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农村常见病防治
46890800000013

第13章 农村常见传染病、寄生虫病(1)

传染病是指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如肺结核、痢疾、肝炎、艾滋病等。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等),小部分为寄生虫(如蛔虫、钩虫、绦虫、蛲虫等),传染病的传播是有一定规律和途径的,不是每个人均容易得某个传染病。只要我们正确掌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时采取对策,就能减少得传染病的机会,从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传染病有以下特点:

(1)传染病具有传染性,例如,某人患了某种传染病,他可以把这种病传染给另一个人。

(2)传染病具有流行性,即某段时间内出现许多相同传染病的病人。如1987年某市出现大量甲型肝炎(甲肝)病人,就是甲肝的流行。

(3)传染病病人康复后一般会产生相应的抵抗力(免疫力),也就是不再容易得同一种传染病。

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只有这三个环节同时存在才容易患病。所以只要我们控制了传染源头,切断传播途径,或提高个体的抵抗力,均可控制疾病的传播。例如,接种乙肝疫苗就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从而不得乙型肝炎。

1.传染源传染源是指是指受了传染的人或动物,体内有病菌(指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生长繁殖,并能将病菌排出体外。一般可分为三个方面:

(1)正在发病的传染病病人,传染病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体内的病原体数量多。

(2)一些慢性病菌携带者,虽无症状,但可长期排出病菌,如慢性痢疾、慢性肝炎等。

(3)受感染的动物,其中以鼠类最为重要,因为它能传播多种疾病如鼠疫、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由于近年来随着宠物如狗、猫的增加,使得狂犬病、弓形体虫病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

2.传播途径病菌(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需要有一定途径,即传播途径,如伤寒需经伤寒菌污染水和食物后,水和食物被健康人吃进口中才可传播。常见的传播途径有:

(1)空气传播。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飞沫、尘埃等传播。常见的疾病如流感、麻疹、肺结核等。

(2)消化道传播。医学上也称“粪—口传播”,包括经水和经食物传播。手和苍蝇也是使食物受到污染的重要因素。常见疾病如痢疾、霍乱、伤寒、甲肝、脊髓灰质炎等。

(3)接触传播。分为直接接触传染源或者接触了被病原体污染的餐具、日常生活用品也造成的传播,如肝炎、白喉、沙眼等也可能经间接接触传播。

(4)虫媒传播。是指通过蚊、蝇、虱、蚤等动物传播的方式。比如流行性乙型脑炎、鼠疫、莱姆病、疟疾、登革热等危害性较强的传染病。夏秋季气温较高,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容易在水和食物中生长繁殖。苍蝇、蝉螂、臭虫活动频繁。所以,夏秋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这类传染病在我国每年传染病总发病病例中约占5%~10%,但它的病死人数则占传染病总死亡人数的30%~40%。

3.易感人群如对某一种传染病无特异性抵抗力(免疫力),则感染后就容易发病,这些无特异性抵抗力的人称为易感人群,容易患传染病。另外,一些老年人、儿童因免疫功能下降或不成熟,也易被感染而得传染病。一个人得了急性传染病,病愈后可产生相应的抵抗力。如再次感染同一病菌,可能不会发病。

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传染病预防应从三个方面进行:

(1)控制或消灭传染源。包括隔离病人,治疗病人,宰杀或深埋生病动物,消毒排泄物。

(2)切断传播途径。对呼吸道传染病,应采取室内消毒、空气流通、戴口罩等措施,对消化道传染病应采取灭蝇、消毒餐具、加强水源资源管理、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手等措施。

(3)保护易感染者。避免与传染源接触,是比较有效的防护措施,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接种相应疫苗也是有效的预防方法。

§§§第一节可经消化道传播的传染病

消化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病人的排泄物(如呕吐物、粪便等)传播的,是属于“病从口入”的传染病,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有细菌性痢疾、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伤寒、霍乱、细菌性痢疾、以及各种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病、钩虫病、绦虫病、蛲虫病、姜片虫病)等。

一、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夏秋季有利于苍蝇孳生及细菌繁殖,且人们喜食生冷食物,故夏秋季多发。由于人们进食了被痢疾细菌污染了的水和食物引起肠道传染病。

1.症状主要表现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大便次数可达到每天数十次,有解不尽感觉。一些病情较重的儿童得病后有高热,甚至昏迷,叫中毒性痢疾,需积极抢救治疗。病人和带菌者为传染源,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直接或通过苍蝇和蟑螂来去于食物和粪便之间污染食物、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本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为中毒性菌痢,多见于2~7岁的儿童,起病急,病势凶险,迅速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口唇发紫和血压下降等现象,或出现严重的脑症状(嗜睡、昏迷、抽搐等)和呼吸衰竭;少数病人病情迁延不愈,发展成为慢性菌痢,可以反复发作。

2.治疗急性期病人应以卧床休息为主,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采用适宜的对症治疗和抗菌治疗,抗菌治疗为主,并注意补液。中毒性菌痢除了采取抗菌治疗外,还应进行扩容抗休克治疗、支持治疗等综合治疗。急性期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可发展为慢性菌痢。

3.预防预防细菌性痢疾应抓好以下几点:

(1)隔离病人,病人需与家庭中其他健康成员分开,不可共餐,对急性菌痢病人应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2次阴性才无传染性,才可解除隔离。

(2)病人的呕吐物、粪便需消毒处理,可用漂白粉拌匀后放置2小时消毒,餐具可用煮沸法消毒。

(3)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不清洁食物,饭前便后需洗手。

(4)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蟑螂等。

4.细菌性痢疾饮食注意事项饮食一般以流质或者半流质为主,忌食多渣多油或者刺激性食物。一些水果,雪糕等冰冷食品也应当禁食,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注意及时补充水分。恢复期可按具体情况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拉肚子”不一定是细菌性痢疾腹泻、细菌性痢疾均表现为“拉肚子”。细菌性痢疾大便次数多,每天可达数十次,大便量相对较少,且有想解而解不出的感觉,大便多为脓血便,一般需抗生素治疗;而一般腹泻是因受冷、食物中毒引起,稀便、水样便多见,不一定需抗生素治疗。

二、甲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几种。甲肝是指甲型病毒性肝炎,一般均为急性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是由于甲肝病毒被吃到人体内而发病。甲肝是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任何年龄均可患本病,但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

1.症状得主要表现有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腻、眼睛发黄、小便发黄、肝大,肝功能异常等。甲肝病人的粪便、呕吐物可污染食物和水源,吃了被污染的食物和水,就可能被感染而得甲肝。甲肝眼睛发黄的叫急性黄疸型肝炎,眼睛不黄的叫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得过甲肝后,一般可以自行痊愈,不转为慢性肝炎,而且以后不会再得甲肝。

2.治疗甲型肝炎是自限性疾病,治疗以一般及支持治疗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疲劳和使用损肝药物。强调早期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退,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急性宜隔离治疗,洗澡、吃饭均应隔离,急性期如肝酶升高明显,可适当护肝、降酶治疗。在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等)恢复正常后,即进入恢复期后还应继续服药休息,且不能饮酒,避免使用对肝脏有副作用的药物。最好要到医院定期复查,2~3个月后才可以逐步恢复工作和学习。

3.预防预防甲型肝炎应抓好以下几点:

(1)隔离病人,病人应隔离到发病后3周。家中其他成员应与病人分餐,也不可与病人共用牙刷、碗筷等。

(2)处理病人的排泄物,排泄物禁止向水源直接排放,需用漂白粉充分拌匀后放置2小时消毒。

(3)甲肝病人用过的物品、餐具应进行消毒,衣服、被子可清洗后暴晒。餐具可用煮沸法消毒(煮沸5分钟以上)。

(4)提高个人卫生水平,严格把好“病从口入”关,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生食熟食应该分开;数钞票时,不可用手蘸唾液,以避免将钞票上可能带有的肝炎病毒吃进体内。

三、寄生虫病

1.蛔虫病蛔虫病是由蚓蛔线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或其他器官所引起的常见疾病。本病患者以儿童居多,特别是在农村,发病率较高。

(1)症状。临床多数无明显自觉症状,一部分可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腹泻、便秘,常突然发生脐周阵发性疼痛,按之无压痛。蛔虫进入胆道可引起腹痛和黄疸。蛔虫病人是唯一传染源。病人粪便中排出虫卵污染土壤、蔬菜、瓜果,一旦吃了被污染的蔬菜、瓜果,则可被感染,特别是儿童,常在地上爬行、吮吸手指,更容易被感染。

(2)治疗。服用驱虫药物驱虫治疗为主,苯咪唑类药:阿苯达唑,剂量为400毫克,一次顿服。可于驱蛔虫后10天重复给药1次。胆道蛔虫内科治疗无效,可行手术治疗。

(3)预防。预防蛔虫病应抓好以下几点:①驱除病人和带虫者肠内蛔虫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②注意个人卫生,儿童尽量不要在地上爬行,不随地大小便,在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不洁食物,蔬菜、水果需洗干净后再食用。③管理粪便,对粪便进行发酵等无害化处理,建筑卫生厕所等。

2.绦虫病、囊虫病

(1)米猪肉。米猪肉就是含有绦虫幼虫(囊尾蚴)的病猪肉。囊尾蚴像米粒样镶嵌在猪肉中,瘦肉中有呈黄豆样大小不等,乳白色,半透明水泡。像是肉中夹着米粒,故称米猪肉。识别米猪肉主要是“看”,“米”猪肉一般不鲜亮,肥肉瘦肉及五脏、器官上都有或多或少米粒状的囊包。囊包虫呈石榴籽状,寄生在肌纤维(瘦肉)中,腰肌是囊包虫寄生最多的地方。用刀子在肌肉上切,一般厚度1厘米,长度20厘米,每隔1厘米切一刀,切4~5刀后,在切面上仔细看,如发现肌肉上附有石榴籽一般大小的水泡,这种猪肉即是米猪肉。

(2)绦虫病、囊虫病。人吃了米猪肉会得两种病:一种是绦虫病,人若吃了未经煮熟的“米猪肉”,即受感染囊尾蚴可固着在人的肠壁上,逐渐发育成成虫,长期寄生于肠内,通过粪便不断排出节片或卵。主要表现有:上腹部隐痛与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和乏力、消瘦等;另一种是囊虫病,是由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所致,人误食了囊虫后,虫卵在胃液,肠液的作用下,孵化出幼虫,钻入肠壁组织,经血液带到全身,在肌肉里长出一个个象米粒一样的囊肿,囊虫可寄生在人的心脏,大脑,眼睛。长在眼睛就失明,长在大脑引发癫痫。病人是传染源,虫卵、绦虫节片可经人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牧场和环境,从而感染猪、牛、羊等,猪、牛、羊就会得病,人吃了病牲畜肉,就会被感染,从而造成传播。

(3)治疗。主要为驱虫治疗。治疗绦虫病常用中药:南瓜子、槟榔合剂,两者联合应用有协同增效作用,疗效高、反应小。

(4)预防。预防绦虫病应抓好以下几点:

①治疗病人。人是唯一传染源,及早驱虫不仅可减少传染源,而且可预防自身感染囊尾蚴病;病人内裤、便盆需消毒处理,防止病人粪便污染水和食物。

②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改变不良饮食习惯,过油煮炖的方法煮熟米猪肉完全可以将囊尾蚴杀死,故应不吃生猪肉,切生食和熟食的刀、菜板应分开。

③猪、牛等应圈养,人厕所与牲畜厕所应分开,可避免牲畜被感染;加强肉类检疫,杜绝“米猪肉”上市。

④加强粪便管理,修建符合卫生要求的厕所,不随地大便。粪便用作肥料前必须经无害化处理。

3.钩虫病钩虫病是由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传染源为钩虫病患者和感染者,经皮肤接触或生食蔬菜经口传措,人群普遍易感。

(1)症状。

①幼虫的致病导致皮炎。在田间劳动时幼虫侵入人体皮肤可引起钩蚴性皮炎,局部皮肤可出现小的红色点状丘疹,奇痒,并逐步形成水疱等;

②成虫引起的损害。钩虫成虫吸附在小肠上,引起肠道慢性失血和血浆蛋白丢失。常出现贫血、营养不良、乏力、胃肠功能失调。

(2)治疗。甲苯达唑驱虫治疗为主,如贫血严重应纠正贫血,有皮肤症状时要注意保持清洁,避免继发细菌感染。如下田劳动后手足出现丘疹、奇痒等钩虫性皮炎症状,可在24小时内采用热烫、热敷等疗法(56-60℃热水)间隙反复使用20分钟局部治疗。

(3)预防。治疗钩虫病患者控制传染源是预防钩虫病传播的重要环节。

①加强粪便管理,采用粪尿混合贮存,经密封式沼气池、五格三池式沉淀等杀灭虫卵后,再用于旱地作物施肥。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是切断钩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