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了读好书,夜以继日地拼命学习,毫无一点人身自由和社会活动实践,只是为了考试而读书。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能找一个好工作?是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是增加在社会上立足的资本,还是社会的阅历,或者为人处世之道?并非说读书没有好处,而是要清楚拼命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在学校考出个好成绩,在年级中名列前茅,成为众人瞩目的尖子生,以及考个好大学,这似乎与国家的教育理念相悖。
但是作为家长来说,期望孩子奋力争取的只是这些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看似正确的话,实质上已变成制造学生恐慌的宣言。从日常生活的自理,到社会中的为人处世,以及能力与信念的培养,都是需要家长关心的,而不应该把一切都与成绩挂钩,这让更多孩子背负的不是骄傲,也不是自信,而是沉重的心理负担。
14岁的小靖,是个独生女,在市里某初中读二年级。父亲是一家公司的职员,母亲是一家医院的骨科主治医生,家里的经济状况非常好。
她从小就是班里的“尖子生”,聪明温顺,遵守学校纪律,对父母和老师的话一向唯命是从。在各门学科中,她的英语成绩非常优秀,但是爸爸、妈妈对她的期望过高,要求也过于严格。在一次期末考试中,她的数学考了全班第一的成绩98分,对于这个已经是名列前茅的成绩,父母却依然不满意,认为那2分也不应该丢掉,于是责怪她太粗心大意,对考试缺乏认真的态度,要求她在以后的考试中,做完试卷后,一定要仔细检查,反复检查五六次才可以。如果成绩达不到满分,就要受到重抄试卷三次的惩罚。
由于父母对她的期望过高,使她的心理压力非常大,于是更加努力刻苦地学习,在以后的每次考试中都遵从父母的要求仔细检查做过的题目,丝毫不敢懈怠,生怕出一点儿差错。从上初中开始,她答题的速度越来越慢,尤其在做数学试卷时,看题目时必须是一字一句认认真真地看,以防止自己把题目看错;做完题后还要一遍又一遍地验算所得的结果,甚至有时为一道题而反复检查将近三十分钟,否则就会感觉不放心,最后导致不能及时做完后面的考试题目。对同一道题如此长时间地反复检查,使她感到胸闷、头痛,而且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绩也下降到班里二十几名。老师把这个问题告诉她的父母,父母知道后既是心急又是后悔,开始改变原来对她的要求,叫她不要老是反复检查。她也知道自己的做法太过认真,可是无论如何努力都改不掉,心里特别焦急。
心理专家告诉你
小靖的症状属于强迫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此类患者常表现为要求严格完美,在处事方面,过于谨小慎微,常常由于过分认真而重视小节、忽视全局。
强迫症是一种在行为、意向、情感和记忆等方面出现的以强迫现象为特征的心理障碍。它的主要特点是患者明明知道某种观念、情感、意向的反复出现是不合理的,但又不能控制、无法摆脱而导致的心情痛苦、情绪焦虑。强迫症可以分为强迫意向、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三种类型。
强迫意向通常会表现出一种即将就要行动起来的强大而且有力的内在冲动,这种冲动违反了自己的意愿,还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有些人的先天素质不良,多疑认真,谨小慎微,优柔寡断,遇事过于细致,讲求精确,事事指望万无一失,处事古板,固执倔强等。具有此种人格的人在过度劳累或遭受某种精神打击等特定条件下会诱发强迫症。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过于严格、苛求,也会引发强迫症。对于强迫症的治疗首先要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必要时需要求助于心理医生。
专家建议
世界上并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和事,只要努力了,对自己来说就是最好的。强迫症患者应承认和接受自己有犯错误的可能,对生活、对学习也不应太苛刻,追求极端完美只能适得其反。同时在看问题时不可太绝对,要学会相对比较,同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当患者反复进行强迫思考和强迫行为时,思维会专注于一点,这时最重要的是想办法转移注意力,尽快脱离现实症状,摆脱痛苦。
强迫症患者应适当地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如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这样不仅使枯燥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减轻了生活、学习上的压力,强迫症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也就会逐渐减轻。同时,患者在每天晚上入睡前或出现症状时,可以深呼吸放松情绪,在缓缓地吸气和呼气的同时,在心里进行默数次数,即“数息”,这样就可以排除杂念,心平气和,达到放松的目的。
强迫症的本质是心理上的自相搏斗,治疗强迫症就是要以个人意志战胜恐惧心理,即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心理医生会采用行为中止法与替代法,也就是要求患者采用坚强的毅力强行中止强迫行为。当患者反复出现强迫行为时,要求他在心里默念:“这样是毫无意义的,我有毅力控制它。”然后强行中止强迫行为,立即去回忆或想其他有趣的事情,以转移注意力。或者立即从事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活动,如乒乓球、打游戏等。还有当强迫行为出现时,青少年患者也可以寻求父母或其他成人配合强行中止。
对于有强迫行为的青少年患者,父母不要过分焦虑,也不要对孩子进行体罚,而是要降低对孩子的过高过严的要求。同时,还要记住不能把孩子的问题常常挂在嘴边,以免加重青少年患者心理上的烦恼和痛苦。
高原反应总会让人很难受。而“高原反应”绝不仅仅出现在现实中的青藏高原之类的地方,学习中一样会出现。
在学习的时候,刚开始进步很快,可达到一定水平后却维持现状,学习成绩没有提高甚至还会有下降趋势,心理学称之为“高原现象”。这是因为学习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其中既有促进的,又有阻碍的,两种力量相互作用即产生这种现象。
具体讲,当你学习一段时间后,好奇心已得到满足,学习兴趣不如刚开始的时候那样强烈,学习动力随之下降;也许你目前使用的学习方法已不再适应这一阶段学习的要求;也许你的生理状况欠佳,精力不够充沛;也许你原来形成的知识结构网络不适合进行新的学习等诸多因素,致使你的学习成绩停滞不前。于是学生可能因此失去学习的信心,迷失学习方向,陷入可怕的迷茫中。
其实这是学习积累、进步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情况。就像一个人一下子吃进去许多东西一样,需要好好地消化。这表明学到的知识或者还不够系统,或者需要融会贯通,毕竟那些吃进的东西还没有消化好,所以一定要在痛苦中坚持不懈!要知道,春蚕吃进那么多桑叶,不是在吐丝之前先睡觉吗?
孙宁是数学系一名大三的学生,他长得眉清目秀,平时学习十分上进,但最近却无精打采,一副病恹恹的样子。课下他去找老师,并且告诉老师他不想学了。原因是孙宁有一个姐姐,现在已经在读博士了。可能是姐姐太优秀的缘故,父母对他的期望也一直很高,希望他以后能像姐姐一样有出息。可孙宁从小成绩就不是特别突出,上这所大学他已经付出很大努力了。刚上大学那会儿,课程一下子增加了,内容加深,他学习挺吃力的。但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孙宁丝毫不敢懈怠,经过努力,成绩确实有了很大提高。可是最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他也是在同样地用功学习,可成绩怎么也提不上去,总是在80分左右徘徊,他感觉自己的努力白费了,越来越没学习的劲头了。他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已经达到极限了,不能再有什么突破了。
心理专家告诉你
心理学认为,人在复杂技能形成的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滞不前的现象,在练习曲线上出现近于平缓的一部分线段,即“高原现象”,亦称高原期。而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产生学习效率低、学习进步缓慢,甚至停滞的现象。
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高原现象”。因为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一般都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学习开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一般说来,学习是比较费劲的,所以学习提高的速度比较慢,但总的来看,学习效率是向上的趋势。
2.迅速进步阶段。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学习规律和方法,学习效率有明显提高,学习兴趣日益浓厚,进步迅速,直线上升。
3.高原阶段。由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由主观和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各种障碍,使学习进步速度缓慢,学习效率不佳,提高甚少,或者有明显下降,使学习处于波动甚至停滞状态。
4.克服高原阶段。当学生主观不断努力,积极改变和寻求有效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环境的促使下,克服种种障碍,从而掌握了新的学习规律和技巧,学习兴趣又得到提高。
孙宁的学习经历正好验证了这四个阶段。
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方法不当。学生习惯于某种学习方法后,出现了惰性,原有的学习习惯不再有更强的促进学习成绩提高的能力,因循守旧,吃现成饭,缺乏因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变化而进行自我调整学习方法的能力。属于这种情况的,就应该采用新的学习方法,否则就会阻碍学习成绩的提高。若是已经改进的方法还没有全部掌握,而原来的学习方法依旧产生影响。新与旧的学习方法相互干扰,必然会影响成绩的提高。
2.意志力的薄弱,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急于求成,一旦目标达不到,就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前途,淡漠了竞争意识,或者灰心丧气,这当然不会提高学习成绩。
3.是长时间的学习,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大,焦躁不安,致使学生产生疲劳厌倦的消极情绪。主观上学习积极性的降低,必然导致学习成绩停滞不前。
专家建议
那么青少年学生怎么克服这种高原现象呢?
首先,要激发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们学习的动机之一,如因学习疲劳而减弱了好奇心,你必须设法重新将它唤起。比如,发现自己的求知欲不如以前,成绩也停止提高了。为此每当上课前,都要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与上课的内容密切相关。以此激发自己的好奇心,上课听讲时,特别注意听与所提出问题有关的知识,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你要改变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学习方法陈旧和思维习惯僵化是导致学习成绩无法提高的最主要障碍。学习的不同阶段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果总是采用一种一成不变的方法,必然会妨碍你的学习。对于需要实践的知识你应该积极参与,其实一旦你亲手做了,就会发现它们比书本上的内容更丰富、更有趣。只要作出适当的改变,学习成绩很快就会提高的。
再次,对自己产生的悲观、抑郁、焦躁的情绪不要压抑而要疏导。可以找知己倾诉或参加文体活动等转移注意力。在困难面前,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有顽强奋斗的毅力,不要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努力,那样困难只会越来越大。
此外,每天的学习任务一定要适度。每天给自己安排的学习任务不可太重;不可把时间都用学习塞得满满的,一定要给自己留有休息、锻炼、娱乐的时间;学习内容的安排也有讲究,如果学科的安排顺序、时间分配不当,则容易使自己陷入高度疲劳。一般来说,刚开始应安排中等难度的学科,然后再配以最难的学科,最后关注容易的学科。
最后,建议青少年学生要多和父母沟通,告诉他们你一直在很努力地学习并且做得不错,你需要他们的支持而不是一味地施压。这样,你就能在心理上轻松多了。
你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下列各题做出选择。
1.在学习必须记住的东西时,你是否会思考它是什么意思?
A.基本上考虑B.有时考虑C.不考虑
2.在背记人名、地点、年代等时,你是否动脑筋、想办法?
A.基本上是B.有时是C.不是
3.每学过一课之后,你是否尝试过不翻书而回忆所学的要点?
A.基本上是B.有时是C.不是
4.你已经学过的知识,是否还要再复习一遍?
A.经常复习B.有时复习C.几乎不复习
5.你是否利用参考书或课本的目录和索引,来检查自己记住了多少东西?
A.经常是B.有时是C.不是
6.在学习参考书和课本时,你是否经常自己提出并解答问题?
A.基本上这样B.有时这样C.不这样
7.做题时,你是否通过回忆试图利用曾经学过的知识?
A.基本上是B.有时是C.不是
8.在练习题中遇到自己不能解答的题目时,你是否在两天之内再次尝试解答这道题?
A.基本上会B.有时会C.不会
9.遇到难以解答的题目时,你是否继续坚持,尝试从多方面思考?
A.基本上是B.有时是C.不是
10.解答完问题,你是否会重新检查一遍解题过程并总结解题方法,把它记住?
A.基本上那样做B.有时那样做C.不那样做
11.你是否定期作学习总结?
A.经常是B.有时是C.不是
12.你是否经常翻阅曾经做过的学习笔记?
A.常常这样B.有时这样C.常常不这样
13.在学习复杂的定理和公式时,你是否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A.经常这样B.有时这样C.不这样
14.你是否在老师讲解这一步时就开始预测下一步会怎样?
A.基本上是B.有时是C.不是
15.当你的解题方法和老师的不一样时,你是否会放弃自己的解法遵循老师的解法而不去问为什么?
A.不是B.有时是C.常常是
16.小型考试的卷子发下来后,你是否常常不去思考做错的题目就把试卷丢在一边?
A.不是B.有时是C.常常是
17.你是否常常记不住历史年代和外国的人名、地名?
A.能记住B.有时这样C.常常记不住
18.作业发回来时,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而老师却给你打上了错号,你会再仔细检查一下答案吗?
A.基本不B.有时这样C.从不这样
19.在你做题时,是否只在意结果而不在意解题步骤和方法?
A.经常这样B.有时这样C.从不这样
20.当你用一种方法解题行不通时,你是否经常反思,思考方法的可行性或另找方法?
A.基本上这样B.有时这样C.常常不这样
评分标准:
选A计0分,选B计1分,选C计2分。算出你的总分。
测试结果:
13分以下:表明你已经掌握了较好的学习方法,并可能已经从中受益,学习成绩较为突出。
14~25分之间:表明你的学习方法一般,但如果再改进一步,将会对你的学习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26分以上:表明你的学习方法很差,已经影响或者将会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