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专家给女性的心理呵护书
46886400000031

第31章 独立自主 做坚强女人(3)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最残酷的事莫过于老是带着一双悲观的眼睛来看世界,而透过这双悲观的眼睛,生命也都变成了暗淡的色彩,再没有绚丽和彩虹,再没有阳光和温情……其实生命中有很多绚丽的色彩,比如阳光每一天都是新的,春天自有春天的艳丽,夏日自有夏日的清凉,秋天自有秋天的收获,冬日自有冬日的温暖……只要把悲观的眼泪抹掉,阳光会到处明媚,生命会因此而绚丽,而出色!否则,夏日的鲜花在悲观者的眼里也会失去娇艳的色彩,清脆的蝉鸣也会变成令人烦躁的打扰,秋高气爽的天空也会变成灰褐色的一片,更不用提冬日的单调和寒冷……

凡事多往好处想

这几乎是几则人尽皆知的故事,但是读来也许会给我们无尽的启示:

美国有两家鞋厂为了开发市场,分别派业务员前往非洲考察当地的需求量。甲厂的业务员考察回来,立刻晋升为主管;乙厂的业务员考察回来,却从此被冷落在一旁。同样去非洲考察,为什么回来会受到不同的待遇呢?

原来,乙厂的业务员到了非洲,当天就发了一封电报回厂报告,电报的内容是:“完了!一点希望也没有,因为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子。”

而甲厂的业务员到了非洲,当天也发了一封电报回厂报告,电报的内容则是:“太好了!希望无穷,因为这里的人都没有鞋子穿。”

同样的事,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看待,不同的结果,为什么?“心态”的不同。

另一则故事是: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一个卖雨伞的,二女儿则是靠卖草帽为生。

一到晴天,老太太就唉声叹气,说:“大女婿的雨伞不好卖,大女儿的日子不好过了。”可一到了雨天,她又想起了二女儿:“又没有人买草帽了。”所以无论晴天还是雨天,老太太总是不开心。

一位邻居觉得好笑,但对老太太说:“下雨天,你想想大女儿的雨伞好卖了,晴天你去想二女儿的草帽生意不错,你不就天天高兴了吗?”

老太太听了邻居的话以后,果然天天脸上都面带笑容。

凡事多往好处想,你会发现事情远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只要稍微转换一个角度,生命中的每一个日子都是春天。

有这么一个比喻,是说吃甘蔗,乐观的人是这样的:如果从蔗头吃起,他会想现在吃的总是最甜的;如果从蔗尾吃起,他会想现在吃的越来越甜了。悲观的人是这样的:如果从蔗头吃起,他会想现在吃的越来越不甜了;如果从蔗尾吃起,他会想现在吃的总是最不甜的。经典的比喻,可见明明是同一件事,乐观的人与悲观的人之间竟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也另有这么一种形容悲观者和乐观者的小例子:悲观者看到剩下的半瓶啤酒会说:“太好了,还有一半!”;而悲观者会说:“唉,只剩下一半了!”

悲观和乐观,只是一念之间,然而,通过这一念之间看到的世界,却有着天壤之别。很多事情,换个角度,换个心情,看法就会完全不同。正如有人所说:“快乐是自己选的,烦恼是自己找的。悲观和乐观也是一样,只要你善于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凡事多往好处想,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同。

着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单身的时候,和几个朋友在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间,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难,有什么可乐的?”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起,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值得高兴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都成了家,一个个先后搬出去了,屋子里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每天,他依然开心。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有什么好高兴的?”苏格拉底说:“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老师请教,这怎么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楼里,这座楼有两层,他家住一楼。

一楼不安静,不安全,也不卫生,上面老乱扔东西下来。可他还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那人又问他:“你住这样的地方,也感到高兴吗?”苏格拉底说:“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啊,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楼梯;搬东西方便,不用花大力气;朋友来访,不用四处打听;而且还可以在空地上种上一些花花草草,这些妙处啊,简直没法说。”

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一楼让给了一位腿脚不方便的朋友,自己住到了顶楼。

顶楼是夏天热冬天冷,而且爬起来还非常累,但他依然快快活活的。那人不解地问:“住顶楼有什么好处啊?相比你的一楼差远了吧?”苏格拉底笑着说:“一楼自有一楼的好处,但是顶楼的好处也很多啊,如每天下楼可以锻炼身体,看书时光线好,而且白天和夜晚都会非常宁静……”

那人不解,又问苏格拉底:“你总是那么快乐,可我却感觉到你每次所处的环境都并不那么好啊?”

苏格拉底说:“决定自己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是啊,其实快乐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但因为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同,那么得到的结论也就不尽相同。如果你选择的是快乐,那么快乐就会围绕在你的身边;但是如果你的眼里只看见烦恼,那么烦恼就会越来越多,直至最后让你窒息。

的确,决定快乐的不是环境,而是心境。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面,我们应该看到它们的另一面,凡事往好处想,朝着乐观的方向走,希望、幸福和快乐将会变得无穷。

抛开悲观上路

悲观,是人们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产生的一种不满和抱怨的情绪。因为悲观,他们总是精神萎靡,面容沮丧,眼神中有一种抹不去的凄凉和无助。而且,面对前途,他们总会有一种迷茫的心理,在他们的眼中,现实多多少少总会被扭曲,被丑化。悲观的人,看不到生活中的任何希望,以至于会因为悲观而丧失自己的生命。

有一个意外的事故证明了这一点。一位铁路工人意外地被锁在一个冷冻的车厢里,他清楚地意识到如果出不去,就会冻死。不到20个小时,冷冻车厢被打开时人已死了,医生证实是冻死的。可是,仔细检查了车厢,冷气开关并没有打开。那位工人确实死了,因为他确信,在冷冻的情况下是不能活命的。所以,在极端的情况下,极度悲观会导致死亡。

但是如果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任何疾病也都可能痊愈。美国医生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让患者服用安慰剂。安慰剂呈粉状,是用水和白糖然后加上某种颜色配制而成。当患者相信药力时,就是说,当他们对安慰剂的效力持乐观态度,治疗效果就非常显着。如果医生自己也确信这个处方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那么疗效就更为显着了。这一点已用实验得到了证实。

可见,乐观和悲观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却有地狱和天堂之分。

生活中,一位乐观主义者总是想自己一定会成功的,这也就代表着他在行动之前已经有了85%的成功把握。而悲观主义者在行动之前,就已经认定了自己是根本不可能把事情做好的,结果往往是失败如期而至。不可否认的是悲观者也有悲观者的好处,那就是当一件事情结束时,不会因为结局的不好而失望。许多人都知道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他在寻找适合做灯丝材料的实验过程中,做了1200次实验,但是也失败了1200次,他始终找不到一种能够耐高温又经久耐用的好材料。这时,有人对他说:“你已经失败了1200次了,还要实验下去吗?”爱迪生回答说:“不,我并没有失败,我已经发现有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也正是拥有了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他才拥有了以后巨大的成功。

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能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在衣襟上插着花,昂首阔步地向前走,那么他就永远不会成为失败者。”

300年前的双目失明的弥尔顿也发现了这一真理,他说:“思想的运用和思想的本身,就能把地狱变成天堂,把天堂变成地狱。”

所以说,人生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抛开悲观上路,在漫长或短暂的路途中,你会发现许多美丽的风景。可是,如何抛开影响我们甚深的悲观呢?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不要害怕人生的旅途中会出现灾难,那是必然的。一定要懂得积极态度所带来的力量,要坚信希望和乐观能引导你走向胜利。

2.以幽默的态度来接受现实中的失败。有幽默感的人,才有能力轻松地克服厄运,排除随之而来的倒霉念头。

3.即使处境危难,也要保持乐观,努力寻找走出逆境的办法。凡事发生必有原因,也必有解决的办法。这样,你就不会放弃取得微小胜利的努力。

4.偶尔也要屈服。巨大的重创,会让我们产生浮躁悲观的情绪,但是浮躁和悲观对于解决问题来说都无济于事,所以不如冷静地分析一下自己所处的环境,放弃该放弃的。做人要能屈能伸,不必过分执着。

5.不管多么严峻的形势向你逼来,你也要努力去发现有利的因素。过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到处都有一些小的成功,这样,自信心自然也就增长了。

6.不要把悲观作为保护你失望情绪的缓冲器。乐观是希望之花,能赐人以力量。

7.失败的时候,想想以前自己取得的成功,这会给你带来巨大的自信。

8.闲暇时间里,你要努力接近乐观的人,和他们交朋友,观察他们的行为,培养自己乐观的态度,乐观的火种会慢慢地在你内心点燃。

9.要知道,悲观不是天生的。就像人类的其他态度一样,悲观不但可以减轻,而且通过努力还能转变成一种新的态度——乐观。

10.要意识到自己是幸福的。不要在烦恼袭来时,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其实上帝是公平的,在给你一张不算美丽的外表时,也给了你一个聪颖的大脑。记住这么一句话:“我一直为自己没有鞋而感到悲哀,直到遇见一个没有双脚的人。”

在这个物欲横流,社会节奏加快的时代,人们往往回忆那些永远也不能忘记的过去:油灯昏黄的祖屋,茅草摇曳的山坡,浮萍飘荡的池塘,月光如织的幽径……只是情已逝,人已散,花已落,梦已断,故事已老,曾经美丽的风景永远不再是心灵中的渴望。但还是有那么一些人或许是因为现实生活的不尽如人意,过去的日子始终不曾在他们脑海中逝去。于是,他们开始痴迷于怀旧,以至于过分地留恋昨日,从而丧失了今天的美好。

忘记该要忘记的

在这个物欲横流,一切都讲究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自由的心灵空间已经渐渐被金钱和权力的欲望所填充。

在钢筋水泥林立的城市里,人们已经很难再有机会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欣赏到自然的胜景。即使是身处闹市,也经常可以感觉到那因为孤独而发自心底的寒意。

于是,人们开始回忆那些永远也不能忘记的过去:油灯昏黄的祖屋,茅草摇曳的山坡,浮萍飘荡的池塘,月光如织的幽径……只是情已逝,人已散,花已落,梦已断,故事已老,曾经美丽的风景永远不再是心灵中的渴望。但还是有那么一些人或许是因为现实生活的不尽如人意,或许因为过去的生活实在是过于美好,而难以忘怀,于是,他们心甘情愿地想要回到过去,哪怕回到那些思想愚昧、物质贫乏的年代。

李女士今年53岁了,青春年少赶上了文化大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上山下乡,错过了学习的好机会。而后返城,又因为年纪大了,在党的政策的优惠下直接进了一家纺织厂工作。两年前因为厂里效益不好,准备使一部分人下岗,李女士既没有文化又没有技术,成了第一批下岗的对象。虽说李女士家境很好,丈夫开了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孩子也都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但是下了岗的她总是感觉空空的。

于是闲暇的时候,她开始翻阅自己以前的照片,整理自己过去用过的一些物品。

她开始怀念自己的童年,怀念已经去世多年的母亲,尤其是那段上山下乡的日子,她感觉那才是自己真正向往的生活,简单而充实的劳动,纯洁而永久的友谊……但是现在,她总认为现在的人太奸诈、不实在,就算是朋友也是那些下乡的时候结交的最可靠。

李女士的这种心理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儿子女儿一回家,她便拉着孩子们讲那过去的日子,还拿出一些旧照片、老物件给他们看。就连进饭店吃饭,她也总是进一些“老三届”、“向阳屯”、“黑土地”这种怀旧式的饭店,据她自己说,一去那里连汗毛都觉得特别舒畅。

这种情况愈演愈烈,连近来家里新买的席梦思也被迫换成了木板床,羽绒被更是换成了老棉被……

李女士的这种心理,就是一种典型的病态怀旧心理。“怀旧”一词,《辞海》

解释为:追念古昔、怀念旧友。杜甫《秦赠萧二十使君》诗曰:“结欢随过隙,怀旧益沾巾。”可以说怀旧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例如思念故乡、故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等。对故土的思念能激发人的爱国热情,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八十岁时仍盼朝廷收回故土,写下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着名诗句。

但是现代社会中还有一些人以另一种方式怀旧,例如李女士,他们认定现在的生活不如往日,生活在现在,而志趣却滞留在过去。一言一行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宛如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生活在当代,却要以古代武士自居,行侠于天下,结果处处碰壁。这种怀旧心理与前者的怀旧心理不同,是一种病态社会心理现象。一般来讲,病态怀旧心理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普遍性与差异性。病态怀旧存在于各个年龄阶段,但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中老年怀旧是回避现实,对社会存有偏见,认为现在的世界总不如过去单纯一点的好;青少年的怀旧大多是因为生活环境急剧变化,他们本可以享受更多的自由,又对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由感到恐惧与不安;儿童的怀旧,多见于人格发展滞后,虽说已到了上学的年龄,但仍依恋母亲的怀抱和摇篮,渴望处处得到父母的保护,缺乏主动性与独立性。

2.对社会抱有偏见,这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偏见是一种心理定式和社会心理的刻板印象。认识上极端保守,如同鲁迅小说中的“九斤老太”,总是爱发牢骚,抱怨一代不如一代,对新生事物更是看不惯,崇尚传统尤其反对任何形式的变革,常是社会变革的反对者,也是社会生活的不适应者。

3.不合时宜。有些服饰、装束、语言、物体过去风靡一时,现在已不合潮流,但仍然保持过去的做法。如清朝已亡,仍有人留着清代发辫;解放后用公历,但仍称民国××年;“文革”已过,仍讲“文革”时的语言。因为不合时宜,故称为“古董”、“怪物”。

4.回避现实。病态怀旧者,不满现状,又无能为力。大多采取回避现实的态度,“眼不见心不烦”,不看报、不学习、不关心国家时事政治,怀疑和否定现在的一切。

5.过于沉溺于对过去的追忆。不厌其烦地重复述说往事和过去的环境或条件。

把握今天,才能感受快乐一个夏天的中午,在纽约的一家中国式餐厅里,奥里森·科尔感到十分沮丧与消沉。因为他在工作上总有几个地方没有做好,致使他的一项很重要的项目没有完成。就是在餐厅里等待一个好朋友时,也无法让自己快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