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际关系紧张对性功能的影响
这主要是指性爱双方之间的人际矛盾,如猜疑、嫉妒、不信任等。很显然,一方强烈的失望、敌意会引起对方相同的反应,而这对于性欲是有害的。例如,女性对于“被利用”非常敏感,认为对方只是对她的肉体感兴趣而忽略其人,性交是对她的利用、征服和贬低,而不能做出性反应,甚至会对性生活失去兴趣,感到厌恶。
4.各种外界因素所造成的心理压抑也会对性功能造成影响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繁忙的工作或家务、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工作中的竞争及挫折、个人所受教育水平及所处的社会地位,都会使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压力。而性欲和性能力的强弱是受心理因素影响的。
除了上面所述的情况外,性功能障碍也有器质性原因,在诊断性功能障碍时必须排除有关的躯体疾病如性器官的慢性炎症、外伤以及相关的神经系统的病变。某些内分泌疾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患有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性神经症都可能出现性功能障碍。
对性功能障碍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心理上的相容
心理相容是指夫妻之间协调一致,相互吸引、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心理相容是夫妻恩爱的基础。恩格斯曾经说过:“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它一切而成为婚姻的基础。”从现实生活中的婚姻也可以看出,爱情的基石不是双方是否可爱,而是双方是否相爱。
夫妻之间要彼此相爱,就应做到“八互”,即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帮、互认、互谅、互慰,这不仅是巩固性爱成果的保证,又是性爱心理相容程度的标志。
2.情爱的交融
性爱双方情爱的升华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共同在交互影响的作用下提高的。这就带来了情爱交融传递的问题。交融传递的作用,就是产生心理上的感染效应,以达到心理相容。
一般说来,情爱交融传递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等。其中目光传递对情爱交融极为重要。
(2)语言。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又可以成为传播交融情爱的载体。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说话是一门艺术,尤其是绵绵情语,它必须以情操、知识为内核,以诚恳、热情为前提;书面语言具有含蓄、深刻和诗意的特点,是一种通过对对方内涵的了解增进情感的方式。
(3)行为。这里的行为特指以实际行动对性爱对方关怀、帮助、爱抚、亲昵,它在情爱交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性爱中的亲近、抚摸、以至拥抱接吻,都是可以理解的情爱表达方式。
3.情爱的升华
异性双方从好感、友谊发展到性爱的结合,有许多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异性之间的情爱,从无到有,从平淡到如醉如痴,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升华过程,因而它决定了性爱发展的层次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一过程包含这样几个方面,即性欲、占有欲、向心欲、置换欲、奉献欲。
(1)性欲是性爱或情爱的基础。没有性欲的性爱,算不上完美的性爱关系,反过来说,只有性欲的性爱,是最低级的性爱关系。
(2)占有欲支配下的性爱关系,虽然也存在着异性双方的互相爱抚、怜惜,但它往往是以保持长期亲近、交合为目的的。这种情感很不牢固,一旦有了更为合适的性欲对象,怜惜之心就会荡然无存。
(3)向心欲是指性爱双方在肉体上、精神上强烈的结合欲望。它是热恋着的异性双方,情爱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反映。有了这种情爱的感情,一般来说,性爱的发展是成功的,离双方的最后结合已经不远了。
(4)带有置换性欲望情感的情爱,是性爱基本成熟的标志。因为双方在处理性爱感情过程中,不但为自己着想,而且也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不分你我地考虑到两个人的最终幸福,表现了一方对另一方的真心实意,这是高尚情爱感情的体现。
(5)含有奉献欲望的情爱,是性爱发展的最高层次。因为性爱双方的感情已经发展到可以为对方做出某些牺牲的程度,成为性爱结合获得幸福婚姻的最坚实的情感基石。上述五个层次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区分,它们是交互影响、交互渗透的。
心语提示
性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人们缺乏性知识,对性存在着认识误区造成的。这就需要对患者进行性教育,使其端正性生活的态度。应该认识到,性活动是一种生活的乐趣,而不是一种操作负担。它是一种自然的功能和本能。在消除了引起障碍的生理、心理因素后,性活动是可以恢复自然和正常的。
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都需要吃饭,一日三餐,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吃饭里包含的心理现象你认识多少呢?为什么有的人身心健康,而有的人却病病歪歪的?厌食者、嗜酒者到底又具有怎样的心理呢?这些都需要去认识、去了解。俗话说,病从口入。这是说饮食习惯、结构不当,都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如肥胖症、胃溃疡等,不良饮食习惯的养成如厌食、嗜酒等。只有了解了饮食心理与健康的关系,才能调适好不良的饮食心理,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这对于身心健康是很有益处的。
一、饮食习惯、结构与心理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这除了气候、地理、环境和经济等的影响外,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也对其影响很大。具体到不同的个体之间,有些人也会因为情绪的不同反应和个人饮食的偏好,而具有了独特的性格特征。
在刘德华和郑秀文主演的电影《瘦身男女》中,男女主人公在失恋后,通过将一团团肉蛋、一张张肉饼、一块块肥肉填进自己的胃里,而企图冲淡心灵上的痛苦。结果两人都胖得一团糟。
现实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在心境不好时,就会大吃大喝。而也有一些人在受到挫折时什么也吃不下,甚至以绝食来惩罚自己。为什么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反应呢?这就在于,饮食同一个人的性格、气质等心理特征是有密切联系的。英国的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饮食喜好与心理存在着这样的联系:
1.喜甜食者性格温和
比较喜欢吃甜食的人,性格往往比较温和,在性格上多属于“黏液质”型。他们为人谨慎,在处世上比较保守,不愿意冒险。例如,上海、江浙地区的人比较嗜好甜食,大家所津津乐道的“上海好男人”便是甜食滋养出来的。
2.嗜辣者脾气火爆
嗜辣如命的人,往往都是火爆脾气,在性格上多属于“多血质”型。这类人虽然很豪爽、讲义气,但发起火来却很吓人。四川、云南、湖南等地人一般嗜辣,他们也都有着火爆的脾气。
3.爱吃大米者容易自我陶醉
喜欢大米的人,一般喜欢自我陶醉、孤芳自赏。虽然对人、对事处理得体,比较通融,但缺乏互助精神。
4.喜面食者意志通常不坚
喜欢吃面食的人,往往能说会道,夸夸其谈,不考虑后果及影响,且意志薄弱,做事容易丧失信心。
5.喜油炸食品者勇于冒险
喜欢油炸食品的人则勇于冒险,有干一番事业的愿望,但受到挫折后容易灰心丧气。
6.喜清淡食品者多喜欢交际
喜欢清淡食品的人往往善于交际,认为朋友越多越好,不喜欢个人主义。
饮食和一个民族的性格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一点从各民族烤制的面包上就能很清楚地看出来。
比如,俄罗斯烤制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面包叫做“大列巴”,其个头和分量就如同俄罗斯人一样“够劲”,块头大、粗犷豪放、举止大方、不拘小节;而法国所烤制的面包形状通常都是些外形精致的面包圈、面包条,而相应地,法兰西人温柔多情、浪漫风趣、情感丰富。又如美国人大多喜欢吃快餐,特别是炸鸡一类的快餐食品更受美国人欢迎。钟爱于油炸食品的人大多喜欢冒险,而这一点在美国人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自己的男人对别的女人萌生好感时,我们的心里就会“吃醋”;当我们状态好,心情愉快时,心里就会感觉“甜蜜蜜”的;当我们失意,悲伤的时候,心里就会很苦闷,甚至流下“咸涩”的泪水。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味道都能找到相应的心情对应词。从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就能看出食物和心理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关系。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如此看来,一种饮食喜好也能造就一方人。
此外,饮食结构与犯罪心理也有着必然而密切的联系。
日本某大学的心理学家大泽说:“目前对日本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最时髦的解释是某些食品在作怪。”一些专家进一步强调说,食用过量的甜食会使孩子的血糖水平迅速提高,并出现过激反应,导致血糖水平升降落差非常大,使孩子容易疲劳、脾气暴躁,甚至发生暴力行为。
日本筑波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270名年轻罪犯调查发现,有25%的人吃的最多的食品就是汉堡包、肯德基和可乐等,他们在每天的生活中基本不吃早餐。广岛市教育界人士在对15000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10%的学生说每天都是自己一个人吃早餐和晚餐。从美国和苏格兰罪犯的验血报告中得出,有习惯性暴力犯罪的人大多不懂得合理膳食,这是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来戒除他们的暴力犯罪倾向的。有关实验表明,一旦不平衡的饮食得到改善,暴力事件会减少40%左右。甚至有些监狱希望通过给犯人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用以改造他们的暴力性格。
还有一项实验表明,5000名年轻罪犯在减少精制食品(比如白糖、白面包)和二次加工食品的食用后,暴力倾向性会明显降低。另一项实验是以3000名罪犯为研究对象,为期12个月,在他们每天所吃的食物中没有糖和精炼食品,结果发现狱中的寻殴滋事现象降低了25%。还有一项研究是针对青少年孩子的,在他们的正常饮食中再加一杯鲜橙汁,以补充叶酸和维生素C,暴力活动就会减少50%。
4.饮食仪态与人的性格
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进餐时的仪态往往可以体现出这个人的性格特征。比如,美国一些政府机构或企业在招聘新人时,通常都要先看应聘者在进餐时的举止仪态。不同的饮食仪态对性格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特别注重餐具整洁,进餐时哪怕有一点食物残渣掉在餐桌上,也要拣起来放在用过的盘子里,并会将用过的餐具摞放在一起,以方便服务员收去。这种人非常尊重别人的努力,如果遇上一个喜欢干净的人,很容易与其成为好友。
(2)食物端上来时,尽管并不是非常饿,但仍然眼睛贪婪地盯着食物或是食物一端上来就立即大口吃起来,这种人肯定曾经吃过不少苦,或者小时候家中不富裕。
(3)喝汤或咀嚼食物时发出声响的人,不但使供餐的人大倒胃口,还表明他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孤僻性格。
(4)有的人吃饭时唠叨不停,急于跟人交谈,以致于来不及将食物吞下肚。此类人在处事时往往比较性急,并且咄咄逼人。
(5)进餐时没有声响的人,可能是个美食家;把心思全都放在食物上,也可能是害羞或孤僻,甚或是心情不愉快。
(6)匆匆进餐后立即走人,这种人对别人为其准备食物所花的时间和心思漠不关心,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从不关心别人的想法与感受。
(7)食物一端上来,在丝毫没有品尝的情况下,便向食物中乱加调味品,这种人通常喜欢冒险,做事容易草率。
心语提示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这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它反映了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的特性。而个人的饮食习惯、结构和仪态有时却能影响其自身的行为,反映出其不同的性格,所以个人在这方面要根据科学的方法,合理膳食,尽可能避免和克服不良饮食心理导致的不良行为。
二、饮食心理与身心疾病
饮食心理,食物的搭配不当也常常是造成身心疾病的原因。饮食心理正常了,才能正确地对待食物,而不至于偏激,造成营养失衡,这对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要改变饮食中的不合理因素,要先从调适饮食心理着手。
不久前,国外科学家研究发现,食欲不仅受情感意志的影响,还受一种特殊的生化过程的影响。大凡肥胖者都有着一种与常人不同的饮食心理,只有对这种趋于病态的心理进行矫正,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肥胖者对“饿”与“饱”的判断标准,从而改变以前的不良饮食习惯,真正达到减肥效果。
下面是科学家最新发现的肥胖者的几种饮食心理及矫正方法:
1.紧张与进食
据相关调查显示,当人们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时,有48%的人说他们的食量明显减少,有8%的人说他们吃得和平时一样多,有44%的人说他们吃得比平时还要多。
通过进一步研究显示,能够消除心理紧张的不是进食的多少,也不是食物的味道,而是咀嚼食物时的动作。
肥胖人大多呈现一种病态的饮食心理,一感到心理紧张,他们就想吃东西。而事实上,此刻他们需要的不是体内热量的补充,而仅仅是消除心理紧张感的咀嚼。
对此,专家建议肥胖者在心理紧张时应多咀嚼一些含有纤维、热量低的食物,以控制摄入体内的热量,避免增肥。
2.对食物的热望
研究发现,有60%的肥胖症病人能够非常准确地判断出各种味道。这告诉我们,在灵敏的味觉与美味食物的热量间存在一种联系。很多肥胖者比瘦人更喜欢种类多、口味浓的食物。如果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不停地吃东西,这是正常人很难理解的一种病态饮食心理。
对此,专家建议肥胖者应注意增强食物的味道,而不是增加食物的热量。
3.对食物的强烈反应
有些人天生对食物反应强烈。他们对食物的颜色、形状、气味都很敏感。研究表明,对食物敏感者的体内含有大量胰岛素,一看到或想到食物时体内胰岛素水平就会迅速升高,因此而产生吃的欲望。
对此,专家建议当有强烈的进食欲望时,可以做其他事情以转移注意力,这样就可以冲淡食欲。比如走出家门去做做运动,看一会儿喜欢的电影等,直到忘记了食物为止。
4.碳水化合物嗜好症
研究发现,有些肥胖者有一种特殊的、由碳水化合物引起的生物学上的饥饿感。他们喜欢吃糖果、糕点等甜食。这是碳水化合物嗜好症的表现。当进食了带糖的食物后,他们就会感到很满足;但如果所吃的食物中碳水化合物比较低,他们就会表现出焦躁不安,以致无法入眠,甚至不能全神贯注地工作和学习,并且总是感到饥饿。于是他们盲目地大量进食碳水化合物,导致体内热量猛增造成肥胖。这是导致肥胖症的主要原因。
饮食不当还容易引发某些心理疾病。专家指出,饮食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导致心理疾病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营养的缺乏和不合理的膳食导致了诸如抑郁症、多动症、精神分裂症以及阿耳茨海默症等心理疾病的增加。
农业大量使用灭虫剂、肉类食物中脂肪结构的变化等因素,导致一些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流失,如必需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研究发现,这些营养物质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