腐熟后的农家有机肥和经配制加工的复混有机肥,对于化肥要合理使用。

腐熟后的厩肥、绿肥、饼肥、植物秸秆可以当做基肥使用,沼气肥水、腐熟人畜粪经过安全处理后可以当做追肥,但叶菜不能使用。

在施肥过程中要重视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合理搭配,推广使用专用多元复合肥。对蔬菜施肥禁止偏施氮肥,不能在叶菜生产中使用硝态氮肥。城市生活垃圾经过安全化处理,其质量符合《GB317287城市垃圾农用控制标准》要求后才能够使用,但应该合理使用,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每年黏性土壤的使用比例禁止超过3000千克/667平方米,砂性土壤不超2000千克/667平方米。符合《GB428484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规定的河塘泥可以当做基肥使用。对于微生物肥料要大力倡导。

2.肥料施用量的确定 肥料的使用多少应该依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植物生长及产量的需要来决定。一般的做法是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前提下,运用平衡施肥的方法来确定合理的施肥量。

施肥量太多和太少都会影响到作物的产量、质量以及植物的健康生长,比如,施氮肥太少,植株生长受抑制,会减产;施氮肥过多,可能导致肥害,发生烧苗、植物枯萎等情况。土壤中有大量的氨或铵离子,一方面氨经过挥发和空气中雾滴结合产生了碱性的小水珠,灼伤作物,使植物的叶子出现焦枯斑点;另一方面,铵离子很容易在旱土上硝化,在亚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变成亚硝铵,在气化之后形成二氧化氮气体,这种气体会威胁到植株的健康,使植株的叶子上形成不规则水渍状斑块,叶脉间逐渐变白。除了这些,对某种肥料使用太多会阻碍到植物对其他养分的汲取。不科学的使用肥料还能够引起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如土壤板结,盐基离子大量积累而使土壤产生次生盐碱化,导致养分损失等。太多的肥料对环境、农产品和人类健康都具有潜在的威胁,比如导致硝酸盐在植物体内积聚,化肥的养料被水体吸收后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等。

3.施肥时期 施肥的时间长短应该依据不同作物的营养生理特性、吸收肥料规律、土壤供肥能力等因素来确定。作物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的植物营养临界期和营养最大效率期是作物施肥的两个关键时期。植物在营养临界期对于营养的需要并不太多,但却很重要,这一阶段,一旦缺乏营养植物生长就会被严重阻碍,过了这一时期,即便以后补施肥料也无法弥补造成的损失。作物的种类不同,它们的营养临界期也不完全一样,一般出现在植物生长的初期。植物在营养最大效率期对养分的要求,不管是在营养的量上还是吸收的效率上都是最高的,大多数植物的营养最大效率期在成长的中期出现,这也是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候。在这两个关键时期及时对作物施肥,是提高作物的质量和产量的根本保障。不同植物的植物营养临界期和营养最大效率期也都不一样,一般植物营养临界期大多数出现在植物生长的初期,如冬小麦在三叶期,玉米在五叶期;而大部分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是在成长的中期出现的,如对于氮的最大效率期,玉米是从大喇叭口至抽雄初期,水稻在分蘖期,小麦是从拔节到抽穗期。

4.施肥方法 在作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大部分作物都需要经过基肥、种肥、追肥三个阶段才能够满足自身的营养需求。阶段不同,施肥的方法也不一样。

(1)基肥。基肥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底肥。在无公害作物的种植中,有机肥作为底肥在植物种植或移栽前结合土壤耕作使用,有机肥的施用量一般是总肥量的60%~70%,可以和化肥配合使用。

有机肥的特点是分解慢、作用时间长,是迟效肥料,为了使肥效充分发挥和减少病虫害,需要经过堆沤处理后才能够使用,一般在种子或植株侧下方16~26厘米的地方施用。大田作物常见底肥的施用方法有撒施、条施、穴施、分层施肥等。果树的底肥施用方法较多使用放射状沟施、环状沟施、长方形沟施、全园撒施等。撒施是指在耕地之前,把有机肥均匀地撒在土壤中,然后用犁将其翻入土中。

条施是指沿着植物种植行开沟施肥。穴施指的是先把肥料放入植物种植穴和土壤混合后,再播种(种植)的技术。分层施肥指的是结合深耕分别在土壤的不同层次施肥,以满足植物成长不同过程对营养的需要。果树施肥需要的肥量比较多,使用比较多的是沟施的方法,即把肥料施用在距树一定距离之外,一般把树冠作为中心,向树干外围挖放射状直沟、环状沟或长方形沟,沟的长度和树冠相一致,肥料施在沟中,然后覆土。

(2)种肥。种肥的使用是为了给处于幼苗阶段的作物提供必要的营养。一般的做法是在植物播种或定植时,把肥料施在种子旁边或与种子混合施用。常用速效性化肥或经过腐熟的有机肥料作种肥。

施肥的主要方法有:拌种、浸种、盖种。拌种是把肥料和种子搅拌均匀后直接播种。浸种是在不同浓度的肥料液体中对种子进行浸泡,浸泡一段时间后,捞出种子,然后晾干,播种。盖种是把有机肥或颜色较深、重量较轻的肥料和土混合在一起,然后覆盖在种子上。

对种肥的不合理使用会引起烧种、烂种,种肥用量不能太多,因此,浓度太高、过酸、过碱或含有害物质的肥料和容易产生高温的肥料,都不能当做种肥。在土壤缺水时,不能使用种肥。除了浸种之外,肥料和种子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直接放在一起。

(3)追肥。追肥是在植物生长发育时期施用的肥料。追肥的主要肥料一般是速效性化肥,经过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也可作追肥,但要进行深施;微量元素通过根外追肥的方法施用效果比较显著。

追肥的方法有:撒施、条施、穴施、随水灌施、根外追肥等。对果树进行追肥则主要采用环状施肥或放射状施肥。

(四)无公害农产品病虫害防治技术

1.基本原则 我国植保工作的总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同时,这也是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依据经济学和生态学,把有害生物当成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害生物和农作物在共同的环境下既相互依存也相互制约,在这种动态平衡中,有害生物不会自己消亡,也无法造成太大的作物损失,只有在自然系统不平衡时有害生物才可能猖獗一时,给作物带来严重的威胁。根据上述原理,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我们必须从病虫害与环境及社会条件的整体观念出发,根据标本兼治、防重于治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对病虫害采取环境治理、化学治理、生物防治或其他的有效手段,建立起一个系统的防治体系,将病虫害控制在最小危害范围内,使其对经济的影响减少到最小。

预防是作物病虫害防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通过检测措施防止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和扩大,用于国外或国内局部地区发生的危险性病虫害;二是在病虫害尚未发生时采取措施,把病虫害消灭在萌芽阶段或初发阶段。综合防治作为防治工作的科学管理系统也有两个含义:一是防治对象的综合;二是防治措施的综合。对象综合的意思是同一个措施尽可能防治多种病虫害。防治措施综合指的是多种防治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把环境治理作为基础,依据病虫害的不同特征,采用相应的技术和方法,注重各种手段的增效性和互补性,提升整体防治效果,以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防治措施 科学合理地调整寄主、病原物和环境因素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对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的主要方法有: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植物检疫是为了阻止危险性病、虫、杂草以及其他有害生物的传播,保障农业生产的安全以及出口贸易的发展,根据国家公布的法令和规定,对于农作物及其成品在调拨、运输和交易时,采取的一整套的检疫、检验措施。植物检疫是防治病虫害的特殊手段和方式。检疫针对的是对经济造成重大影响而又很难防治的,主要通过人为传播的,国内或地区内还没有发生或分布范围比较小的危险性病、虫、杂草等。环境因素和农业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农业防治就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技术环节进行适当改造,建设有助于作物生长,阻止病虫大量繁殖的条件,以此来减少或者避免病虫害的发生以及危害。一些农业措施本身就可以有效消灭病虫害。农业防治包含抗病品种的选择、合理的耕作制度、科学的肥水条件以及强化田间管理等方面的措施。生物防治是运用对作物有益的生物及其产物来阻止疾病、害虫的生存或活动,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影响的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因其对环境无污染,对人畜安全,正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运用。生物防治包括以虫治虫、害虫天敌治虫、生物绝育治虫和基因工程防治病虫等。

物理防治是运用各种物理因素、人工或机械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技术。物理防治运用比较容易,负面影响小,但人工或机械方法大部分比较落后,效率不高。化学防治是运用化学药剂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技术,是当前最普遍的防治技术。化学防治具有收效快、防治效果明显、使用方便、受地区及季节性的影响较小、能够大范围使用、有利于实现机械化、防治对象广泛、试剂可以大批量生产等优点。但同时也具备一些缺点,化学防治如果使用不合理,会对环境和农产品形成污染,而且长时间使用会加大作物抗药性。为了安全、经济、有效地运用化学防治,达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就一定要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特征特性、农药的基本知识,合理进行化学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