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日益繁重的课业任务,家庭游戏机和电脑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快捷应用等,把青少年学生的课余生活局限在家庭的小圈子内,学校里除了与同学下课聊上几句,上学放学都由父母接送,他们的生活早已成了“两点一线”。何来与其他伙伴和同学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呢?
青少年学生交往的需求欲望十分强烈,他们会为结交到好朋友而非常开心,反之也会为失去朋友的信任而伤心。情感交流在他们交友的选择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绝大多数学生将结交诚实、正直的朋友作为他们交友的首选,他们把朋友之间不能坦诚相待看作是最大的悲哀,表现出青少年学生对真诚的友谊和交往有着热切的需求欲望。
青少年人际交往的主要特点为:
1.友谊占据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
朋友之间的情谊称友谊,它是建立在理想、兴趣、爱好等一致和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一种感情关系。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个体在情感上最依恋的对象是父母,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依恋的重心便逐步由父母转向了朋友,并日益得以确定和加强。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结交朋友最多的是青少年时期。
2.小团体现象突出
由于空间上容易接近、年龄相当、品行相同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青少年学生都加入到非正式的小团体中。这些小团体的成员相互间有高度的忠诚感,在行为方面也有很大的约束力。
3.师生关系有所削弱
青少年学生不再视老师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对老师有了新的认识,并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对于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也有了更明确的看法。
4.易与父母产生隔阂
不少青少年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可与知心朋友讲,也不愿对父母说。无论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等方面,都容易与父母发生摩擦,不断加剧与父母的心理隔阂。
总之,由于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青少年学生在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也容易出现闭锁、防御、自卑、“骄娇二气”等交往心理障碍,应该注意加以克服。
人际交往的能力的提高是通过自觉学习和实际锻炼逐渐培养起来的。心理专家建议:
1.树立交往的自信
许多青少年由于对自己缺乏在交往中的自信,在交往时表现出被动和较强心理防御性,从而使交往无法展开。因此,要积极看待,把人际交往当作成长中的一次有趣的体验。
2.把对方看成重要人物
强烈的自尊感和要求被认为是青少年期重要的心理欲求,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忽略了别人的感受。对此,青少年学生在交往时要注意到对方的感受。具体方法有:(1)让他人保住面子;(2)不要试图通过争论使他人发生改变;(3)发现和赞赏别人的优点。
3.学会倾听和自我表露
耐心而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讲话有利于深入地了解对方。应通过专注的表情和反馈的言语暗示对方你对他的尊重及你能理解他的感受和描述,而不要在倾听时打断对方的谈话或出现打哈欠、左顾右盼等心不在焉的行为。还要积极地表露自我,加深交往的深度。
人的交往能力主要还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所以青少年学生应积极参与人际交往,并在交往中总结经验,学会处理交往中的冲突与矛盾,尤其是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交往中的不良个性,例如自我中心、心胸狭隘,对人不真诚等。
从某种角度上讲,与社会的交往、沟通是我们健康的屏障。逃避与人交往只能意味着放弃最温暖的支持。有好朋友,有好的人际关系,才会更健康。
心语提示
青少年平时要多参加社交活动,扩大交往范围,寻找可以倾谈的对象,以免情绪压抑。同时在挑选朋友时也要小心谨慎,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要与一些沾染不良习气的人交朋友,要有识别能力,选择那些品学兼优的朋友相处,这对促进心理健康意义重大。
中年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组建了家庭,事业也达到了顶峰。但是中年又是一个极易引发各种心理疾病的非常特殊的年龄段。中年人往往身心负担沉重,生理功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衰退,社会、家庭、单位中多重角色的负担,超负荷的工作、过重的家庭负担以及所经受的众多社会心理刺激、过高期待与有限精力的矛盾,生存压力的应激一旦失于调控,就会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出现,埋下身心疾病的危害,所以中年人一定要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防患于未然。
一、中年期心理基本特征
人到30岁,一般都已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生活方式基本定型,思想也不再像青年时期那样充满躁动和憧憬。到40岁,知识愈多,见识日广,认识问题有了深度和广度,遇事冷静,即使复杂事物也不致使人困惑,所以称“不惑”之年。到50岁,阅历更丰富,学识愈深广,处事更加稳妥,故称“知天命”之年。
中年人心理逐渐成熟,知识经验愈加丰富,是成就事业的黄金时期。性格特征基本定型是中年人心理成熟的重要表现。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和反应。由于长期社会生活实践的磨炼,中年人处于成熟又稳定的阶段,不论在思想、情感、行为以及处理各种问题时,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能够从以往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中汲取知识,保持着个人精神状态的平衡,以适应社会和环境的需要,及安排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担负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以及处理学习、工作等矛盾。
如果发现生活中经常出现如下现象,就要考虑是不是有心理问题,是否需要心理医生的咨询辅导:
想事做事时,不明原因地走神,精神难以集中;翻来覆去睡不着,或噩梦不断,或频频醒来,以致于感到精力不足;看什么都不顺眼,烦躁,动辄发火;处于敏感紧张状态,惧怕并回避某人、某地、某事或某物;为自己的生活规律被扰乱而不高兴,总想恢复原状。对已做完的事、已想明白的问题,反复检查和思考,而自己又为这种反复而苦恼;易于疲乏,或无明显原因感到精力不足,体力不支;身上有某种不适或疼痛,但医生查不出问题,而仍不放心,总想着这件事;很烦恼,但不知道为何烦恼,而且烦恼好像摆脱不了;情绪低落、心情沉重,整天不快乐,工作、学习、娱乐、生活都提不起精神和兴趣;怕与人交往,厌恶人多,在他人面前没有自信心,感到紧张或不自在;心情不好时差点儿晕倒,控制不住情绪和行为,甚至突然说不出话、看不见东西、憋气、肌肉抽搐抖动等;觉得别人都不好,别人都不理解你,都在嘲笑你或和你作对,但事过之后能有所察觉,似乎自己太多疑或钻了牛角尖。
中年人在工作中,由于职务的升迁或工作类别的变化,也存在着一个适应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人际关系。因此,中年人所面临的、需要适应的问题很多、很艰巨,要和谐地适应这些新情况。心理专家建议:
1.中年人要加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点的认识
中年人正是各行各业的骨干,任务多,担子重,对工作往往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个人身体状况却逐渐衰退,渐感力不从心,最终会因此导致心力交瘁。人贵有自知之明,中年人对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应有正确的估计和认识。中年人在接受或安排任务时,一定要量力而行,切不可逞匹夫之勇,急躁冒进,否则违背规律,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要抱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注意劳逸结合,适可而止。
中年人涉世已深,在与人交往中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应以大局为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一时解决不了的矛盾可暂时放一放,予以冷处理,不可操之过急;与朋友交往,应宽容为上,若待人刻薄,落井下石,将为世人所不齿。
2.中年人要处理好家庭成员的关系
家庭是中年人情感支持的主要源泉,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其核心。家庭是人生的避风港,温暖和谐的家庭可以让人感到无限的慰藉;亲人的理解、关怀与支持,可以把烦恼和痛苦减低到最低限度。
人际关系对心理保健而言是积极因素,交往和友谊是人类最需要的精神生活,它能使人在沟通中缓解生活的紧张,协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益于消除心理疲劳。
反之,如果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缺乏社会接触而陷于孤独,往往会导致精神疾病出现低龄化的趋势,中年人正是首当其冲的群体,那种过分在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计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印象的自责,非常不利于身心健康。
心语提示
中年为“危险期”年龄阶段,各种疾病发病率较高。同时,中年人每天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心理压力极大。医学心理学研究证实,人的心理因素和心理状态同人的疾病和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心理素质还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原因。
因此,中年人进行心理保健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是什么让你心理疲劳
中年人的心理疲劳是指由于长期的精神负重,在工作、事业开创、人际关系处理和家庭角色的扮演,以及对事业和家庭的不断权衡方面,总是处于一种思考、焦虑、烦闷、恐惧、抑郁的压力之中,使心理陷入“心力衰竭”的状态,就从而导致了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的大部分症状,是通过身体疲劳表现出来的,所以往往被人忽视。而中年人正处于社会、家庭、工作、生活的多重压力之中,因此心理疲劳问题尤为突出,且严重影响着中年人的身心健康。
据调查显示,许多心因性疾病的患者,绝大多数都有一段较长时期的心理疲劳过程,由于没能及时消除心理疲劳,最后导致心理疾患。心理疲劳一般表现为如下症状:
早晨起床后,浑身无力,四肢沉重,心情不好,甚至不愿意和别人交谈;学习、工作不起劲,什么都懒得做,工作中错误多、效率低;容易感情冲动,神经过敏,稍遇不顺心的事便大动肝火;眼睛易疲劳,视力迟钝,全身感到不舒服,眩晕、头痛、头重、背酸、恶心等;困乏,但躺在床上又睡不着;没有食欲,挑食,口味变化快等。
心理疲劳表现突出的中年人,似乎总在忍受着一种精神痛苦的折磨,心中积压着诸如悲伤、委屈、苦闷、烦恼、不平等抑郁之情,总感到自己生活得很累,期盼能解脱一些。但现实生活的压力只能由他们这些中坚力量来承担,所以经常硬着头皮来干。
龙骧是某印刷公司的经理,四十多岁的他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家里有年迈硬朗的双亲、温柔美丽的妻子和活泼健康的儿子。平时公司业务多,人际关系复杂,他总是疲于应对,而且常因工作问题与下属们发生矛盾,弄得心力交瘁。回到家中,虽然妻子提供了一个安静的环境,然而孩子特不争气,三天两头给他惹麻烦,不是学校通知他到校做“保证”,就是派出所打电话叫他去“取人”。3年下来,人变得很憔悴、疲惫不堪,食不知味,连话都懒得和人说。同事都说他生病了,他去看了医生,吃了几副药,仍不见好转,于是向心理医生求助。
人到中年,身心承担的压力是巨大的。赡养父母、照顾老婆孩子都要拿出一定精力去应对。而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方面,面临升迁、人际关系处理、工作调动、新环境中的角色转换等,倘若对问题处理不当,就难免引起角色冲突,甚至引发角色危机。
心理专家建议要从这几个方面来缓解心理压力:
1.要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和谐的家庭关系是指夫妻双方的妥协和委曲求全,多抽出一定的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关爱,多留意孩子的行为和语言,从中发现隐患,从而减少其给家庭带来的矛盾。
2.要乐于交往,接纳他人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人际交往,乐于与人交往,做到以诚待人,不损害他人利益。
3.要量力而行,学会放松
中年人要权衡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停止超负荷运转,对过重的任务要学会说“不”。在工作之余或双休日,适当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松弛一下神经,锻炼锻炼筋骨,或者带家人散散步,既能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又可得到休息的目的。
心语提示
很多被心理疲劳所困扰的中年人,希望借助某种增强体力的药物或保健品来恢复体能,这只是被动的做法。要保证规律的运动、均衡的饮食、适度的娱乐休闲、充分的休息、良好的人际关系、乐观通达的心态、较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美满的家庭等,才是减轻心理疲劳的最佳办法。
三、逾越“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是人体老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一般发生于50岁左右,提前可至39岁,也有延迟至58岁者。有部分人因为身体机能衰老,开始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一系列症状,医学上称为更年期综合征。
理论上,男性和女性都会受到更年期的困扰,但是男性由于类固醇激素减少不如女性明显,更年期症状较轻微,而女性表现出的症状较重,时间也较长。
在更年期综合征发作症状较为明显的人群中,男女人数比例为3:16,其中女性又占同龄期女性的10%~30%。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每年因更年期综合征引发重大疾病的妇女高达800万人。这给她们的身心健康,夫妻感情及家庭幸福都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专家建议要提前预防。
闫行是某公司的中层干部、业务骨干。在工作中,她对自己和下属严格到近乎苛刻。进入更年期后更是不近人情,一点点儿的小事情就能使她暴跳如雷,慢慢发展到难以自控。后来,她无法过正常生活,只得住进医院的神经内科。
住院后,她先生和女儿体谅她的心情,经常陪伴她,照顾她,给她解闷。医生也给她讲了关于更年期的问题和自己调整的方法。同事们也不计较她平时的苛刻,主动去医院看望她。
出院后,她整个人都变了,变得善待自己和他人。以前她穿着极不讲究,后来就常常去漂亮的衣服,还经常美容、跳舞。她说,女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管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接受现实,学会珍惜自己,善待自己,充实自己。
更年期综合征是指部分妇女在绝经期后出现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和情感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的出现,有其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原因:
1.性生理变化
更年期的特征是月经从紊乱、不规则到完全停经,平均年龄在45岁。习惯认为,停经是脑下垂体分泌的性激素减少,使卵巢逐渐萎缩,它所分泌的雌性激素也减少,这时雌激素浓度降低。
到了停经后期,这种状况反馈给脑下垂体,垂体为了维持内分泌的平衡,就又增加性激素的分泌,从而引起血管舒张与新陈代谢失调,造成妇女头痛、晕眩、疲倦、情绪波动、喉部痉挛、失眠、心悸、烦燥不安与性冷淡,以及头部、颈部与上胸胀红、出虚汗、关节疼痛和近似发热感觉等一系列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