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鱼药使用规范 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没有威胁是鱼用药物使用的基本要求。全面预防,积极治疗是养殖过程中对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指导思想。在病、虫害的防治中,我们要重视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鱼药使用应该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相符合。倡导使用高效、快速、长效以及安全、经济的鱼药。对于没有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以及没有生产标准的鱼药要杜绝使用。鱼药的使用应该与《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鱼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要求相符,对于毒性强、残留多或者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变态)的鱼药禁止使用,严重破坏水域环境而又使其难以恢复的鱼药要严厉禁止使用。禁止直接向养殖水域排放抗生素,禁止把新研制的人用药品作为鱼药的成分。严禁使用的鱼药有地虫硫磷、六六六、林丹、毒杀芬、滴滴涕等药品。
鱼药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症下药。针对水产动物疾病和它们的特点,做到对症用药,杜绝滥用鱼药和盲目加大用药量、增多用药次数或加大用药时间。
(2)合理用药。对药物的性质和作用、药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鱼类对药物的反应特点有科学认识,合理使用药物。
(3)控制用药。为了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和养殖场地良好的生态条件,对药物的用量应该进行控制。倡导生态综合治理和使用水产专用药、生物性鱼药等对病虫害进行治理。当前,经常被用在防治细菌、病毒性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和改善水域环境的进行整池泼洒的鱼药有氧化钙(生石灰)、漂白粉、二氯异氰尿酸钠等。杀灭和控制寄生虫性原虫病的鱼药主要使用的有氯化钠(食盐)、硫酸铜、美曲膦酯等。用于内服的主要药品有土霉素、嗯喹酸、磺胺嘧啶和磺胺甲恶唑等。经常使用的中草药有大蒜、黄柏、五倍子、苦参等,中草药可以全池泼洒或者和饲料搅拌后一起内服。在稻田养殖无公害水产品的过程中对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预防和治理要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规则,对于化学农药要尽量少用,应该多用高效、低毒、残留少的农药,具体的使用标准应该参考《无公害食品稻田养鱼技术规范(NY5055—2001)》《稻田养鱼技术规范(SC/T1009—2006)》。在对稻田养殖使用药品前应该先升高稻田的水位,使用分片、隔日喷雾的施药方法,尽量避免药液落入水中,如果出现鱼类中毒倾向,要马上换水抢救。
2.饲料使用规范 饲料是水产养殖的重要资料,为了保障水产品的质量,饲料的质量安全必须要给予足够的关注。我们所说的饲料安全,通常指的是饲料产品(包含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中对水产养殖动物的健康没有损害,而且不包括污染水质的有害物质,不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没有不良影响。无公害水产养殖所用饲料应该和《GB13078—2002饲料卫生标准》以及《NY5072—2002无公害食品鱼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规定相符。
鱼用配合饲料的质量包含感官、物理指标、营养以及卫生四个指标,具体的要求是:感官上要求色泽统一,具有该饲料的固有气味,没有异味,没有发霉、变坏、结块等情况,没有鸟、鼠、虫污染,没有杂质。鳝、鳅、鳗鱼等食用的饲料经过加水搅拌后拥有很好的伸展性和黏弹性。物理指标粉料粒度:要求98%通过40目筛孔,80%通过60目筛孔。同时粉碎力度也是个重要指标,粒度过大,和胃液就不能很好接触,导致不容易消化,同时也会影响到颗粒饲料的黏合性能,水稳定性差;但粒度太小,则会产生很多粉尘,破坏环境,加大耗电量,使生产成本升高。混合均匀度:对虾和一般鱼饲料的要求是臆10%,鳝、鳅、鳗鱼饲料要求在8%以下。没有均匀混合的饲料,会阻碍动物的成长,减弱饲料的效果,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水稳定性:鱼、虾饲料在水中可经受三个小时的浸泡即可,饲料散失率要求小于3.0%。营养指标主要指粗脂肪、必需脂肪酸、粗蛋白等养殖动物生长所需求的能量在饲料中的含量。卫生指标:饲料的卫生指标不但关系到动物的成长和饲料利用率,而且也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威胁饲料质量的各种有害物质包括:有害微生物,如霉菌、沙门菌等致病菌;有毒重金属,如汞、铅等;有毒的有机物,如棉酚农药残留物等。
3.肥料使用规范 在养殖水体中使用肥料是提高水体生产能力的重要方法,但如果操作不当(如过量)就会造成对水体的污染,导致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肥料的种类可以分为有机肥和无机肥,肥料的使用应该以腐熟有机肥为主、化肥辅助,以基肥为主、追肥辅助。有机肥的分解比较慢,但肥力的效果也会持续很长时间,可以在水稻较长的生长阶段内对其提供必要的养分,同时投放的饲料可以作为鱼类天然饵料的一部分,满足鱼类生长需要。没有发酵的有机肥施入田地后要消耗大量氧气,同时产生硫化氢、有机酸等有害气体和物质,如果数量太多会威胁到鱼类的安全。允许使用的有机肥料包括:堆肥、沤肥、绿肥、发酵粪肥等;允许使用的无机肥料包括:尿素、硫酸铵、复合无机肥料等。肥料的使用方法和标准可以根据《中国池塘养鱼技术规范(SC/T1016—1995)》的规定。
4.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标准 无公害水产品质量要求包含水产品的感官指标、鲜度指标及安全卫生指标。安全卫生指标详细标准可以依据《NY5073—2001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和《NY5070—2002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鱼药残留限量》等规定。水产品在投入市场之前,应该进入休药期。一些常用药物的休药期为:漂白粉大于5周,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二氧化氯大于10周等。
§§§第五节 绿色食品安生生产技术
一、绿色食品产地选择
农业生产地产地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如果生产的环境遭受了污染,就会直接影响到产量和产品的安全性,进一步影响到人类的身体健康。绿色食品产地是无公害食品的生长地,产地生态环境的好坏是制约绿色食品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要发展绿色食品,对绿色食品产地就必须科学合理选择。通过对绿色食品产地的调查,可以比较完整、深入地了解产地和周边的生态环境,为建立绿色食品产地提供科学的决策根据,为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提供最基本的保障条件;通过控制绿色食品的产地,可以减少很多额外的环境监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企业的资本;通过对绿色食品产地的研究,可以发现产地和周边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为保护、改善产地的生态环境提供基本的资料。
绿色食品产地的选择是指在绿色食品产品开发的初期,对绿色食品产地以及周边环境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产地生态环境的现状作出合理判断的过程。调查研究和现场考查的主要内容包含:自然环境特征调查,主要包括气象、地貌、土壤肥力等的调查。产地内社会、人群和地方发病特点的调查。收集产地土壤、水体和火气的有关原始监测数据。农业生产和地表的使用情况调查:
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农作物、水果、蔬菜种植的面积以及耕种的方法等;二是最近三年以来化肥、农药的使用种类,施用的方法和数量等。产地和产地周边自然污染源调查,主要包括酸性水、碱性水、因地质导致的有害物质、金属或非金属矿山等。产地和产地周边社会污染源调查,主要是对工农业污水灌溉、生活和交通污染源进行调查,其中对工业污染源要进行重点调查。
绿色食品产地的生态环境主要包含大气、水、土壤等因素。绿色食品产地应建立在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没有被污染、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的地方,尽量避免在繁华都市、工业区和交通要道建立产地。偏远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一般保持得比较好,绿色食品产地应该建立在这样的地方。城市的郊区受到污染相对较少,生态环境相对也较好,也可以在这样的区域建造农业产地。空气标准:
要求产地和周边环境不能有空气污染源,尤其是上风口不得有空气污染源,如化工厂、钢铁厂、水泥厂等,禁止排放有害气体,也不能有烟尘和粉尘。燃煤锅炉是大气中二氧化硫和飘尘的主要源头,使用燃煤锅炉需要对其装备除尘除硫的设备。同时二氧化硫的另一个源头是汽车尾气的排放,因此绿色食品产地需避开交通繁华要道。
水的标准:必须满足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作物用水需要。这种需要不但是对水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对水的质量的要求,即产地的用水不能被污染,尤其是不能含有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如汞、铅、铬等。这些有害物质可以通过水进入土壤中,然后通过根系被植物所吸收。若是饲养动物,则可通过饮水进入畜禽体内,对动物形成污染。如果是食品加工厂使用的水也会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安全。
所以绿色食品产地要建立在水源没有污染的地方,产地最好建立在地表水、地下水的上游。对于某些因地质形成的水源污染,应尽量避开。
土壤的标准:要求产地建立在土壤元素背景值正常的区域,产地和周边没有金属或非金属矿山,没有人为污染。没有农药在土壤中残留。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综合表现,绿色食品产地的建立应充分考虑土壤肥力的指标,建立在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比较多的地方。对于一些土壤中元素自然本底高(如放射性元素高本底区、重金属元素高本底区等)的区域,不适合建立场地,因为土壤中的这些元素可以经过迁移后污染作物,最终影响产品质量,威胁人们的健康。另外,为了保障绿色食品产地的可持续发展,还应该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基础建设,比如在产地的周围种植防护林等。
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
(一)绿色食品生产的意义
1.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农业生态系统包括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四个方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给动物提供食物。植物是动物直接或者间接的食物来源,微生物则把动植物残体及其产生的垃圾转变成无机物质,使其又回归到自然中,为植物提供养分,非生物环境为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以及生活的空间。这四个部分经过食物链组成了一个循环的整体,它们的内部可以调节,自动保持生态平衡。但有的时候,这种平衡会被打破。比如,因为自然灾害和人为污染破坏了这种平衡,化学农药过量使用增强害虫的抗药性,使害虫的天敌减少,以致虫害更加严重等。所以,绿色食品产地应该着眼于农业生态系统全局,维护和改善对人类有利的平衡。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确定产业的组成,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使其健康协调地发展,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从而又反过来促进绿色食品生产。
2.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使绿色食品能够可持续发展,不但满足当代人也满足子孙后代对于绿色食品的需求,就要求绿色食品必须具有可持续生产的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资源和环境。如今,在资源不断损耗的情况下,维护绿色食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技术,科学利用土地、水等资源,充分发掘产地的生产潜力。
可持续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协调状态,是一个丰富多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的使用,当前和以后的因素都要进行考虑。绿色食品生产规程也正是基于此而制定的。例如,生产过程中减少和限制化学物质的使用,正是从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以及保护人们身体健康的角度出发的。绿色食品生产要求对产地进行科学地利用开发,多种行业相结合,协调发展。建立作物秸秆和其他副产物循环系统,使有机物质得到多方面利用,实行无废物生产和无污染生产。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和保持综合可持续的生产能力。
(二)绿色食品生产的保证
1.先进的科学技术 绿色食品生产追求的目标是环保和高效率,是在减少能源损耗和化学物质基础上进行生产。
为了维护和不断提高绿色食品生产能力,就必须在总结传统农业中精耕细作,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农艺技术基础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把它们有机结合成综合的农业技术系统。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有着长期有机农业的基础,留下了许多优良传统和生产经验。例如,千百年来我国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始终坚持产地的用养结合、种植和其他副业结合,积累了包括轮作、间作、套作的丰富经验,以人、畜禽粪为肥料的技术等,这些有益于于绿色食品生产的经验和技术,都应该被吸收运用。同时绿色食品生产也需要吸收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例如选用抗性强、高光效能的优秀种子可以增强作物本身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并提高对光能的运用;运用营养诊断技术指导施肥;运用天敌和生物制剂防治病虫草害;利用环保新技术,对污染进行预防和治理,提升环境的品质等,这样才可以不断提高绿色食品生产水平。绿色食品生产不是各种技术简单累加,也不是机械执行绿色食品生产规程及各项规定,而是要使用对绿色食品有利的各种先进技术,不断提高解决阻碍生产的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