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是心灵的沟通和较量。读懂别人的心,调整自己的心,了解心与心之间的相互影响,才能利用更多积极的因素来与人搞好关系。所以,我们应该深刻地去了解和把握社交心理。
不管是商品名、公司名、建筑名,还是自己的名字,人们在起名字的时候,都会十分重视,希望起一个好名字。
心理实验
心理学家亚当·奥特尔和丹尼尔·奥本海默认为,人们更喜欢容易发音、语言流畅度较高的名字或词组。为了验证这种心理的可信度,他们随机抽取了纽约股票交易所于1994年到2004年上市的89支股票,对其业绩按照一天、一周、半年、一年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股票的业绩与其名称有很大的关系,那些越是好记好读的股票名,越被人们所看好,其价格也是水涨船高;而那些最不易记的股票却不受人青睐。由此可见,名字的好坏的确会对事物本身产生影响。
心理启示
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字符和代号,好名字往往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名字的好坏,给人听觉和视觉刺激感受程度和心理上引起的联想差别很大,从而人们对以该名字命名的相关事物的认知感也就会不同。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一个好的名字往往对一方的胜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信息量暴增,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越是简单易读、简洁明了、浅显易懂的名字和语言,越能直接地影响到其表达信息的说服力。例如康佳、格力、海尔、美的,这些名字起得清新高雅、不落俗套,可以充分显示个性和特色,有助于建立和保持其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有些名字则能充分体现产品给人带来的益处,通过感觉的刺激,使人产生对产品、对企业认知的需求,如:“飘柔洗发水”、“健力宝饮料”等。可见,起一个好名字是多么重要!
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说一些礼节上的场面话:“最近还好吗?”“过得还不错吧?”等等。难道,这些话非说不可吗?
心理实验
1990年,社会心理学家Howard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受试者从城市电话黄页中随机选龋实验人员假扮成反饥饿协会的会员,然后在小区内兜售饼干,问对方是否有兴趣购买;如果对方感兴趣,就会送货上门。实验开始后,放对方接起电话时,实验人员对他说:“您好,先生/女士,您最近一切都好吧?”在得到对方的回答后,再告诉对方自己真正的目的。另一种情况是,电话接通后,开门见山地直接向对方表明自己的目的。最后发现,在第一种情况下,被试者更容易接受实验者提出的要求。
心理启示
由上面的实验可知,在人际交往开头的礼节性的寒暄和客套,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毫无用处。的确如此,一方面,这些礼节性的应答是一种社会规范,如果不这么做就是违反了规则,会引起负面的感觉。另一方面,这些寒暄的话为活络社会关系做了铺垫,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如果没有这些寒暄做铺垫,就很难直接与其他人展开对话。
所以说,人如果你想要搞好人际关系,如果你想要与他人友好的交往,这样的一些寒暄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取得他人的尊重,进而换取他人对你的尊重;为以后的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矗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向别人诉说自己的委屈或不满,其实这是对内心不良情绪的一种宣泄,说出来心里就会舒服很多。
心理实验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这个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是员工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该工厂进行了一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请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
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的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心理启示
“霍桑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压制下去,而要千方百计地让它宣泄出来。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之后,人们的身心才会感到舒畅,工作的效率就会随之提高。因此,在很多国家诞生了各种“出气中心”,专门为那些受了冤屈而想发泄的人们服务,通过各种方式使人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倾吐苦水,发泄怨气,达到消气的效果。
最为特殊的事物,容易使人印象深刻并容易记忆。因此,当你的某些特征与众不同时,就会成为一种优势,使自己突现出来。
心理实验
前苏联心理学家莱斯托夫曾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一场人数众多的宴会上,主人依次与来宾一一握手时,只能对身形、相貌、年龄、地位等特征中最为突出者,及时记下他们的姓名。例如:在身着蓝色衣服的行列中有一位身穿红衣服的人,他就会给人以突出印象,故而他的名字也容易记忆。通过总结,莱斯托夫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现象,于是,他大胆地推测人们总是容易记住那些特殊的事物,这一现象被称为“莱斯托夫效应”。
心理启示
心理学家指出,人对初次打交道的陌生人的印象只会保持很短一段时间,因为人们对许多事物的记忆都是无意识记忆,这种记忆具有明显的偶然性和选择性。只有那些有特色的、最为特殊的人或事物,才容易使人印象深刻并记祝所以,如果想要别人长时间记住自己,就必须巧妙地突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让自己的个性成为对方记忆的焦点。红衣服就是增加自身特色的一种途径。
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没有特色和价值的信息不会受人关注。即使你很有才能,如果没有明显的特征,也只能淹没到人海之中。
相反,即使你不是最优秀的,但是却在服装上或在言行上表现突出,给别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就会形成自己的优势,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一个人如果没有从外界获得足够的刺激和信息,常会思维闭塞、头脑僵化。要想避免这些,就应该主动品尝生活的滋味。
心理实验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在实验中,他给被试者都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这样就难以产生视觉;然后利用空气调节器发出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同时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通过这种方式限制其触觉。
做完准备工作之后,心理学家让被试者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以后,被试者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产生了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
心理启示
不难发现,上述的实验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源源不断地得到外界的刺激。而从外界获得各种刺激和信息的活动,就被称为感觉。感觉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心理活动,然而对于人类而言,它却十分重要。上面的“感觉剥夺”实验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其实,人的成长和成熟,也是建立在尽可能多地和外界接触的基础上。只有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并加强和改进这些联系,才能够更好地发展。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接触外面的世界;同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让孩子充分接触现实,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保持头脑的灵活。
现实中,人们看人看事的态度或对人对事的评价很容易受到先前心理的影响,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定势效应”。
心理实验
俄国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曾作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向两组大学生出示了同一个人的照片。在出示之前,向第一组说,将出示的照片上的人是个十恶不赦的罪犯;向另一组说他是位大科学家。然后让两组被试用文字描绘照片上的人的相貌。第一组的评价是:深陷的双眼证明内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沿犯罪的道路走到底的决心等等,第二组的评价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在知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等等。这个实验有力地说明了定势的作用。
心理启示
“定势效应”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效应。大意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活动。在对陌生人形成最初印象时,这种作用特别明显。因此,这种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运用是最多的。
所以,在与人交往中,我们一定要努力使自己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给自己设计一个漂亮的开场白,让对方给自己的形象打下较高的分数,以利于以后的交往。但是后来的形象维护也是必须的,因为人与人交往都是由相识到相知再到相信的,如果忽略了这个细节,即使再好的第一印象也会大打折扣的。
相互交往时的空间距离近还是远,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亲近、是否喜欢、是否有好的重要标志。因此,选择正确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实验
心理学家曾做了一项实验来研究距离增加或减少所带来的反应。要求两个女学生为一组的一些实验参与者(每组中有一个人是实验助手)共同解决问题,两人的距离为60厘米和150厘米。解决问题后,助手的态度或者是中性的,即不对被试做出评价;或者是积极的,即表扬被试解决问题时的聪明策略;或者是消极的,即批评被试解决问题时的策略是愚蠢的。结果持积极态度的助手最受被试喜欢。持消极态度的助手最不受被试喜欢。并且近距离的情况下这两种反应都比远距离情况选的反应更为强烈。这说明不同的个人空间会导致不同的沟通效果。
心理启示
心理学家霍尔对美国中产阶级百人进行了观察,得出人在社会交往和总有四种距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
在0~45厘米的范围内称为亲密距离。在这个距离,双方都能清楚地看到对方的面部。这种空间距离只出现在特殊关系的人之间,如父母与子女、夫妻、恋人。
个人距离,范围大约在45~120厘米之间。这个距离通常是与朋友交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社交距离,较近的社交距离是1.20~2.10米,多出现在非正式的个人交往中,如谈判和商业接待中多是之中距离。公众距离的范围是在3.60~7.60米间,它属于人际接触中的正式距离。
有时,人们爱受他人的影响,喜欢跟随他人做出自己都不知为什么去做的事情,这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
心理实验
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设计了一个实验,以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他请大学生们自愿做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是研究视觉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时,发现已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然后就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它5个人是阿希找的假被试。
阿希要大家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从结果看,有33%的人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这就是着名的“阿希实验”,即“从众心理实验”。
心理启示
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外界的影响,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或思维方式。一般而言,从众或少数服从多数是正确的,积极的从众效应可以互相激励情绪,有助于作出勇敢之举,还可以减少思维的时间浪费,但是缺乏分析,完全不做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随大流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是一种消极的盲目随从心理,这样容易扼杀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如果你把自己的左手放在冷水里,把右手放在热水里,然后拿出来再同时放在温水里,你会感觉到左手犹如火烧而右手感觉冰凉。
心理实验
研究人员为一个大学城的男生播放两个不同的电视节目。其中半数人观看《霹雳娇娃》,另一半观看其他任意一档节目。随后,研究人员给学生们看一张陌生女人的照片。结果是看过《霹雳娇娃》的学生对照片中陌生女人的评价普遍低于其他学生。似乎女明星的美貌使得相中人的容颜大大地黯然失色了。
反差效应还左右着我们对自身的吸引力评价:研究人员请一些女性观察其他女性的照片,照片分为美女照和长相平凡的女性照片。观察过照片后,研究人员请参与实验的女性从多方面进行自我评估。结果显示,看过美女照的女性与其他女性相比,对自身吸引力评价较低,也更缺乏信心成为令人满意的伴侣。
心理启示
反差效应不仅能够影响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与评定,而且可能造成我们的评估障碍,比如教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经常会受到上一份作业的影响,在改完一份几近完美的作业之后,接下来作业质量很容易被低估。
明白了反差效应的秘密,我们对其在商业上的运用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假设你要买套装,于是来到一间专卖店。店员会向你展示最贵的几套,然后拿出价位稍低但也绝对算不上便宜的几套,如果你一看后者就一口买下,那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如果你能理解反差效应,你会发现,假如改变商品展示的顺序,那商家就没什么可赚的了。
通常情况下家长、老师、领导、长辈都会对孩子、学生、下属、晚辈有着某种美好的期望。有的时候这种期望成为他们的动力,而有时却相反。
心理实验
“罗森塔尔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1968年通过实验研究而提出来的,它揭示了教育过程中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实验者向教师提供某类学生有极好发展潜力的假信息,引发教师对这类学生产生期望,从而对他们表现出特别的关照、注意;学生体察到教师对自己的这种期望,受到激励,因而更加勤奋努力地学习,结果,智力和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