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专家给上班族的心理呵护书
46886600000027

第27章 快乐职场——给心灵做一次美容(1)

我们都知道美容手术可以使我们的容貌更漂亮,漂亮的容貌能帮助我们吸引更多人的目光,那么也为我们的心灵做一次美容吧!去除心灵的黑暗,让我们的心幸福、快乐。现实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健康的心态困扰着我们,比如猜疑、攀比、从众等,它们覆盖了我们的心灵,犹如乌云遮蔽了太阳,使得我们感受不到温暖,让我们丢开它们吧,快乐将住进我们的心里。

完美主义就像罂粟,它是一种引人上瘾却难以摆脱的艳丽毒素。如果你一旦成为完美主义的推崇者,你就会在其中越陷越深。丘吉尔有句名言:完美主义等于瘫痪。有时候明明自己已经很优秀了,可是因为你过分地追求完美,所以总是闷闷不乐。你要知道着名的大理石雕塑《断臂的维纳斯》之所以让人觉得美是因为她有两只断臂。从现在开始放弃完美主义吧!那么你将发现镜子里的自己是那么可爱、那么迷人,快乐便不知不觉来到你的心里。

[典型案例1]

王女士是一位打扮时尚、气质高贵的白领丽人,她在一家外资企业做文秘工作,有着让人羡慕的工作和很高的收入。她的丈夫在检察院工作,工作也非常体面,并且,丈夫是一个非常顾家的男人,平时对她非常温柔、体贴。他们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活泼可爱、人见人爱。

在别人眼里,王女士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女人,可以说是掉进蜜罐里啦。可是,王女士自己却并不觉得幸福,她常常莫名其妙地感到烦躁、郁郁寡欢、情绪低落。她常常觉得工作不顺心,丈夫的表现不能令她满意,有时候甚至挑剔自己的外貌,认为自己的长相不够好看。

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漂亮,她每天早晨都花很多时间在化妆打扮上,她一丝不苟地化妆,不停地换衣服,哪里稍微有不足就要重新开始,因此她常常难以准时上班,即使勉强赶到公司,又会为自己没有吃过早点而闷闷不乐。

[典型案例2]

小伟已经35岁了,他是从名牌大学毕业的,毕业后在一家很出名的外资企业工作。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找一个完美的妻子结婚,然后过幸福的家庭生活。经过仔细的挑选,他终于找到了一个自己觉得很完美的女孩。可是,他仍然有点不放心,为了确定这个女孩就是他心中的完美妻子,他写了一张长达五页的婚约书,然后把婚约书交给那个女孩,要她在上面签字。女孩看了一下那个婚约书,每一个生活细节他都写得清清楚楚,比如他写到了宗教方面的事情,规定了女孩每周上教堂的次数,写到了孩子的事情,规定妻子要生几个孩子,要在什么时候生。他甚至写到妻子以后做什么工作,他们以后住在哪里,他们要交往的朋友,妻子必须戒除的生活习惯,像喝酒、抽烟等。女孩看完这份婚约书,当场勃然大怒。她临走时丢下这句话:“普通婚约上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一项,它对所有人都适用,当然也包括我在内。但你的婚约让我无法接受,从此我和你一刀两断。”

[典型案例3]

在美国,《独立宣言》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历史文件,因它的地位仅次于《联邦宪法》而被珍藏在华盛顿的国家档案馆,对任何美国人而言,它都是一个无价之宝。可是,令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是在这样一份重要的文件里竟还有两处“缺憾”。

当《独立宣言》被正式打印出来之后,大家才发现文件中漏写了两个字母,可是大家都觉得没有必要重新抄写一遍,只是在遗漏的地方又填上了那两个字母,并用特殊的符号标记出来,56名美国的精英全都毫不犹豫地在上面签上了自己的大名,他们并不认为这两处缺憾会损害将赋予国家自由的文件的神圣。

《独立宣言》篇幅短小,重新抄写一遍毫不困难,可是追求这种细枝末节的完美有什么意义呢?56名精英都觉得没有必要在这种小事情上浪费时间,所以他们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继续去做更重要的事情了。没有必要去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这份文件的内容以及它的执行情况才是它的价值所在。世界上完美无缺的文件很多,可是能够成为国宝的又有几个呢?所以我们根本就不需要事事都追求完美。

[专家分析]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凡是喜欢追求完美的人常常都得不到幸福,相反有着缺憾的事物有时候却可以成为无价之宝,就像美国的《独立宣言》一样。如果所有人都像王女士和小伟一样,过度苛求完美,力求一切都要至善至美,那样只会使自己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之中,因为完美只是一种幻想,它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我们不能刻意去追求完美,更不能把完美当作自己的生活目标。过度追求完美不但会给自己的心情带来阴影,而且还会影响到自己周围的人和事,用完美的标准去要求别人,会导致朋友关系的疏远,亲人之间的隔阂,进而使自己陷入自怨自艾的恶性循环之中。

过分渴望完美的人,他们的内心深处常常有一种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他们害怕别人轻视或否定自己。为了追求他们想要的完美,他们常常会花很多时间、费尽心力去做事情,结果降低了自己的生活品质。

对人们来说,渴望尽善尽美是可以理解并且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太过完美的生活准则会给生活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我们通过深入分析可以明白,追求完美的人大多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渴望。每一件事情都想做得完美无缺、无可挑剔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活的强者,正好相反,他们只是想躲在完美这把“保护伞”下,把自己保护起来,以免受到他人的责备和嘲笑。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但是我们需要不停地追求,使自己更趋向于完美。

在这种追求的过程中,我们要防止自己走进完美的误区,完美有时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缺陷。放弃过分的追求完美吧,让我们把快乐带给别人,同时也带给自己。

[贴心呵护]

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走出完美主义的牢笼呢?

1.不和人比己之短

对自己要有清楚、正确的认识,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竞争,而是应该在自己的长处上慢慢培养起兴趣、爱好和自尊等。任何时候、每件事情都要求完美,这种心理本身就会成为做事情的障碍。

2.不完美是现实的

没有缺陷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不顾一切地追求一个完美却虚幻的海市蜃楼只能是劳而无功。应该明白,人本来就会有失败和缺陷,一次甚至多次的失败并不能就说明一个人的价值很小,谁都会有失败,谁身上都有缺陷,我们谁都无法做到绝对完美,所以应该尽快放弃这种想法。

3.竭尽全力就是完美

如果你不过分地追求完美,而只是希望表现不错时,你也许会获得很好的成绩。因为你看得见希望的目标,能够为自己提供新的起点,能够激发自己的力量。这样,你才能循序渐进地一步一步地去争取事业上的成功。另一方面,你的生活也会因此变得多姿多彩。

[心灵启迪]

(一)有位记者采访一位着名的国际女影星时问:“你认为自己长得完美吗?”

这位女影星莞尔一笑,答道:“不,我长得不完美。可我觉得恰恰正是长相上的某些缺陷使观众更喜欢我。”

(二)有个小孩做错了一件事情,妈妈一直不停地批评他,因为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孩子拿了一张白纸,在白纸上画了一个黑点,然后把纸放在妈妈面前,问:“妈妈,你能看到什么?

妈妈看了一下,回答道:“这张纸脏了,它上面有一个黑点。”

孩子认真地说:“可它大部分都是白的啊,你太追求完美,所以才总是注意不完美的地方。”

从那以后,妈妈很少批评孩子,因为她觉得孩子就像有黑点的白纸一样,大部分都是白的。

怀疑是人的天性,可是过分的猜疑就是一种心理疾病。如果同事在你旁边小声说话,你就怀疑他们在说你的坏话,如果上司表情严肃你就怀疑他肯定对你有什么不满,如果你拒绝了同事的要求,就怀疑同事是不是在恨你……这就是典型的怀疑心理。如果一个人疑心太重,整天疑神疑鬼,无中生有,那么不但无法和别人正常交往,而且还会让自己整天生活在痛苦里。有人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他就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不但无法相信别人,而且对自己也总是心生怀疑。”放弃猜疑吧,相信别人也许会让你受到伤害,可是猜疑别人一定会让你感到痛苦。

测试:你有猜疑心理吗

认真阅读下面的题目,你只要回答“是”或“否”就可以了,回答“是”得0分,回答“否”得1分,将各题相加,得出你的总分。

1.你总是怀疑同事在背后说你的坏话吗?

2.你认为别人帮助你是另有企图吗?

3.同事跟你说的话,你常常心存怀疑吗?

4.你很难找到可以让你信任的人吗?

5.当领导不点名批评时,你会怀疑他在批评你吗?

6.你不愿意借钱,因为你怀疑别人不还吗?

7.你害怕别人看你的日记,因而总是把日记锁在柜子里吗?

8.当身体不舒服时,你会怀疑自己患了绝症吗?

9.当你邀请同事参加你的生日聚会,他如果说有事不能来,你会怀疑他在找借口吗?

10.当你的东西找不到时,你常常会怀疑是别人偷了吗?

说明:如果你的分数在7~10分之间,说明你是一个非常信任别人的人。你相信大家都是好人,有时候会因为太相信别人而受到伤害,总的来说,你比较容易快乐。

如果你的分数在4~6分之间,说明你本来很信任别人,可是现实却告诉你不能太相信别人,所以你的信任中带有猜疑的成分。

如果你的分数在4分以下,说明你是一个非常多疑的人,你的情况非常危险,你应该赶快调节自己。

[典型案例1]

小林是个非常优秀的人,他工作态度积极,工作能力又非常强,所以他无论在哪家公司工作都非常出色。可是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特别喜欢猜疑。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换了7家公司了。

他现在所在的公司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公司,因为他在工作上的突出成绩,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他就升到了经理的位置,可是最近他又想跳槽。大家都觉得很奇怪,问他:“这家公司很不错呀,而且老板又这么重用你,你现在已经是经理了,为什么还要跳槽呢?”小林生气地说:“因为我的表现太突出了,可能让老板感到了威胁,我觉得他现在越来越不信任我啦,你看,他给我安排了一个经理助理,名义上是协助我的工作,实际上是来看管我的,老板这么不信任我,简直是侮辱我。同事也嫉妒我,不支持我的工作,他们当面不敢说什么,可是他们一定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我实在忍无可忍了,我一定要离开这家公司。”

有人把他说的话传到了老板那里,老板听后微微一笑,说道:“像他这种喜欢乱猜疑的人走了也没什么可惜的,他到其他公司也待不久的。”果然如老板预料的那样,小林在哪个公司都待不久,因为他总是猜疑别人都对他不怀好意,所以总是没有办法和老板、同事很好地相处。

[典型案例2]

从前,有一个农夫,他在自家的地窖中储存种子的时候,把斧头忘在里面了。

几天以后,当他要用斧头时,才发现斧头丢失了。他找遍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门后面、桌子下面、堆柴草的房里等,还是没有找到,于是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了自己的斧头。以后,每次见到那个孩子时,农夫都仔细地观察他,越看越觉得是他偷了自己的斧头,看他那走路的样子,很像是偷了斧头似的,不仅如此,连他的神态、动作、表情,甚至他说话时的声调,都像是偷了斧头一样。总之,农夫几乎可以肯定,就是邻居家的孩子偷了他的斧头。无奈他没有证据,所以也只有自认倒霉了。

没过多久,当他又去地窖储存东西时,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斧头正好端端地躺在那儿,他顿时欣喜若狂。

到了第二天,农夫再看见邻居家的孩子的时候,他觉得那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连笑的神态,一点儿也不像是偷斧头的样子。

[典型案例3]

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曹操误杀吕伯奢的故事。曹操是一个疑心特别重的人,他在刺杀董卓失败之后,被陈宫所救。他和陈宫一起逃到吕伯奢家里。

曹吕两家是世交,关系非常好。吕伯奢看见曹操来到,就想杀头猪好好地款待他,于是便吩咐家人去杀猪,他自己则去买酒。没想到曹操一听到磨刀的声音,便怀疑他们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吕伯奢家里的人杀了个精光。杀人之后,他才发现自己杀错人了,于是他和陈宫赶快逃走,在逃走的路上,遇到买酒回家的吕伯奢,他说了个谎话骗过了吕伯奢,可是终究还是不放心,怕吕伯奢会杀自己,于是又返回把吕伯奢也杀了。当陈宫问他明明知道自己错杀了别人,为什么还要再杀吕伯奢时,曹操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因为他的疑心和残忍,陈宫离开了他,曹操失去了一个朋友和谋士。

[专家分析]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已经看到猜疑的严重危害,它在我们之间造成了隔阂,使得我们没有办法和别人正常地交往,更别提友好地交往了。猜疑心理就是毫无客观根据地胡乱猜测,不相信任何人,总觉得别人都对自己不怀好意,有这种心态的人总是从自己的主观想象出发去看人看事,带有很大的个人偏见,他所得出的结论往往都是错误的。

猜疑就像一堵墙一样,会把自己和别人隔开,使朋友和同事都远离自己,而且疑心过重的话,自己还可能为一些根本就不存在的、纯粹是自己想象出来的事烦恼忧愁。总之,猜疑会让我们生活在孤独和痛苦之中。

喜欢猜疑的人常常很敏感,别人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无心的动作都可能让他们多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朋友之间因互相猜疑而产生误会,同事之间因猜疑而变成仇人,其实只要我们不去胡乱猜疑别人,彼此之间就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很多纷争也都可以避免。

人们对疑心重的人都非常讨厌,觉得他们是无事找事,唯恐天下不乱。同事之间相处,如果有人喜欢猜疑的话,就会破坏办公室的和睦气氛,搞得人人自危。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被别人无端猜疑时,他很容易火冒三丈,觉得自己很冤枉,平白无故地为什么要背这种黑锅,他可能会忍不住在心里怒骂那个人:你简直就是一个有“猜疑症”的怪物,脑子里藏那么多怀疑细胞做什么,真是闲得没事干了。人们喜欢的是光明磊落的人,有什么话你讲出来,不要在心里乱猜疑。

造成猜疑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作茧自缚的封闭思路

猜疑常常都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终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种封闭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2.对自己缺乏信心

对自己缺乏信心的人容易怀疑别人,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所以老是感觉别人在议论自己,嘲笑自己,算计自己。一个人自信心越足,越容易信任别人,越不易产生猜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