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5分钟心理小实验
46880900000011

第11章 扮好属于自己的角色——细说做人做事(2)

心理启示

所谓成就动机,是指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如:具有这种动机因素的人,战胜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取得优良成绩。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如果想要自觉地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就需要培养、呵护自己的成就动机。同理,家长或者教师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合理的成就动机,帮助孩子追寻尽可能达到的成功。

在记忆的过程中,有这么一种奇怪的现象,即人们常常记不住开头和结果,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心理实验

1962年,加拿大学者默多克(B.B.Murdock)做过这么一个试验。他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词,如“肥皂、氧、枫树、蜘蛛、雏菊、啤酒、舞蹈、雪茄烟、火星”等,请被试按照一定顺序学习这些词。结果发现,最先学习的单词和最后学习的单词,其回忆成绩最好,而中间部分的单词回忆成绩最差。据此,心理学家描绘出了关于记忆的“系列位置曲线”(一个U形的曲线),并将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心理启示

系列位置效应表明,如果学习材料中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学习效果就不同。比如,识记一篇文章,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的识记效果就比中间部分要好。其实,当你回想过去的经历时就会发现,我们对事、对学习,最清晰的记忆,常常是事情的开头和结尾、学习内容的开始和末端。由此我们应该注意,应该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中国有句俗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也是强调要在一年的开始和一天的开头做作重要的事情。合理的安排学习、记忆的时间、正确的安排学习、记忆的顺序,常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方法就是神奇的“记忆丸”,坚持不懈地试一试,你就会体验到其中的妙处。

教育孩子时,如果能够用他们比较喜欢的活动来强化他们不太喜欢的活动,则常常能够达到目的。

心理实验

1959年,普雷马克曾经做过这么一个实验。他让孩子们在两种活动中选择一种,这两种活动分别是玩弹球游戏机和吃糖果。当然,一些孩子选择了前者,也有一些孩子选择了后者。更为有趣的是,对于更喜欢吃糖果的孩子,若将吃糖果作为强化物,便可以增加其玩弹球游戏机的频率;相反,对于更喜欢但求游戏机的孩子,若以玩弹球游戏机作为强化物,则可以提高其吃糖果的量。由此可知,比较喜欢的活动常常可以用来强化不太喜欢的活动。

心理启示

“乖,做完作业就让你看一个小时的电视……”

“乖,要想吃肉,先要吃青菜哦1生活中,很多家长都经常用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一般来说,玩和看电视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发生的频率较高;而吃蔬菜和做作业对某些孩子来说是不太喜欢做的事情,发生的频率较低。普雷马克最早提出,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从而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这一原理被称为普雷马克原理。由于祖母对付孙子常用这种方法,所以又被称为祖母原则。说得更明确一点,就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先让孩子做一些不太喜欢做的事情,然后“柳暗花明”,孩子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尽管在平地上可以轻松跳越一段距离的人,若让其跳过高处的同样的距离时却会产生恐惧,但是蒙上眼睛并得到些安全的暗示后就不同了。

心理实验

有人曾做了一个“高空下跳实验”找了几个可以在平地上轻松地跳越1.3米的被试者,让其站在高空中架起的两个平直的木板上,其间隔也是1.3米,但是每个被试都会感到恐惧,很多人根本就不敢跳。

然后蒙住被试者的双眼,换个地点,并告诉他下面是一个深沟,但沟内已铺好海绵,绝对安全,让他大胆往下跳。他会心率加快,呈现出紧张反应,而双腿尽力腾跃一跳,而实际上前方却不过是与起跳点相差仅10厘米的平地。这就是暗示改变了被试者的心灵紧张度使然。后来,我们把这个高空跳远实验引申到社会生活中,便成了“高空跳远效应”。

心理启示

“高空跳远效应”的心理实质是,人站在高处已经产生了恐惧,人们会感到眩晕,再加上要跳过一段距离,所以会更加恐怖,这些因素干扰了人们的感知觉,使他们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所以心理紧张度就会增大。但是蒙住眼睛并给予安全暗示的话,这种心理就会减缓。

所以,在通过人生这座独木桥时,如果能忘记困难,忽略环境的恶劣,我们才能专心走好自己脚下的路,才会成为真正的勇者。因为把困难看得太明白,分析得太透彻,反而会被困难吓倒,以致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很多时候,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力量薄弱,智商低下,而是恐惧,是恐惧把人推进了失败的深渊。

人们在办事时,内心会有一种完成工作的驱动力,不完成,这种心理需求就得不到满足,因此,很多时候人们做事不会做到一半就放弃。

心理实验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让他们同时演算相同的并不十分困难的数学题。让甲组一直演算完毕,而在乙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其结果是乙组记忆成绩明显优于甲组。心理学家蔡戈尼说:“人天生有一种有始有终的驱动力,如果工作尚未完成,完成工作的动机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把不完整的东西补完整,把做了一半的事情做完,这其实是人类的天性:所有人天生就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蔡戈尼效应”。

心理启示

心理学家解释说,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之所以不会忘记尚未完成的工作,是因为这种动机还存在,使人还对它念念不忘。通常来讲,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会全神贯注、集中精力,可是一旦问题得到了解决,很多人便不会再在意,于是,很快就会忘记。而如果面对的是一道冥思苦想却怎么也解不开的问题,绝大多数人会对这道题记忆深刻,以便有机会继续将其完成。

常听人说不要相信小道消息、不要受被扭曲的消息的干扰,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能够做出合理解释的只有“传播扭曲效应”。

心理实验

有人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让10个人站成一排,然后实验者对站在离自己最近的一个人耳语一句话,让他传给第二个人,然后由第二个人传给第三个人,依此类推,传到第十个人,最后,让第十个人说出是什么事。

结果第十个人说出的话与实验者传给第一个人的原话大相径庭,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完全变了样,令实验者与被实验者捧腹大笑。心理学中将这种把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层层扭曲、以至面目全非(而且多是夸张、增值而非缩孝减值的)这种现象称作“传播扭曲效应”。

心理启示

传播扭曲效应往往是通过口头传播造成的。据专家分析,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口头传播的不准确性。二、传播有感情色彩。传播者喜欢一个人,就要夸张对其有益的信息,若讨厌一个人,则有意夸张对他有害的信息。三、人性的共性。有很多人喜欢夸张,爱传播耸人听闻的消息,寻求刺激。四、人们往往喜欢把不确切的东西,无从查证的信息,加上个人的想像,加以传播,以增强传播中的可信度。五、以扭曲、夸张性的传播打发空虚与无聊。

因此,不要随便受小道消息的影响,要学会避免传播扭曲效应的影响,一方面必须了解足够准确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要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学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判断和分析。

现在各种广告都爱打着专家、名人的旗号进行宣传,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其实,这就利用了人们的“命令效应”心理。

心理实验

米尔格拉姆曾做过一个实验:穿白大褂的高大的权威人士当实验者,让其助手当一个“受难人”被电击得无法忍受,打滚呻吟,并称自己受不了啦(实际上没有被电击)。让多名被试(皆是成年男人)隔玻璃看着“受难人”的样子。此时,权威人命令被试启动电钮,对“受难人”施行电击。结果有62%的被试服从命令,猛击“受难人”。

米氏又进行了一项实验:将“受难人”置于被试身边,“受难人”痛苦的样子刺激着被试,所以多数被试中止了电击。但只要让“受难人”与被试相隔0.5米以外,仍有40%的被试对“受难人”施加电击。除了继续电击外,还要求将“受难人”的手压在一块板子上,仍有30%的人服从命令。这种在特定境遇中,人们盲目按权威命令行事的现象,被叫做“命令效应”。

心理启示

实验表明,人们对权威人士的命令服从已近乎本能行为。此时,由于权威的命令,人们固有的同情心受到抑制,而无条件地盲目服从命令。这个效应被看做是军事训练、战场战斗的心理基础:命令第一,必须服从。另外,这种心理也出自被试者个体的自我安全需要,只有服从命令,才能确保自身安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命令效应”的消极的一面:它能使人们不动脑筋、削弱同情心、做出伤天害理的事、上“权威人士”的当。

情绪不好的人不但会在他的面部表情会流露出来,身体也会跟着遭殃。所以,为了身体照着想,我们也应该学会控制情绪。

心理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做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他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心理启示

实验告诉人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与生理反应同时进行的,心理可以引起生理功能的变化。关于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中任何一种情感失调都可伤心,心伤则引起其他脏腑功能的失调。

现代医学也证实,愉快、幸福感及成功、晋升、加薪等积极的心理情绪和社会因素有益身体健康,而紧张、愤怒、抑郁感及失败、解聘、丧葬等消极的心理情绪和社会因素则扰乱了神经系统防御机能,导致躯体发玻因此说,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钢琴、书法小的时候自己练过可是都半途而废了。行为学家提出了“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对于防止半途效应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心理实验

心理学家研究,当人们追求一个目标做到一半时,常常会对自己能否达到这个目标产生怀疑,甚至对这个目标的意义产生怀疑,这时候的心理会变得极为敏感和脆弱,这样就容易导致半途而废,心理学上称之为“半途效应”。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终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

心理启示

产生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制定的目标不够合理,目标制定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执行这个目标的人意志薄弱,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这就要求我们多注意对意志力的磨练,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目标,并将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这对防止半途效应的发生也具有积极的意义。班主任在平时教育学生时多注意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多注意进行意志力的磨练。